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从华北平原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朱永嘉

  从华北平原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朱永嘉 (2019-04-14 21:53:10)[编辑][删除]转载▼
  3月5日,习近平同志参加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了一番语重心长、意义深远的话,他要求内蒙古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生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
  
  我们知道,在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生态系统并不是现在这样,它的气候条件要接近于现在长江流域以南、华南偏北的区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殷周时期的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盘庚迁殷,其地位于今河南安阳,在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甲骨卜辞记载武丁打猎时获得一象,河南省原称豫州,而“豫”字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吕氏春秋·古乐》载: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说明商人服象是一个常态,这是周公讨伐管叔、蔡叔、武庚叛乱时的事,表明殷周时期用象是一件相当普遍的事,殷墟出土了大量象牙制品对此也是有力的证据。那个时期这个地区农业生产很发达,多产蚕桑稻竹,甲骨文中记载的河流湖泽比现在多许多,有人统计过甲骨文中记载的河流名称至少有150个以上,大型的湖泊,除了彭蠡泽与云梦泽在长江流域以外,其余十四个湖泽都在黄河平原之上。当时殷商与西周的农业生产地跨如今苏、皖、鲁、豫、川、陕七省,与农业相关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在甲骨文中已是六畜俱全,不仅有马、牛、羊、鸡、犬、豕等字,而且有牢、家等字,说明马、牛、羊、豕等都是人工圈养的家畜。那时人口稀少,不仅水资源丰沛,而且森林茂密,水草丰沛。甲骨文中有狩字,像手拿武器带着猎犬去狩猎,为了打猎,将草焚起来,在下风张网捕捉野兽,烧过草的土地成了农地,特别肥沃。在武丁时期田猎主要在西北地区,晚期在东南地区。那个时期不仅农业很发达,手工业也很发达,专业分工很细致,有冶铸、陶瓷、玉石雕刻与镶嵌工业,以及纺织、皮革、建筑等行业,青铜器和竹器很发达,甲骨文有蚕桑丝绵等字,商代有蚕神,所谓蚕示、祭蚕示用三牛,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尤其是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商代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郑州早商的墓葬中,已发现有贝随葬的现象,殷墟晚期用贝殉葬的现象更为普遍,贝也作为王者对臣下的赏赐。甲骨文中有舟字,像人用竹竿立于舟上。盘庚从奄迁殷,要过黄河,是用船运输人和物品的。殷商前八后五的迁徙,至少后面五次迁徙都与避免黄河的水患有关,可见黄河流域当时水资源的充沛,这也与那时气候湿润和雨量充沛有关。
  
  黄土高原气候的急剧变化大体上是在西周末年,周厉王的晚年到周幽王,中间有周宣王,共伯和执政。这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有自然灾荒、战乱破坏以及政治上的过失等因素交互影响,这在《诗经·小雅》的几篇作品中有所反映。周厉王在位时间比较长,早年好战,主要是大规模讨伐南方淮夷,金文中有不少反映。《史记·周本纪》称: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这里有一个问题,周厉王为什么要搞专利,说到底是因为连年对南方的战争,财政紧张了,所以要搞专利政策,与民争利。对芮良夫的进谏,《史记·周本纪》称:
  
  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这就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在位三十七年,是这样垮台的,作为好战者之戒。之后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号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是为宣王,二相辅之,这个时间不长。宣王同样好战,《史记·周本纪》称:
  
  宣王不脩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由此可知,宣王屡次发起战争,而且屡战屡败。宣王之后,其子幽王宫湦立。《史记·周本纪》称: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幽王垮台以后,平王东迁,西周亡。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可知,自周厉王、宣王,至幽王,这百余年间自然灾害和战乱频仍,政治上倒行逆施导致西周灭亡,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历史在《诗经·小雅》的一些篇目也能得到相应的验证。若《诗经·小雅·雨无正》所反映的情况,与周厉王晚年的社会状况相近,今引其诗及译文若干段落于下,其第一首云
  
  
  
  原文 译文
  
  浩浩昊天, 浩浩老天听我言,
  
  不骏其德。 你的恩惠不经常。
  
  降丧饥馑, 降下饥馑和死亡,
  
  斩伐四国。 天下人都被残伤。
  
  旻天疾威, 老天暴虐太不良,
  
  弗虑弗图。 不加考量不思量。
  
  舍彼有罪, 有罪之人你放过,
  
  既伏其辜。包庇恶行瞒罪状。
  
  若此无罪,无罪之人真冤枉,
  
  沦胥以铺。相继受害遭祸殃。
  
  其第四首云:
  
