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概述中国历史上帝王制度与宗法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廿四史读书笔记(七)

朱永嘉

  概述中国历史上帝王制度与宗法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廿四史读书笔记(七)朱永嘉 (2019-02-24 09:55:49)[编辑][删除]转载▼
  十三
  
  
  
  世袭制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宗室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朝代能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处理好这个难题。每一个王朝创建时,都要“并建宗室,以为藩翰”,结果却是尾大不掉,分封的藩王逐渐强大,成了王朝统治的心腹之患。西汉初年,平定异姓王以后,大封同姓王。这些“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景帝时,因削藩而闹出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武帝时,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建议。他说: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分割诸侯王国,从此大国不过只有十余城,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尾大不掉的矛盾算是解决了。但是却为社会造就了一个寄生阶层。到西汉末年,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淫失道,沉溺放恣,成了一群依靠皇粮的蝗虫,社会不堪负担。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无法摆脱这样一个周期性的社会矛盾:或者藩王尾大不掉,如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明代的“靖难之役”;或者成千上万的帝室宗亲靠政府供养,成为腐朽的寄生阶层。如明初朱元璋大封宗藩,令子孙世世皆食宗禄,不授职任事。这批人长大以后不做任何事,以坐食皇粮为生。时间一久,皇族人口不断增长,但是民赋有限,开始宗藩的禄米尽支本色,以后—半给米,一半给钞,以后对半也维持不了,逐步减到六分、七分、八分是钞。由于宗室人口的增长,供给越来越困难,加上不许宗室自行谋生,其中只有郡王以上,还能得到丰厚的岁禄收入,将军以下,都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不少宗藩只能忍饥挨饿,呼号于道路,在官府门前聚众闹事。即便这样极不充分的供养,从国家财政上讲,仍然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宗禄支出竟占到全国岁入的一半左右。嘉靖时,御史林润上疏皇帝,深刻地描写了宗禄对国家财政的严重影响,他说:
  
  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三百十二万石;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禄皆出其中乎?(《明史·食货志六》)
  
  
  
  所以一旦国家有事,就只能靠向民间加派税粮了。如此状况,怎么不弄得全国各地民穷财尽呢?这是明亡的原因之一。另外,明朝每一个新皇帝,都要派一批新的亲王到藩封之地,如万历晚年,他宠爱的儿子福王至藩地,便抢掠河南、山东、湖广民田为庄田,数目竞达到四万顷。王府的官员到地方上征地征税,“旁午于道,扈养厮役廩食以万计,渔敛惨毒不忍闻。驾帖捕民,格杀庄佃,所在骚然”。(《明史·食货志一》)再就宗藩之人来说,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实际上是—种囚禁生活。他们“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明仁宗的第五子襄王瞻墡,原封长沙,后迁襄阳,经过安陆时,见其弟梁王瞻垍,二人流连不忍分手,“濒别,瞻垍恸曰:‘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皆泣下”。(《明史·诸王传四》)然而,这些宗室藩王到了明末,却成为农民军诛杀的对象,特别是张献忠,对明朝在各地的宗藩格杀不论。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河南,杀福王常询,“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明史·李自成传》)从明末农民军对宗室藩王的态度来看,宗藩在民众中所结下的怨恨何其深也。朱元璋出自元末农民起义军,而其子孙却在明末农民起义时受到了如此的遭遇,这不正是他建立的宗室制度的必然报应吗?
  
  十四
  
  
  
  终身制是与世袭制紧密联系的一个问题。这二者实际上是国家公共权力私有化的标志。终身制意味着君主的地位永远不变,如果一旦丢掉了手中的权力,走下皇帝宝座,那就意味着身败名裂。所以,一切在位的君主,几乎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儒家美化古代传贤的禅让制,所谓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然而在中世纪的现实生活中,这个虚无飘渺的东西,却也在历史上演出了不少闹剧。如战国时,燕王哙按照儒家的说法,把王位传给了丞相子之。实际上这事是齐国使者苏代搞的计谋,欲促使燕国内乱,齐可以相机取燕。这件事,理所当然地引起燕太子平的不满。他在不少大臣的支持下攻打子之,结果子之被杀,太子平复立,即燕昭王。这说明在国家权力私有化条件下的帝王制度,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民主意义上的禅让制。但是名义和形式上的禅让制,却在历史舞台上,一而再地反复出现。如王莽篡西汉,曹丕篡东汉,都是逼君主以禅让的形式把皇位交出。司马炎也如法炮制,逼魏帝让位给他,易代为晋。禅让以后,被易代的君主,实际上成了阶下囚。这一类把戏,在南北朝各代递嬗之际,亦纷纷一再炮制,它不过是改朝换代的一种方式罢了,因为禅让之前,国家最高权力早已转换到即将成为新君的权臣手上了。
  
