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赵铁良纪念馆

自传(续1)

赵铁良

  目录
  第一章 本初
  祖上…………………………6
  红军和军阀…………………9
  杂货铺………………………11
  新妈妈………………………15
  沉塘…………………………17
  童养媳………………………19
  父殁…………………………21
  一当学徒……………………23
  出走…………………………27
  小偷兄弟……………………29
  川江路………………………30
  拜码头………………………34
  二当学徒……………………36
  肖补正………………………39
  嫖和赌………………………40
  王伯权………………………42
  陈东平………………………44
  奔丧…………………………46
  抗日民族先锋队……………47
  宣传…………………………50
  抉择…………………………51
  
  第二章 滴水入洪流
  青训班………………………54
  抗日军政大学………………57
  奔赴晋察冀…………………63
  毕业…………………………66
  游击军………………………69
  第一枪………………………74
  给白求恩当警卫……………77
  整军…………………………80
  大挫折………………………83
  教导队………………………88
  找老公和学文化……………93
  梅凝…………………………96
  曾文虎………………………100
  游击战之道…………………105
  定唐三队和大生产…………111
  钟天发………………………117
  渡边…………………………125
  “草莽英雄”………………127
  朱好生………………………133
  西板村………………………137
  美国飞行员…………………141
  号兵司令李湘………………143
  肉汤…………………………147
  胜利…………………………147
  第三章 人间正道
  进军古北口…………………150
  棺材…………………………155
  和平民主新阶段……………159
  大撤退………………………163
  活捉张胖儿…………………168
  让老婆………………………171
  婚事…………………………173
  津沧、保南战役……………176
  昝岗失利……………………180
  清风店战役…………………184
  解放石家庄…………………189
  城市纪律和新式整军………192
  绦虫病………………………199
  儿子…………………………202
  决战…………………………205
  疗养…………………………210
  进北平………………………214
  第四章 特种兵
  国宝当儿戏…………………218
  给大学生作报告……………222
  故乡…………………………225
  初涉正规教育………………228
  平原“打虎”………………232
  大阅兵………………………235
  炮四十团……………………242
  移防山海关…………………247
  初识苏联老大哥……………253
  第五章 教育殿堂
  重回四川……………………257
  解放军重庆某炮校…………262
  顾宾斯基……………………267
  鱼找鱼,虾找虾……………271
  “癌症”……………………274
  反右斗争……………………278
  水电站………………………281
  胡正仁………………………286
  解放军武汉某工程学院……289
  解放军北京某学院…………294
  活宝马全银…………………299
  第六章 艰难岁月
  四清运动……………………303
  文革初期……………………308
  身陷囹圄巧周旋……………313
  彭总挨斗我陪绑……………321
  发配贺兰山…………………324
  走资派“平乱”……………327
  土匪、泉水、女人…………329
  大案儿戏……………………333
  掏粪读书两不误……………337
  收拾烂摊子…………………341
  安置…………………………346
  我要工作……………………351
  第七章 整顿
  子江兵站……………………354
  油库…………………………362
  丢枪事件……………………368
  包工…………………………371
  复员…………………………372
  破案…………………………374
  “拆庙”……………………378
  成都军区某部………………38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86
  斗争策略……………………390
  仓库会议……………………394
  初见成效……………………397
  第八章 冲刺
  “修庙请神”………………401
  创新和凝聚人心……………406
  自卫还击战…………………410
  不争不行……………………413
  派性余波……………………418
  实事求是不容易……………422
  交易…………………………425
  信念…………………………428
  尾声…………………………431
  
  
  
  第一章 本初
  
  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痛苦的。痛苦的生活使人倍感煎熬,但它的另一面是使人从小就经受了严酷的磨练,学会了生活和处世的本领。同时,它也是我很早就思考摆脱这种处境的强大动力。
  痛苦不是单单属于我一个人。它是整个社会的、民族的和国家的。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不但给千千万万人造成了痛苦,同时也造就了改变这个社会的进步力量。我有幸较早地接触到了这种进步的力量,并在她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祖上
  
