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林春园区__张学谋纪念馆
张林春园区

心肺复苏 中高档中高

zadc

  心肺复苏 中高档中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俊
  
  
  
  1.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
  
  1.1历史背景
  
  1.1.1现代心肺复苏始于20世纪60年代
  
  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为规范心肺复苏的操作,各国先后制定过多个心肺复苏指南
  
  --美国1974,1980,1986,1992
  
  --欧洲1992,1996,1998
  
  1.2 最近一次制定于2000年,并命名为国际2000心肺复苏和急症心血管治疗指南:
  
  1.2.1参与心肺复苏的人员-a.非专业医务人员:包括警察、消防队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人员、高危病人的家庭成员等;往往是现场第一抢救者;可以进行初级心肺复苏操作;应当进行适当的心肺复苏培训.b医学助理人员:经过正规培训的抢救人员;可以进行部分高级心肺复苏操作.c医生:直接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指导现场进行抢救
  
  1.2.2.生存链
  
  为取得最大的生存率,应做到下述事项:识别早期的预告征象;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基础心肺复苏;.除颤;气道和通气;.静脉用药
  
  成人生存链:四"早" ――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
  
  1.2.3.成功的关键:速度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1.2.4.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未能在8-10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损害
  
  1.2.5.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2.心肺复苏治疗措施的分类
  
  Ⅰ类:非常好,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有效,明确推荐采用
  
  Ⅱa类:可接受,有用,有好至很好的证据支持应用
  
  Ⅱb类:可接受,有用,有一般至好的证据支持使用 未确定类: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证据不足以进行分类,目前无益无害,有希望,但需进一步证实,不推荐使用
  
  Ⅲ类:不可接受,无益,可能有害
  
  3.心肺复苏总论
  
  3.1.成人初级心肺复苏
  
  3.2.成人高级心肺复苏
  
  3.3.儿童初级心肺复苏
  
  3.4.儿童高级心肺复苏
  
  4.初级心肺复苏
  
  4.1.迅速识别和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塞和卒中患者发生循环呼吸骤停
  
  4.1.1.对呼吸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
  
  4.1.2.对心肺停止者进行救生呼吸和胸外按压
  
  4.1.3.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者除颤
  
  4.1.4.识别和清除气道梗阻
  
  4.2.初级心肺复苏实施
  
  4.2.1.适应症
  
  4.2.2.呼吸停止:溺水、卒中、气道异物、烟熏、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创伤、心肌梗塞、昏迷等
  
  4.2.3.心脏停搏:室颤、室速、心脏静止、电机械分离
  
  4.2.4.评估
  
  4.2.5.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
  
  4.3.心肺复苏的ABC: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D"除颤
  
  4.4.初级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4.4.1.评估:病人有无反应
  
  4.4.2.放好体位:仰卧于坚实的平面,整体移动
  
  4.4.3.抢救者的位置:在病人一侧,进行救生呼吸和胸外按压,并准备操作自动体外除颤器
  
  4.4.4.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易操作,无外伤者均可采用,特别适于非专业抢救者
  
  --托颌法 气道异物的清除
  
  --气道异物的识别
  
  --海氏手法
  
  --手指清扫
  
  --胸部猛压
  
  4.4.5.初级心肺复苏救生呼吸
  
  a.评估:判断病人有无呼吸(看、听、感觉)
  
  b.救生呼吸:
  
  --口对口呼吸
  
  --口对鼻呼吸
  
  --口对呼吸孔呼吸
  
  --口对面罩呼吸
  
  4.4.6.初级心肺复苏人工循环
  
  a.评估: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移动)。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
  
  b.胸外按压:
  
  --频率:100次/分(Ⅱb)
  
  --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抢救,按压与呼吸比均为15:2(Ⅱb)(气管插管成功者仍可用51)
  
  c. 胸外按压技术:
  
  --手的正确位置和姿势 --垂直下压,深度4~5cm
  
  --下压后完全放松,但手不要离开胸壁
  
  --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
  
  仅有按压的心肺复苏: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比不复苏好(Ⅱa),用于抢救者不愿做或不能做口对口呼吸,或抢救者为未经训练者在远程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Ⅱa)
  
