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5日,北京八宝山公墓第一告别室。上千人的告别仪式,肃穆庄严。杨为民同志覆盖着党旗,静静的躺在松柏和鲜花丛中。
告别厅里一座2米高的大花篮,缀满美丽的白菊,带来了李鹏委员长的深情问候; 围绕两厢的花圈一直摆到门外,寄托不尽人们的哀思;灵堂的外面,两根长绳挂满唁电和各种各样的纪念文字;数十位部长、将军带队出席告别仪式,全国各地的军工单位纷纷来人悼念;他的同事、学生来了;目睹他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协和医院的护士捧着洁白的百合花来了;无数次伴着他在假日、在深夜奔波的司机师傅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 一声声哀乐低徊,一个个泪水涟涟。亲密的友人肝肠寸断,数面之交的人也难以割舍,让我们再送杨老师最后一程。 很长时间了,我总觉得杨老师没有走,休息一下还会起来。因为他对事业的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多少次他对可靠性事业的发展娓娓道来:十年里我们要发展成为国内领先水平的可靠性人才培养、研究和综合实验、验证基地;要联合全行业以提高国家军、民产品的质量;在病中对工作的部署还是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不能带着那么多遗憾离开我们。 杨为民同志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40多年来和同志们一起不停攀登科学高峰;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一个人走了,让这么多人怀念,是因为他身后留有一座座丰碑; 一个人走了,让这么多人怀念,是因为他曾震撼人们的心灵。 他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 17年前,年近50的杨为民同志开始了新的探索,建立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可靠性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专业。 杨为民同志高瞻远瞩、敏锐地认识到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对可靠性技术的迫切需求,及时把握机遇,建立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可靠性专业。杨为民同志说:“国内没有、国外少有的项目,让我们赶上了,是我们的运气。我们要下决心上,办好可靠性工程这个专业。”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了工程系统工程系,设置了可靠性系统工程专业,走出了一条学科快速发展的新路。 1、建设了我国规模最大、综合水平最高的可靠性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他1984年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共7册的《可靠性工程》教材;1995年主持编写了共9册的《可靠性工程》丛书;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一支国内一流的可靠性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一大批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专业人才从这里走向祖国各地。为了推广应用可靠性工程理论、技术,杨老师去过很多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为军队、国防系统进行专业培训近万人次,参加者上至部长、将军,下至普通技术人员,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方法有力地指导了工程实践 我国早在60年代就已引入国外可靠性工程的理论,但发展缓慢,尚未进入工程领域。“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杨为民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方法,完成了许多重大课题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领导机关所采纳,并在有关重点型号研制管理中推广应用。1995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00年可靠性与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开辟了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预研领域。1998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20年前可靠性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2020年前武器装备与可靠性共性技术预研发展战略》,为国家未来20年武器装备可靠性预研提供了技术支持。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的需要就是杨为民同志的选择。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说:“杨为民是我国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他在事业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1、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70年代初,30多岁的杨为民同志担任了无人机的技术总负责人,和大家一起,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为该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做出重大贡献。该型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我军现役装备中飞的最高、最远,科技含量最高的无人驾驶侦察机,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写照。 2、产品寿命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80年代,杨为民同志带领大家,经过深入研究,制定了机载设备定延寿的程序和方法。首先应用于国产运七飞机,使运七飞机机载设备寿命从500小时延至5000小时,取得经济效益近2亿元,获部级科技进步—等奖,并推广应用于其他飞机。歼八、歼八Ⅱ飞机,每飞行小时消耗费用分别减少了1.24倍和1.15倍。 3、开拓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新领域 90年代,杨为民同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型号工程服务,取得丰硕成果。他曾任航空工业总公司飞机设计组高级顾问,是教8飞机、新型歼击机、新型导弹等多个型号可靠性顾问,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许多厂、所领导戏称为“多国宰相”。他获得了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的教8飞机研制个人一等功、新型歼击机首飞成功个人一等功。他还把可靠性工程实践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其他型号研制中,主持了“东方红三号”、“风云卫星”等多个重点型号的可靠性设计评审工作。主持研究了载人飞船可靠性、安全性的关键技术问题。 