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对待工作的敬业和创新精神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把祖国的航空事业和全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时时刻刻装在心中,不分份内份外,不遗余力为之奋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七五”歼8飞机寿命补课是我所可靠性工程专业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杨老师指导并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整个过程。工作伊始,为了搞好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杨老师和有关专家倡议和支持下,经上级批准,成立了由空军和工业部门15人组成的歼8寿命工作技术组。由于我在所内分工主管这个专业,为了便于推动型号总师系统工作,确定由我当组长,空军同志当副组长,杨老师是小组成员。然而大家都看得清楚,在技术组工作过程中,杨老师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寿命指标与选用原则、选择试验方法、制定计划、签订合同、管理经费、验收试验结果等各项工作,乃至整个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和经验交流活动,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见解。在定延寿工作中,确定寿命指标和筹措、分配经费是两大难点。为了使寿命指标定得恰到好处,既体现先进性,又要符合国情,技术组议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杨老师主动在军方代表、型号总体单位和设备承制单位之间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充分考虑各方合理的观点,最后综合出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指标,作为技术组的统一意见付诸实行。经费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首先要争取军方和工业部门机关的关心和支持,将定、延寿经费切块尽可能切大些;其次要做好承制单位的工作,说服大家体谅国家困难,不要“狮子大开口”;还要与型号总体单位仔细分析各个产品的特点与质量状况,提出有效的控制办法;此外还得找一个单位来管理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效果等等。在技术组研究处理这些问题过程中,杨老师不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挺身而出,去做有关方面的说服工作,既打通思想,又从试验方案上想点子、挖潜力,找出具体解决办法。起初我们在上级分配的经费盘子基础上,按各承制单位所报经费预算权衡,计划开展38项设备的定、延寿工作。后来经过逐项产品审查把关,深入细致地做工作后,总共安排了53项设备,扩展了近40,并顺利地签订了合同,将任务落到实处。面对如何管理经费这个棘手问题,杨老师又主动提出由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来承担经费管理任务,而且声明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签订技术经济合同时,在当时财务制度还不大灵活的情况下,他大胆提出要采取激励政策,安排少量经费用于奖励完成任务好的单位,使做具体工作的技术人员得到一些实惠,调动工作积极性,这些措施对定、延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杨老师是个大忙人,但是对歼8寿命工作技术组的会议,他总是随叫随到,有一次技术组会议时间与别的重要会议冲突了,他还是想办法挤出半天时间过来,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才走。他是技术组的真正顶梁柱,可是却很尊重我这个“组长”,在技术组活动中从来没有包办代替之处。他以超人的精力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面向工程、面向实际,踏踏实实地实践着教育为科研生产服务的方针。他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处事智慧、诚挚的工作态度、忘我的拼搏精神,感动了技术组的所有成员,大家自觉地向他学习,都能服从改善部队装备质量的大局,而不强调小单位的局部利益,团结一致地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七五”歼8飞机定、延寿任务。按空军可靠办的估算,歼8飞机定寿延寿成果可使部队节约修理费数千万元。 杨老师善于从工作中学习,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找出解决工程问题的办法。我原以为定、延寿工作是十分成熟的技术,有现成的资料可以作依据。后来才知道歼8寿命补课也是一个探索项目,在那之前只有运7飞机作过寿命补课,而且当时尚未结束。运7是民用飞机,与歼击机有很大差别,杨老师与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同志将运7寿命补课的一些共性做法,介绍给歼8寿命工作技术组参考,后来又将歼8寿命补课的经验移植到歼教7寿命补课中。就这样从型号实践中摸索总结,又运用到新型号的实践中,走出了我国可靠性工程不断发展、提高的道路。 杨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学习的楷模。与杨老师近20年的交往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他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他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赤胆忠心和与时俱进的敬业、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
浏览:85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