  4.4.7.除颤
  
  a.大多数成人非外伤性心脏骤停为室颤
  
  b.早除颤的定义是在接到呼叫后5分钟内除颤(Ⅰ级)
  
  c.医院内早除颤是指院内各处有除颤器,有经过培训可使用除颤器的第一抢救者,可在<3分钟内除颤(Ⅰ级)
  
  d.已有证据支持公众参与的除颤 --救护车的医务人员很难做到<5分钟内除颤 --可在社区建立非专业人员的抢救系统,他们可以作为第一抢救者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症医疗服务系统、开始心肺复苏、操作自动除颤器
  
  4.4.8.初级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器
  
  a.置于公共建筑,购物中心,高危病人家中
  
  b.只可用于无反应、无呼吸、无循环征象的成年病人
  
  c.≥8岁的儿童应用属Ⅱb类指征
  
  d.婴儿应用属未确定类指征
  
  e.自动分析心律,识别室颤
  
  f.若室速超过了预定的频率范围,也将提示放电
  
  g.采用双相波形放电,可使用相对低的电量,保证疗效,减少心肌损伤(Ⅱa类)
  
  4.4.9.初级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器的操作
  
  a.接通电源
  
  b.贴电极片
  
  c.分析心律(自动进行),若为室颤,将给出视觉或音响信号提示应除颤,并自动充电
  
  d.按放电按钮
  
  e.放电后自动再次分析心律,以确定是否需再次放电。可连续进行3次
  
  4.4.10.初级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a.进行4个循环的通气-按压后,要对病人进行再评估,确定有无自主呼吸和循环的恢复。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b.一般不要搬动病人,一定要搬动,则做好一切准备后,停止CPR,立即搬动,中断时间越短越好
  
  4.4.11.初级心肺复苏并发症
  
  a.救生呼吸的主要并发症:胃膨胀和反流
  
  b.胸外按压的主要并发症:肋骨骨折
  
  c.其它:胸骨骨折、肋骨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穿孔、脂肪栓塞
  
  d.正确的心肺复苏可减少并发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
  
  e.不可因害怕并发症而不正确地进行胸外按压
  
  5.高级心肺复苏(ACLS)
  
  5.1.高级心肺复苏(ACLS)内容
  
  a.初级心肺复苏
  
  b.除颤
  
  c.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d.循环辅助装置
  
  e.药物治疗
  
  f.复苏后治疗
  
  5.2高级心肺复苏--除颤
  
  5.2.1.放电能量:
  
  a.除颤器的放电方式分为单相和双相波形二种
  
  b.近年的研究证明,低电能、不增加电量的双相波形放电与高电能、递增电量的单相波形放电成功率相等(Ⅱa)
  
  c.对室颤,单相波形放电可从200J开始,无效则立即给第二次200~300J,再无效立即给第三次360J。若用某个电量除颤成功但又复发,可用前次的相同电量
  
  d.目前对双相波形放电的电量尚无肯定意见,可采取递增电量方式,也可采取不增加电量方式
  
  5.2.2.减少经胸阻抗:
  
  a.决定经胸阻抗的因素:电量大小、电极板大小、电极皮肤接触介质、先前除颤的次数和间隔、通气的时相、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对电极板施加的压力
  
  b.为减少经胸阻抗,应: --对电极板施加足够的压力= --使用专用的导电糊 --对多毛者必要时剃毛
  
  5.2.3.电极位置:
  
  a.标准位置:右上(胸骨上缘右侧锁骨下)左下(心尖部)
  
  b.也可用心尖后背(右肩胛下)部位
  
  c.注意电极间的距离
  
  d.导电糊不可涂遍前胸造成电极板"短路"
  
  e.可使用粘贴式电极片
  
  f.对装有起搏器或ICD的患者,应避免将电极板置于仪器附近(10cm),除颤后应监测起搏器和ICD 的工作状态,防止发生工作异常
  
  5.2.4.放电方式:
  
  a.同步放电: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
  
  b.非同步放电:室颤
  
  c.对某些室速,QRS波形异常增宽并持续变化者,同步可能有困难。若病人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不应为同步而浪费时间,应给非同步放电
  
