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叶氏家族

往事难忘

sb

  往事悠悠,岁月花开花落,记忆如缕缕轻烟,在心头飘来飘去……
  我是在西安的平房里长大的。年少时的我在伯、妈的羽翼下只知道玩和上学,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方便。现在我住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钢筋混凝土、厨卫齐全的单元房,用的是管道天然气做饭,看的是有100多个频道的有线数字电视。伯、妈一生都没有享受过这种现代化的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到一条条街巷、一片片平房在我的眼前消失,心忽然被触动了:再也看不到有着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了。现在我十分怀念少年时居住在西安大坑里的平房及周围的环境。
  1956年伯的秤店合营后,我们家由东大街搬到伯单位所在地——南院门地区,租住建在一个大坑里东南角的一间南房。另外的两间南房和两间西房以及东边大门口的一间门房,也和我家一样是租住的房客,房东就住在院子里的3间北方。院子东北角有一棵香椿树,春天香椿发芽。一天早晨,我偷偷爬到树上掐香椿。香椿树枝特别脆,我一下从树上很高的地方掉下来了,摔得我好长时间从地上起不来。惊动了院里的其它住户和房东,房东看我摔的那样,发现没有什么大碍,就说:想吃香椿跟我说,我给你钩,干嘛偷偷上树,看你!要是摔坏了怎么办?伯、妈知道后,也直骂我。结果香椿没掐着,自己还从树上摔下来了。真是‘偷鸡不成蚀了把米。
  在此居住期间,妈还跟住在门房里的一位湖北老乡就在门口的过道里做筛猪鬃的活。这种活又脏又累又有一股臭味,一天下来,妈灰头土脸,身上一层黑灰,鼻孔里都是黑的。当年我在西安26中上初中,放学回来,有时也帮妈干。妈经常买荞麦面做馒头或面条吃,据说吃荞麦面可把吸进肚子里的绒毛排出体外。妈为家里生活能宽裕点,直做到又一次搬家为止。
  1957年,我们家又随伯单位的变迁搬到现在的明新巷,我也转学到西安23中上学。在明新巷居住期间,搬了三次家。古时修西安城墙时,挖土垒城墙,给西安留下了许多的大坑,人们就在大坑里建了不少民居,因为坑下的房租便宜,所以象我家这样的贫困人家就只能租住坑下的房子。这个大坑里共建了5个院落,院落的建筑格局几乎是一样的,两间北房、两间东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南房的中间有一个过道通往后院。我和弟弟就在后院西南角的一间小平房里睡觉。门牌号由西向东1——5号,在1号院的西边有人又建几间房,但没有门牌号。一开始,我家租住建在大坑里1号院两间北房中的西边的一间。
  这间房的北墙是‘干打垒’。一次西安下大雨,不仅院里积水,大坑上面的积水也往坑下灌,雨水灌了我家所在的大坑。我家租住房的北墙长期因雨水侵泡倒塌了,住不成了。伯又租了同一大坑里5号院的两间南房居住。全家人的生活用水都得从坡上的自来水站往家里挑。一开始时是在明新巷口外的一个水站,每次挑水要走很远。后来在我家住的坑上边新建了一个水站,再挑水就近多了。挑水原来都是伯和我的事,后来随着妹妹们长大,开始恋爱和结婚,于是叶家的几位准女婿或女婿,只要到家里来,就掀开缸盖,看缸里有没有水。只要水缸不满,不用谁说,就拿起扁担,挑起水桶去坡上水站挑水,直到水缸和两个水桶满了为止,减轻了伯和我的一些负担。
  因住房是建在坑里,所以,只要遇见下大雨,全家人与院里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不分白昼与夜晚齐上阵,与从坡上流进和院里积存的雨水进行搏斗。千放百计把水引导到后院南边地势更低的一个大坑里。那种激烈的场面只有在坑里住过的人们,才会有此体验。人们拿出家里能盛水、掏水的锅碗瓢盆、铁锹、苕箸上演了一场战风雨、斗洪水的壮观景象。大人们忙碌、紧张、着急和孩子们在水中愉快玩耍嘻闹的场面,加上风雨声、喊声、扫水、舀水、泼水声演奏着一曲特殊的战天斗地诙谐交响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此时的伯、妈多么祈盼能有一间不担惊受怕、安全舒适,用水方便的栖身之所啊。
  家搬到明新巷后,妈在街道小工厂上班时,年仅十二、三岁的二弟就担负起照顾四个妹妹的生活和做中午饭的任务。摘菜、洗菜、掏米、做饭、炒菜,这对行动不便的弟弟来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那时做饭可不像现在用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这样方便,当时西安甚至连蜂窝煤炉子都没有,做饭烧水是靠人拉风箱烧烟煤。弟弟即要在下面拉风箱烧火,又要在灶台上烧水、炒菜、做饭。饭做好后,弟弟就牵着年幼的小妹妹去给妈送中午饭。等妈吃完饭,弟弟再拿着饭盒牵着妹妹回家,安排他兄妹五人吃中午饭。
