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得知杨为民教授因病住院,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去医院探望,他和我们谈了好久,还谈了近期打算,都是有关可靠性工作的事,但我万万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2002年1月杨为民教授怀着对他所热爱事业的眷恋心情离开了我们,我们失去杨为民教授这位恩师深感悲痛。
我在机关长期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工作,20年有幸近一直直接得到杨为民教授的教诲,在他的指导、关心、参与下,以可靠性工程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寿命概念及可靠性工程,在航空工程研制实践中得以应用。率先在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开始普及。 1985年我国国产飞机运7开始正式投入民航航线营运,为保证运7飞机持续适航,机载设备寿命是当时的关键,必须延长机载设备的寿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杨为民教授提出了厂内试验与领先飞行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确定和延长机载设备的寿命,到1989年底,运7飞机90以上机载设备首翻期都达到了原苏联安-24飞机三版通报规定的寿命5000飞行小时/5年,不仅满足了民航持续适航要求,也为民航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运7飞机在国内支线站住了脚。同时,杨为民教授还指导我们先后完成了运8飞机94.3以上机载设备首翻期达到了3000飞行小时/6年和运12飞机90以上机载设备首翻期达到了4000飞行小时/6年的定延寿命工作,为两型飞机出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杨教授还指导我们对军机机载设备开展定延寿工作,使歼×系列飞机机载设备首翻期达到了1000飞行小时/8年,极大地提高了飞机战备完好率。 在定延寿工作进展到一定阶段,杨为民教授又适时地提出了积极开展以可靠性理论为中心的维修和翻修,积极开展维修方式改革等。针对内外场暴露的薄弱环节,他提出了面对故障多的产品进行改进攻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实施可靠性增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我国开始研制教练8型飞机,杨为民教授又提出了从研制工作一开始,就要开展可靠性工作,提出并行工程,要搞一张皮,不搞两张皮。后来的××工程也按照杨教授的这一思想,全面开展了可靠性设计工作,为保证研制质量,他还提出了开展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改进,把问题解决在产品装机之前,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研制的质量和可靠性。 回顾近20年机载设备可靠性工程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绩,无不凝聚着杨为民教授的心血,无时无刻不是在他的亲自关怀、指导下进行的。他组织北航老师对机载设备厂所的总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进行可靠性知识培训数千人次,很多时候他还亲自准备讲稿讲课,他还曾为参加机载设备行业企干会的厂长、书记讲课。他不知疲倦地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现场帮助解决问题,他组织制定了有关可靠性工作的规章、制度使机载设备可靠性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他组织了第一个航空可靠性信息网,正是由于杨教授带领他的同事们的辛勤劳动,使他开创的可靠性事业紧密结合工程研制实践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使航空可靠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从部长到各层领导的认可和高度重视。 1991年“中国航空机载设备可靠性寿命工作总结”中曾写道: 杨为民教授等为可靠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近20年和杨为民教授共同工作中,使我深深感到杨教授不仅桃李满天下,朋友遍四海,还由于他的知识渊博,德高望重,诚恳待人,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有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洁人品,淡泊名利的浩然正气,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作风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愿“为民”精神万古不灭,代代相传。 |
浏览:200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