  5.2.5.除颤的特点
  
  a.盲目除颤已很少使用 --一般除颤器均具有电极板示波功能 --自动体外除颤器具有可靠的心律分析功能
  
  b.应至少检测2个导联,以防止所谓假性停搏
  
  c.应定期检测除颤器,保证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5.3.高级心肺复苏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5.3.1.给氧:
  
  a.心肺复苏时,应尽快给氧
  
  b.救生呼吸可提供16~17的氧,产生80mmHg的肺泡氧分压
  
  c.在BLS和ACLS时,建议用纯氧,但注意长时间用纯氧可能造成氧中毒
  
  5.3.2.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
  
  a.通气的辅助装置:
  
  ●面罩:
  
  --应为透明材料,有氧气入口,标准接口
  
  --能与面部紧密结合
  
  --可用于口对面罩,简易呼吸器对面罩救生呼吸
  
  ●气囊-活瓣装置(简易呼吸器):
  
  --可用于面罩,气管插管的通气
  
  ●自动转运呼吸器:需要电源和氧气源
  
  --用于院前抢救
  
  --应为定容或定时切换,勿用定压切换
  
  b.气道支持装置:
  
  ●口咽导气管(Ⅱa)
  
  ●鼻咽导气管(Ⅱa)
  
  ●交换气道:包括喉面罩气道、食管-气管堵塞器等(Ⅱa)
  
  c.气管插管:
  
  ●适应症:
  
  --无法用其他方法给无知觉的病人通气
  
  --无保护性反射
  
  ●确定插管的位置正确:初步确定
  
  --送气时观察胸部运动,听诊上腹部
  
  --听诊两侧前胸、腋中线
  
  --如有疑问,可用气管镜证实 --记录门齿的标记
  
  ●确定插管的位置正确:再次确定
  
  --ETCO2探测器,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Ⅱa)
  
  --食管探测装置(Ⅱb)
  
  d.负压吸引装置
  
  5.4.循环辅助装置
  
  5.4.1.其他胸外按压技术:
  
  --可提高前向血流20~100
  
  --需要特殊训练,特殊装置和人员
  
  --仅限于医院内应用
  
  --目前没有资料显示这些技术优于普通心肺复苏
  
  a.胸腹联合按压(Ⅱb)
  
  b.高频按压:>100次/分(未确定类)
  
  c.按压与主动胸部扩张(Ⅱb)
  
  d.医用抗休克服(Ⅱb)
  
  5.4.2.机械心肺复苏(Ⅱb):
  
  --保证按压深度、频率、50按压与放松时间
  
  --减少抢救者的疲劳
  
  --可同时解决按压和通气
  
  --安置需要时间
  
  --可造成损伤
  
  --与标准心肺复苏比较,不提高成活率
  
  其他技术:同时通气按压、相性胸腹按压与胸部扩张等
  
  5.4.3.开胸心脏按压:
  
  --早期应用可提高成活率,晚期则否,不可认为是心肺复苏的最后手段
  
  --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可用于伴有心脏停搏的下述情况(Ⅱb):胸部贯通伤、低温、肺栓塞、心包填塞、胸廓畸形无法进行普通心肺复苏、腹部贯通伤
  
  5.4..4.紧急心肺旁路:经股动静脉穿刺进行,只可用于药物过量,中毒等一些特殊情况(未确定类)
  
  5.5.药物治疗
  
  5.5.1.给药途径:
  
  a.若心肺复苏时尚无通道,应首先建立外周静脉途径
  
  --优点:技术简单、并发症少、不中断心肺复苏
  
  --缺点:药物到达中心循环的时间长
  
  --只可考虑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
  
  --药物应以弹丸式快速注射
  
  --注射药物后立即给20ml液体注入
  
  --抬高肢体10~20秒钟
  
  b.中心静脉输液线:
  
  --除颤和外周用药仍无自主循环时考虑使用
  
  --需要有经验的人员,设备。有一定风险
  
  --可使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离中心循环最近,但并发症多,需停止心肺复苏
  
  --股静脉,穿刺容易,并发症少,但离中心循环较远,需插入一根长导管
  
  c.气管内给药:
  