  我叫赵贵徵,生于1922年阴历3月初6,经查,应是阳历4月3日。
  我的回忆还得从爷爷说起。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说起我们的家族史。赵家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大约在1750年)。老曾祖据说是一个小文官。他在世时立了“天心崇佑善,人贵自光宗”十个字续写家谱。传到祖父的时候已经是善字辈,因此祖父的名字就叫赵善武。算起来,祖父应是第5代传人。赵家祠堂叫“赵谦德堂。”
  祖父出生的年代大约在1856年前后,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闹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开始从中央集权的封建泱泱大国,逐步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丧权辱国,大片国土的丢失,深深刺伤着中国人的心。祖父也不例外,很小的时候就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祖父早年参加过湘军。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失败,但祖父对太平天国没有什么好印象。祖父当兵有20多年,最高军阶可能升到了裨将。由于对清廷丧权辱国极大不满,所以干脆告老还乡了。
  他很崇拜曾国藩,也崇拜孔圣人和朱熹,对岳飞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他认为做人,就应该讲仁、义、礼、智、信,还叫我读朱熹的治家格言,什么“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类;见到有写了字的纸丢在地上,就必须叫我把它捡起来,说字是很神圣的,被丢在地上就是侮辱了孔圣人。他对佛家的教义也很信,常告诉我要“走路不伤蝼蚁命。”
  他常说对人要讲诚心,讲友善,不能存恶念;每天早晚他都要向天敬三柱香,“晨昏三柱香,以求处处禾苗熟,我要贫时也无妨。”他不但这样说,也真这样做。夏天他总要让家人烧些开水,晾凉了给下力的人喝开水以解‘渴烦’;冬天路有冻者,总是施舍一件衣服,一双鞋什么的,这些衣服,鞋,都是他平时想办法搜集而来,有时也叫我去拣和收集这些东西。然后叫家人洗干净,补好准备在那里的;如果在外面发现了冻死的人,总是他张罗着给以掩埋;他对要饭的,饿肚子的从来都是慷慨施舍。他说家有一斗米,施舍拿4升。一米渡三关,哪怕一人给一点也能救活很多人。
  他常教导我说为人要立志。立什么志?就要象岳武穆那样,立志精忠报国。怎么报国?就要练文习武。按照这个理念,只要我住在他那,每天都要写字和蹲马步。写字时他先在纸上画好格子,然后就叫我写《朱子格言》、《曾国藩家书》之类他极力推崇的人物的文章,这叫练文;然后是蹲马步,他说这叫骑马蹲裆式,蹲的时间越长就越好,是习武者的基本功。
  从记事的时候起我觉得爷爷已经很老了,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拄着一根拐棍,很慈祥,但也总是很严肃。别看他70多岁了,马步还能蹲个把小时,射箭还能百步穿杨呢!
  下面说说我的祖母。祖母正式封过诰命,叫“孺夫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叫赵李氏。“孺夫人”有点来历。据父亲讲她是前清长沙知府的千金小姐。为什么嫁给了我这个行伍出身的祖父了呢?说来有段经历:祖父曾参加过1885年清军在中越边界睦南关和越南谅山举行的抗法战役,当时在清军将领冯子才的手下。这一仗清军打胜了,但是战后清政府却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越南本来是中国的属国,战后完全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并且祖父所在的军队也因官场内部的纷争和尔虞我诈被解散,祖父一气之下解甲归田回到了长沙。
  长沙李知府曾是曾国藩的部下,为了表示对这件事情的不满和对祖父的敬意,特意把他迎接回乡并接到知府大堂之上加以热情款待;然后把自己的千金小姐也许配给了他。那嫁妆也是颇为丰厚的:在长沙北门磨盘巷有一套三进两出的大宅院,在乡下还有几十亩好地。祖母还带过来2个丫鬟,一副轿子,连轿夫也过来了。祖父原无什么产业,这下有了妻子有了家业,也可以安度晚年了。
  这段经历使祖父的心中再也没有了君王的地位。在我的印象中他只讲报国,从来不讲报君;讲敬天,讲天地良心,但却从来不讲敬君。
  祖母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中的事从来不动一根指头,伺候她自然是丫鬟的事,还包括我母亲。
  祖父母膝下生有三男二女。因我父辈排到“人”字,故父亲和两个叔叔的名字中都有“人”字。男孩不但有名还有号。因此我父亲和叔叔们就有下面的名、号:父亲赵人博,号居村,二叔赵人楣,号近衡 ,三叔赵人宪,号彬祥。至于我的大姑、二姑,我已经忘记她们叫什么了。在起名字时,女孩子不用排辈分的字,因为她们将来都是人家的人,她们的名字也只能上别人的家谱。
  祖父不会经营之道。这也难怪,他一个行伍出身,舞枪弄棒一辈子,在军营里不花钱也不管钱,大概当上将领以后也没有多吃多占,总之回故乡时没有带回什么东西。成家之后基本上靠夫人的产业度日,没有再挣出更大的家业。千金小姐的祖母自然也不会经营。随着家庭人口的日益增加,日子开始紧巴起来。
  父亲是家中的老大,在祖父母年老的时候自然是他要更多地照顾家庭,因此对外的经营、置业考虑的不多。而且他也没有自己出去搞一摊子。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对这些也不感兴趣。
  二叔、三叔则不然。二叔先是在一个钱庄里当学徒,没有等到学徒期满,他就自己开钱庄了。但是开钱庄的本钱是从那里来的?对我来说这永远是个迷。因为我不相信他当学徒就能挣够开钱庄的本钱。这样他就从家里分了出去,从磨盘巷搬到了坡子街。于是他在经济上就基本独立了,美其名曰给家节省。他挣的钱都是自己的,没有看到他往家里拿进过钱。后来他不开钱庄了,开起了一个云霞纸张文具店。文具店生意很红火,因为他看中了当时长沙兴办学校这个时机。长沙当时到处办学,公办、私人办;什么明德学校、第一师范、第二师范,等等。因此纸张、文具的需要量大增,文具店便很红火了。后来,他雇了三个伙计,管帐、进货、守铺面,还带了一个学徒。
  文具店每个比期(十天)盘点的时候,二叔就回家一次看看祖父、祖母。给祖父捶捶背揉揉腰,吃药时喂喂药,中午吃一顿饭,下午走人。比期盘点时,如果现金不够,还要从家拿走个3元5元的。这些事我都是听大姑妈说的,她还说,二叔的嘴可甜了,特别能讨祖母喜欢。于是每次只要他开口,祖母就给他钱。还说,“他都自己挣钱了,不花家里的,给他几元钱算什么?”而这些事祖父从来不过问。
