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爱智之旅
46761号馆文选__希腊哲学研究

关于柏拉图“理念”的两个难题(提纲)

颜一

  理念(eidos,idea)是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概念,亦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汇之一。以其汉译而论,“理念”最为通行,在哲学外的其他学科、文化领域以及日常语言中也频频出现。然而“理念”一译多年以来就被相当多学者确定为误译,主要理由是它严重偏离原意。作为替代译名的“相”既切合柏拉图用词原意,又避免了“理念”的种种弊端。不过,“理念”已经约定俗成,而且“相”有让人不知所云的感觉,并未成为一致公认的译法。其他一些译法更难得到公认。“理念” 与“相”之间长期相持不下使得柏拉图eidos和idea的汉译几成一桩公案。两种译法可以导致对柏拉图哲学大不相同的理解方向,即从观念方面还是从形象方面来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因而这不单是一个文字翻译问题,需要结合对理念论的讨论来寻求解决。文中将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指出,看来很成问题的“理念”其实非常妥当,的确表达原意的“相”反而有失要意。
          一、观念还是形相?
    希腊词eidos与idea都是来自动词idein(观看)的名词,本义指“所看到的、外观、形状”等,后来逐渐有了较为抽象的类型、形式、种属、本性等含义。柏拉图不加分别地用这两个词指“理念”,经常使用的是它们的复数形式eide和ideai。英译通常同样不加分别地译作Forms或Ideas(当然也有小写forms与ideas者),或者直接拼成斜体的eide和 ideai。若按form与idea的现代含义,自然容易译成“形式”与“观念”,所有的汉译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这两种含义有关。而由于亚里士多德另有关于同一词eidos(形式)的一套理论,译者一般都避开“形式”。20世纪初期,大多据idea译为“观念”,后来有“概念”、“理型”、“理念”、“相”、“通式”等译法。建国以来一般译成“理念”,但是不少西哲史学者仍持反对态度,借用已故著名翻译家王太庆先生的话来说,柏拉图的“理念”既无“理”,也无“念”。主张译“相”者居多,王先生主张译为“型”。
    陈康先生引人注目地在1944年出版的《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译注本中一一反驳了“观念”、“概念”、“理型”、“理念”等译法,提出只有“相”才是最为可取的译名。罗念生先生在《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10期上发表的“古希腊哲学术语译名管见”一文中认为,柏拉图哲学中idea既不指“观念”、“概念”,又不指“形”、“相”、“共相”等,而是指“型”即“原型”。汪子蒿、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合著的《希腊哲学史》第2卷(1993年出版)中综合先前各种意见,采用“相”来译idea和“型”来译eides,使得“理念”与“相”及“型”之争又回到僵持不下的状态。
    反对采用“理念”的理由主要有:(1)“理念”明显与“观念”有关联,而“观念”来自近代西方哲学中(特别是英国经验论)才流行起来的idea,柏拉图的idea必须与后世哲学中的“观念”划清界限;(2)“理念”中的“理”若解作“理性”等,又与近代唯理论所讲的“理”分不清,后者来自拉丁文的ratio,对柏拉图来说尚未听闻,至于“条理”“道理”等,同样不妥,因而柏拉图的“理念”本来无“理”;(3)“理念”完全失去原意,而“相”及“型”不仅切合原意,还可避免“理念”的种种弊端。
    归结起来,一是“理念”丢掉了idea 、eidos的原义,二是“理念”与后世哲学中的“(观)念”、“理(性)”相混。关于原义,“相”、“型”固然很好地表达了由“看”而来外观或形状,而且“相”在中文中作动词恰有“视看”之义。但柏拉图的理念要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实际上由感官的“看”转移到心灵或理智的“思”,而且在关于天外极景的描绘中,理念世界的存在是“无色、无形、不可触摸的”,凭可感事物的形相来理解柏拉图的理念显然并不恰当。“相”是谁的“相”呢,是事物的吗?理念的设定正在于脱离和超越感官与可感事物。我们怎么去设想“大”、“红”、“公正”等理念的“形相”呢?那不过是柏拉图的关于彼岸世界中另一类存在的一种设定。“形”与“相”已经没什么意义了。真正在讲事物的形状或形相的是亚里士多德,以eidos(形式)为事物的组成部分,却不加说明地以idea专指柏拉图的理念,后世讲事物的形式 (eidos)时也就不讲柏拉图了。所以,原义即外观或形相对于解读理念并非那么重要,过于拘泥原义反会不利于理解旨在超越可感世界的理念论。
    关于理念与观念,这涉及到理念的由来问题,即理念究竟是如何提出的?如下一部分所示,理念不过是一切场合下保持自身同一的观念自身,原本为普遍观念。近代哲学热烈讨论idea的来源、性质、范围等,除了没有假定柏拉图式的另一类存在外,就心灵、思想中的观念而言,与柏拉图委实一脉相承,有什么理由人为割断近现代哲学中的idea与柏拉图idea的承传关系乃至害怕二者相提并论?只不过“观念”太笼统,不宜于译idea和eidos,然而“理念”不正好可以弥补“观念”之不足吗?
    至于理念无“理(性)”,若论拉丁词ratio,柏拉图自然不知,“条理”、“道理”乃至宋明理气说之“理”诚然更不切题。很奇怪的是反对“理念”者为何惟独不提“理智”?ratio本就该译作“理智”,唯理论的思想渊源决不前止于中世纪,其源头无疑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柏拉图哲学不仅崇尚理智,其所使用nous、noesis、logos等也有“理性”之义,与后世哲学的理性更是一脉相承。“理念” 解作“理智的观念”不是很好吗?唯理论者所讲的idea(观念)与柏拉图的理念应当说是比较接近的。理念是理智或思想才能够“看见”或达到的观念。并且,“理想的”也是一种诠解(正如罗先生所提及),英文ideal(观念的、理想的)恰就源自希腊文idea,idea解作ideal forms时就专指柏拉图的理念,而柏拉图哲学的一大特征即是理想主义。所以,综合“理智的”、“理想的”二义,加上理念与观念之不可分割,笔者认为“理念”是一种相当完美的译法。不取原义是可以容许的。采用“相”当然不算错,英译也作Forms,但中文不能大写字首,就一定要加引号,这就不如用“理念”。 “型”、“通式”等其它译法则不如前两者。
    附带说一下,分开译idea与eidos是缺乏根据的,柏本人并不区分二者(而且eidos使用得更多)。后人多讲柏的idea,是因为事物形相之原义在理念论中丧失了,只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说保留下来。可是亚对eidos与 idea所加的区分不能归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何以idea来单指理念,我们不得而知。推测是他的实体论及逻辑、生物学有赖于eidos的学说。
            二、普遍性问题
  柏拉图并没有讲“普遍”一词,亚里士多德自撰ta katholou来指柏拉图的理念,并对katholou作了大量讨论。katholou为副词,原义为“就总体而言”,加上定冠词ta后形成名词性结构,译成英语为universals。亚以katholou概指理念是否准确,他在katholou上与理念论的激烈论战,弄清这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柏拉图的理念。
    理念是如何提出来的?“苏格拉底对话”的主题是“什么是勇敢(节制、美、德性,等等)?”通常容易想到的答案一一被否定,因为它们必定在一些情况下是“勇敢(节制等)”,在另一些情况下却不是,苏格拉底要寻找的是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保持不变地是勇敢(等)的东西,那将是一个(普遍的)定义。然而,苏格拉底自己也提不出一个那样的定义来,只能停留于“美是美自身”一类的同语反复。《斐多篇》等中期对话宣称理念存在,强调的也正是思想过程中的“一切打上‘自身’标记的东西”,理念就是在一切场合都保持自身同一的观念自身。这才是理念论的秘密所在(详见拙著《流变、理念与实体》第二章“一、问题的由来”和“二、《斐多篇》:一处重要的论证)。从理念之由来我们清楚看见,观念自身而非形相才是理念的真正“原义”。苏格拉底人们把一切快的活动称为“快”,把一切圆形称为“圆”时,无疑是正常运用观念的思维过程。
   亚里士多德把katholou(普遍)定义为“可以自然而然地用以表述众多事物的东西” (《解释篇》17a39),把理念等同于katholou,也就是把理念看成普遍述词或观念。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理念论,认为普遍不可能是存在于另一世界的实体,也不是存在于事物中的实体,只是共同的名称或述词而已。他认为像“存在”(to on)这样的最普遍述词毫无实在性可言,“存在”什么都不是。实际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实在。应该说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评准确而有力。不过亚里士多德没能成功解决关于普遍的问题,他的哲学包容太多方向和头绪,以致后世流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成为实在论的一大派别。其实,亚里士多德所持的是近似概念论加上极端唯名论的立场。
    中世纪哲学重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universalia即universals之争,形成三个派别,即实在论、唯名论与概念论。核心的问题是普遍者如何存在。Univiersals译“共相”不好,柏、亚之争也不宜解作共相(一般)与殊相(个别)之争。关于universals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的逻辑学、语言哲学中,三种立场各有其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是对普遍性的一种相当出色的消解方案,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中不少人也以消解普遍性为要务。
    试图在这里详论如此庞大而艰深的难题显然是不明智的,本文满足于指明:(1)普遍性问题是理念论的根本性问题;(2)理念之存在只是柏拉图的一种假定或虚构,即使普遍观念并不像理念那样存在,也不妨碍实在论作为一种有力的立场。今天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中柏拉图主义者仍不乏其人;(3)国内以往对理念论的研究过多关注理念世界存在之不可能,以及分有、摹仿等理念论中的解释性部分,对理念论的根本问题视而不见。其实理念如何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普遍观念-—它们有什么样的实在性?进而是如何看待人的观念、语言(观念系统)与思想活动。
  