  --可给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
  
  --剂量为静脉应用的2~2.5倍
  
  --药物稀释至10ml
  
  --用一根长导管插至气管插管的远端,注入药物
  
  --快速加压通气数次
  
  d.心内给药:
  
  --有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需要中断心肺复苏
  
  --可用的药物有限,不能多次给药
  
  --仅在无其他途径时才考虑使用
  
  表1:成人心肺复苏――心脏复苏步骤
  
  
  
  5.6. 心律失常处理
  
  5.6.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
  
  a.首先需要明确诊断:病史、12导联心电图、食管心电图
  
  b.若肯定为室速,利多卡因虽可应用,但在顺序上放在第二排
  
  c.肯定为室上速并差传,可用腺苷
  
  d.普鲁卡因酰胺、胺碘酮可用于两种情况,在无法明确诊断时可经验性使用,有心功能损害时只可使用胺碘酮
  
  e.索它洛尔、普罗帕酮、氟卡胺仅可用于室上速
  
  f.注意促心律失常作用
  
  5.6.2.心律失常的治疗
  
  a.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
  
  ●应用的药物为静脉普鲁卡因胺(Ⅱa)、索它洛尔(Ⅱa)、胺碘酮(Ⅱb)和β-阻滞剂
  
  ●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相对疗效不好
  
  ●有心功能不好的病人首先考虑胺碘酮
  
  ●可以使用电转复
  
   表2: 稳定的室速治疗
  
  
  
  b.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处理程序(表2)
  
  c.多形性室速:
  
  ●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鉴别有无QT延长
  
  ●伴QT延长的扭转性室速
  
  --停止使用可致QT延长的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注射镁剂(未确定类)
  
  --临时起搏 (未确定类)
  
  --异丙肾上腺素(未确定类)(下一行被潵除)
  
  ●不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病因治疗
  
  --缺血者可使用β-阻滞剂,利多卡因
  
  --其他情况可用胺碘酮(Ⅱb)、利多卡因(Ⅱb)、普鲁卡因胺(Ⅱb)、索它洛尔(Ⅱb)、β-阻滞剂(未确定类)、苯妥英钠(未确定类)(下二行被潵除)
  
  d.室颤/无脉搏的室速:
  
  ●首先进行3次除颤(Ⅰ类)
  
  ●不能转复或无法维持稳定灌注节律者,应按治疗程序进行治疗(包括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等)
  
  ●抗心律失常药首选胺碘酮(Ⅱb)
  
  ●利多卡因和镁剂也可使用(未确定类)
  
  表3. 室颤/无脉搏的室速的处理
  
  次级ABCD:
  
  A:尽可能使用气道辅助设备
  
  B:确认气道设备的位置,固定气道设备, 进行可靠的氧合和通气
  
  C:建立静脉通路,鉴别心律失常,进行 心电监测,用药
  
  D:鉴别诊断,寻找并治疗可纠正的原因
  
  5.6.3.抗心律失常药
  
  a.腺苷:
  
  ●用于终止交界区参与的室上速
  
  ●对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无效,但可减慢交界区的传导,有助于诊断
  
  ●不应用于诊断未明确的宽QRS心动过速
  
  ●起始剂量6mg,1~3秒内注入。无效1~2分钟后可给2mg
  
  ●副作用多见但短暂
  
  b.胺碘酮:
  
  ●适应症:
  
  --除颤后的室颤/室速(Ⅱb)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未明确诊断的QRS心动过速(Ⅱb)
  
  --控制快速房颤、房扑、房速的室率(Ⅱb)
  
  --特别适用于有心功能受损的病人
  
  ●促心律失常作用少
  
  ●负荷量150mg,10分钟内注入。需要时以后还可再用。室颤抢救时可给300mg静注
  
  ●维持量1mg/分,6小时后减至0.5mg/分
  
  ●每日总量可达2g
  
  ●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c.β-阻滞剂:
  
  ●适应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Ⅰ类)
  
  ●用法:
  
  --阿替洛尔:5mg静注(5分钟内),10分钟后可再给5mg,然后口服
  
  --美托洛尔:5mg静注(5分钟内) ,可间隔5分钟连续给3次,共15mg,然后口服
  
  ●艾司洛尔:
  
