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纪念罗荣渠先生

中国人的新发展观——评《现代化新论》

杨玉圣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646&type=1002
  
  中国人的新发展观——评《现代化新论》
  时间:2001年12月22日 作者:杨玉圣 来源:《美国史研究通讯》
  
  
  现代化早已是存在于我们中国和世界的活生生的历史与现实,对这一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的探讨也早已成为中外学人孜孜求索的显学。至少自五十年代始,以美国为重镇的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研究,不绝如缕,蔚为壮观。在中国,虽说我们为摸索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虽说也有先行先觉者为此作过可贵的理论思考,但一般而言,对现代化的严肃的学理性研究却不能尽如人意。“现在是改变这种理论严重落后实际的时侯了。”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如此呼吁说。这位享誉学林的历史学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现代化新论》,就是他新近奉献于读书界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凸显了现代化研究的中国气派。
  
  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罗荣渠教授身体力行,上下求索,著书立说,勇于回应现代化这一时代大潮的严峻挑战。罗氏认为,“中国为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但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是改变这种理论严重落后实际的时候了。我国走过曲折而漫长的现代化道路,积累了丰富资料,现在又在一个十一亿人口大国中进行史无前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实验。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按照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不丢掉自己的优越性。这样,单是中国的发展经验就可以形成一个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这既可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步伐,也可推动当前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浪潮”。(第111页)正是靠了这种高度的学术自觉和义无反顾的责任感,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年近花甲的他,不仅主持北大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成功地组织和编辑了大型《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现代化新论》即是该《丛书》中的一部主要著作。
  
  在这部积十数载之功而成就的呕心沥血之作中,罗氏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历史学功力为根基,并广泛吸纳海内外有关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对现代化理论、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性研究。全书洋溢着作者的创新意识,不落传统和西方的窠臼,力图融理论、历史和现实研究于一体,为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实实在在地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其最主要的特色是,从宏观历史学和比较研究的视角,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世界进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而展现了中国人大胆探索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程而形成的新的发展观。
  
   一
  
  按作者自述,本书是一个三层式有机结合的研究架构:“最基层是现代化理论;第二层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最基层是现代化的中国进程(1949年以前)”。(“序言”)为此,作者对现代化研究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这里,罗氏借助于其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这一新思维,阐释了以大生产力形态演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新发展观,对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解释。按照作者的观点,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了发展的宏观可容量。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罗称之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第70页)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一个民族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一般地也达到它的社会生产的高峰;但生产力并不是按直线发展的,单纯的生产力运动也不能改变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中,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3)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和弹性,现代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相同的生产关系的结构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高低不同。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先进与落后具有客观可比性,可以找出科学的衡量标准,而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则只有相对意义,它的可比性一般取决于社会公正原则,归根到底,取决于解放生产力的程度。
  (5)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形式的转换导致革命性变革,无论是生产关系严重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还是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冒进与超前,都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
  (6)现代生产方式是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双都处在相关的量变的过程之中,甚至发生局部性质变化也是有可能的。(第99—100页)
  
  根据罗荣渠教授提出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我们可以认识到,自有文字以来的文明演进大约经过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发达工业文明四个阶段;生产力发展是各个文明阶段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根本动因,其中技术力的增长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发展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基础;政治结构在世界不同地区呈现更大的多样性,其发展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基本文化模式在世界不同地区又比政治结构呈现更大的多样性,文化传统是影响历史动向的潜在的深层结构。概而言之,“人类从原始文明向发达工业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1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由简单趋于复杂;2各民族对自然力的支配由被动适应趋于主动支配,从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趋于缩小,人类自身的独立自主性趋于扩大;3在每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由一元趋于多元;4在世界范围内则是从多元趋于一元,农业文明是地方性的,工业文明是世界性的,历史发展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一致趋势;5归根到底,生产力愈发展,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愈雄厚,经济因素的能动作用愈大,人的能动作用也愈大,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就愈是加快”。(第79页)总之,现代生产方式的特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制。
  
  与形形色色的西方人的现代化观不同,《新论》独立独行,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现代化概念的实质;换言之,把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视作本质上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现象和客观的历史运动过程,将现代化的概念定位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范畴。因此,“如果把现代化作为整体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位置上来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大致理解为从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或称全球发展总趋势”。(第94页)罗荣渠解释说:广义而言,现代化即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使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全球性急剧变革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并引起相应的深刻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即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变迁的发展过程。(第95页)
  
