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百石山房·佛山樵野

《戊戌政变真相揭密》

佚名

  公元一八九八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当戊戌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时,慈禧太后突然出而训政,,重掌政权,光绪被囚禁在西苑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此即是中外史家所称的“戊戌政变”。政变的原因在当时和现在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谭嗣同策划袁世凯带兵入京包围颐和园,劫制西太后,而袁世凯回天津后,向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告密,于是荣禄秘密进京,以迅雷不及眼耳的手段拥护西太后训政,发动了政变。
  历史的车轮又过去了百年,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袁世凯是否告密,是否对政变的发生负有责任?根据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高阳的考证,终于找到了戊戌政变从台前到幕后的真相。
  荣禄当时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下辖武卫五军,袁世凯仅为五军之一,在小站所炼之“新建陆军”,仅七千人。荣禄驻节天津,警卫森严;袁世凯如何能杀荣禄?即令能杀荣禄,其他武卫四军,岂能令袁世凯带兵入京,而不加拦阻?即另不加拦阻,芦汉铁路行车指挥权握在英国人手中,岂能听命于袁世凯?即令听命于袁世凯,得以运兵进京,但至京城南面马家埠而止,而颐和园在京城西北,警卫部队则有步君统领衙门之巡捕五营;由光绪死对头载漪所掌握由神机营改编的“虎神营”,以及颐和园护军营等,岂能不节节抵抗?即令抵抗失败,袁世凯能围颐和园,而太后尚未被劫制,手无缚鸡之力的光绪必已先遭不测之祸。
  由是观之,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当不会做此建议,因为此计无任何成功的可能。谭嗣同是奉命和袁世凯进一步讨论如何炼成一支可以不受荣禄节制,而效忠于光绪的新军。袁世凯实际无密可告,要揭发戊戌政变的真相,就要从掌握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戊戌政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衍生物,而促使慈禧太后幽禁光绪,杀“六君子”,重掌政权的戊戌政变之爆发,则为伊藤博文无意中触发了握在西太后手中的引信之故。要彻底了解戊戌政变,还得从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权力的推移说起。
  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朝野上下都怀报仇雪耻之心,这一个目的是共同的,但手段和路线则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变法图强,是“帝党”的主张,以翁同和、张荫桓、康有为等人为首;另一种是“以夷制夷”,为“后党”的主张,以李鸿章为领袖。实现此主张的实际行动,就是李鸿章在圣彼得堡签定了“中俄密约”。但非常不幸,李鸿章中了俄国财政大臣微德的圈套,由他的长子李经方经手,接受了俄的贿赂,此后李就受了俄国的挟制。
  然而,甲午战争大败后,李鸿章难辞其咎,其在中央的影响力大为衰落。相对地翁同和与张荫桓则逐渐形成政治上的中心势力,尤其是财政、洋务。
  欲问此种政治权力推移的由来,必先了解慈禧太后的心态。慈禧天生是个“政治动物”,她的政治见解由于先后天的限制不是最高明的,但她的政治手腕,在她以后的政治领袖,无一比得上她。因为她的性格中,有两项与汉高祖相似的特征:第一,永远不会以私人情感来影响她在政治上所认为正确的决定;第二,永远知道她自己权力的临界限度在何处。除此之外,她与民间一般富贵老太太无异:好虚荣,好享受,重感情,重义气,痛恨忘恩负义和不守本分。
  慈禧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平定了洪杨、捻匪,自以为功在社稷,享受园林之乐是她应得的报酬,在同治皇帝刚亲政时就有重修圆明园的计划,遭到恭亲王的反对而作罢。到光绪亲政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了颐和园,她才决心交出政权,颐养天年,确实具有诚意。
  翁同和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是个品学兼优的君子,平日常教导皇帝“子孝母慈”,西太后一直对他印象很好。光绪与翁感情很深,情同父子,亲政后一直信任翁。
  此后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因珍妃的关系,导致慈禧与光绪母子失和。慈禧一改处衷,仍旧干预政务,当然也是出于“后党”的挑拨怂恿。这种干预逐渐强化,到她六十万寿,也是甲午战争时期,达到变相垂帘听政的程度。光绪终于摊牌了:他通过为慈禧所信任的庆亲王奕邝,向慈禧表示,如果不能让她放手办事,他宁愿请太后主持国政,不愿担负亲政的虚名。结果慈禧太后让步,当然光绪也提出保证:绝对尊重太后,特别重大的事故会报告太后,请求同意。
  因此,光绪二十年十月,翁同和入军机,次年正月,李鸿章罢免直隶总督,由翁的好友王文韶担任,与翁一直不和的孙毓汶退出军机。自此,政府完成改组,进入了翁同和的时代。
  