  --可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室率(Ⅰ类),异位性房早(Ⅱb),不适当窦速(Ⅱb),扭转性室速(安装起搏器后)(Ⅱb)
  
  --0.5mg/kg静注(1分钟),继以50μg/分钟静脉维持。
  
  d.溴苄胺:
  
  ●作用复杂,有低血压等副作用
  
  ●现有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目前已无厂家生产
  
  ●2000年标准中取消了本药。
  
  e.钙拮抗剂:
  
  ●只用于终止室上速和控制快速房颤的室率
  
  ●维拉帕米可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
  
  f.多巴胺:
  
  ●除血流动力学作用外,在阿托品无效的心动过缓中,现可用来代替异丙肾上腺素
  
  g.氟卡胺:
  
  ●静脉制剂可用于终止房颤、房扑及室上速。避免用于心功能不好的病人 h.Ibutilide:
  
  ●用于急性终止房颤、房扑,特别是改善电转复的效果
  
  ●剂量:1mg静注(10分钟),间隔10分钟可重复 · 需持续心电监测4~6小时,防止扭转性室速
  
  i.利多卡因:
  
  ●适应症
  
  --可用于治疗室早、室速和室颤,特别适用于心肌梗塞病人
  
  --室颤/无脉搏室速除颤后(未确定类)
  
  --控制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室早(未确定类)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Ⅱb)
  
  --不推荐用于无室早的AMI的预防
  
  --静滴用于心律失常转复后的维持(未确定类)
  
  ●心脏停搏时,只可静推。剂量1.0~1.5mg/kg,无效3~5分钟可重复,总量<3mg/kg
  
  ●负荷量后可用1~4mg/分静滴
  
  ●24小时后应减量,以减少毒副作用
  
  ●心功能不好,70岁以上老年人,肝功能异常者应减量
  
  j.镁剂:
  
  ●只可用于低血镁和扭转性室速
  
  ●不推荐AMI后常规预防性应用
  
  ●剂量:1~2g加入50~100ml 5GS静滴
  
  i.普罗帕酮:
  
  ●口服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静脉用于终止室上性心律失常
  
  ●有比较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应避免用于心功能不全和有传导障碍的病人
  
  k.普鲁卡因胺:
  
  ●适应症:
  
  --转复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Ⅱa)
  
  --控制快速房颤的室率(Ⅱb)
  
  --未明确诊断的QRS心动过速
  
  ●剂量:
  
  --20mg/分至心律失常消失,低血压或QRS增宽50,或总量达17mg/kg
  
  --紧急情况下可50mg/kg至最大剂量
  
  --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特别是用药超过24小时者
  
  l.索它洛尔:
  
  ●适应症: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剂量:1~1.5mg/kg静注,10mg/分
  
  ●注意心动过缓、低血压和促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扭转性室速
  
  ●心功能不好时慎用
  
  m.阿托品:
  
  ●适应症:
  
  窦性心动过缓(Ⅰ),交界区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Ⅱa),心室停搏
  
  ●心肌梗塞时慎重使用
  
  ●剂量:
  
  --心室停搏:1.0mg静注,3~5分钟后重复
  
  --心动过缓:0.5~1.0mg静注
  
  --总量0.04mg/kg
  
  n.异丙肾上腺素:
  
  ●在心动过缓病人,阿托品和多巴酚丁胺无效又无法行临时起搏时使用(Ⅱb),但非首选
  
  ●扭转性室速等待临时起搏时使用(未确定类)
  
  ●剂量:2~10μg/分静滴
  
  ●不应用于心脏停搏。不应使用高剂量(Ⅲ类)
  
  5.7.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5.7.1.肾上腺素:
  
  a.作用:
  
  α作用可增加心肌和脑血流,β作用存在争议
  
  b.剂量:
  
  --用于心肺复苏时,1mg静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可考虑继以1~4μg/分中心静脉静滴 关于大剂量肾上腺素
  
  --1992年指南曾建议使用递增剂量或高剂量
  
  --9000例心脏停搏的经验未能证实改善预后
  
  --1mg剂量后无效不推荐大剂量使用(未确定类)
  