  关于社会变迁,作者从理论上归纳为4种类型,即渐进性微变(弱式)、突发性微变(强式)、创新性巨变(强式)、传导性巨变(强式和弱式),前两种变迁模式主要是发生在农业大生产力形态内的变革,其总趋势仍是维持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现存社会秩序。而后两种变迁模式具有社会革命的性质,大都是属于向工业大生产力形态过渡发生的变革,工业革命所造就的现代生产力特别是经济自组织的持续增长机制的形成,大大加快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强度。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的交互合力作用与大规模创新,使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最终出现了从微型变迁模式向巨型变迁模式的革命性转换。(第116—120页)值得注意的是,《新论》还警示我们说,即使是重大的时代创新,要真正实现革命性突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并发生长远实际效用、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也必须有其他方面主要是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转换或创新相配合(特别是制度化的调适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可能产生划时代的大变革,才可能实现向新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自主性过渡。(第122页)
  
  根据作者的研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大致说来,经历了三次波浪式、跳跃性推进的发展大浪潮。第一次大浪潮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工业革命肇其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大浪潮,标志着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还在非西方世界产生强大的冲浪,拉开其走向现代化的序幕;第三次大浪潮(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向高工业化进一步升级、调适以及广大欠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纷纷卷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的过程。(第131—142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着力揭示现代化梯级升进的现代世界发展大趋势,而且也注意其发展性危机,还对无限制的增长追求和西方模式的理性主义原则提出了批判性质疑。罗荣渠明确指出:“现代化绝非人类进程的新阶段,而是一个大飞跃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终将被超越。如果以为只要按现行的即使不很高的增长率稳定增长,再过几个世纪全人类就将进入极乐世界或至福千年(millennium),那就是被西方流行过的现代化理论自我催眠了。自由派理论忽视或掩饰了现代发展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因而是非历史的假想。事实上,从历史趋势来看,这些负效应不是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扩散而减弱,相反,而是日益增长”。(第160页)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观。
  
  书中第6章、7章讨论了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和东亚赶超型现代化的新经验。作者强调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心内容,也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最大课题”。(第162页)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加剧了第三世界的欠发展,另一方面,这又刺激第三世界追求和追赶现代化发展。从发展趋势看,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外,第三世界已先后踏上加速现代变革之路,“这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世界性的挑战”。无论是自由派发展理论对第三世界现代化的乐观估计、还是激进派依附理论的悲观估计,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而战后东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表明,世界不同地区在日益卷入现代化这一共同进程的同时,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亦将愈益多样化。展望21世纪,“广大的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将全力以赴地争取进入工业社会,而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则将探索如何超越工业社会。世界处在两种不同方向重叠的大运动之中。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了。每个国家都将思索:它将如何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分裂的、不平衡发展加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衡与重心”。(第210页)
  
   二
  
  作为出自中国的现代化学者手笔的一部力作,《现代化新论》还专门讨论了晚清迄1949年前这一转型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论不同,作者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势作为观察近世中国变迁的分析框架,由其互动作用的合力中清理和把握近世中国巨变的历史脉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从挖掘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入手,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思潮及其演变轨迹进行了认真研究。这一研究证明,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在新旧思潮的论战、摸索和进取中已初步达到一种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不能不令人感慨无限的是,“实际上,中国现代化运动从自己的实践中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国理论界对于自己的丰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探索都远远地落后了!”(第365页)。
  
  遗憾当然不仅止于此。至少自晚清以降,我们已经不知走过多少弯路,也不知白白吃过多少哑巴亏。除了大大小小的洋鬼子的外来欺负和绊脚石外,我们也不能轻易原谅窝里斗、瞎折腾、穷过渡的自我内耗与自杀性摧残。我们绕不过历史。历史的经验应当而且必须珍视。追本溯源,痛定思痛,在跨世纪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前,让我们勿忘罗荣渠教授的盛世危言:
  纵观近世以来各国的现代化,凡属成功的经验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选择性现代化,而盲目崇外、照搬外国模式的现代化未有不累遭挫折者。尽管现代化的过程都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但西方封建制农业社会变革的各种模式与东方帝国官僚制农业社会的转变形式,是不可能相同的。在中国,如果没有市场关系在广泛领域内取代传统关系,没有农业生产力优先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强有力的现代发展取向的国家权威的确立与导向,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成功地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即使转变了也是不能巩固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这种与那种西方模式,也不能照搬俄国模式或日本模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至于现代化的中国新文明,更是只可能在东西方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上,通过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与对话,探索自己的现代发展形式,重新找到自己的世界地位。(第340页)
  
