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肺复苏 中高档中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俊 1.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 1.1历史背景 1.1.1现代心肺复苏始于20世纪60年代 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为规范心肺复苏的操作,各国先后制定过多个心肺复苏指南 --美国1974,1980,1986,1992 --欧洲1992,1996,1998 1.2 最近一次制定于2000年,并命名为国际2000心肺复苏和急症心血管治疗指南: 1.2.1参与心肺复苏的人员-a.非专业医务人员:包括警察、消防队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人员、高危病人的家庭成员等;往往是现场第一抢救者;可以进行初级心肺复苏操作;应当进行适当的心肺复苏培训.b医学助理人员:经过正规培训的抢救人员;可以进行部分高级心肺复苏操作.c医生:直接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指导现场进行抢救 1.2.2.生存链 为取得最大的生存率,应做到下述事项:识别早期的预告征象;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基础心肺复苏;.除颤;气道和通气;.静脉用药 成人生存链:四"早" ――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 1.2.3.成功的关键:速度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1.2.4.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未能在8-10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损害 1.2.5.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2.心肺复苏治疗措施的分类 Ⅰ类:非常好,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有效,明确推荐采用 Ⅱa类:可接受,有用,有好至很好的证据支持应用 Ⅱb类:可接受,有用,有一般至好的证据支持使用 未确定类: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证据不足以进行分类,目前无益无害,有希望,但需进一步证实,不推荐使用 Ⅲ类:不可接受,无益,可能有害 3.心肺复苏总论 3.1.成人初级心肺复苏 3.2.成人高级心肺复苏 3.3.儿童初级心肺复苏 3.4.儿童高级心肺复苏 4.初级心肺复苏 4.1.迅速识别和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塞和卒中患者发生循环呼吸骤停 4.1.1.对呼吸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 4.1.2.对心肺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和胸外按压 4.1.3.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者除颤 4.1.4.识别和清除气道梗阻 4.2.初级心肺复苏实施 4.2.1.适应症 4.2.2.呼吸停止:溺水、卒中、气道异物、烟熏、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创伤、心肌梗塞、昏迷等 4.2.3.心脏停搏:室颤、室速、心脏静止、电机械分离 4.2.4.评估 4.2.5.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 4.3.心肺复苏的ABC: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D"除颤 4.4.初级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4.4.1.评估:病人有无反应 4.4.2.放好体位:仰卧于坚实的平面,整体移动 4.4.3.抢救者的位置:在病人一侧,进行救生呼吸和胸外按压,并准备操作自动体外除颤器 4.4.4.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易操作,无外伤者均可采用,特别适于非专业抢救者 --托颌法 气道异物的清除 --气道异物的识别 --海氏手法 --手指清扫 --胸部猛压 4.4.5.初级心肺复苏救生呼吸 a.评估:判断病人有无呼吸(看、听、感觉) b.救生呼吸: --口对口呼吸 --口对鼻呼吸 --口对呼吸孔呼吸 --口对面罩呼吸 4.4.6.初级心肺复苏人工循环 a.评估: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移动)。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 b.胸外按压: --频率:100次/分(Ⅱb) --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抢救,按压与呼吸比均为15:2(Ⅱb)(气管插管成功者仍可用51) c. 胸外按压技术: --手的正确位置和姿势 --垂直下压,深度4~5cm --下压后完全放松,但手不要离开胸壁 --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 仅有按压的心肺复苏: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比不复苏好(Ⅱa),用于抢救者不愿做或不能做口对口呼吸,或抢救者为未经训练者在远程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Ⅱa) 4.4.7.除颤 a.大多数成人非外伤性心脏骤停为室颤 b.早除颤的定义是在接到呼叫后5分钟内除颤(Ⅰ级) c.医院内早除颤是指院内各处有除颤器,有经过培训可使用除颤器的第一抢救者,可在<3分钟内除颤(Ⅰ级) d.已有证据支持公众参与的除颤 --救护车的医务人员很难做到<5分钟内除颤 --可在社区建立非专业人员的抢救系统,他们可以作为第一抢救者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开始心肺复苏、操作自动除颤器 4.4.8.初级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器 a.置于公共建筑,购物中心,高危病人家中 b.只可用于无反应、无呼吸、无循环征象的成年病人 c.≥8岁的儿童应用属Ⅱb类指征 d.婴儿应用属未确定类指征 e.自动分析心律,识别室颤 f.若室速超过了预定的频率范围,也将提示放电 g.采用双相波形放电,可使用相对低的电量,保证疗效,减少心肌损伤(Ⅱa类) 4.4.9.初级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器的操作 a.接通电源 b.贴电极片 c.分析心律(自动进行),若为室颤,将给出视觉或音响信号提示应除颤,并自动充电 d.按放电按钮 e.放电后自动再次分析心律,以确定是否需再次放电。可连续进行3次 4.4.10.初级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a.进行4个循环的通气-按压后,要对病人进行再评估,确定有无自主呼吸和循环的恢复。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b.一般不要搬动病人,一定要搬动,则做好一切准备后,停止CPR,立即搬动,中断时间越短越好 4.4.11.初级心肺复苏并发症 a.救生呼吸的主要并发症:胃膨胀和反流 b.胸外按压的主要并发症:肋骨骨折 c.其它:胸骨骨折、肋骨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穿孔、脂肪栓塞 d.正确的心肺复苏可减少并发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 e.不可因害怕并发症而不正确地进行胸外按压 5.高级心肺复苏(ACLS) 5.1.高级心肺复苏(ACLS)内容 a.初级心肺复苏 b.除颤 c.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d.循环辅助装置 e.药物治疗 f.复苏后治疗 5.2高级心肺复苏--除颤 5.2.1.放电能量: a.除颤器的放电方式分为单相和双相波形二种 b.近年的研究证明,低电能、不增加电量的双相波形放电与高电能、递增电量的单相波形放电成功率相等(Ⅱa) c.对室颤,单相波形放电可从200J开始,无效则立即给第二次200~300J,再无效立即给第三次360J。若用某个电量除颤成功但又复发,可用前次的相同电量 d.目前对双相波形放电的电量尚无肯定意见,可采取递增电量方式,也可采取不增加电量方式 5.2.2.减少经胸阻抗: a.决定经胸阻抗的因素:电量大小、电极板大小、电极皮肤接触介质、先前除颤的次数和间隔、通气的时相、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对电极板施加的压力 b.为减少经胸阻抗,应: --对电极板施加足够的压力= --使用专用的导电糊 --对多毛者必要时剃毛 5.2.3.电极位置: a.标准位置:右上(胸骨上缘右侧锁骨下)左下(心尖部) b.也可用心尖后背(右肩胛下)部位 c.注意电极间的距离 d.导电糊不可涂遍前胸造成电极板"短路" e.可使用粘贴式电极片 f.对装有起搏器或ICD的患者,应避免将电极板置于仪器附近(10cm),除颤后应监测起搏器和ICD 的工作状态,防止发生工作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