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林春园区__张学谋纪念馆
张林春园区

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

zadc

  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王 文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况
  
  1.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又称"求证医学、实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为"谨慎的、明确的、确切的应用当代最佳证据; 对患者的医疗做出决定。"这意味着医生的个人专业与来自系统研究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循证医学的定义是: 临床实践应以科学证据为依据, 强调按证据做出医疗决策, 而证据就是当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研究阶段是"求证", 实践阶段是"用证"。
  
  循求证据的医学就是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还对医疗管理, 医疗卫生决策, 医学教育等提供重要参考。
  
  1.1 循证医学的发展史
  
  五十二年前, 英国科学家首先开始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首次把严密的数理统计理论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为医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里程。六十年代, 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协作组率先开始了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七十年代, 欧美国家开始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八十年代中期, 中国开始了大样本抗高血压临床试验。近30年来, 国内外已完成了近千项大样本随机对照心血管临床试验, 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MA) 发表了循证医学工作组对循证医学论述的文章。1995年10月美国医学会和英国医学杂志联合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 该杂志主要任务是从世界一流杂志中"淘金", 宣传循证医学。近年来, 除了在临床医生与医学生中宣传和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外, 英国还建立了成人医学、公共卫生、外科、病理学、药物治疗学、护理、牙科等学科的循证医学中心, 使循证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1.2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其历史、社会、科学及经济的背景。
  
  (1) 按传统方法决定临床诊治有一定局限性。
  
  (2) 医生繁忙的临床工作与知识的快速更新形成日益尖锐的矛盾, 使大量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到临床一线的治疗中。
  
  (3) 如何正确评价和选择良锈不齐的大量文献是基层医师面临的挑战。
  
  (4) 卫生经济学对平衡价格/效益的依据提出更高要求。
  
  (5) 临床治疗由单纯的症状控制转向对疾病预后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重视。
  
  (6)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使一些医生热衷于使用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或无效的治疗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 故发展和重视循证医学是十分必要的。
  
  1.3 循证医学的目标
  
  循证医学试图通过宣教或其它形式使临床医师能更好地应用当前最新成果或最佳方案做出治疗决策, 改善患者预后。要求临床医师在掌握传统技能和良好专业基础上, 能准确认识患者所面临的问题, 了解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 采用先进手段进行高效检索, 选择最佳相关研究成果; 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判断信息的有效性, 总结出文章的优劣; 引用最新最佳成果去解决医疗问题。
  
  循证医学最终目标是临床医师尽快掌握最新成果, 应用最佳治疗方案, 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使更多病人受益, 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1.4 我国循证医学的发展
  
  七十年代, 吴英恺教授率先在北京首钢建立了心血管病防治网, 为我国流行病的研究和基层心血管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1959, 1979, 1991年全国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
  
  1986年, 刘力生、龚兰生教授主持的国家攻关课题----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和上海硝苯地平老年高血压试验(STONE)开创了我国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张廷杰教授主持了成都市高血压干预试验(CNIT)。1989年刘力生、龚兰生、刘国仗教授开展了脑卒中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 刘力生、王文、 陶寿淇教授主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试验(CCS-1)是我国第一个用密闭信封系统严格随机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九十年代以来, 完成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有: 急性心肌梗塞二级预防----阿替洛尔和依那普利的效果(吴 宁)、卡托普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作用(沈卫峰)、急性心肌梗塞溶拴治疗对比研究(陈在嘉、寇文镕、徐义枢)、中国阿斯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CAST; 刘力生、谢晋湘、陈铮鸣), 国人小剂量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随机对比研究(TUCC高润林)。目前正在进行的大样本临床试验有: 脑卒中后降压治疗预防再发的研究(PROGRESS, 刘力生、龚兰生、王 文)、血脂康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陆宗良)、非洛地平高血压事件研究(FEVER, 刘国仗)、中国心脏研究-II(CCS-2: 刘力生、谢晋湘、王 文、陈铮鸣)、不稳定心绞痛溶拴治疗研究(陈纪林)等。
  
  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和学术会议上公布有关循证医学的文章及信息有: 199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 "大规模心血管病临床试验方法与结果评估"(王 文、刘力生)。1997年全国第五届心血管病学术大会上展示了"循证医学"的宣传牌。1998年黄 峻、王 文主编的《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出版。1999年王 文 撰写"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循证医学的良好实践"发表在中国医药导刊上; 阮 雷等"循证医学----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举办的高血压世纪行各地巡回报告中, 胡大一, 王文 等作了"循证医学"的报告。
  
  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循证医学机构"循证医学中心"。2000年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美国合作开展循证医学项目研究。
  
  2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主要差异是指导实践的基本设想有所不同。传统医学的主要特征是: 以临床经验来判断患者的预后、疗效及评价诊疗方法; 认为只需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原理即可指导临床实践; 认为传统的医学教育和培训方法即可评价新的诊治方法; 认为熟练的技能与临床经验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循证医学的主要特征是: 临床经验与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师的基础, 但临床实践的许多方面不能充分验证, 当缺乏系统研究时, 必须审慎的解释临床经验的信息。积累经验和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是必要的, 但直觉或不严格的临床经验或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不能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全部依据, 而强调来自系统研究得到的最佳证据, 仅依据病理生理学原理进行诊治, 也可能出差错。掌握正确评估证据的方法, 对正确认识和引用某些文献的研究结论是至关重要的。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生应善于查证和独立评估原始文献, 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应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方法查证、评估和运用最新原始文献的技能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循证医学认为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的唯一主要依据, 但并不是否定权威与专家, 他们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 对病人准确的诊断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 再好的证据也没有价值。如不能正确的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就谈不上应用最佳治疗方案。因此, 循证医学不能取代个人专长, 而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基本训练, 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
  
  正确实施循证医学的原则应具备以下条件: 有坚实的基本功; 认真观察和发现临床问题, 不断学习新知识; 批判的评估新的研究成果, 及时应用最佳证据。
  
  3 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源
  
  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源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3.1 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循证医学在临床方面的主要来源。科学设计, 随机对照, 质量良好的大样本临床试验往往能得到恰当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如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I(ISIS-2)随机治疗170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肯定了阿斯匹林、链激酶及两者相加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 挽救了更多的生命。故该试验结果成为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的最佳证据。
  
  3.2 科学的流行病学研究
  
  科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长期调查对于客观评估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掌握流行趋势, 了解疾病预后及死亡率是非常有益的, 如美国弗明汉长达4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 同样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证据资料。
  
  3.3 其他科学研究的证据
  
  3.4 长期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如阑尾炎手术治疗
  
  3.5 非常显著的疗效, 如青霉素治疗细菌性肺炎。
  
  本文重点介绍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4 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评估
  
  许多临床医师在认真总结经验、修改诊断、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授课、查房时常引用证据, 这些证据虽然与循证医学的证据不尽相同, 但也包含了许多科学证据。循证医学在取舍证据的标准、方法、及证据的社会含义诸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因此证据也有其全新的的定义。
  
  4.1 取舍证据的标准
  
  以往临床证据常来自个别经验、病例报告等。随着人们对概率的不断认识深化, 人们已开始转向新的流行病学标准。按循证医学的要求, 对治疗的评估应基于大样本人群研究, 而随机对照试验是治疗依据的"金标准"或原则。临床试验证据水平与推荐级别参见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抗血栓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标准。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抗血栓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抗血栓治疗的证据水平分四级: (见表1):
  