  二弟因残疾,少年、青年时代常常受到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弟弟不屈服命运的安排,聪明、倔犟、吃苦、顽强、善良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充满了奋斗、拼搏和创造。弟弟五、六岁时,家中有一个时走时停的小闹钟,他听大人说是因为缺油。于是他背着家里人,用改锥撬开小闹钟后盖,给里面浇一些炒菜用的油。家里人看了是可气又可笑,结果是挨了伯一顿笑骂。有一件让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胆战心惊的事。我家搬到明新巷后,出门就是城墙,弟弟看有的孩子顺着城墙上的排水沟爬到城墙顶上。他也不甘示弱,硬是杵着拐棍,一只脚蹬着不足二指宽的砖角,再用一只手扒住砖角,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爬到几十米高的城墙顶上去。伯、妈知道此事后怕之极,狠狠地教训了弟弟一顿。二弟的一生就是这样顽强、拼搏、奋斗的一生。
  二弟在福利豆制品厂工作过,多次受到单位和领导的表彰,跟伯学过做木杆秤、修磅秤,做过小生意、小买卖。二弟聪明,肯钻研,曾赚过一些小钱。二弟从不自私,将赚来的钱,一是孝敬伯、妈,二是照顾兄妹,我们兄妹五人都得到过二弟的无私援助。由于他善良的人性,许多钱帮助了朋友或被有些所谓的‘朋友’骗走了。人到一定年龄有很多烦恼,很多忧愁,很多无奈,其负担之重,除了伯、妈和兄妹,有多少人又能理解和帮助我的二弟呢?!二弟为了多赚钱,经常在外面奔簸,吃住无规律,什么也不在意,不善照顾自己的身体,劳累成疾,患了严重的胃病。1991年,二弟的病更为严重,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二弟英年早逝是被家庭的担子压跨的,为了家庭为了儿女节衣缩食,久而久之,积劳成疾,撒手而去。我可怜的二弟留下一双健康但年幼的儿、女——伟伟和庆庆。为俩个未成年儿女能健康成长,全家人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尽心尽力。特别是伯,直到离世前几天还在电话中跟我说小兄妹两人工作的事情。在伯、妈和兄妹的悉心照料下,现都已长大成人。但愿他们能继承其爸的优良品格,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创建自己的美好人生。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这种文化与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人最为有关,而这里的民居及其周围的环境就最能直接体现出这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建筑本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正如有人说的: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被人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的一些最能反映先民审美追求和地域文化的民居就愈加珍贵。一旦,当这种凝固着祖先文化基因的各种建筑被拆毁之时,也就挖去了这个城市的根,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少年时代生活在坑下的老房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有人对这种怀旧不以为然,以为怀旧是人老了的标志。我认为怀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因为,当一个人有一种怀旧的情怀时,他就会在新旧的问题上至少要有所顾虑,就会变的相对理智,就会减少卤莽,少做追悔莫及之事。
  1983年,西安市政府为改善住在坑下市民的居住环境,陆续对全市坑里民居房屋进行了全面改造。1985年,我们家回迁到明新巷5号院2号楼的21室和27室两套二居室住房,房主都是妈的名字。从此,我们家终于结束了二十五年坑下居住的历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楼房。伯、妈金婚之年在新居里享受着一生劳碌后的休闲、舒适和惬意。伯、妈住二层的21室,将四层的27室留给二弟成家结婚。1995年,购买房屋产权时,伯曾对弟媳说,房主应更改为孙子伟伟的名字,全部购房款由伯出,弟媳就是不同意。
  伯、妈乔迁新居后,除了用一张园折叠桌替换了实在不能再用了的破方桌外,俭朴了一生的伯、妈舍不得花钱添置新家具。现在用的家具都是弟妹们替换下来的旧家具。家里用的电器和设施是儿女们后来经济条件稍有好转,逐年一件一件陆续添置的。回想当年家住在城墙边的临时棚子里等回迁新楼房的日子里。妈看到街上有的小青年提着个录音机边走边听音乐,多想自己也有一台录音机,听听家乡的花鼓戏啊!可当时家里拿不出这笔钱买这种奢侈品。妈走的前一天上午,在单位接到大妹夫柏青从兰州打来的长途电话,说妈病重。放下电话,我回家拿点东西就赶到北京站,买了张站台票就上了火车,第二天早晨匆匆忙忙赶到家。当时,还不知道妈在我到家几个小时前就已经离我而去了。这次回家,我还特意带回一台手提式‘三洋牌’双卡录音机。遗憾的是妈未能享受到,给儿女们留下了终身的痛和悔!