  原文 译文
  
  戎成不退, 敌人进犯今未退,
  
  饥成不遂。 饥荒严重兵将溃。
  
  曾我暬御, 只我侍御亲近臣,
  
  憯憯日瘁。 每天忧虑身憔悴。
  
  凡百君子, 百官群臣皆闭口,
  
  莫肯用讯。 不肯进谏怕得罪。
  
  听言则答, 君王爱听顺耳话,
  
  谮言则退。 谁进忠言就斥退。
  
  其第五首云:
  
  原文 译文
  
  哀哉不能言, 可悲有话不能讲,
  
  匪舌是出, 不是舌头生了疮,
  
  维躬是瘁。 是怕自己受损伤。
  
  哿矣能言, 能说会道就吃香,
  
  巧言如流, 花言巧语来开腔,
  
  俾躬处休! 高官厚禄如愿偿。
  
  上述这些段落与周厉王晚年的政令相近似,堵民之口似堵水。又,《诗·小雅·十月之交》的起首三段则反映了周幽王时自然灾害之酷烈,今录其诗前三段及译文于下:
  
  其第一首云:
  
  原文 译文
  
  十月之交, 九月刚过十月到,
  
  朔月辛卯。 初一早上辰时交。
  
  日有食之, 忽然太阳又蚀了,
  
  亦孔之丑。 这种天象是凶兆。
  
  彼月而微, 不久之前方月蚀,
  
  此日而微。 今日日蚀更糟糕。
  
  今此下民, 如今天下老百姓,
  
  亦孔之哀。 大难临头真伤心。
  
  其第二首云:
  
  原文 译文
  
  日月告凶, 日月显示灾难兆,
  
  不用其行。 不再遵循常轨道。
  
  四国无政, 到处没有好治道,
  
  不用其良。 贤臣良才全不要。
  
  彼月而食, 上次月亮被吞食,
  
  则维其常。 还算平常屡见到。
  
  此日而食, 太阳遭蚀了不得,
  
  于何不臧。 坏事到头如何办?
  
  其第三首云:
  
  原文 译文
  
  烨烨震电, 电光闪闪雷轰鸣,
  
  不宁不令。 政治黑暗民不宁。
  
  百川沸腾, 大小江河齐沸腾,
  
  山冢崒崩。 山峰倒塌乱石崩。
  
  高岸为谷, 高山刹那变深谷,
  
  深谷为陵。 深谷顿时变丘陵。
  
  哀今之人, 可悲如今老百姓,
  
  胡憯莫惩? 当局何曾引教训。
  
  这次日食发生的时间,《国语》记在周幽王二年,“是岁,西周三川皆震。”又曰:“是岁,三川端,岐山崩。”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依据日食时间推算,应在周幽王六年十月间,公元前776年。
  
  看来西周后期的二三百年间,既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也有战乱与社会政治经济措施上的倒行逆施,加速了西周统治的崩溃。这个变化与森林草原生态的破坏息息相关,既有快节奏的变化,也有慢节奏的逐渐变化,通过物候变化逐渐显现出来。我们不妨以如今北方华北平原梅花和梅子的生长作为案例来分析,那里二三千年来气候的变化。早在殷商武丁时期,华北平原盛产梅花和梅子,《尚书·说命下》便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那么在武丁时期华北平原是有梅花的,并以梅子作为调味品,因为梅子有酸味。《诗经·国风》中,有五次提到过梅花,《秦风·终南》之首句,便是“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说明在周平王时,终南山还有梅花,终南山在西安之南,现在无论野生还是栽培都无梅花了。《国风·召南·摽有梅》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此谓梅子逐渐落地,有七成还在树上,追求我的年轻人,快来求婚吧。那时人们看重的还不是梅花,而是梅子。其末云:“摽有梅,顷筐塈之。”指梅子都已落地,可以拿了竹筐来地上拾取。又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意谓河湾头淇水流过,看绿竹那么婀娜。卫在今河南淇县,又如《卫风·氓》有“抱布贸丝”之句,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句,意谓那里“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可见那个时代河南地区有竹有桑,丝织业发达,说明那里当时的气候条件非常湿润,与今天江南地区相似。但在《诗经》中已看不到大象的踪影了,大象已退却到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的气候仍在慢慢变化,华北地区已看不到大批的原始森林了,也没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泽地了,全都开辟为农地和牧场。到中唐以后,华北平原的温度和湿度又下了一个台阶,最明显的变化,是那里已看不到梅花了。事实上在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陈、夏千亩漆”,“蜀、汉、江陵千树橘”,那时的亚热带植物的北界与现在相比更靠北方一些。根据《史记·河渠书》,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斩伐了河南淇地的竹子,编成容器装上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而淇即卫国的封地,从那时到中唐也不过一千年左右。到了宋代,北方已看不到亚热带的农作物了,十二世纪初,金人南下取代契丹占领中国北方的华北平原,中国气候加剧转冷,江浙之间的太湖曾大面积冰冻,北方的寒冷可想而知。
  