  表1 临床试验证据水平与推荐级别
  
  证据水平
  
   推荐级别
  
   水平I:
  
  水平I
  
  水平I-
  
  水平I-
  
  水平II:
  
  水平II
  
  水平II-
  
  水平II-
  
  水平III:
  
  水平IV:
  
  水平 V:A级
  
  结果来于单个RCT 疗效可信 可信限低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结果来于RCT汇总分析 每个试验疗效一致 可信限低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结果来于RCT汇总分析 单个试验疗效分散 可信限低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B级
  
  结果来于单个RCT 疗效可信 可信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结果来于RCT汇总分析 每个试验疗效一致 可信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结果来于RCT汇总分析 单个试验疗效分散 可信限大于临床最小益处。
  
  C级 结果来于 非随机同期队列研究。
  
  C级 结果来于 非随机历史队列研究。
  
  C级 结果来于 病例积累。
  
  RCT: 随机临床试验; CI: 可信界限
  
  证据水平I的研究结果来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 这些试验的汇总分析最为可靠, 治疗的益处肯定是大于风险, 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积极推荐, 如阿斯匹林、溶栓剂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
  
  证据水平II的研究结果也来自随机对照试验, 这类试验的汇总分析也可靠, 治疗的益处很可能大于风险, 在临床治疗治疗中也应推荐, 但其推荐强度不及证据水平I。
  
  证据水平III-V的研究结果往往来自非随机的临床研究, 如同期队列研究,历史队列研究, 单纯病例观察, 病例报告等。由于这些研究的方法学上存在缺陷, 故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常受到质疑, 因而在治疗中的推荐力度较弱。
  
  4.2 临床医师如何初评文献的价值
  
  临床医师每天忙碌于临床工作, 既要完成大量的日常医疗任务, 又要学习新进展, 不断武装头脑。临床医师如何保持与医学进展同步, 及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佳证据给患者治疗。据统计,临床医师每天要检索查阅近20篇左右的论文, 才能掌握医学的进展。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医师应从多种渠道获取医学信息, 如学术会议, 医学杂志等。着重参看研究进展、汇总分析、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等文章。
  
  阅读文献时初评其的临床价值, 其参考方法是:
  
  (1) 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效性
  
  ●病人分配治疗是否随机
  
  ●全部入选病人进入总结与否, 是否已完成了随访
  
  ●对医生及受试者是否实行了盲法
  
  ●组间其他干预因素是否相等
  
  (2) 研究效果
  
  ●治疗效果的大小
  
  ●治疗效果的价值
  
  ●试验结果对病人作用的大小
  
  ●试验结果能能否指导医疗实践
  
  ●该项治疗的益处、风险和价格
  
  4.3 恰当的汇总分析(荟萃分析)是评估证据的最佳方法
  
  循证医学要求把严密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临床研究中去, 对临床研究的设计、阶段分析、总结都要应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循证医学还认为: 单一临床研究即使很正确, 仍难免有某些偏差。因此, 循证医学更注重同一类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汇总分析既要包括已发表的临床研究, 又要包括已完成的但尚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 尤其是那些阴性结果的临床研究也应包括在汇总分析中。恰当的汇总分析, 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公正的更近于真实的结论。
  
  二十多年来, 国际先后汇总分析了溶栓、抗血小板及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试验及抗高血压临床试验, 为急性心肌梗塞及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不断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既是一种临床研究最佳方法, 也是评判一个临床研究好坏的金标准, 同时也是 近二十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
  
  5.1 设计方法
  
  按规定的入选标准(包括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受试者), 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分为试验治疗组(干预组)或对照组, 两组受试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药物), 在条件和环境一致的情况下, 同步进行观察试验效果, 用客观一致的疗效评定标准, 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疗效的差异。
  
  5.2 应用范围
  
  RCT多应用在常见病的临床研究中, RCT用于临床研究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5.2.1 新疗法与标准(传统)疗法的比较
  
  用于新疗法与标准(传统)疗法的比较。应用的前提是目前不能肯定新疗法比传统疗法好。进入治疗组的患者按受新疗法治疗。例如新的抗高血压药(钙拮抗剂或转换酶抑制剂)与老的抗高血压药(利尿剂或β-阻滞剂)长期抗高血压治疗效果比较的临床试验。
  
  5.2.2 可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用于暂且不予治疗不影响预后的疾病。即根据目前的信息, 还不知道这种治疗对患者是否真正有益, 即治疗与否得失相当的疾病。这种情况通常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或对照组。对照组用安慰剂, 治疗组用试验药。如美国的激光治疗增殖性眼底病变的糖尿病的试验。
  
  5.2.3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RCT)
  
  根据目前信息, 虽然有的小样本研究提示某种疗法对某种疾病可能有益, 但尚不能肯定某种疗法对某种疾病是否真正有效? 对患者预后影响如何? 而且这种疗效很可能是轻度的。这就需要进行大样本的RCT。如九十年代初期进行的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ISIS-4, CCS-1), 这类试验的对照组可能用安慰剂, 治疗组用活性药, 疗程一般较短。
  
  5.2.4 不适于RCT的临床研究
  
  不适于RCT的临床研究可见有创伤较大的外科手术。有些疗法虽未经RCT证实,但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已肯定了其疗效,如阑尾炎手术治疗;青霉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某些少见病也无法进行RCT。不少致死性急性疾病也不宜作RCT。
  
  5.3 RCT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5.3.1 RCT方案的优点
  
  ●由于RCT采用了随机分组和同期对照的原则, 可避免与时间变化有关的许多偏差, 可控制许多已知的偏差。在一定样本量基础上, 保证了治疗组与对照组除了试验治疗以外的其他处理因素的相似,即基线情况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多采用盲法, 可避免许多主观性偏差。
  
  ●许多统计学的检验假设都以随机抽样为基础, 故RCT试验结果适合χ2检验、t检验。
  
  ●一般都有严格的入选标准, 即对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均有规定。
  
  5.3.2 RCT方案的缺点
  
  有时选择病例有一定局限性, 不能代表某些疾病的的全体。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花费较大。 随方时间较长时, 如失访较多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总的来讲, RCT的优点是主要的, 是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Evidence-base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1992; 268: 2420-2425
  
  王文、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循证医学的良好实践。中国医药导刊, 1999;1:15-16
  
  王文、刘力生 心血管药大样本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27:153-154
  
  阮蕾、秦方、张廷杰、循证医学-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27:236-238
  
  王文、吴爱丽、黄建凤 等, 浅谈大样本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设计要点, 实用心血管病杂志, 1998;3:61-62
  
  王文、刘力生 大规模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方法与结果评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 21: 309-310
  
  第二节: 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近三十年进展较大。尤其是近10年进展较快。本文重点阐述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进展-即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的进展。
  
  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为循证医学提供了许多科学证据资料,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脂症、脑血管病诸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简述。
  