  注:此文为作者参加2001年在山东大学召开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年会暨外国哲学研讨会时提交的论文提纲。后来由于特殊原因,作者未再对此提纲进行展开论述。――编者注
  
 浏览:727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3/22 21:56: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颜一 译政治学(第八卷)(收藏于2006/5/11 16:31:10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七卷)(收藏于2006/5/11 16:29:13
颜一 译政治学(第六卷)(收藏于2006/5/11 16:26:33
颜一 译政治学(第五卷)(收藏于2006/5/11 16:24:33
颜一 译政治学(第四卷)(收藏于2006/5/11 16:15:31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三卷)(收藏于2006/5/11 16:09:44
颜一 译政治学(第二卷)(收藏于2006/5/11 15:47:41
颜一 译政治学(第一卷)(收藏于2006/5/11 15:44:31
颜一 译雅典政制(收藏于2006/4/21 10:18:58
颜一 译论麦里梭、克塞诺芬和高尔吉亚(收藏于2006/4/21 9:37:5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颜一实体(ousia)是什么? ——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访问13812次)
颜一智谋与公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概观[1](访问7618次)
颜一亚里士多德论“存在”(访问7516次)
颜一关于柏拉图“理念”的两个难题(提纲)(访问7275次)
颜一 译动物志(第六卷)(访问4875次)
颜一历史是一门科学吗?(访问4806次)
颜一历史哲学“两分法”述评(访问4541次)
颜一 译雅典政制(访问4433次)
颜一 译修辞术(第一卷)(访问3844次)
颜一 译动物志(第九卷)(访问369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0/10 19:02:32
一粟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9/25 13:20:3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