  宋人洪皓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命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的都城燕(今北京)十五年,他在被扣留时,曾写有名作《江梅引》,借梅花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1975年3月21日,毛泽东要我们为他标点注释洪皓的《江梅引》,第一次上送四份,第二次、第三次又分别上送二份,可见毛泽东对此词之感慨尤深。该词原序云:
  
  顷留金国,四经除馆。十有四年,复馆于燕。岁在壬戌,甫临长至,张总侍御邀饮。众宾皆退,独留少款。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自己被扣留在金国,前后已有十四年,四次更换住处,如今再次住在燕京。壬戌是绍兴十二年(1142),恰逢夏至节日,金国的御史台官员邀请他参加宴会,宴会结束,众宾客皆已退席,张御史又留下自己,招待听侍婢歌《江梅引》一曲,曲中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此曲为北宋王观所作《江城梅花引》,洪皓感慨不已,认为这是特意为自己所作,而且南宋的使者将至,因而夜不成眠,作《江梅引》四首。作者在序文之末复云:“此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意谓在燕京的士人不知有梅花这件事,所以要把典故的出处注明。由此可知,那时北方燕京的士大夫已根本不知道梅花是怎么回事了,可见当时北京的气候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作者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在梅花身上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思。
  
  洪皓所作《江梅引》共有四首,《容斋五笔》称:“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争传写焉。”这四首词多用古人诗赋作典,当年为毛泽东注释此词时,皆注明其用典出处,如今再录此四首词,只录原词及语译,注释部分则予以省略。四首词的篇名分别为《忆江梅》、《访寒梅》、《怜落梅》,最后一首原名已佚,据前三首的惯例,题名应为《雪欺梅》。现录此四首词于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附上原译文,借此文可以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乐土是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结合这三千多年来,华北平原与黄河流域环境变化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懂得宋金时期的燕京,就是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啊,华北平原的安全就是我们首都的安全,也是我们今后立国的根基。习近平同志在这次人代会内蒙古小组的发言,对内蒙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土的安全、民族的未来。发展是硬道理,但关键是环境保护优先。“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科学与否,那就看我们的发展,对我们身处环境之影响,不仅看眼前的收益,还要看对我们子孙后代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一《忆江梅》,词云: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译文:
  
  羁留在辽远的北国,遥想那江南寒梅,不知已有几枝盛开?听说南方将有使者来,望他们把杭州的梅花捎来燕台,我打算借着这梅花聊以自慰。可是经历千山万水,梅花想必已经飘零销尽,满腔衷情诉向谁?
  
  徒然想那笑摘梅花的情景,更使我千回万转肠寸断,思乡心切忍心酸。聊且抚着绿绮琴,徒弹一曲《梅花引》,不觉魂飞又魄动。耳边传来了胡笳声,禁不住我泪湿衣襟。若要梅花插满头,须待他日返乡行。到那时,打算独自将诗吟,又怕一夜春风吹得紧,枝头梅花尽凋零。
  
  其二《访寒梅》词云:
  
  春还消息访寒梅,赏初开。梦吟来,映雪衔霜,清绝绕风台。可怕长洲桃李妬,度香远,惊愁眼,欲媚谁?
  
  曾动诗兴笑冷蕊,效少陵,惭《下里》。万株连绮,叹金谷,人坠莺飞。引领罗浮,翠羽幻青衣,月下花神言极丽,且同醉,休先愁,玉笛吹。
  
  译文:
  
  要探访春来消息,还得向寒梅问讯。我梦游江南,对着那初放的梅花吟咏,梅花环绕着凌风台怒放,映雪含霜,清幽绝赏。寒梅啊,可怕的是长洲的桃李妒忌心重,尽管你的香气远播四方,惊动了我一双愁眼,却又有谁能欣赏?
  