  1. 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试验
  
  1.1 溶栓剂
  
  溶栓剂已有50多年的历史, 但人们担心有出血的副作用而长期搁置未用。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围绕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否安全有效, 在欧美开展了一系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如链激酶(SK)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欧洲多中心研究(SAMI-ECSG)。西华盛顿冠脉链激酶溶栓试验(WWICST)、意大利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疗效的研究(GISSI)、美国心肌梗塞溶栓研究(TIMI)、德国心肌梗塞静脉链激酶双盲多中心试验(ISAM)、英国APSAC静脉溶栓对心肌梗塞死亡率影响的研究(AIMS)。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I(ISIS-2)等。其中GISSI入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806例, ISIS-2入选17187例, 这两个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均证实链激酶溶栓治疗, 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病死率, 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国TIMI系列溶栓研究, 全球冠脉阻塞溶栓研究(GUSTO)等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组织纤溶酶元激活剂(t-PA)的溶栓疗效, 且认为tPA血管再通率高于SK。
  
  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II(ISIS-3)比较了SK、t-PA、APSAC三种溶栓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溶栓剂降低住院病死率是相似的。九十年代初期, 国内开展了尿剂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试验, 结果表明UK是有效的。此后,我国先后进行了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和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元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试验, 结果表明SK, r-SK, rt-PA是有效的。
  
  溶栓治疗试验汇总分析表明, 溶栓治疗组0-35天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9.4; 3000 / 3196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3; 3534 / 31180例; P<0.00001)。发病0-6小时入选的溶栓组0-35天病死率(8.7 vs 11.1)下降24(P<0.0001); 7-12小时入选的病死率(11.0 vs 12.6)也下降15(P=0.004); 313小时入选的病死率(10.0 vs 10.5) 下降4(P>0.05)。
  
  溶栓试验总结:
  
  (1)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安全有益的。
  
  (2) 发病后£6小时疗效明显, 7~12小时也有效。
  
  病人年龄<70岁有效, >70岁也有效。
  
  SK、t-PA、APSAC和尿激酶均有效。
  
  对基础收缩压>100mmHg的任何年龄、性别、心率、不论有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史、糖尿病史、 高血压史的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有益; 对ST段台高及束枝阻滞者疗效明显, 对ST段下降者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者影响不大。
  
  (6) 主要副作用是出血。脑出血发生率约0.3~0.5, rt-PA略高于SK。需要输血的重要出血发 生率轻微增加。
  
  1.2 抗血小板剂
  
  阿斯匹林是解热止痛老药, 但现在已广泛应用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这主要是由于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证实了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效果。
  
  七十至八十年代, 有数项大样本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试验完成, 包括: 美国、英国的双嘧达莫和阿斯匹林对冠心病作用的研究(PARIS)、美国阿斯匹林心肌梗塞研究(AMIS), 英国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I(ISIS-2)等。其中样本数量大的是ISIS-2。ISIS-2采用2′2阶乘设计, 评估了阿斯匹林(162.5mg/日)、SK、两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再梗塞的影响, 结果阿斯匹林治疗组血管性死亡(9.4 vs 11.8)显著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01); 阿斯匹林与SK合用, 降低病死率更显著。阿斯匹林组再梗塞发生率(1.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0; P<0.0001)。
  
  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总结:
  
  (1) 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有益的。可显著降低住院病死率和再梗塞发生率。
  
  (2) 心肌梗塞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也是有益的, 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3) 抗血小板治疗对男女患者疗效是近似的。
  
  (4) 阿斯匹林162.5mg/d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肯定。长期应用阿斯匹林每日300mg与1500mg 的疗效是接近的, 但大剂量有增加出血等副作用, 提倡较小剂量。
  
  (5) 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八十年代末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是否有益,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国内外开展了ACE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试验。1990年1月我国率先开展了早期应用ACEI-卡托普利治疗AM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CS-1)之后, 相继开始的有意大利心肌梗塞干预试验-III(GISSI--3) 、意大利心肌梗塞长期生存研究(SMILE)、英国的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V(ISIS-4)以及北欧依那普利生存研究-II(CONSENSUS-2)。CCS-1、GISSI-3、SMILE、ISIS-4、CONSENSUS-2五个发病<36小时应用ACEI治疗AM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疗程4-6周。这五个大试验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ACEI-AMI大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 病人数 对照组(n) 治疗组(n) 入选时间 药物 疗程
  
   早期治疗:
  
  CCS-1
  
  SMILE
  
  GISSI-3
  
  ISIS-4
  
  CONSENSUS-2
  
  长期治疗:
  
  SOLVD
  
  SAVE
  
  TRACE
  
  AIRE
  
  14962
  
  1556
  
  18895
  
  58050
  
  6090
  
  
  
  2569
  
  2231
  
  1749
  
  2006
  
  7494
  
  784
  
  9435
  
  29022
  
  3046
  
  
  
  1284
  
  1116
  
  873
  
  992
  
  7468
  
  772
  
  9460
  
  29028
  
  3044
  
  
  
  1285
  
  1115
  
  876
  
  1014
  
  £36h£24h£24h
  
  £24h
  
  £24h
  
  
  
  >30d
  
  3-16d
  
  £30d
  
  3-10d
  
  卡托普利
  
  佐芬普利
  
  赖诺普利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依那普利
  
  卡托普利
  
  川哚普利
  
  雷米普利
  
  4W
  
  6W
  
  6W
  
  4W
  
  5W
  
  
  
  41M
  
  42 M
  
  48 M
  
  15 M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33天用ACEI长期治疗的试验有: 美国的左室功能不良研究(SOLVD)、美国心室扩张生存研究(SAVE)、丹麦川哚普利心脏评估研究(TRACE)、英国雷米普利心肌梗塞研究(AIRE)。这4个试验均选择心肌梗塞后伴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 长期用ACEI治疗, 平均随访15~48个月, 详见表1。
  
  试验结果:
  
  CCS-1、SMILE、GESSI-3、ISIS-4四个试验早期开始口服ACEI治疗4~6周, ACEI治疗组总病死率(7.3 vs 7.9)下降7.6 (P=0.006), 每治疗1000例患者, 可多挽救生命6人。CONSENSUS-2早期开始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 继而再口服依那普利, 轻微增加了总病死率, 提前终止了试验。SOLVD、SAVE、TRACE、AIRE四个长期治疗试验表明、治疗祖总病死率(27.0 vs 32.3)降低16.4(P=0.001), 每治疗1000例患者, 多挽救生命53人(平均每月1.4人)。见表3。
  
  表3. ACEI-MI大试验总病死率
  
  试验 随访期 治疗组死亡n对照组死亡n死亡降低
  
   P值
  
  n/1000人 挽救生命
  
  ·M
  
   早期治疗:
  
  CCS-1
  
  SMILE
  
  GISSI-3
  
  ISIS-4
  
  4W
  
  6W
  
  6W
  
  5W
  
  6819.1
  
  38 4.9
  
  5976.3
  
  20887.2
  
  7309.7
  
  51 6.5
  
  673 7.1
  
  22317.7
  
  6.2
  
  24.4
  
  11.0
  
  6.5
  
  0.19
  
  0.19
  
  0.03
  
  0.02
  
  6.2
  
  10.7
  
  5.2
  
  5.0
  
  合计 5W 3404 7.3 36857.97.6 0.006 6.0
  
  CONSEN-2 1M 219 7.2 192 6.3 14.2 NS ----
  
  长期治疗:
  