  三叔则到北方的保定学习去了,他好象参加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班的学习,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去法国。回到长沙后,仍旧住在家里。由于他英文学的很好,就在英美烟草公司谋了一份差事,当了一名外文会计,是英国人聘的他。他留着西式头发,穿的西服革履,皮鞋锃亮。在烟草公司他每个月的工钱是50块现大洋,后来涨到了80块。他每个月交给祖父母5块现大洋,最多时是10块。
  后来三叔娶妻生子,有了我的堂弟欣岭,堂妹珍竹。为此还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三婶,但这时仍然给祖父母10块大洋。后来三叔还给自己住的屋和祖父母的屋安上了电灯。
  父亲虽然不在外面挣钱,但这个大家庭好象一直是他里里外外在操持着。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好象并不讨祖父母的喜欢,不知是因为他不听话,还是因为他不会挣钱?总之他在家里地位是不高的。
  父亲有时也出去跑一趟单帮赚两个钱回来,但也常赔钱。母亲原是个讨饭的,后被我祖父收留,再后来就嫁给了父亲。因此看来母亲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母亲的身体很不好,打我记事的时候,就总看见她病病歪歪的。她一生中生了十多个孩子,但成活的只有三个:萝珍姐姐、我、彩英妹妹。生我的时候,祖父母很是担心,要千方百计把我保住。给我起的小名叫铁梁,也是希望我的命象铁一样硬。祖母给我算过八字,说是我的命很大,但我父母却带不好我,他们和我相生相克,生了我还要克我。必须交给“小人”来抚养方能成活(小人就是劳动者)。于是就把我抱到一个姓邓的裁缝家去抚养。
  这个姓邓的裁缝与祖母颇有些渊源。早年他就是李知府家的裁缝,专门给他这一大家人做衣服。辛亥革命后,邓裁缝与一个姓宋的女子结婚,从李府分离出去,但关系却一直没断。祖母嫁到赵家后,邓裁缝一直对李家,也对祖母感恩戴德,因此赵家做衣服也全都用他。有事请他帮忙,也是有请必到。
  我到了邓裁缝家真活得很好,没病没灾活蹦乱跳,因此邓裁缝夫妻很讨祖父母喜欢,带我到2岁时,每个月赏给邓家2块大洋。母亲的病有些好转时,就把我抱回家来看看。
  大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祖母陪嫁的几十亩地每年收不了多少租子。那时每亩地一年能打3、4百斤。六四分成,一亩地收200多斤,算下来能收个几千斤稻谷。加上佃户们孝敬的一些如熏肉、米酒之类,根本不够家庭的开销。祖母于是常拿出一些私房钱来接济,到她去世时家里许多值钱的金银首饰都卖光了。后来就把大宅院的一部分租了出去,好象是把整个前院都租给了一家纺织厂,这样每个月有些租金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家里吃饭分上下两张桌子。在上桌吃饭的是我祖父母、三叔、婶;在下桌吃饭的是姑姑,丫鬟,还有父亲、母亲。我每次从邓裁缝家回来,也总是在下桌吃饭。大姑丈夫早死,她一直寡居在家。饭由她做。她有一个儿子有时也过来看看。在下桌吃饭虽然吃的差一点,罗卜咸菜多一些,但可以随便些,也比在上桌吃饭热闹。在上桌吃饭规矩很多,又是不能说话,又是不能把碗筷碰的响,拿筷子要有规矩,喝稀饭不能出声,夹菜只能夹菜盘子里离自己近的那部分,祖父母没来之前不能动筷子……。父亲是有资格在上桌吃的,但他却不愿意去。
  邓裁缝家住在河街的一个小棚屋里。后来三叔在英美烟草公司给他找了一份看传达室的差事,于是他全家都搬到了传达室的后屋住下来。他们到那里我自然也跟着到了那里。我和美廷、炳廷两兄弟在一起是最快乐的了。美廷我叫他骡哥,炳廷我叫他马弟。在邓裁缝家我感到无拘无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虽然是粗茶淡饭,但我却是最受照顾的,有三个鸡蛋,我一人就吃一个。可回到祖父母那就总是觉得别扭,吃饭,我自然也在下桌。
  我刚记事的时候母亲就死了,所以母亲的模样在我的印象里很模糊。她死之前肚子涨得老大,不知患的是什么病。母亲的名字好象是叫袁顺德。她死的时候,记得父亲在她的床边说:“顺德呀,你可以闭眼了,我们有后了,我们的铁伢子保住了,他长得很好。”给母亲送葬的时候,姐姐箩珍妹妹彩英也都来了。出殡时她们两个坐在箩筐里,父亲挑着走;我戴着三顶冠,由邓裁缝(我叫他干爹)抱着。母亲被埋在城南十几里的黄土岭,那里有赵家的坟山。坟山由赵二伯看守。
  第二年祖母也去世了,她死的时候大约70岁。祖父给她办丧事可不含糊,因为家中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就把祖母陪嫁来的房产全部卖掉来给她办丧事。房产卖了几千块大洋。陪嫁的东西跟着祖母来,这次又都跟着祖母去了。我想,这是不是表示了祖父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丧事一共办了七七四十九天。专门请和尚来给做道场、念经,还有许多吹鼓手、乐器手,每天不停的吹打奏乐。来凭吊的人很多,不同的人物迎接的场面不同,响器也不同。每天开着十多桌子的流水席,供凭吊的人吃饭。
  出殡的那一天要举行“点朱”仪式,所谓点朱仪式,就是在祖母的牌位上点一个红点。牌位上写的是“儒夫人赵李氏之灵位”,那最后的“位”字缺一点,点朱的时候请一个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缺的这一点。祖母的牌位,请的是积善小补堂的杨老师来点朱。
  这个杨老师早年做过长沙县令,是七品正堂,还是李知府的故旧门生。请他点这一点,就给50块现大洋。
  点朱完毕,送殡的队伍就出发了。队伍很长,前面的仪仗队已经到了南门,这北门磨盘巷的灵柩才刚刚抬起来,叫起灵。长沙城从南门到北门大约有七、八里吧?抬灵柩的不少于40人。父亲、二叔、三叔、姑姑、祖母娘家人、还有许多不知是什么亲戚,沾亲的估计就有百十人,捧着牌位的是我父亲,因为他是长子。队伍在行进中,还有来路祭的。路祭有纸张文具店的,有九余斋的,有八角亭商号的,九芝堂药店的,余太华金号的等等。办丧事的时候我才知道,祖父母在长沙竟是这样有影响的一个家庭。
  然而,随着祖母丧事的完结,以祖父母为中心的大家庭也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连房子都没有了。一家人也各奔东西。祖父没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和三叔一起搬到鲁涤平公馆去住,估计是三叔买下或租的房子。祖父有时也到二叔的地方住一段时间。两个叔叔对祖父很孝敬,也怕他。他无论住在哪里,都没有话说。
  