  白发苍苍,已进耄耋之年的伯、妈住进新楼房时,长叹一声,对我们说:再也不怕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了。天再降多大的雨雪,晚上也可睡踏实觉了。用上自来水,再也不担心雨雪天由坑上往家担水滑倒摔人了。你们回家也有地方住了。看!这就是我们的朴实伯、妈,些许心愿实现后满足的感叹。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的伯、妈为此整整祈盼了二十五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少壮能几时,鬓发均已苍’。我从伯、妈脸上纵横的沟壑里仿佛又看到了伯、妈当年的风采。
  伯、妈住进新居,过上了‘冬雪夏雨稳如山,酷暑严寒也无妨’的日子。但还是念念不忘曾留下岁月印痕那坑下居住的年代,似乎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感觉。经常与我们津津乐道坑下居住时许多有趣的往事。是啊,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间。但我的伯、妈摸、爬、滚、打走过这漫长二十五年困苦与坎坷的生活之路,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苦痛,经历了多少惆怅和魔难?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二十五年前伯、妈正当不惑之年,激情余火还在燃烧,伯、妈总是微笑面对生活。路曼曼其修远兮,起早贪黑,上下求索。就是在这坑里居住的年代,将六个嗷嗷待哺的儿女抚育成人后都展翅高飞了。当儿女们一个个拥抱辉煌时,伯、妈却在积累沧桑,老人们眼角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无私的爱!伯、妈为抚育我们遭了多少罪?头发白了不会再变黑,皱纹添了不会再消退。为抚育儿女,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说话有点琐碎。每次我回家探亲都能体会到伯、妈,特别是妈对容颜衰老的恐惧和无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令伯、妈感到欣慰的是,儿女们没有辜负伯、妈的抚育之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绩可喜,并都有了美满的小家庭。‘昔别尚未婚,儿女忽成行’。
  说到怀旧情怀,不能不说说亲情。1971年1月春节,我抱着未满八个月的女儿,回家拜见出世后还未曾谋面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看到我家头一个第三代小人儿,全家人当时那高兴的情景言已难表。伯、妈看着襁褓中漂亮的孙女,那激动、兴奋和幸福的心情,那眼中闪动的泪花说明了一切。妈抱过孙女又是亲又是笑,嘴里还不停地与尚不懂事的孙女喃喃细语,说些只有祖孙二人听得懂的悄悄话。
  当年伯、妈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最小的幺女儿四妹也已经十四岁上初中了,看到岁数比自己小的别人家祖孙欢娱的情景,常常羡慕不已,多么希望有个孙子在膝下承欢。当时,能让伯、妈实现这个心愿的唯我莫属。为了让辛苦了几十年的伯、妈享受娇痴婴儿戏于侧的天伦之乐。我与妻子商量,想将女儿寄养在西安让伯、妈抚育。妻子坚决不同意,跟我又哭又闹,我借口当时的困难处境,最终说服了妻子,将女儿留在了伯、妈身边。当我只身返京时,抱着女儿亲了亲,义无反顾地扭头走向火车站。在火车上琢磨返京后如何安抚妻子。
  伯、妈对心肝宝贝孙女的疼爱,正如俗话所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孙女要天上的月亮,就不摘星星给她。弟弟和妹妹们对小侄女也是百般呵护有加。家里自有了这个又哭又闹的小家伙,可就热闹啦,一家人围着她转。从女儿牙牙学语、蹒跚迈步到上学读书十多年里,伯、妈和弟妹们付出的辛劳日月可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小时侯自己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情景都不会有什么印象。但对于抚育自己成长的每一个长辈来说,那可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褪色的快乐记忆。因为那就是只有为人祖父、祖母、伯、妈才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