  SOLVD
  
  SAVE
  
  TRACE
  
  AIRE
  
  41M
  
  42M
  
  48M
  
  15M
  
  452 35.2
  
  228 20.2
  
  307 35.0
  
  17016.9
  
  51039.7
  
  27524.5
  
  36641.9
  
  22222.6
  
  11.3
  
  17.9
  
  16.5
  
  25.2
  
  0.007
  
  0.02
  
  0.001
  
  0.0001
  
  1.1
  
  1.1
  
  1.4
  
  3.8
  
  合计37M 115727.0 137332.3 16.4 0.0001 1.4
  
  以上九个试验ACEI治疗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均减少。
  
  根据以上结果, ACEI治疗MI的试验的要点小结如下:
  
  (1) ACEI早期治疗AMI是安全有益的。
  
  (2) MI后伴左心功能不全者长期ACEI治疗也是有益的。
  
  (3) ACEI治疗MI的相对禁忌证有过敏反应、低血压(SBP<100mmHg)、肾功能不全、休克、明显心动过缓(包括传导阻滞)。下壁伴右室梗塞者应慎用。
  
  (4) ACEI治疗AMI适应证: MI伴左心功能不全、前壁MI、大面积(前壁)梗塞高危患者, 对心率偏快、血压偏高、未能溶栓治疗者也应考虑。
  
  (5) 用药时机: AMI早期和晚期均有益, 但早期收效大些。
  
  (6) 用药方法: AMI 首剂小剂量口服。如卡托普利6..25mg, 如无低血压, 再加量, 维持量37.5mg~100mg/日, 疗程1月。早期不宜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
  
  (7) 并用药: 与溶栓、阿斯匹林、硝酸盐、钙拮抗剂、强心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剂均可合用。
  
  (8) 副作用: 低血压是主要的副作用。
  
  1.4 b-受体阻滞剂
  
  近二十年来, 国际上完成了一系列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肌梗塞的随机临床试验。
  
  1.4.1早期应用b-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试验
  
  早期应用b-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随机试验有20余项,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ISIS-1)、急性心肌梗塞美托洛尔对照国际试验(MIAMI)、美国心肌梗塞干预试验--II(TIMI-IIB)、歌德堡美托洛尔试验(GMT)。这些试验均入选急性心肌梗塞发病48小时内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首先静脉注射b-受体阻滞剂, 然后口服维持, 见表4。
  
   表4. b-受体阻滞剂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
  
   入选病人数
  
   入选时间(h) 治疗药
  
   用药方法
  
  静注口服/d 对照
  
   疗程
  
  GMT
  
  TIMI-IIB
  
  MIAMI
  
  ISIS-1 1395
  
  1434
  
  5778
  
  16027 <48
  
  <4
  
  <24
  
  <12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 15mg200mg
  
  15mg200mg
  
  15mg200mg
  
  10mg 100mg 安慰剂
  
  延迟组
  
  安慰剂
  
  安慰剂 3M
  
  6W
  
  15d
  
  7d
  
  M: 月; W: 周; d: 天
  
  试验结果表明, b-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住院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GMT和ISIS-1组间差异显著, 见表5。这些试验住院总病死率低, 故入选对象是低危患者。对高危患者的疗效如何尚不清楚。目前急性心梗b-受体阻滞剂的实际使用率也较低。许多医生对此有顾虑。鉴于以上情况, 中国心脏研究-II(CCS-2)进行b-受体阻滞剂加新的抗血小板剂治疗急性心梗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 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表.5 b-受体阻滞剂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试验结果
  
  试验总死亡(n .) 静注完
  
  治疗组 对照组 2P 成率()
  
   GMT
  
  TIMI-IIB
  
  MIAMI
  
  ISIS-1 405.7
  
  --4.5
  
  123 4.3
  
  317 3.9 62 8.9
  
  -- 7.3
  
  142 8.9
  
  367 4.6 0.02
  
  NS
  
  NS
  
  0.04 97
  
  89
  
  --
  
  94
  
   1.4.2 心肌梗塞后长期治疗试验
  
  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天才开始用b-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试验有: 挪威噻吗洛尔多中心研究(NMS)、美国b-受体阻滞剂心脏发作试验(BHAT)、英国心肌梗塞后索他洛尔治疗研究(CSMI)等。NMS、BHAT、CSMI均入选急性心梗发病4天后患者分别为1884、2589和1456例。分别随机用噻吗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治疗33月、25月和12月。结果NMS噻吗洛尔治疗组总病死率(10.0 vs 17.5)下降39(P=0.0005), BHAT普萘洛尔总病死率(7.2 vs 9.8)下降26(P<0.005)索他洛尔组(7.3 vs 8.9)下降18(P=0.3)。NMS33月治疗组再梗塞发生率(14.4 vs 20.1)减少28(P=0.0006), CSMI索他洛尔组一年再梗塞发生率(3.3 vs 5.7)下降41(P=0.05)。其他几个样本数不大的心肌梗塞后长期用b-受体阻滞剂治疗试验也提示了有益的结果。
  
  以上研究表明, 心肌梗塞后用b-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 可减少患者病死率及再梗塞发生率。
  
  1.5 钙拮抗剂
  
  大样本钙拮抗剂治疗心肌梗塞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主要有: 丹麦维拉帕米心肌梗塞试验(DAVIT-1,2)、以色列硝苯地平预防再梗塞试验(SPRINT-1,2)、美国加拿大地尔硫卓多中心梗塞后试验(MDPIT)、英国硝苯地平早期治疗心肌梗塞试验(TRENT)。美国地尔硫卓治疗非Q波心肌梗塞试验(DRNQW)、挪威硝苯地平多中心试验(NNMT)。
  
  1.5.1 硝苯地平试验
  
  SPRINT-1选择急性心肌梗塞(AMI)后7-21天的患者, 随机双盲口服硝苯地平30mg/d, 随访10个月, 结果硝苯地平治疗组总病死率(5.8 n=65) 与安慰剂对照组(5.7 n=65)相似。SPRIN-2入选AMI发病48h内患者, 用随机双盲法, 口服硝苯地平逐渐加至60mg/日, 随访6月。结果治疗组病死率(9.5)与安慰剂组(9.5)相似。
  
  TRENT选择AMI发病24h内患者, 用随机双盲方法, 首剂舌下含硝苯地平10mg, 此后口服10mg, 每日4次, 连服28天。结果硝苯地平治疗组总病死率(10.2 n=146)轻微高于安慰剂组(9.3, n=134)(无显著差异, NS)。
  
  NNMT选择AMI发病12h内患者, 用随机双盲法, 口服硝苯地平10mg每日4次, 连服6周。结果治疗组病死率(8.9 n=10)与安慰剂组(8.7; n=10)相似。
  
  以上几项试验提示硝苯地平对AMI治疗未见明显益处。
  
  1.5.2 地尔硫卓试验
  
  MDPIT选择AMI后3~15天患者, 随机用地尔硫卓(口服60mg, 每日4次), 随访25个月, 结果治疗组总病死率(13.5, n=167)与安慰机组(13.5, n=166)相似。
  
  DRNQW选择发病24~72小时间确诊为及急性非Q波MI患者, 随机口服地尔硫卓90mg, 每日4次, 连用14天。结果治疗组总病死率(3.8, n=11)也与安慰剂组(3.7, n=9)相似。 1.5.3 维拉帕米试验
  
