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爱智之旅
46761号馆文选__希腊哲学研究__流变、理念与实体

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一)

颜一

  
        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1]
        
                引 言
  “困难的原因不在事物而在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灵魂的理智之于本性至为明显的事物,正如蝙蝠的眼睛之于白昼的强光。”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93b8~11
  
  数世纪以来,深沉、睿智的希腊哲学持久地激发着人们的研究热情。然而研究希腊哲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原始材料上的残缺与真伪问题,以及某些哲学家著作方面的一些特殊难题,在相当程度上妨碍着对种种希腊哲学思想的准确把握;而且,一位初涉希腊哲学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迷失在一大堆陌生的术语及陈述之中,如本原、逻各斯、努斯、理念等等,古代的这些哲学家们仿佛在用某种奇特的语言讨论着一些对我们越来越显得陌生了的事情。这并不完全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专门从事希腊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中间,不少重要术语的准确含义以至某些重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长期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个信念是,通过严密周详的考证、材料方面的新发现,我们终将准确把握哲学家们的原意,或者至少也应该在所研究的范围内以准确表达出哲学家的原意为目标。当然事实上谁也不会愿意声称自己整个地、或在某些问题上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多数情况下,出现的只是围绕各人所认可的哲学家的原意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争论。
   如果有人借助某种途径来达到消除争论的目的,那么大致上可以认为那是一种非分之想。至于原意问题或原原本本把握哲学家思想的问题,首先不能否认希腊的哲学家们有过他们的原意,问题是我们只能借助文字证据来再现其原意,这就无法避免释义学方面的考虑。其次是他们有过什么样的原意,比如赫拉克利特在使用“逻各斯”(logos)一词时心中对此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含义吗?他肯定要表达某种意思,但是他自己也未必完全清楚,这一点人人都应该有所体会。文字毕竟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思想并不一定正好就是文字的含义或意义。是否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促成了本文尝试采用这样一种研究方法。首要的一点是把这些哲学家看成和我们一样在思想和探索着的人,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多少不同,尽管我们的世界里有了种种能使古人们大为诧异的东西,但是在思索我们自身及包含我们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困惑与求解的思想境遇。共同的思想境遇成为研究其哲学的有力依据。我们在思想时不会再使用先哲们使用过的许多字辞,不再以他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但是这些字辞不可能表达不能与我们的这个世界相对照(不是对应)的、我们无望与之沟通的某种异想。在分析希腊哲学中的一些概念与术语时,尤其在缺乏充足的可资利用的文字证据的情况下,与我们的思想境遇相对照可能是一条更好的途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将更容易理解哲学家们在观点上的不清楚以及含混与反复,一个人在一生的哲学研究中清清楚楚地保持了始终如一的观点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尝试对照式地把握他们在主要问题上的主要思想会使我们于茫然不解之中发现某种线索(这在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考察中起了重要作用),毕竟一位哲学家在主要的观点上是较为确定的,其变化也较为明显。更具体地讲,我们的研究方法是试图从对哲学家们所使用的术语(及他们那些形式的问题中)发现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把术语消解于问题之中,并且要把这些问题与我们的世界相对照,看它们在今天还能不能成为可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所讨论的本体论问题。这样,我们就不能满足于研究这些术语的种种含义,而是研究哲学家们提出过哪些观点,以及主要依据文字证据来研究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与种种变化,于是其中包含的问题以及它们至今还能不能成为可研究的哲学问题就具有了头等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在这样的研究中只有哲学问题而没有哲学家。
  在此需要做些说明,这样的研究难免会指出素来为人敬重的这些哲学家在观点上及论证上的一些错误或不足,由于注重对基本问题及困难的分析,可能会以一种简略的方式处理他们本人相当重视、在历史上也颇有影响的某些思想或主张,为此我们说,我们同样尊敬作为人类智慧先驱的这些哲学家,但希望把这种尊敬与问题及思想的分析分开,我们不揣浅薄地指出这些先驱们的某些错误与不足,但不是作为对他们的要求或指责。我们不主张尽可能地把希腊哲学保持在它原有的形态里,而是希望更多地依据人类思想境遇方面的相通,尝试一种平等对话式的研究。
  本体论一词虽有希腊文形式(ontologia),但并不出现在希腊文中。它最初大致是由17世纪上半叶的某些著作家拼成的一个希腊字,意为“关于存在的学问”,同期出现的另一个类同的字眼是ontosophia(关于存在的智慧),此外还有“神圣的智慧”、“神圣的学问”等。[2] 曾几何时,关于存在的学问成了“本体论”的标准定义,“存在是什么”似乎就是标准的本体论问题,回答这一问题成了本体论当然的任务。“存在”代表着某种确定的、近乎神圣的东西,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怎样才算是在研究存在,不明白研究他们眼前的某一事物算不算是在研究存在;而且,我们很难断定,古今无数的哲学家中究竟有谁成功地解答了存在是什么这一难题。怀疑的情绪从古时就开始滋生,到现代终于汇集成了这样一种尖锐的问题:本体论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或者是可能的吗?作为本体论的源流,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这里不存在是否捍卫希腊哲学声誉的问题,因为人们确实有权利知道,究竟有没有所谓的本体论问题,如果有的话,本体论的研究又是如何可能的。本文考察希腊的三种本体论,采取的正是这种态度。
  先让我们继续对本体论的公认定义及其相应的问题形式作些说明。巴门尼德首先提出了单一而神圣的存在,柏拉图也对存在问题做过深入论述,不过哲学专门研究存在这一见解无疑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有一个极其著名的论断,即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并且根据这一思想进行了学科分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并不能以某种方式归于“存在”,相反,亚里士多德对普遍单一的存在或存在自身所做的批驳几乎是不能够再激烈了,他要用“实体是什么”来取代“存在是什么”这个至他的时代为止总是在被追问却总是未得解答的问题。这并不是仅仅是用词上的改变,因为“存在”不是实体,它不过是一个最普遍的述词,是一个毫无必要的、多余的空洞述词。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不用说是一种本体论,但若是说它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实在是莫大的误解。至于“实体是什么”如何可能得到回答,那是另一个问题(以上详见第三章第二、四、六、七部分)。实体首先就是我们眼前的可感事物,存在则是用来表述这些事物的一个空洞观念(它不能像“人”、“马”这些述词一样有效地表述事物,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存在不是一个种)。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分析至今仍是十分有力的,或许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哲学或本体论不研究存在,但首先需要考虑它之作为一个极其特别的观念,而且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本体论唯一地研究存在和追问存在是什么——除非有人认为本体论就只研究那样一个观念。我们沿用本体论一词,并不假定它有这样一个特定对象及特定问题,而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将它与形而上学以及哲学混用,用来指历史上出现过的、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理论或理论研究,我们没有(或许也不需要有)更加合适的名称。
    本文将考察的三种本体论是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之所以要选择这三位哲学家的本体论学说,是因为从影响上、从内容上看,它们确实是三种重要的本体论,而且从不同的方向或角度提出了各处的主张,因而我们称它们代表了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说它们是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三种本体论恐怕是不妥当的,因为我们的研究并不是把希腊的各种本体论一一相比较,而且比较两种本体论哪一种更加重要显然是相当棘手而又充满风险的事情。我们主要是认为这三种本体论所涉及的问题本身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着重考虑到它们至今还在发挥着以及可能发挥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无论在译名还是在释意上都难有定论,根据我们的考察,它来自于人们所使用的、在一切情况下保持同一的观念,如一切称为快的活动中的“快”,快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快”这个观念(或名称)却始终是同一个观念或保持了自身同一,保持同一的观念(或名称)即是观念自身,如“快自身”等,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就是“理念”(以上详见第二章第一部分)。这样我们就把理念这一困难的术语消解于文中所称的理念论问题即永远保持同一的那个观念究竟是什么东西的问题之中了。人们可以不再看重关于我们这个世界之外的永恒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论述,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同一个观念,在解释其观念的同一性上仍然排除不掉柏拉图主义的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理念论问题也就是研究我们的观念、知识以及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首先指的就是像“这某个人”、“这某匹马”这样实实在在的事物,如果我们也确信能够看见一切可感事物(亚里士多德只在它们之外设置了一类不运动变化的实体,以上详见第三章第三部分)毫无疑问是真实或实在的东西,我们就能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基本的本体论立场。平常真实的事物成为本体论的基本对象,实体学说几近于一种常识哲学。从一开始实体学说就致力于把事物与表述或普遍言辞区分开,也正是在事物与表述或实体与知识的问题上,实体学说陷入了难境,而这种困难主要是由于它一方面排斥普遍一方面又不能否认观念(或述词)及知识的普遍性质造成的,或者说这是由于亚里士多德有力地否定了柏拉图对理念论问题的解决自己却未能提供一种适当的解决。实体学说的基本立场与基本困难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采取一种关于实在的观点的可能性与困难性。
    在后世影响方面,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几乎无法与前面二种本体论相提并论,甚至能不能称之为一种本体论还令人生疑。不过,文中将表明,流变学说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的影响是不可轻估的;理念与实体都代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实在。与它们相应的本体论追求关于它们的永恒不变的知识,这样的主张若是以流变的观点来衡量其结果可想而知。尤其重要的是,流变的观点显得越来越让人难以拒绝,几乎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常识——且不说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无法摆脱人生无常这类古老而又常新的感触。流变学说似乎使事物变得让人无从把握,使解释或理论研究变得困难重重,但若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世界果真在流变着,那么任何一种本体论研究,如果可能的话,都无法回避这一根本性的困难。
  