  在中国历史上,禅位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把政权让给儿子,自己则成为太上皇。这样一种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替,也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如唐高祖李渊,让位给李世民,乃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他禅位的,李渊对于自己的太上皇生活并不满意。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让位给儿子李亨,也并非自愿,而是李亨在灵武掌握军队后,自动即皇帝位的。玄宗无奈,只能退居太上皇,承认既成事实。实际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很深,玄宗晚年便是在凄凉寂寞的后宫中死去的。宋徽宗让位给儿子宋钦宗也是出于形势所迫。其时,金兵大举入侵,徽宗自己无法收拾这个烂摊子,便索性把儿子推到第一线去应付艰难的危局,结果父子二人皆被金人所俘。当然,也有个别自愿退居太上皇的。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到了八十六岁的高龄,自觉年迈体衰,无力直接处理朝政,才让位给儿子嘉庆帝的。但是乾隆虽做太上皇,实权仍握在手中,嘉庆帝在乃父活着的时候,不敢有任何自作主张之处。直到乾隆帝去世,嘉庆才敢查抄乾隆的宠臣和坤,皇权才真正转移到嘉庆帝的手中。故太上皇权力在握时,儿皇帝还得一切视太上皇的眼色行事,可见,这种让位也只是徒具形式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君主在位时间很长,但到了七八十岁的耄耋之年,要处理种种复杂的事务已力不从心了,即使处理一般的事务亦难免颠三倒四,前后矛盾而不自知,甚至乖戾悖常,留下许多严重的后遗症。如果不是终身制,这种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的。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及至他步入晚年,以巫蛊之祸穷治太子党羽,这个案子被牵连的有十余万人,死者无数。此事发生在汉武帝六十六岁那年。汉武帝因年事渐高,身体又不好,性格多疑。一些女巫与宫女往来,并教宮女作木偶人埋于地下,以诅咒自己怨恨的人。宫女之间又互相吿讦是诅咒君主,汉武帝因此而诛杀宫女,连累朝廷大臣,死者达数百人。后来江充乘机上言,说武帝身体不适是因巫蛊作祟。武帝遂以江充治巫蛊之狱,事态扩大后,连及太子刘据,致太子与皇后都含冤而死。这件事,完全是武帝多疑所致。所谓巫蛊之事只是子虚乌有的事,根未无法验证。事后,汉武帝感到自己错了,但所造成的后果已无法挽回,于是又将江充族诛。汉武帝怜太子无罪,“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上”。(《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才听从田千秋的建议,“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他十分感慨地说:“乡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他还对群臣讲:“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的长处是能知错改正。老皇帝因多疑猜忌,乱杀无辜,自然影响国家政局的安定。然而能像汉武帝知错改正者寥寥,更多的老皇帝如梁武帝之流,竟至死不悟,其造成的后果也就更严重了。
  
  梁武帝萧衍,在三十九岁时建立了梁朝,八十六岁时,由于侯景之乱,饿死在台城,在位达四十八年之久。《南史》作者李延寿为其作论曰:
  
  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或其树置失所,可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
  
  其实梁武帝早年之成功和晚年之失败,不仅仅是外界机遇的“运来”与“运去”的关系,而是更多地决定于他主观决策上的成功与失误。早年,他能取代萧齐,诛灭暴君东昏侯,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受到众人的拥戴,这与他妥善地处置萧齐旧臣的政策有关。他对萧齐宗室以及大臣采取安抚政策,才能迅速地稳定梁朝在江南的统治。晚年的国破家亡,则是他一系列政策失误而导致的后果。梁武帝晚年,喜欢阿谀奉承,听不得不同的意见,这样在身边的只能是一群迎合他的小人。
  
  萧衍晚年决策上的最大失误,是在接纳侯景这个问题上。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尔朱荣的部下,以助尔朱荣讨灭葛荣而露头角。后来又投奔高欢,拥众十万,专制河南。髙欢临死前,颇不放心侯景的反复无常,遂以书召侯景,想除掉他。侯景知道后,派人给梁武帝送上降表。由于侯景地处北齐、北周、萧梁三国的中间地带,拥有精兵猛将,故三方都要争取他的归属,他就可以利用这个地位首鼠两端。同样对侯景问题的处理,北周的宇文泰比梁武帝要高明得多,既得其实利,又把祸水转嫁给南朝的梁。当时高澄出军围侯景于颍川,侯景求救于北周,宇文泰派军队救援侯景。北齐军队击败侯景,侯景退至河南地区,宇文泰立即就派兵进入颍川,既占了地盘,又收编了他的军队,侯景只得率残部八百人投奔梁朝。当时梁朝不少大臣反对接纳侯景,梁武帝都听不进去。他接纳侯景的决定是根据自己的一个梦。《梁书?朱异传》载:
  
  高祖梦中原平,举朝称庆,旦以语朱异,异对曰:“此宇内合一之征。”所以侯景来降时,萧衍就以为验证了他所做的梦,故打算接纳,朱异迎合萧衍的意图,遂决定受降,这第一步棋就走错了。萧衍接受了侯景之降后,又让侯景在寿春发展自己的力量,这第二步棋又错。侯景是北齐的叛臣,位置处于北齐与梁之间,这时梁武帝又想与北齐“更申和睦”。侯景夹在中间,就难以自安,他几次上书要求梁武帝与北齐断绝关系,但结果齐梁南北通好,这样侯景终于被迫起兵反叛了,萧衍第三步棋又走错了。接着梁武帝又派亲侄萧正德来主持对侯景的防务,萧正德曾为萧衍养子,萧衍原来没有儿子,故正德希望作太子,继承皇位,及萧衍有了儿子,并立为太子之后,萧正徳怨恨,叛逃于魏,后又从魏返回,萧衍并不责怪他,而是“复其封爵,仍除征虏将军”。可是他不知悔改,反而与侯景暗中勾结.侯景允许事成之后,立他为帝。他就帮着侯景的军队过江,打开首都建康的大门。萧衍用人不当,开门揖盗,这第四步又错了。萧衍一错再错,最后不可收拾,导致国家灭亡,自己饿死台城的悲剧。整个侯景之乱,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魏书?岛夷?萧衍传》载:“初,(建康)城中男女十余万人,及陷,存者才二三千人。”二百多年来,江东偏安积累起来的财富和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梁武帝晚年失误的最可悲之处,是后果的承担者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浏览:20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9/2/25 9:40:4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64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93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10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92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50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54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72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51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31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5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