  DAVIT-1选择AMI住院后即刻患者随机静脉注射维拉帕米0.1mg/Kg, 继以口服120mg, 每日3次维持, 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病死率12.8(n=92)与安慰剂组(13.8, n=100)相近。 DAVIT-2选择AMI后7~15天患者, 随机口服维拉帕米120mg每日3次, 随访16月。结果治疗组总病死率11.1(n=98)与安慰剂组(13.8, n=124)相近。
  
  小结: 根据以上试验, 钙拮抗剂治疗MI的倾向性意见是:
  
  (1)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对MI总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硝苯地平轻微增加了总病死率。
  
  (2)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对MI心性死亡无明显影响。
  
  (3) 维拉帕米可减少再梗塞。
  
  (4)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可减少MI后心绞痛的发生。
  
  (5)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对MI后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1.6 镁盐
  
  镁盐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有: 英国累斯特静脉硫酸镁试验(LIMIT-2)、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V(ISIS-4)。
  
  LIMIT-2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 入选可疑AMI 2300例, 随机静脉注射硫酸镁(首剂8mmol/5ml, 随后65mmol/24h或安慰剂(生理盐水)。结果28天镁治疗组病死率(7.8, n=90)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0.3, n=118; 2P=0.04)。
  
  ISIS-4入选可疑AMI(发病24h内) 58050例, 用随机开放对照方法, 静注硫酸镁8mmol/15min, 随后72mmol/72h静滴。结果35天治疗组总病死率7.3(n=1997), 与对照组(6.9, n=1897)比较轻微增加, 但无明显差异。且硫酸镁组轻微增加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发生率。
  
  以上试验提示, 硫酸镁早期应用对AMI的总病死率未见益处。目前, 美国正进行有关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大试验。
  
  1.7 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作为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
  
  九十年代, 完成的两个大样本硝酸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随机临床试验是: 意大利心肌梗塞干预试验-III(GISSI-3)和英国国际心肌梗塞生存研究-IV(ISIS-4)。
  
  GISSI-3选择AMI发病24h内患者18895例, 用随机开放对照方法,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24h, 随后改为外用硝酸甘油贴剂(含硝酸甘油10mg), 每日一次, 疗程6周。结果: 硝酸甘油治疗组病死率(6.5,n=617)较对照组(6.9, n=653)轻微减少, 但无明显差异。
  
  ISIS-4选择AMI发病24h内患者58050例, 随机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醇控释片(首剂30mg, 每日2次, 此后60mg/日)或安慰剂, 疗程4周。结果: 硝酸酯治疗组0~35天总病死率(7.0, n=1913)较安慰机组(7.2, n=1981)轻微减少, 但无明显差异。
  
  以上试验提示硝酸酯早期应用对AMI患者5周病死率轻度降低。
  
  2. 治疗高血压临床试验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国约有一亿患者。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给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因此,探索高血压的有效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近三十年来,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至少有数十项,仅就有代表性样本数较大的试验简述如下:
  
  2.1 利尿剂
  
  六十年代,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降压协作组(VA)率先开始了小样本的抗高血压随机临床试验(VA--1),入选143例严重高血压患者(舒张压115-129mmHg),随机用氢氯噻嗪100mg(或加利血平、双肼苯哒嗪)或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16~21个月,结果利尿剂组综合临床事件(死亡、心梗、心衰、脑卒中、BUN升高,眼底III-IV级)(n= 2 )明显低于安慰剂组(n=27)(P<0.0001)。
  
  七十年代,除了VA-2外,还进行的大样本随机抗高血压临床试验主要有:高血压监测和随访计划(HDFP)、轻型高血压奥斯陆研究(Oslo)、澳大利亚轻型高血压试验(ATTMH)、多项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英国轻型高血压试验(MRC)、氨苯喋啶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试验(MAXZIDE)等。这些试验的一般情况见表6。
  
   表6 利尿剂降压试验设计与血压结果
  
  试验
  
   VA--1VA--2
  
   HDFP
  
   Olso
  
   ATTMH
  
   MRFIT
  
   MRC
  
   年龄(Yrs)
  
   30-73
  
   30-73
  
   30-69
  
   40-49
  
   30-69
  
   35-57
  
   35-64
  
  基线DBP(mmHg)
  
   115-129
  
   90-114
  
   90-104
  
  105-114
  
  3115
  
   95-110
  
   95-110
  
   90-114
  
   90-110
  
  病人数
  
   143
  
   380
  
   10940
  
   785
  
   3427
  
   12866
  
   17354
  
  随访(年)
  
   1.5
  
   3.8
  
   5
  
   5.5
  
   4
  
   7
  
   5.5
  
  药物(mg/d)
  
   HCTZ
  
  (100)RES
  
   HCTZ(100)RES
  
   CTLD(25-100)
  
   HCTZ(500)
  
   CTZ
  
  (500-1000)
  
   CTLD
  
  (25-100)HCTZ
  
   BDFZ(100)PROP
  
   DBP净变化
  
   -29
  
   -19
  
   -5
  
   -10
  
   -6
  
   -4
  
   -6
  
   DBP:舒张压;HCTZ:氢氯噻嗪;RES:利血平;CTLD:氯噻酮;CTZ:氯噻嗪;
  
  BDFZ:苄氟噻嗪;PROP:普萘洛尔。
  
  以上试验多入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入选时舒张压多在90-114mmHg范围,随机用噻嗪类等利尿剂治疗,随访4-5年。结果是治疗组舒张压较对照组净下降5-10mmHg;总病死率多呈下降趋势;HDFP治疗组(6.4)明显低于对照组(7.7;P<0.01),ATTMH(1.5 vs 2.1)也明显减少(P<0.05),汇总分析后,利尿剂治疗组总病死率(3.9,905/22999)较对照组(4.4,999/22896)显著减少(P<0.001),脑卒中事件治疗组也低于对照组(见表7)。
  
  表7利尿剂降压试验脑卒中事件
  
   治疗组
  
   对照组
  
   P值
  
   N
  
  
  
   n
  
  
  
  VA—1
  
   1
  
   1.4
  
   4
  
   5.7
  
   NS
  
  VA—2
  
   5
  
   2.7
  
   20
  
   10.3
  
   <0.05
  
  HDFP
  
   102
  
   1.8
  
   158
  
   2.9
  
   <0.05
  
  Oslo
  
   0
  
   0
  
   5
  
   1.3
  
   <0.01
  
  ATTMH
  
   13
  
   0.8
  
   22
  
   1.3
  
   <0.05
  
  MRFIT #
  
   13
  
   0.2
  
   11
  
   0.2
  
   NS
  
  MRC
  
   60
  
   0.7
  
   109
  
   1.2
  
   <0.01
  
  合计
  
   194
  
   1.1
  
   329
  
   1.9
  
   <0.001
  
  # 非致命性脑卒中未报告
  
  HDFP和MRC治疗组脑卒中事件分别减少31与42。汇总分析,利尿剂组脑卒中发生率(1.1,94/22999)较对照组(1.9,329/22896)减少42(2P<0.001),每治疗1000例患者可减少脑卒中事件80例。
  
  大多数试验利尿剂组有减少冠心病事件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汇总分析,利尿剂组致命性冠心病事件(1.6,n=369)较对照组(1.7,n=394)轻微减少(P>0.05),非致命性心肌梗塞(1.2 vs 1.3)也类似(P>0.05)。
  