  女儿吃饭就难坏了伯、妈和弟妹们。当时西安牛奶是定量定向供应,主要面向当地高干和婴儿等人群定量供应。女儿虽属供应对象,但没有西安户口,只能是望奶兴叹。全家总动员!打通各方门路寻找奶源,我也隔三差五往家邮寄些奶粉和白糖。
  女儿出生时才五斤二两重,从小就体质弱,稍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女儿一有病,可就急坏了伯、妈和弟妹们,赶紧抱着往医院跑。女儿病重时,妈昼夜难眠,搂抱着小孙女躺在床上,连衣服都不敢脱。小孙女稍有动静,就马上抱起来在地上来回走着哄。有时看到小孙女咳嗽,憋得小脸通红,急得妈直掉眼泪。
  尚未成婚的二弟对可爱的小侄女关怀倍至,下班回家的路上经常买些小侄女喜欢吃的食品带回家。带她上街时,只要是她喜欢的东西,不论花多少钱,当叔叔的从不含糊,都会满足小侄女的心愿。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似乎都被感染上了,报纸上连篇报道,全国各地频频告急。西安也不例外,到处搭起了地震棚。为了减轻伯、妈的压力,我们把女儿接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因为与妻子怄气,我抓起一样东西就扔在墙上。女儿看见了,就跑过去拣起来,眼里含着眼泪到我跟前说:爸!这是建民叔叔给我买的洋娃娃。你看,脚丫子破了一个口子!看着女儿哪伤心的样子,我什么也没说。哄了一会女儿,转身坐在凳子上,我也掉下了眼泪。心想女儿在西安哪见过这阵势,受过这种委屈啊。
  历经约三个多月,地震的余波稍有缓和。人们都陆陆续续从抗震棚搬回自己的家里住。单位发给职工用作搭抗震棚的材料都堆放在各家各户的门前。有人就用这些材料在自己家门前搭建小厨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在北京城里住平房及一些住楼房底层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掀起了盖小厨房的热潮。我们也不例外,在我们家门前也准备搭建一个小厨房。除了厂里发的椽子、木棍和油毡外,其它建厨房必需的砖、瓦、灰、石都得一点点准备。好在我们家的北面是一个房管所堆放材料的场地,场地里盖房的各种材料齐全。为盖自己家的小厨房,也顾不了许多,住在周围的人家各取所需。当年尚未满六岁的女儿,看到我们往家搬砖、筛沙子。她也帮着紧忙活,拿一块小窗纱,提个小塑料桶,在料场蹲着筛沙子,够一桶了,就提回家倒在门口的沙堆上。来来回回地跑,一下午不闲着。我们看孩子累了,几次叫她别干了,歇一会。可她兴趣很大,高兴地说:不累!就是不肯歇着。吃晚饭时,我们看到孩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当时,我们那个心疼就不用说了。
  当女儿到了能说会道,能蹦会跳时,伯、妈即高兴又发愁。本来四妹在家里是最受宠爱的,自女儿到家后,伯、妈的幺女、我的四妹开始吃小侄女的醋,她愈来愈觉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气愤地说:“三姐在家是最受宠的,尤其是伯对她宠爱有加。我们两个打架,不管谁对谁错,总是她赢,妈的逻辑是小的应该听大的。等侄女婉婉回家后,我升级成了姑姑辈儿,可以当领导了。谁知政策又变了,大的应该让小的,我还是被告。叶家的宪法不知是谁制定的,又由谁修改,横竖我都是多余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发展到小姑与小侄女争吃争喝争宠,女儿当然不是小姑的对手,不管伯、妈向幺女如何解释也不行。好在这种战争并没有延续多久,毕竞中学生的四妹明白了女儿得叫她小姑呢。不仅不再与女儿争了,还哄女儿玩,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小侄女买好吃的。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叔父家的幺儿宝群从咸阳到西安家里来玩,伯、妈也很喜欢小侄子宝群。但‘一山难容二虎’,小叔和小侄女二人不是打就是闹,谁觉得自己吃了亏都到伯、妈那告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伯、妈就成了叔侄俩的义务调解员,哄了这个哄那个,始终也判不出个子丑寅卯谁对谁错来,祖孙三代人只好不了了之,过不了一会,俩个孩子又手牵手玩去了。