  --起始大剂量(0.2mg/kg)有争议(Ⅱb)
  
  c.可气管内给药
  
  d.因可造成严重损伤和中断心肺复苏,心内给药只可用于开胸按压或无其他给药途径时
  
  5.7.2.加压素:
  
  a..系非儿茶酚胺类血管收缩剂,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重要脏器血流和大脑的氧供应。
  
  b.在电击无效的室颤可作为代替肾上腺素(Ⅱb),但在肾上腺素无效者效果尚不明(未确定类)
  
  c.用法:40单位,静注
  
  5.7.3.去甲肾上腺素:
  
  a.只可用于外周阻力低的严重低血压病人,不可用于低血容量者,可增加心肌氧耗量
  
  b.剂量0.5~1.0 μg/分,顽固休克可8~10 μg/分
  
  5.7.4.多巴酚丁胺:
  
  a.用于严重收缩功能不全
  
  b.剂量:5~20 μg/分,>20 μg/分虽可用但伴有心率上升和心肌氧耗量增加
  
  5.7.5.多巴胺:
  
  a.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2~4 μg/分/kg,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扩张肾动脉,有利尿作用,但现不推荐用于急性无尿性肾衰
  
  --5~10 μg/分/kg,作用于心肌β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
  
  --10~20 μg/分/kg,α作用,血管收缩
  
  b.用于有心动过缓的低血压、与其他药一起用于复苏后休克
  
  5.7.6.氨力农和米力农:
  
  a.用于收缩功能不全,有减低前负荷的作用,适用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无效并有心动过速者
  
  b.剂量:
  
  --氨力农:负荷量0.75mg/kg,维持量5~15 μg/分/kg
  
  --米力农:负荷量50 μg/kg,维持量375~750ng/分/kg
  
  5.8.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5.8.1.硝酸甘油:
  
  a.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并发的高血压和心衰的AMI
  
  b.静脉剂量:10 μg/分开始,最高150~500 μg/分
  
  5.8.2.硝普钠:
  
  a.适用于高血压和心衰,AMI的死亡率减少不及硝酸甘油,但硝酸甘油效果不好者可加用硝普钠
  
  b.静脉剂量:0.1~5 μg/分/kg 二者均不适用于血容量不足的病人
  
  5.9.碳酸氢钠:
  
  5.9.1.--动物试验中不改善除颤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可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压 --使氧合曲线左移 --造成高渗和高钠血症 --产生CO2,发生矛盾性酸中毒 --中心静脉酸中毒 --使同时应用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灭活
  
  5.9.2.用于原有酸中毒、高血钾、某些药物过量和长时间心肺复苏的病人
  
  6.高级心肺复苏几个重要的问题
  
  ●处理危及生命的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钠,低血钠,高血镁,低血镁,高血钙,低血钙
  
  ●处理药物中毒和毒品造成的问题:
  
  --停搏前兆,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传导障碍,休克,心脏停搏
  
  ●体温过低
  
  ●溺水
  
  ●致命性哮喘
  
  ●过敏
  
  ●外伤
  
  ●电击伤或雷电击伤
  
  7.改善灌注治疗
  
  7.1.在心肺复苏中特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给予注意
  
  7.2.急性心肌梗塞(ST抬高):溶栓,直接PTCA
  
  7.3.ST压低的缺血: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低分子肝素
  
  7.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
  
  8.复苏后处理
  
  8.1.由心脏停搏恢复自主循环后:
  
  8.1.1.心肺复苏成功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约有半数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心功能异常,微循环异常和脑功能异常
  
  --1~3天内可出现小肠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可出现严重感染
  
  8.1.2.处理原则:
  
  --提供可靠的心肺支持以保证组织灌注,特别是脑灌注
  
  --应转入医院进行重症监护
  
  --寻找心脏停搏的原因
  
  --采取预防复发的措施(如抗心律失常药
  
  8.2.关于降温:
  