  美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HEP)和欧洲老年高血压试验(EWPHE)也提示利尿剂长期降压治疗是有益的。
  
  小结:
  
  (1). 利尿剂长期治疗,可减少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和总死亡。
  
  (2). 利尿剂对冠心病事件减少幅度不大,这可能与其影响血脂、血糖及电解质代谢等有关。
  
  1.2 b受体阻滞剂
  
  b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有:欧洲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试验(MAPHY)、高血压心脏发作初级预防试验(HAPPHY)、国际高血压前瞻性初级预防试验(IPPPSH)等。
  
  MAPHY选择未治疗的男性高血压(舒张压3100mmHg)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3234例,随机口服美托洛尔或氢氯噻嗪,随访5年,结果美托洛尔组总死亡(n=65)明显低于利尿剂组(n=83;P=0.03);心血管性死亡(n=42; n=57)减少27(P=0.01);冠心病死亡(n=36,n=43)减少16(P=0.05);脑卒中死亡(n=2,n=9)也减少(P=0.04)。
  
  HAPPHY入选40-64岁男性高血压(舒张压100-130mmHg)患者6569例,随机口服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或苄氟噻嗪(或氢氯噻嗪),平均随访45个月。b受体阻滞剂组死亡(n=96)与利尿剂组(n=101)相近;冠心病死亡(n=50,n=54)和脑卒中死亡(n=10,n=3)也接近。
  
  IPPPSH入选40-64岁无并发症的高血压(舒张压100-125mmHg)患者6357例,随机口服氧烯洛尔或安慰剂,随访3-5年。结果b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总死亡(n=108)轻微低于安慰剂组(n=114),但差异不显著。心脏病死亡(n=41,n=44)与脑血管死亡(n=5,n=10)两组差异也不明显。男性非吸烟者b受体阻滞剂组心脏事件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1)。
  
  小结:
  
  b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总体疗效与利尿剂相似, 且轻度减少总死亡。
  
  1.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临床试验主要有:上海硝苯地平老年高血压研究(STONE)、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Eur)、成都市高血压干预试验(CNIT), 拜新同高血压干预试验(INSIGHT)等。
  
  以上试验均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方法,前4个试验为安慰剂对照, INSIGHT以利尿剂为对照。用钙拮抗剂(尼群地平、硝苯地平)治疗,随访3-5年。结果前4个试验钙拮抗剂治疗组总死亡与脑卒中事件均低于安慰剂组,见表8。试验提示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长期治疗高血压患者是有益的。 表8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试验
  
   Syst—Eur
  
   Syst—China
  
   STONE
  
   CNITINSIGHT
  
  病 人 数
  
   4695
  
   2394
  
   1632
  
   6836321
  
  年龄(Yrs)
  
   ≥60
  
   ≥60
  
   60—79
  
   40—79 55--80
  
  对象
  
   OSH
  
   OSH
  
   OH
  
   HH
  
  SBP(mmHg)
  
   160--219
  
   160—219
  
   >160
  
   3160 3150
  
  DBP(mmHg)
  
   <95
  
   <95
  
   >96
  
   395395
  
  药物
  
   尼群地平
  
   尼群地平
  
   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控释片
  
  剂量(mg/d)
  
   10—40
  
   10—40
  
   20—60
  
   20—60 30-60
  
  随访(年)
  
   2
  
   3
  
   2.5
  
   54
  
  总 死 亡n()
  
  治疗组
  
   123(5.1)
  
   61(4.9)
  
   15(1.9)
  
   18(5.3)(4.8)
  
  对照组
  
   137(6.0)
  
   82(7.2)
  
   26(3.4)
  
   20(5.9)(4.8)
  
  2P
  
   NS
  
   0.003
  
   0.06
  
   NSNS
  
  脑卒中事件n()
  
  治疗组
  
   47(2.0)
  
   45(3.6)
  
   16(2.4)
  
   14(4.1)(6.3)
  
  对照组
  
   77(3.5)
  
   59(5.2)
  
   36(4.7)
  
   28(8.2)(5.8)
  
  2P
  
   0.003
  
   0.01
  
   0.003
  
   0.05 NS
  
   OSH:老年收缩期高血压;OH:老年高血压;H:高血压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是:卡托普利预防研究(CAPPP)和心脏事件预防评估(HOPE)。CAPPP采用 随机开放对照方法, 入选25-66岁原发性高血压(舒张压3100mmHg)患者11018例,随机口服卡托普利50-100mg/d或常规药物(利尿剂或b--受体阻滞剂),随访6年。结果卡托普利组主要终点事件(心梗、脑卒中、其它心血管死亡)(n=363,11.1/1000人年)与常规药物组(n=335,10.2/1000人年)相近(P=0.52),心血管死亡(76 vs 95)略低(P=0.09),心肌梗塞事件(162 vs 161)两组相似,糖尿病(337 vs 380)明显减少(P=0.04),但脑卒中事件(189 vs 148)则明显增多(P=0.04)。该试验卡托普利组基线血压明显高于常规药物组,提示随机方面可能有偏差。
  
  HOPE入选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心肌梗塞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伴其它危险因素)患者9279例,随机用雷米普利(2.5mg?10mg/d)或安慰剂治疗, 随访4-6年。结果雷米普利组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脑卒中)(13.9)较对照组(17.5)下降22(P=0.00002);脑卒中(3.3 vs 4.8)减少了32(P=0.0002);心梗发生率减少20(P=0.001);心血管病死亡减少25(P=0.0002);糖尿病并发症减少17(P<0.01)。
  
  小结:
  
  卡托普利长期治疗高血压对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与常规药物相似。雷米普利对心血管病高危患者长期治疗是有益的。
  
  3 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试验
  
  近十几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八十年代中期,北欧29个医疗中心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ACEI治疗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临床试验(CONSENSUS-1),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入选心功能IV级(NYHA)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53例,随机用依那普利(5mg Bid开始?20mg Bid)。随访1年(1天-20个月)。结果依那普利组总死亡(n=50,39)较对照组(n=68,54)减少27,差异明显(P=0.003);主要减少了进行性心力衰竭的死亡。此后,美国的左室功能不良研究(SOLVD)、依那普利和肼苯哒嗪加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的比较(V-HeFT-1)、左室扩张生存研究(SAVE)等大样本ACEI治疗心力衰竭随机试验均表明ACEI长期治疗,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死亡。
  
  V-HeFT-1随机心功能不全者804例,用依那普利(10-20mg/d)或肼苯哒嗪(150-300mg/d)加硝酸异山梨醇酯(80-160mg/d)治疗,随访0.5-5.7年。结果依那普利组死亡(n=132,32.8)少于肼苯哒嗪组(n=153,38.2)(P=0.08),其中猝死发生(57 vs 89)显著减少(P=0.02)。SOLVD和SAVE结果见心肌梗塞试验。
  
  小结:
  
  ACEI长期治疗,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3.2 b-受体阻滞剂
  
  八十年代,心力衰竭是作为b受体阻滞剂的治疗禁忌症。
  
  近10年,完成的b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随机临床试验有:美托洛尔扩张性心肌病研究(MDC)、比索洛尔心功能不全研究(CIBBS)、卡维地洛心力衰竭研究(CHFS)、美托洛尔控释片充血性心衰干预试验(MERIT-HF)等。
  