  伯由于肩负着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整天忙累得昏天黑地,很少有闲暇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自从女儿回家,下班后,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忙里偷闲抱抱小孙女,祖孙俩是又说又笑,呢喃着只有祖孙俩听得懂的话语。女儿会走路后,还会牵着她的小手上街去玩,路上买些孙女爱吃的东西。有一次,妈在北京时,当着伯的面对我们说:你们兄妹六个小的时候,你爸很少抱过你们,现在恨不得天天抱着他的小孙女,还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同院有个小女孩叫玉红,和女儿一样大,她们经常在一起玩。她家因孩子多,生活条件差一些,老吃窝头,女儿没吃过,觉得很好吃,偷偷拿点心和馒头去跟人家换窝头吃。她家孩子饿了逮着什么吃什么,有一次,她们在啃一个生茄子,女儿看见了也从家里拿了一个茄子,和她们一块啃。等妈做饭时发现茄子没了,只剩下一个茄子把儿,上面还有许多小齿痕,说出来后把人都笑死了。有一次女儿看人家吃馍时就着酱油喝,她也跟着学,结果吃咸了,呛了嗓子,咳漱了好长时间。玉红她妈上班路远,一周只能回来一次。每到周六她们家的孩子就到巷口去接她妈。这时女儿总会说:我去接我爷爷!一听这话,奶奶就掉眼泪说:‘我孙女像个没娘的孩子。’所以,妈就是再忙也要丢下手里的活,陪着孙女去,接上爷爷高高兴兴的回来。女儿就是这样,什么事都不能比别人差。长大了更是要强。
  爷爷在孙女的心目中是神通广大的,她的要求爷爷都能满足她,真是有求必应。一次,叔叔给她买了一个氢气球,那时的氢气球还是很稀罕的,周围的小朋友看见了都羡慕不已。可一不小心,手一松,牵气球的线离开了手,气球马上就飞了,在大家的一片唏嘘声中,看着气球越飞越远,越来越小,女儿心疼地说“等我爷爷回来,让爷爷给我拘下来”。女儿眼里爷爷有上天入地本领。
  妹妹们放学后出去玩,总爱带着小侄女,女儿走不一会就犯懒,扎着两手说:姑姑抱!有一次,三妹就用一只胳膊挟着她走,她还有意见说:“三姑,这样抱不舒服,你咋不好好抱着呢!”三妹和建民谈恋爱时出去玩,女儿知道了就要跟着去,人家照相时,她非要夹在俩人中间,让人哭笑不得。
  女儿在西安的十年时间里,伯、妈心痛儿媳思念女儿的情怀,隔一段时间,就带着女儿到北京来,让她们母女团聚一段时间。妈带着小孙女,背着一大堆行李往返西安——北京许多次。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妈都是坐硬座来去。那时,从西安到北京,火车正点也要走二十六、七个小时,而晚点在那时是极平常的事情。妈当时唯一的愿望是买车票时,售票员能给一张靠窗户的座位,以便照顾小孙女,然而妈的这点小小愿望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得到满足。在硬座车厢里,人多嘈杂,来来往往,混乱无章,有时车上连开水都供应不上。妈要照顾喂养年幼的小孙女,又要看管行李,在车上的一天一夜妈哪曾合过眼,如果赶上坐边上或两人之间的座位是坐不得坐,靠不得靠,就更受罪了。妈为了儿孙们,多苦多累从无怨言,反而说这也是一种乐趣。女儿上学后,放寒暑假时,伯、妈就让建民托认识的列车员带女儿往返西安——北京。女儿在列车上很勤快,帮列车员收拾卧具,给乘客送水、送饭,打扫卫生,阿姨们都很喜欢她。
  1975年元月,儿子辉辉出生给我们这个大家庭罩上了一层阴影。伯、妈知道他们孙子的情况后,坚决让我把辉辉抱回西安让他们抚养。妈说:不管孩子怎么样,他也是我的孙子,让我来养吧。已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给自己的伯、妈,所以我们没有满足伯、妈的善良心愿,自己酿成的苦酒自己喝。但伯、妈时刻都惦念着他们这个苦命的孙子。2000年,伯最后一次来北京过春节时对我说:你们不要整天总惦记着我,我现在身体还可以。你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又有辉辉这个累赘,多操心一些自己的事情,注意保养身体,你们后面的难处还不小呢。伯、妈就是这样一对慈祥只知关怀儿女们幸福,忘记了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极需儿女关心照顾的事实。我常自责:伯、妈一生给了我哪么多,我给了伯、妈什么,给了伯、妈的只是让他们老人家的惦念、操心和牵挂,感到十分愧疚。