  注释:
  [1]此为作者的博士论文,1997年经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甄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2]参见 “Ontologie” in Rudolf Eisler’s Woterbuch der philosophischen Begriffe,4th ed,Berlin,1927。
 浏览:174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3/23 20:05:1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颜一 译政治学(第八卷)(收藏于2006/5/11 16:31:10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七卷)(收藏于2006/5/11 16:29:13
颜一 译政治学(第六卷)(收藏于2006/5/11 16:26:33
颜一 译政治学(第五卷)(收藏于2006/5/11 16:24:33
颜一 译政治学(第四卷)(收藏于2006/5/11 16:15:31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三卷)(收藏于2006/5/11 16:09:44
颜一 译政治学(第二卷)(收藏于2006/5/11 15:47:41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一卷)(收藏于2006/5/11 15:44:31
颜一 译雅典政制(收藏于2006/4/21 10:18:58
颜一 译论麦里梭、克塞诺芬和高尔吉亚(收藏于2006/4/21 9:37:5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颜一实体(ousia)是什么? ——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访问16440次)
颜一关于柏拉图“理念”的两个难题(提纲)(访问8056次)
颜一亚里士多德论“存在”(访问8015次)
颜一智谋与公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概观[1](访问7968次)
颜一历史是一门科学吗?(访问5032次)
颜一 译动物志(第六卷)(访问4978次)
颜一历史哲学“两分法”述评(访问4838次)
颜一 译雅典政制(访问4535次)
颜一 译政治学(第五卷)(访问4041次)
颜一 译修辞术(第一卷)(访问396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0/10 19:02:32
一粟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9/25 13:20:3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