   三
  
  《现代化新论》有一个副标题——“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者说它“概括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序言”)对此,我一直固执地不以为然;因为这部三十三万言的《新论》其实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也就是本书三大编标题所示的,“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现代化理论)、“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说,《新论》的副标题只是概括了后两者的内容,或者说只是概括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尽管是大部分内容),但尚不足以说概括了全书的基本内容。也正是就此意义而言,愚意以为,加这个副标题还不如不加的好。何况,“现代化新论”这五个字本身已相当简明扼要,而且十分大方,既响亮,又醒目,若是添上长且未必确当的副标题,至少是影响了封面设计的视觉效果,这也可能是美学上的模糊美规则使然。
  
  《现代化新论》最引人瞩目之处,恐怕还是如其书名所示,一为“新”,一为“论”;正是这一“新”、一“论”,把本书推入了真正的学术佳境,为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奠定了一块里程碑式的基石,也为世界的现代化理论界贡献了中国人的新发展观;这部由中国五星级的学者撰写的五星级的《新论》,还大大有助于行之已久、然改之不易的中国的世界史体系及中国史体系的改革与新的学科建设,其意味是深长、多重的。它之受到文化学术界的广泛看重与欢迎,先后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决不是偶然的。这在理论学术著作冷却的今天,又不能不令人多少感到一些欣慰。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这里还想顺便提到:希望北大出版社将来重版该书时能尽可能修正其现有版本中的排印讹误。
  
  《新论》“序言”中有如下一段自白:“现代化进程,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都才刚刚起步,难度非常之大。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崎岖道路上,迈出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步子也是很不容易的,何况是在一个新领域进行探索。但不管如何艰难,中国的社会科学的现代化,也总得有人迈步,有人摔跤,才可能有所前进。本书的观点未必成熟,但总是中国人自己努力探索的成果。……本书所讲述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历史的观点,不是西方人的观点,而是中国人探索现代世界发展进程形式形成的新的现代化观点”。读《新论》已经不止一遍了,读这段作者的自白更是不计其数了。我深深地为此而感动、激动。这不正是一心爱国、痴心报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吗?由这段肺腑之言,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正是一个中国的历史学家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靠了不服输、不服老的性格,靠了打不倒的硬汉子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终于罗荣渠教授有了《新论》的创获,终于读书界添加了一部来之不易的学术精品。
  
  我们呼唤像《现代化新论》这样的真正的好书。这才是跨世纪的中国学术希望之所在。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2001年12月22日
  
 浏览:289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13 15:55:2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郝斌『牛棚』內外憶老羅(收藏于2006/4/3 14:42:49
董正华当代东亚巨变新探索--罗荣渠先生对东亚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收藏于2004/5/1 18:22:41
张少华近百年世界大变革新探索 ——罗荣渠先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收藏于2004/5/1 18:11:59
严立贤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新探索 ——罗荣渠教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收藏于2004/5/1 18:02:23
周颖如永远的思念(收藏于2004/3/4 18:37:36
罗 晓怀念我的父亲(收藏于2004/3/4 18:35:40
罗荣泉沧桑不改少年志 风雨难摧旧时颜——回忆荣渠大哥的学者生涯(收藏于2004/3/4 15:42:25
罗荣泉沧桑不改少年志 风雨难摧旧时颜——回忆荣渠大哥的学者生涯(收藏于2004/3/4 15:35:09
曾 石丹青不知老将至(收藏于2004/3/4 15:25:23
杨祖陶莫逆之交五十载-----杨祖陶(收藏于2004/3/4 15:23:4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严立贤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新探索 ——罗荣渠教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访问5254次)
张少华近百年世界大变革新探索 ——罗荣渠先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访问3951次)
罗荣泉沧桑不改少年志 风雨难摧旧时颜——回忆荣渠大哥的学者生涯(访问2943次)
杨玉圣中国人的新发展观——评《现代化新论》(访问2891次)
曾 石丹青不知老将至(访问2161次)
董正华当代东亚巨变新探索--罗荣渠先生对东亚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访问1838次)
罗荣泉沧桑不改少年志 风雨难摧旧时颜——回忆荣渠大哥的学者生涯(访问1821次)
杨玉圣罗荣渠教授与美国史研究(访问1710次)
周颖如永远的思念(访问1611次)
杨玉圣历史研究与理论创新——罗荣渠先生的学术道路(访问1476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