  我曾经兴致勃勃地仿效杜甫写诗咏寒梅,惭愧的是自己词句拙劣少文采。可叹那金谷园已破败,绿珠坠楼身亡,娇莺飞散。我遥望那南山的罗浮山,翠鸟仿佛变成了梅神的侍女。月光下,梅神的言语美妙,吐气如兰。姑且和梅神饮酒同醉吧,不必担忧梅花凋零玉笛吹。
  
  其三《怜落梅》,词云:
  
  重闺佳丽最怜梅,牖春开,学妆来。争粉翻光,何遽落梳台。笑坐雕鞍歌古曲,催玉柱,金巵满,劝阿谁?
  
  贪为结子藏暗蕊,敛蛾眉,隔千里。旧时罗绮已零散,沈谢双飞。不见娇姿,真悔著单衣。若作和羮休讶晩,墮烟雨,任春风,片片吹。
  
  译文:
  
  深闺的美女最爱梅,春暖时节,开窗学梳妆,梅花随风飘舞飞进窗,匆匆落向妆台上,要与脂粉赛艳光。遥想前人,曾坐在漂亮的马鞍上,笑吟《梅花落》曲多豪放;或者在梅树下弹琴作乐,满酌金杯,向谁举觞?
  
  梅花贪图结子,把暗蕊隐藏。梅花凋落了,使人双眉紧锁,惆怅忧伤。这景象啊,在远隔千里的南方。从前的繁华生活已经烟消云散,一起唱和的诗友也音信渺茫。出外看不到梅花的娇姿,真后悔穿着太单薄的衣裳。如果你要用梅子调味的话还不嫌晚!试看那梅花在烟雨中纷纷下坠,被东风片片吹落四方。
  
  其四《雪欺梅》,词云:
  
  去年湖上雪欺梅。片云开,月飞来,雪月光中,无处认楼台。今岁梅开依旧雪,人如月,对花笑,还有谁?
  
  一枝两枝三四蕊。想西湖,今帝里,彩笺烂绮。孤山外,目断云飞。坐久花寒,香露湿人衣。谁作叫云横短玉,三弄彻,对东风,和泪吹?
  
  译文:
  
  去年西湖边上雪压梅。浮云飘散,晶莹的月光飞泻而来。雪月光中,辨认不出哪儿是楼台。今年梅花开放时节,依然是白雪皑皑。人像天上明月那样姣好,但在赏梅的还有谁?
  
  遥想西湖边上,梅花正在一枝一枝的开放。那里现在是帝皇所居的地方,不少人在吟诗作赋驰骋词章。随着孤云南飞,我极目远望,遥想那孤山一带,有诗人坐在梅花树旁,夜深花冷,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更有谁和泪,对着东风,吹遍《梅花三弄》,响彻云霄,笛音嘹亮?
  
  洪皓这四首《江梅引》是借梅花抒发自己被扣留在燕京十四年的故国之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那时的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那儿的人们已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梅花这件事,当然也不知道,在二三千年前,那儿可是梅花盛开的地方。这四首词的具体注释翻译工作,是我的语文老师王运熙先生和我的同学章培恒、顾易生他们,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当年的辛苦工作,要了解他们所作的典故出处,可以去读原作,这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毛主席喜欢《江梅引》这四首词,因为洪皓是藉梅花来表述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毛主席阅读陆游的词,反其意而用之,在1961年12月作过一首《卜算子·咏梅》的词,今录该词于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写这首词,是借梅花能傲对寒冷与飞雪的气节,比喻当时中国面对赫鲁晓夫在世界掀起反华浪潮的形势,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相信不久便有山花烂漫的时刻,那时会如梅花一样在百花丛中笑对革命春天的到来。所谓反陆游咏梅词意而用之,指陆游之词过于消沉,有一点孤芳自赏的味道。今录陆游原词于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讲的是断桥边的梅花,意指当时朝廷中卖国主义当道,他对时局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只能借梅花来表示自己洁身自好,即使零落被车轮碾压成泥,也要保持自身的花香如故。词意过于消沉,毛主席的咏梅则是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心态,深信革命形势会有蓬勃发展,那时他在“丛中笑”。
  
  今天我们重读洪皓的《江梅引》,包含着二重意义,一是从华北平原气候的变化,可以感到从梅花在华北平原的消失,感悟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我们不能让黄河流域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再恶化下去了,如果再继续人为地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将何以向我们的子孙交代。珍惜梅花曾在那里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表现,原来生存在草原和原始森林中的契丹和女真,之所以不断地通过战争迁徙南下,本质上也是由于他们原生地区之荒漠化所迫使的结果。
 浏览:16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9/4/15 8:29: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66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93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10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92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51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54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72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51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31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5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