  1978年6月、7月二妹和大妹先后生剑剑与阳阳。俩个外孙子的问世,可忙坏了伯、妈俩位老人家。6月剑剑出生。妈到户县侍候二妹‘月子’。 7月阳阳问世。大妹分娩时妈正在伺候二妹的‘月子’,但又放心不下大妹和阳阳,二十多天后又火急火燎地赶到兰州侍候大妹的‘月子’。从户县返回西安后,就急匆匆的买火车票赶往兰州,乘的是路过西安的一趟列车。当时火车晚点,妈在西安火车站整整等了一夜。正值盛夏,家里人也跟着着急,一会给妈送绿豆汤,一会又送饭,妈是坐硬座去的兰州。谁知下车后却遇到兰州下起了几十年不曾遇过的大雨,火车站一带已‘水漫金山’了,无车可搭,回不了大妹家。直等到下午,才搭上长风机械厂的一辆大卡车。妈就站在车厢上,一路淋着大雨到了大妹家。大妹看妈浑身被雨水浇透,怕着凉感冒发烧,特别着急。还算好,妈躺了两天,刚恢复过来,就开始给大妹做吃的,做喝的。教大妹怎样带孩子、怎样观察孩子的生活状况、换尿布、喝牛奶。生怕孙子得不到她的爱抚和温暖。满月后,妈又惦念剑剑,叫大妹“移窝”回家。妈陪大妹带着阳阳一起回西安,当时经济条件所限,从未想过买卧铺,母女俩买了两张硬座回西安。妈惟恐大妹累着落下病,一路上妈一直让大妹躺着,自己抱着阳阳坐在大妹的脚下。车厢内人多,乌烟瘴气一片混乱,妈坚守“阵地”,不让任何人插进她们的坐椅。车厢的人看到都说“这肯定是妈心疼女儿”。当时妈已是六旬多的老人了,但为了女儿,她老人家多大的苦都能吃,多大的罪都受得了,妈给了我们儿孙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身边又有俩个外孙子膝下承欢,伯、妈哪种幸福的心情从脸上展开的皱纹中明示的显现出来。但也为大妹夫妇担忧和操心。1980年,大妹到西安附近的‘三原’开会,将阳阳带到西安让伯、妈带着。不满两岁的孩子因见不到妈妈,整天啼哭不止,谁哄也不行,小妹抱着来回转也不行,急得一家人手足无措。妈心疼孙子,急得没办法说:“再这样,孩子非哭死不可。”天已经晚了,但妈看着哭闹不停的孙子,非让小妹抱着阳阳去三原找大妹去。
  1981年5月,三妹的女儿双胞胎姐妹欢欢、乐乐来到人间。8月弟弟的长子伟伟也问世了。虽然受累,但看到这群活泼乱蹬乱踹的小人儿,听到他(她)们哭叫和吃奶声,伯、妈整天笑逐颜开,逗逗这个,亲亲那个,哪种隔辈人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1年夏天,女儿该上小学三年级了。一是考虑孩子老在西安寄读,怕影响将来上中学。二是考虑伯、妈已是六十五岁开外的老人了,在西安的几个顽皮倒蛋的孙子、孙女就够伯、妈招架的了,不能再让伯、妈更多地操女儿的心了,我决定将女儿接到北京上学。女儿离开西安的哪天,在家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恋恋不舍地象送甚么达官贵人似的一直把我们父女送上火车,还一再叮嘱女儿:学校放假时,常回家看看!伯、妈的眼中噙满泪花。当时的那情景就是一幅悲壮的别离亲情图。
  1985年,弟弟特别疼爱的宝贝女儿庆庆和四妹的宝贝儿子亮亮先后降生。伯、妈看到俩个可爱的幼苗,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这俩个宝贝是我们家最小的俩个孙女、孙子,伯、妈对他们特别疼爱,更是关怀陪至。
  伯早就盼望能有个重孙子。2000年春节,来北京的伯几次问我:婉婉怎么还不要孩子呢?你看人家六十多岁都见重孙子了,我真想看看我的重孙子什么样。其实我和小婉比他老人家还要着急,因小婉一直怀不上孕。小婉已经去过许多医院,作过许多检查,中西药吃过许多,但还未见成效。为此,我外出旅游时,每到一座庙,都虔诚地专门在‘观世音菩萨’前默默地祈祷:请菩萨保佑女儿生一个健康的宝宝。1999年单位组织职工到厦门旅游时,我专程到有名的‘南普陀寺大悲殿’,捐献了50元,虔诚地默默祈祷千手观世音菩萨施福女儿一个健康宝宝。(芃芃问世后,2003年我又不远千里专程去厦门,沐浴之后虔诚地到‘南普陀寺大悲殿’,捐献了100元,还了愿。)但我不好对伯说这些。