4、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可靠性试验、验证基地 在他领导下,自筹和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在北航创建了国内一流的,具有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元器件检测筛选、破坏性物理分析与失效分析等 “一条龙”试验分析能力的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还相继建成了软件可靠性测试、虚拟现实维修等多个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配备有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十多年来,完成了上百项重点型号的可靠性试验任务,为提高军工产品的可靠性和重点型号的试验成功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为“神舟一号”发现了潜在的故障,保证了型号首飞安全。“神舟号”总设计师、北航校友戚发轫院士感激地说:老杨,多亏了你们的试验,可帮了大忙了,要不然,上天后可就麻烦了。 5、推动我国可靠性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他的业绩和威望,在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相继挂靠建立了“总装备部 ”、“国防科技工业”的可靠性中心,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公司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中心” 。他深入型号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协助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有力地将重点型号可靠性设计、试验纳入规范管理渠道,促使重点型号关键系统可靠性成倍增长。空军装备部科技部副部长李凡说:“杨为民是一个将科学、技术、工程、管理与人品综合于一体的非常特殊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带动下,我国整个武器装备可靠性的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 杨老师拚搏奋斗了一生,造就了事业,也造就了一支生机勃勃,有创造力的团队。沿着杨老师开辟的道路,我们将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杨为民同志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光辉典范,他将自己的一切融入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到十四系之前就知道杨老师是个模范。但是,成为其中一员,真切的走近杨老师,就由衷的产生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信心;是一种必须把工作做好的压力;是同志式的关心和温暖。一个人能带出这样的集体,能使集体的成员有这样的感受并化为行动,使人叹服。说句心里话,我经常想到:要不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对不起杨老师。“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朱熹语),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精神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他说:“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国防科技发展起来,实现强国的抱负,是我们的使命”。在创业之初,杨为民为了搞调研,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北京城四处奔波;也曾经为了见某个厂所的领导而苦等好几个小时,中午到小饭馆吃碗面条接着等,但他从不把这当回事。他带领的集体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和发扬团队精神,实行“大兵团”作战。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科研型号工程中始终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优势。 他坚持改革,表现出与时具进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工作智慧。他说:在创建可靠性系统工程新专业中,深感必须遵循“创新”精神,走“产学研相结合”和团队集体发展之路。杨为民把科研和专业的发展动力归纳为“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确定了“面向工程,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坚持为型号工程服务,攻克一座座难关,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经常讲“我只是一个班长,功劳是大家的”。他说,“党员科学家首先是党员,个人再能干,贡献毕竟有限,党员科学家就要带动更多人一起奋斗!”。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在他的倡议下,系里拿出自有资金100余万元,参加学校建房集资,一次使三分之二的职工改善了住房条件,十几年来制定了“关心群众送温暖”;“青年奖励基金”;“青年教工子女入托”等一系列规定,关心了群众利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体现了集体的凝聚力。 不当官、不要钱,是群众对他的赞誉。他曾对一起喝延河水长大的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说,我还是踏踏实实搞点技术好,我们这一代人里,搞技术的不多。当官,很多人都能胜任。 他多次谢绝了去“当官”的机会。杨为民曾经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七次谦让出国的机会。他所获得的各种奖金、评审费、讲课费近21万元全部上缴系里,建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1994年杨为民荣获“航空金质奖章”,奖金10万元,当时杨为民的工资只有每月500多元。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发奖时特意嘱咐:“不许上交”,但他说:“年轻人更需要”还是交到系里。杨为民规定,系内津贴自己只拿二等。学校实行岗位津贴,给他评了一等,一年5万元,他让秘书把其中2万上交到系里。杨老师一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虽然他的父亲曾是高教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和大家一样,当年带着孩子在学校住筒子楼。后来学校批给他一套一居室的房子,按房改的标准可以买下来,但他说:这是照顾他工作的,不属于个人。临终时交待给女儿,“我在学校住的那套房子,收拾干净了交还北航,那是国家的。”他的女儿说:我理解父亲的意思,房子要打扫干净交给学校他才放心。 人们深深地怀念杨为民同志,我系老教授高泽溪激动的说“周总理去世我流泪了,老杨去世我又流了泪,哪个人能做到老杨这样”。杨老师的学生说“无论我走到哪里,这里已成为我的精神家园,而您则是这里最辛勤的园丁”。? 杨老师有发自内心的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说过“我在延安亲身感受过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他动情地说:“党、国家给了我和我的团队亲切的关怀、帮助及很高的荣誉,成绩归功于党、国家和人民。我鞠躬尽瘁不能报答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人民,他的骨灰由家属遵从他的遗愿悄悄地撒在了长城脚下,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里撒下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至诚的热爱与眷念。杨为民就在这里,在长城脚下与他父母的骨灰会合了。他的英灵回归了祖国、人民、母亲的怀抱。 杨为民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刁怀军同志:工程系统工程系总支书记) |
原文2002年7月1日 发表于杨为民先进事迹报告会 浏览:314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