  MDC是第一个用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入选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383例,随机用美托洛尔或安慰剂治疗12-18个月。结果治疗组需心脏移植或死亡者25例,对照组38例,危险性下降34(P=0.058),运动耐力明显增加。
  
  CIBIS-1入选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III-IV级)641例,随机用比索洛尔或安慰剂治疗1.9年。结果治疗组病死率(16.6,n=53)略低于安慰剂组(20.9,n=67)(P=0.22),心功能明显改善。
  
  CIBIS-2入选心衰(心功能III-IV级)患者2647例,治疗1.3年。结果比索洛尔组总死亡(11.8,n=156)较安慰剂组(17.3,n=228)显著减少(P=0.0001),死亡危险性减少32。使心衰恶化导致住院的时间明显减少(11.9 vs 17.6;P=0.0005)。
  
  MERIT-HF入选慢性心衰(NYHA II-IV级)患者3991例,随机用美托洛尔控释片或安慰剂治疗1年。结果治疗组总死亡(n=145,7.2)较对照组(n=217,11.0)显著减少(P=0.00009);主要减少了猝死和心衰恶化的死亡。
  
  CHFS入选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 II-III)患者1094例, 随机双盲用卡维地洛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 结果卡维地洛组总病死率(3.2, 22/696)较对照组(7.8, 31/398)显著减少(66: p<0.001); 因病情加重而住院率(14.1 vs 19.6)也明显减少(27; p<0.04) 。
  
  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剂量见下表9
  
  表9.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剂量
  
  药物
  
   开始剂量(mg)
  
   目标剂量(mg)
  
  美托洛尔
  
   6.25 Bid
  
   50 Bid
  
  比索洛尔
  
   1.25 Qd
  
   50 Qd
  
  卡维地洛
  
   3.0 Bid
  
   25 Bid
  
  6—8周达到目标剂量
  
  小结: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长期治疗,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病死率,改善心功能。从小剂量开始, 渐加至目标量。
  
  4. 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试验
  
  4.1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大出意外。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I,II)是美国、加拿大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AST-1入选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309例,随机用英卡胺、氟卡胺或安慰剂治疗, 随访10个月。英卡胺、氟卡胺组总死亡(n=56,7.3)较安慰剂组(n=22,3.0)显著增多(P=0.01)。CAST-2随机用莫雷西嗪(200-900mg/d)治疗,随访18个月。结果莫雷西嗪组因心脏病死亡(49例,15)较安慰剂组(42例,12)增加(P=0.40)。荷兰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试验(LPAV),入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24例,随机肌注利多卡因(400mg),结果60分钟后利多卡因组死亡19例,对照组21例,但心跳停止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吡二丙胺、美西律等也有增加死亡的危险。
  
  4.2胺碘酮试验
  
  西雅图胺碘酮预防室颤试验(CASCADE)入选室颤患者115例, 随机用胺碘酮或奎尼丁治疗, 随访6年, 胺碘酮组再发室颤或死亡者低于对照组, 6年生存率(65 vs 37)增加; 提示有减少死亡的趋势。
  
  小结:
  
  I类抗心律失常药长期应用和预防性应用,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未见益处,可能有害。
  
  5. 治疗脑血管病临床试验
  
  脑血管疾病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和脑卒中。 近20余年来, 有关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有数十项, 有代表性试验举例如下:
  
  5.1 抗血小板剂
  
  5.1.1抗血小板治疗TIA 临床试验 抗血小板治疗TIA临床试验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英国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阿斯匹林试验(UK-TIA)、美国加拿大双嘧达莫和阿斯匹林治疗脑缺血试验(PAT)、噻氯匹啶和阿斯匹林对高危患者预防试验(TASS)均入选TIA患者, 用阿斯匹林、双嘧哒莫等抗血小板剂治疗, 平均随访1~6年。结果提示: 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TIA患者脑卒中事件。
  
  5.1.2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的试验
  
  欧洲脑卒中预防研究(ESPS)、美国加拿大噻氯匹啶对血栓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CATS)入选近期(4个月)内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 随机用抗血小板剂治疗, 随访1~6年。结果: 抗血小板治疗组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等血管事件。证实脑卒中长期应用阿斯匹林、噻氯匹啶等抗血少板剂治疗是有益的。
  
  5.1.3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目的是探讨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及对死亡的影响。 现已完成的2个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是: 中国阿斯匹林急性脑卒中试验(CAST)和英国的国际斯匹林脑卒中试验(IST)。 CAST和 IST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入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小时患者20655例和19435例。分别随机用阿斯匹林160mg/日与300mg/日 治疗4周和2周。随机前脑CT检查分别占85与49。 结果2个试验阿斯匹林组脑梗塞再发率(n=320, 1.6) 较对照组(n=457, 2.5)显著降低(2P<0.000001); 脑出血发生率(1.0 VS 0.8)轻微增加(2P=0.07); 任何原因死亡(6.1 VS 6.5)轻度下降 (P=0.05)。以上40000多例患者的试验证实, 阿斯匹林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益的, 使脑卒中再发率减少30, 总死亡下降6, 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5.2 钙拮抗剂
  
  英国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试验(BANT)入选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55例, 随机用尼莫地平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治疗组脑梗塞发生率减少34, 再出血减少35, 但对总死亡影响不大。美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尼莫地平试验(ANS)入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64例, 随机用尼莫地平或安慰剂治疗21天。随访6个月, 治疗组对总死亡无影响。
  
  德国缺血性脑卒中随机临床试验(SPIRIT)用脂溶性钙拮抗剂Flunarizine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7天, 口服21天), 结果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但对总死亡无影响。其它几个钙拮抗剂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也表明治疗组对总死亡无影响。
  
  以上试验结果提示: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 治疗急性脑卒中似可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但对总死亡无影响。
  
  5.3降压剂
  
  脑卒中后是否需要降压治疗? 降压治疗是否可预防脑卒中的再发? 围绕以上问题, 内外开展的大样本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的临床试验有: 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培多普利脑卒中再发预防的研究(PROGRESS) 等。
  
  PATS 入选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5665例. 随机用吲哒帕安或安慰剂治疗,随访2年, 结果治疗组血压下降5/2 mmHg, 脑卒中再发减少29, 死亡危险下降9。PROGRESS 入选脑血管病患者6100例, 随机用培多普利或安慰剂治疗, 随访5年, 结果于2001年公布。
  
  小结:
  
  (1)治疗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结果没有心血管病临床试验收效大。
  
  (2)阿斯匹林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益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也有效。
  
  (3)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病的效果不显著, 尚需更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评估。
  
  (4)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可能有益, 尚待PROGRESS研究结果明确结论。
  
  (5)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试验结果争议较大, 有待进一步研究。
  
  6. 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试验
  
  近几年来,国际上完成的大样本他汀类调脂试验如下:北欧辛伐他汀生存试验(4S),普伐他汀长期干预缺血性心脏病研究(LIPID)、胆固醇与事件复发研究(CARE)、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空军/得克萨斯冠脉硬化预防研究(AFCAPS/Tex CAPS;CAPS)。
  