只好含糊地解释说:她们年轻人都在忙事业,现在顾不过来养孩子。伯说:人家哪么多年轻人,职务比她们高,事情比她们做的还大,人家都能养活娃,她们怎么就不行?!她们有了娃,自己养不了,送回西安,我替她们养。我只好说:我再和她们说说。算是把伯糊弄过去了。一年后,当伯知道孙女怀孕的消息时,十分兴奋,可惜伯未能亲眼看一看,抱一抱,亲一亲,逗一逗重孙子,就撒手人寰,与我们永远告别了,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可以告慰伯、妈的是:现在这些被您们抱过、亲过、爱过、疼过、着急过、操心过、牵挂过;也给您们撒过娇、犯过混、惹过事、添过堵、犟过嘴的儿孙们都已长大成人,变成俊男靓女了。有的已经成家立业生子;有的已经找到满意工作;有的已经有了异性朋友,正在恋爱中;还有的仍在勤奋苦读,以便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这就是我的家,一个极平凡的家,她和中国千万个家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伟大的家,这个家里有无私的爱、真挚的情和永不言报的奉献;一个苦难和艰辛的家,她和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的中国那多舛的命运血肉相连;又是一个快乐的家,家里有膝下承欢的孩提、游子归来的欢欣、团圆之夜的融融……
  光阴荏苒,往日的岁月苦并快乐着。或许是有我们这些儿孙的缘故,伯、妈的日子是舒心的,总是微笑面对生活……
  亲情只有一辈子,这辈子是亲人,就是一辈子的事,至于下辈子,那是虚无缥缈的事情。如今我们这一代人也都是一大把年纪了,不知哪一天上帝就把我们招去了,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珍惜我们身边的亲人,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做了,我们便安心了。
  现今伯、妈、二弟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他们坟前的青草又泛新绿……
  岁月已飘远,而悠悠往事常如丝如缕股般涌现在我的脑际。岁月不会再回来,而往事却在我的记忆里沉淀为永恒……
  
 浏览:202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8/4/12 16:04:5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盛彬祭母文(收藏于2010/12/30 11:26:35
sb一篇心中的祭文(收藏于2010/10/10 14:03:49
ysb三兆清明即景(收藏于2010/3/30 14:10:58
盛彬家是什么?(收藏于2009/10/20 9:18:24
BIN老屋——秋天里的情怀 ----2007年秋回家有感(收藏于2008/11/23 14:21:11
sb我的父亲(收藏于2008/11/12 4:52:32
sb岁月如歌,家在离心最近的地方(收藏于2008/9/2 3:01:12
bin“历史照片”的魅力(收藏于2008/7/21 10:40:45
mt父亲节感恩(收藏于2008/6/15 8:30:57
mt母亲节感恩!(收藏于2008/5/11 7:43: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毛头我伯叶家钊(访问2387次)
毛头我妈王海英(访问2223次)
sb往事难忘(访问2022次)
毛头伯妈的婚姻(访问1654次)
sb岁月如歌,家在离心最近的地方(访问1591次)
盛彬扫墓有感(访问1544次)
毛头电话(访问1484次)
毛头我的家(访问1333次)
yszs五一劳动节有感(访问1313次)
叶盛彬悼  胞  弟(访问127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yoyo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5/2 7:22:32
刘旻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3/28 12:59:5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