 浏览:143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8/12/2 15:47:2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赵自一轰炸(收藏于2009/3/18 11:53:53
赵自一游泳(收藏于2009/3/16 5:36:06
趙自一丁香花插在花瓶里(收藏于2009/3/14 16:39:46
赵自一两个爸爸妈妈(收藏于2009/3/11 14:49:40
赵自一父亲的回忆(收藏于2009/3/10 20:51:44
赵铁良自传(续116)尾声(收藏于2009/2/15 5:16:48
赵铁良自传(续115)信念(收藏于2009/2/14 6:03:34
赵铁良自传(续114)交易(收藏于2009/2/14 6:01:43
赵铁良自传(续113)实事求是不容易(收藏于2009/2/13 5:55:34
赵铁良自传(续112)派性余波(收藏于2009/2/13 5:53:1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赵铁良甄凤山(访问5128次)
赵自一两个爸爸妈妈(访问4572次)
赵铁良自传(续74)重庆某炮校(访问3179次)
赵铁良抗战人物3——善战的老支队长曾万彪(访问2779次)
赵铁良消灭拔茄据点——军事战斗与瓦解敌军结合的典型战例(访问2735次)
赵铁良钟天发(访问2715次)
赵铁良自传(续115)信念(访问2475次)
赵铁良自传(续56)清风店战役(访问2433次)
赵铁良自传(续27)游击军(访问2158次)
赵铁良《与历史同行---赵贵徵自传》(访问193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叶萱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3/27 0:35:30
WBYJH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5/6 21:24:13
QQ1356957977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2/23 13:10:0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2/6 11:34: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2/6 11:30:2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