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瞩目的八三工程,历经十多年的研制,终于在2001年底,飞机通过了设计鉴定;2002年5月,为之配装的发动机也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在我们为工程取得成果而激动喜悦之时,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与八三工程同呼吸、共命运,并为之呕心沥血的杨为民教授,是他陪同八三工程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大家知道,杨为民教授是我国可靠性学科的开拓者,尤其是武器装备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上均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里,不可能用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他在八三工程可靠性论证、设计、试验验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我要讲的是在八三工程研制中,凡出现挫折或遇到重大困难时,总会有杨为民教授的身影出现在研制现场。 1999年5月,八三工程研制遇到重大挫折,工程能否继续下去,工程前景如何,牵动着每一个领导者和参研人员的心。就在这时,杨为民教授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毅然受命于中航一集团的重托,承担起这次事故调查的组织工作并被委任为事故原因分析专家组组长。应该说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更何况事故现场所能收集的证据极为有限,给事故分析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杨为民教授完全抛开个人得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接受了这次考验,迅速组成了有18位丰富经验的专家参加的专家组。 由于杨为民教授有处理重大技术故障或事故分析的丰富经验和实践,使这次事故调查和分析工作井井有条,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他带领专家组奔赴事故现场 专家组首要任务就是到事故现场听取先期到达的事故调查组和试飞单位关于事故情况的报告,对残骸进行现场调查。 听取工程研制单位对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汇报 专家组不顾疲劳,又从事故现场直奔沈阳,分别听取了工程研制单位对事故原因所做的初步分析报告,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查询和讨论,同时对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工作提出要求。 提出开展试验验证工作 专家组在残骸分解、分析基础上,又要求研制单位做出残骸形貌描述和模拟试验验证工作。其间,研制单位共进行了16项试验,这些试验都不同程度地为事故分析提供了参考。 再次听取研制单位的事故分析报告 在第一事故原因初步分析和模拟试验基础上,专家组要求研制单位做进一步深入分析,为此,研制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共提出详细分析报告20多份,这些分析报告为专家组对事故原因的最终结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专家组给事故原因下结论 经过专家组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多次奔波于沈阳、西安和北京,通过调查、座谈、咨询、考证,多次听取汇报,最后,杨为民教授代表专家组终以客观的分析给出了事故原因结论。紧接着又建议,要以此为诫,举一反三,做好复飞前的质量复查。在事故结论会上,杨为民教授很动情地说:“工程没有按原计划进行,有点愧对国家和人民,但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下面是如何尽快恢复飞行,要统一认识,核心问题是不能再发生类似事故,要质量第一啊。”他的一番话,再加上领导的决心,使研制队伍一度低迷的情绪又重新振奋起来,投入了新的战斗。 迫不得以的全面质量整顿 就在发动机质量复查后,在装机地面试车时,发动机一处重要管接头发生燃油严重泄漏,险些再次造成重大事故。 中航一集团当即决定,要下决心用延安整风精神对发动机进行全面质量整顿,要从中吸取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杨为民教授还是鼓励大家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因为现在人们已认识到动力装置是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既要认识到它的难度,又要尽量减小风险,确保安全。 全面质量整顿给八三工程带来了春天 杨为民教授在处理故障或事故时经常说的一句比喻的话就是,有病吃药,没病吃补药。 经过四个多月的全面质量整顿,返厂发动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质量大检查,并落实了责任制;飞机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检查。飞机恢复了飞行,对发动机进行了严格考核,又经过一年多的试飞,于2001年9月完成了飞机设计鉴定试飞和发动机定型试飞。 永远怀念杨为民教授 八三工程能取得今天的成果,这里有杨为民教授的一份功绩和心血,但他没能与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的心情感到很沉重。 在飞机设计鉴定会上,中航一集团刘高倬总经理号召大家要发扬“八三精神”,其内涵就是契而不舍、敬业奉献,杨为民教授在八三工程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实际行动就是“八三精神”的典型体现。 在发动机设计定型审查会上, 刘高倬总经理再次号召大家要弘扬“八三精神”,并深深地怀念杨为民教授;中航一集团杨育中副总经理把第一杯酒撒在地上, 表示他对杨为民教授和为八三工程做出贡献而已辞世的同志深深的悼念。 杨为民教授在八三工程研制后期,完全是在身体透支的情况下工作的,为工程做出了很重要贡献。杨为民教授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可靠性的提高奉献了一生,我们将永远纪念他、怀念他。 |
浏览:115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