  4S、LIPID和CARE入选有心肌梗塞史或心绞痛的血总胆固醇(TC)水平4.0-7.0mmol/L的患者分别为4444,9014和4159例;WOSCOP、CAPS入选仅有心绞痛或无心血管病史(血TC 4.7-6.8mmol/L)的低危患者分别为6595,6605例。
  
  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随机口服他汀类(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或洛伐他汀),随访5-6年,结果他汀类治疗组总死亡(n=1064,6.8)较对照组(n=1297,8.4)显著下降(P=0.00001);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事件(5.4 vs 7.8)减少32(P=0.00001);冠心病总事件(9.5 vs 12.7)减少26(P=0.00001);冠脉血运重建术(8.4 vs 11.2)减少25(P=0.00001)。治疗组血TC水平较前下降18--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25--35,甘油三酯下降10--1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5--8。
  
  小结:
  
  他汀类调脂药物长期应用,对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或高脂血症患者是有益的。可明显减少总死亡和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塞后血TC不高者长期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黄峻、王文主编。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江苏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P41-893。
  
  2. Yusuf S, Collins R, Peto R, et al. Intravenous and intracoronary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verview of results on mortality, reinfarction and side-effects from 3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ur Heart J. 1985;6(7):556-85.
  
  3. ISIS-2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Randomised trial of intravenous streptokinase, oral aspirin, both, or neither among 17,18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2. Lancet. 1988;2:349-60.
  
  4. 王文、刘力生、陶寿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心肌梗塞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6;24:234-273.
  
  5. First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Randomised trial of intravenous atenolol among 16 02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1. Lancet. 1986;2:57-66.
  
  6. MacMahon SW, Cutler JA, Furberg CD, et al. The effects of drug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on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rog Cardiovasc Dis. 1986;29(3 Suppl 1):99-118.
  
  7. Ramahi TM, Lee FA. Medical therapy and prognosi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Lessons from clinical trials. Cardiol Clin. 1995;13(1):5-26.
  
  8. 方圻。b受体阻滞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27:470-472.
  
  9. 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vascular disease by prolonge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8;296(6618):320-31.
  
  10. 王文、吴爱丽、乔木 等。大样本他汀类调脂药随机临床试验汇总分析。中国心血管杂志,1999;1:356-358.
  
  第三节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的最终科学证据,是医生医疗实践的指南,不断完善了和修改了医生的临床治疗指南;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造福于广大患者。
  
  1. 心肌梗塞治疗的重大进展 近20年来,心肌梗塞药物治疗的重大进展是: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和ACEI治疗。20年前这些药物用于心肌梗塞常规治疗是不可能想象的。
  
  1.1 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ISIS-2等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证明阿斯匹林治疗AMI有益,故从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开始使用阿斯匹林治疗AMI。估计用阿斯匹林治疗,每年可以减少AMI早期死亡数十万人,仅中国亦可挽救生命数万人。
  
  1.2 溶栓剂生产已有50年历史,在GISSI, ISIS-2大试验积极结果的影响下,溶栓剂已成为治疗AMI的 常规药物。估计全球每年可减少AMI死亡数十万人。
  
  1.3 ACEI治疗AMI的历史仅有几年,这主要是由于CCS-1、ISIS-2、GISIS-3大试验的影响。ACEI 对AMI左室重塑的预防作用显著,虽然降低病死率的效果没有溶栓、阿斯匹林那么大,但仍有临床应用价值。
  
  2. 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进展
  
  高血压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证据,解决了一系列有争议或模糊的认识。
  
  2.1 轻型高血压治疗 七十年代前,有人认为轻型高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一系列大试验表明轻型高血压的降压是必要和有益的。
  
  2.2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 过去认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可引发脑卒中,对患者无益。大试验否定了以前的错误推论,表明降压治疗对患者益处明显。
  
  2.3 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 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对血脂、血糖代谢可能有不良影响。长期治疗高血压是否有益呢?一系列大样本试验证实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高血压是有益的。
  
  2.4 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关系 目前认为,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降压治疗可减少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每降低舒张压5mmHg可减少脑卒中事件40。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长期降压治疗均有益。
  
  3. 心力衰竭治疗打破禁区 近二十年来,ACEI和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取得十分重要的进展。过去认为b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禁忌症之一是心力衰竭,几个大试验证实b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衰的益处显著,每治疗1000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挽救生命40-50人。
  
  4. 抗心律失常长期治疗效果意外 I类抗心律失常药虽然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率,但长期治疗反而增加了患者病死率。试验结果令人意外。这类药的长期应用受到了限制。
  
  5. 脑卒中治疗有所进展 总的讲,脑卒中临床试验结果远不及心血管病临床试验显著。总体进展缓慢。但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得重要进展,阿斯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再发。
  
  6. 他汀类药预防血管性疾病效果突出 他汀类药物长期预防治疗血管性疾病,可明显减少总死亡和冠心病事件,二级预防疗效肯定。对血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较高的冠心病患者长期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每治疗1000例患者可挽救生命16人,减少冠心病事件32例。
  
  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为循证医学提供了证据, 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水平。大样本临床试验也有缺点, 如组织协调难度大, 耗资多等。
  
  我国循证医学的展望
  
  近十多年来,我国循证医学的实践也取得初步进展。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高血压大样本临床试验;九十年代相继完成了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一系列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为我国的循证医学提供了科学证据。为我国的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目前进行的大试验有: 中国心脏研究-II(CCS-2), 脑卒中后降压治疗预防再发的研究(PROGRESS), 血脂康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 非洛地平高血压研究(FEVER)等·
  
  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循证医学组织和信息中心。循证医学也日益受到医生、专家及医疗管理者的理解和重视。我国有开展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的有利条件,广大基层医生也愿意积极参加。目前,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糖尿病、肿瘤等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这些常见病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给个人和国家也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更有必要开展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寻找常见病防治的最佳证据,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
  
 浏览:288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14 20:19: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zadc积极稳妥 创新机制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收藏于2007/8/6 13:57:59
ms监利县政府欺视乡镇卫生系统退休老人的情况报告(收藏于2007/6/25 16:41:30
zadccc养老保险金不合理(收藏于2007/6/12 12:09:49
zadc一个副主任医师、国家干部、连续工作41年退休后的待遇(收藏于2006/7/20 12:31:09
zadc通知张(收藏于2006/6/13 11:55:10
zadc通知龚(收藏于2006/6/13 11:53:20
zadc监利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书(收藏于2006/6/13 11:50:53
zadc关于张东川同志退休的通知(收藏于2006/6/13 11:49:18
zadc湖北省试点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收藏于2006/1/9 18:30:20
dc关于要求毛市卫生院办理退休养老保险的报告(收藏于2005/9/26 12:19:1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zadc冠状动脉痉挛与常见临床问题(访问7115次)
zadc一个副主任医师、国家干部、连续工作41年退休后的待遇(访问6183次)
zadc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访问4888次)
zadc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病的应用与进展(访问3788次)
ms监利县政府欺视乡镇卫生系统退休老人的情况报告(访问3108次)
zadc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访问2884次)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http://www.onlinedown.net/soft/18162.htm(访问2812次)
zadc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访问2787次)
zadc关于张东川同志退休的通知(访问2538次)
zadc监利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书(访问192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于培辰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5 23:52:40
于培辰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5 22:56:57
敬请留名王琦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3/5 13:50:43
敬请留名胡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28 8:01: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2/28 8:00:1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张林春园区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