  8.2.1.体温每增加1°,脑代谢增加8
  
  8.2.2主动降温有增加血黏度,降低心排量和感染的并发症
  
  8.2.3.正在进行随机试验以评价复苏后降温的价值
  
  8.2.4目前认为轻度自发体温下降(>33°C)可能对神经系统的恢复有利(Ⅱb),但不应主动诱发低温
  
  8.3.关于发热:
  
   8.3.1.复苏后发热对神经系统恢复不利,应密切监测体温,积极治疗发烧
  
  8.4.处理单一或多脏器衰竭:
  
  8.4.1.呼吸系统:
  
  --多数病人仍要依赖机械通气
  
  --应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血气,有无心肺复苏造成的损伤
  
  --随着自主呼吸的恢复,可逐渐减少呼吸辅助
  
  --如果一直需要高浓度氧,应寻找其原因是来自呼吸系统还是循环系统
  
  --PEEP有助于肺功能的恢复和左心衰的治疗
  
  --建立动脉通道,有利于血气和血压的监测
  
  a.通气调节:
  
  ●复苏后低CO2血症可造成脑血管收缩,使脑血流下降,故应避免过度通气
  
  ●通气调节应掌握在使CO2在正常范围
  
  ●一般情况下过度通气为Ⅲ类适应症。但可用于脑疝(Ⅱa),由肺动脉高压造成的心脏停搏(Ⅱa)
  
  8.4.2.心血管系统: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
  
  ●为减少脑损害,应避免低血压。无创血压监测可能不准确,需动脉内血压监测。
  
  ●危重病人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8.4.3.肾脏系统:
  
  ●应导尿以精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并记录其他液体的总出入量
  
  ●无尿的病人应监测血流动力学
  
  ●可使用速尿
  
  ●多巴胺已不用来治疗无尿性急性肾衰
  
  ●避免使用肾毒性和经肾脏排除的药物
  
  8.4.4.中枢神经系统:
  
  ●恢复自主循环后,开始有10~30分钟的血流增加,然后即使脑灌注压正常,也由于微循环功能异常而进入血流减少期
  
  ●治疗原则是维持正常或偏高的灌注压和降低颅内压
  
  ●取头高30°位以增加脑静脉回流
  
  ●降温,药物减少惊厥
  
  ●目前没有资料支持某些保护脑血流的治疗措施的常规应用
  
  8.4.5.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败血症:
  
  ●由外伤、烧伤、感染所致,可进展为多脏衰,出现血管扩张性休克
  
  ●治疗的目的是保证组织氧的正常摄取,包括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使用抗菌素
  
  ●激素的应用仍有争论,用广谱抗菌素和血管活性药物无效的休克可能有益(Ⅱb)
  
 浏览:16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15 10:11:5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zadc积极稳妥 创新机制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收藏于2007/8/6 13:57:59
ms监利县政府欺视乡镇卫生系统退休老人的情况报告(收藏于2007/6/25 16:41:30
zadccc养老保险金不合理(收藏于2007/6/12 12:09:49
zadc一个副主任医师、国家干部、连续工作41年退休后的待遇(收藏于2006/7/20 12:31:09
zadc通知张(收藏于2006/6/13 11:55:10
zadc通知龚(收藏于2006/6/13 11:53:20
zadc监利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书(收藏于2006/6/13 11:50:53
zadc关于张东川同志退休的通知(收藏于2006/6/13 11:49:18
zadc湖北省试点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收藏于2006/1/9 18:30:20
dc关于要求毛市卫生院办理退休养老保险的报告(收藏于2005/9/26 12:19:1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zadc冠状动脉痉挛与常见临床问题(访问7065次)
zadc一个副主任医师、国家干部、连续工作41年退休后的待遇(访问6163次)
zadc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访问4838次)
zadc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病的应用与进展(访问3778次)
ms监利县政府欺视乡镇卫生系统退休老人的情况报告(访问3096次)
zadc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访问2860次)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http://www.onlinedown.net/soft/18162.htm(访问2799次)
zadc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访问2773次)
zadc关于张东川同志退休的通知(访问2527次)
zadc监利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书(访问190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于培辰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5 23:52:40
于培辰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5 22:56:57
敬请留名王琦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3/5 13:50:43
敬请留名胡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28 8:01: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28 8:00: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张林春园区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