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为民老师离开我们了,难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知道杨老师,认识杨老师,做杨老师的学生,到与杨老师共事20年里的一件又一件往事不时浮现在眼前。他亲手创办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可靠性试验中心,成立国防科工委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总装备部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可靠性共性技术专业组,建立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倡议联合全国七大学会主办中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国际学术年会等。他亲自宣讲普及可靠性工程知识,呼吁转变观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保障性工作,奔走于祖国各地协助机关调查和解决装备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我军武器装备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永载史册的重大功绩。杨老师无私奉献,玩命拼搏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一笔十分丰富、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杨老师离开我们后,这些回忆和怀念的文章有很多。本人与杨老师有过许多接触,留下许许多多难忘的真情实景,在此写下其中几则片断,以此表达我对杨老师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的无限怀念,表达我对杨老师崇高人格的深深敬意。
一 杨老师为兵器行业的可靠性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极多的心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91年5月22日兵器工业总公司召开了有200多名代表参加的可靠性工作会议。领导决定让我请杨老师到会指导,当时,我和杨老师还不很熟,他又那么忙,知名度那么高, 我心里没有底,能请来吗?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杨老师, 当我把情况一说, 杨老师二话没说, 立即答应到会, 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会上杨老师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一方面深入浅出地讲授可靠性工程,另一方面又用生动的工程实例演讲了开展武器装备可靠性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同时提出可靠性系统工程科学内涵, 使与会的领导和代表受到极大鼓舞和教育。这次会议成为兵器行业可靠性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 1996年5月22日,兵器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我们中心决定召开一次座谈会以示庆祝,一方面向领导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探讨如何将可靠性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当我把想法向杨老师报告的时候,立即得到杨老师的大力支持,并答应帮我们请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的领导来作指示,当时我心里十分感动!开会那天,杨老师把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科技部姜来根部长请来了。同时到会的还有科技部一局钱昌贤总工、计划部殷鹤龄局长、国防系统的知名可靠性专家何国伟、朱明让、孔繁柯、葛文楣、屠庆慈、俞沼,我们集团公司张为民副总经理、质量司高志强司长、兵科院的蓝祖佑、陈鹏飞副院长等都到会了。会上,杨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我们的成绩,对进一步推动兵器行业的可靠性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此次会议是继1991年大会之后又一次规格最高的会议。首长和专家的发言使我们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是兵器可靠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 杨老师多次找到我,提出要搞好可靠性研究,必须抓试验,只有系统科学的试验才能发现影响产品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所在。只搞研究不搞试验,研究工作是难以深入的。当我们把别的工业部门已经有试验中心,我们再建是否必要的担心告诉杨老师时,杨老师说,有规模的试验中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可靠性试验是很费时间的,再说兵器行业有兵器行业的特点,型号产品又很多,应该建,还要快建。同时杨老师还不止一次地和我们的领导谈加强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在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也坚定了开展可靠性试验的决心,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加强可靠性试验室建设的建议。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兵器行业领导的重视和批准。当我们把有关部门同意开展试验室建设的消息告诉杨老师时,他十分高兴!并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吗?当我们说缺乏试验方面的人才和经验时,杨老师说,经验没有可以通过实践积累,人才没有,我派人去!派最好的人去!此后杨老师决定把国内可靠性试验方面的知名专家和权威王德言教授派到兵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室来当顾问。王老师同样是很忙的,但他十分热情,十分认真地帮助我们作总体规划,并根据经费的情况安排优先建设的项目,对于需购买的设备,从选型、选供应商到价格都一一给予指点,有时还亲自找供应商协商价格,使我们的设备能够尽快落实。当我们向王老师表示感谢的时候,王老师说,是老杨派我来的,什么都不要说。在试验室筹建中,北航的姜同敏教授也同样十分热情,多次解答我们的技术问题,并热情接待我们年轻同志学习。兵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室凝结着杨老师和北航各位老师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四 杨老师不仅在为我国可靠性事业呕心沥血、玩命拼搏方面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同时在关心人、帮助人方面也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回忆。 1999年5月,当杨老师得知我刚从厦门老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回来,他立即给我打电话:“良巧啊,母亲病得怎么样?”我把病情说完后,杨老师关切说,“有困难找我,我会帮你解决的!我知道你的情况,不要客气。”当时我手拿着话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大家都知道杨老师工作是那么忙,却把一个不在他单位工作的人的困难放在心上,怎么不让我感动不已!2002年2月5日上午10点,在向杨老师最后告别的时候,恰是我母亲突然患中风,病重住院,我再过2小时就要飞往厦门的时候,望着躺在鲜花翠柏中的杨老师,我百感交集,泣不成声,我想若是杨老师健在得知我这种情况,杨老师不知会怎么着急,不知又是会怎么安慰我!而今他安然地躺着却不能和我再说话,怎不叫我痛心!怎能不叫我难过! 五 人生最大的考验是生死的考验,能够为国为民不为己玩命工作,又能坦然对待生死的人是伟人,杨老师是我心中永远活着的伟人! 2001年7月下旬我们知道杨老师患重病住进医院时, 心里特别难过,我和我们的高所长、夏副所长去协和医院看他,他虽然消瘦了但精神很好。他先问我们试验室的进展,最近可靠性工作情况,当我们一一回答后,他说:“我挺好的,开完刀现在好多了,体重也增加了,最近国防科工委发了18条,还得想法宣贯啊。前几天,我叫他们把笔记本电脑给我拿来了,我还要做些准备。”在和我们交谈的20分钟里,没有一句话说到自己的病情,谈的是一项又一项可靠性工作,当他把我们送出门口后,我怀疑起事先得知杨老师生重病的消息是真的吗?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这哪儿像一个得了重病刚开过刀的病人。回来后,我赶紧向总装的张参谋再一次核实杨老师的病情,得到的回答是他不仅真的是重病,而且他自己清清楚楚!啊!这就是我们的杨老师!这就是我们的杨老师和一般人的重大不同之处,也是杨老师的伟大之处!此后我又在雅宝路空军招待所和北航逸夫馆再次见到他抱病来到会场,他尽管身体进一步消瘦了,但依然是精神抖擞,对会上反映的情况,他还在认真地做笔记,讲话仍然铿锵有力,他再次讲述总装备部的综合保障研究工作如何深入研究,国防科工委如何抓高新工程的质量与可靠性工作。每次到会一坐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工作人员多次催促才勉强离开,他这是用燃烧自己生命发出的光亮、指明着可靠性系统工程发展的方向! 记得2001年10月下旬一天,我在太原开往北京的大巴汽车上,傍晚车过石家庄,我的手机响起来,电话里传来的是我熟悉又亲切的杨老师的声音。他问过我最近的工作之后,我问他近况如何?杨老师爽朗地说,“最近嘛,有些感冒发烧,光治这个啦,癌症也不治了!”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 最忌讳的病词在杨老师的电话里像是一个普通的名词,说得那么不经意,说得那么轻松,让我陷入深深的深思之中!一位患了绝症,生命已十分有限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疼痛自己忍受,却还在关心别人的疼痛,念念不忘工作,念念不忘同事,这是多么高尚的人啊! 杨老师,您是我心中的伟人!我将永远怀念! |
浏览:351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