  翁同和当政后,重用张荫桓,他的职务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总理衙门这个机关简称“总署”,其性质相当于美国的国务院,在政府中的地位与军机处同等重要。总署大臣并无定员,但一直以亲贵主持,权力的掌握,以各大臣的资历及能力为断。翁同和当政后,总署的实权握在翁同和及张荫桓手中,不过有时在礼貌上要征得恭亲王和庆亲王的同意而已。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俄皇尼古拉二世谅解之下,派远东舰队侵占胶州湾,随即借德国教士被杀为名与总署展开交涉。
  俄国同意德占胶州,包含一项阴谋,是要借中俄密约彼此互助为借口,出兵旅顺、大连,若中国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俄国便可要求同样的待遇,租借旅大。翁同和张荫桓洞悉阴谋,因而一方面奏请光绪皇帝命庆亲王传谕李鸿章,转告俄使,说中国不愿俄国因此而与德国失和,请俄不必出兵;一面与德国公使海靖积极交涉,达成协议,德国撤兵,中国令以南方一港口租借给德国。
  可是,作为“中俄密约”签定者李鸿章蓄意破坏中德协议,在总署公然要求俄国出兵“助华”,及至俄舰开到绿书旅顺大连后,李鸿章要当地驻军为俄舰办理补给。结果,中国不仅丧失了胶州湾和旅顺大连,还丧失威海卫于英国。李鸿章真是引狼入室!
  因此,本来就与李鸿章不和的翁同和张荫桓决定奏请光绪帝降旨,不准李鸿章干预其事,要将这个资格最老的汉大臣赶出总理衙门。但恭亲王不愿让李过于难堪,而翁同和又不能坚持,所以李还留在总署。从此,李鸿章与翁同和张荫桓进一步结下不解之仇,势同水火。
  然而翁当政不久,犯了慈禧太后的忌。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被认为“离经叛道”,是守旧官僚和宦官集团的公敌,也为西太后所恶,而翁同和却对文曲予优容,导致慈禧逐渐对翁不满。加上翁树敌太多,包括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还有军机大臣兼刑部尚书刚毅,联合起来说服慈禧,于光绪四月二十七将翁同和开缺回籍。
  
  光绪帝自甲午战败后即决心变法,决心之形成由两种影响:一是列强侵略的刺激;二是看了康有为的书,尤其是康所著的《日本变政考》,光绪由此非常醉心于明治维新。由于翁同和是光绪的老师,感情很深,光绪信任翁,让翁来推行变法。然而翁被罢黜,光绪帝据理力争,慈禧太后提出一个条件:欲行新政,必当罢免翁同和。光绪无法,只好接受,但允诺适时起用翁同和。翁并未回原籍,而是呆在他的侄子江西代巡抚翁曾桂处,利用电信的方便,一旦复起,立刻由翁曾桂派人护送进京。
  自此,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起,实施新政的上谕源源不绝,慈禧太后均未干预,不仅翁同和主张设立的京师大学堂积极进行,而且还将阻挠新政的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以及京师裁撤詹事府等七个衙门,各省裁撤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等缺的激烈措施,慈禧太后也未反对。在此期间,那些守旧派和特权阶级由于除旧步新,特权不保,再加上被裁衙门的官员由于下岗,被砸了饭碗,也怨恨新政,这些人迅速地联合起来,组成一条反对新政的联合阵线。其中的首脑,不是在天津的荣禄,而是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刚毅。
  以刚毅为首的反新政阵线,全力所追求是促使慈禧太后复出,重掌政权。但太后倦勤,不允。因为慈禧不觉得新政会威胁她作为太后的地位。因为:第一,罢黜翁同和后,召亲信王文韶入军机,荣禄替她握军权,足以保障;第二,慈禧控制了部分高级人事的考核权,可避免引进危险人物。同时,光绪每隔几天必到颐和园请安,汇报新政事项,表示光绪对她还是尊重的。
  慈禧此时所充分信任的,只有荣禄,因此策动荣禄来游说太后,必然见效,但刚毅并不热中于此,因为太后若复出,必引荣禄入军机,那样刚毅就会被压下去。
  那么热中的是谁呢?一个监察御使叫杨崇伊,他和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是亲家,杨的儿子娶了李的女儿,杨又有一女作了李的儿媳妇,他们是双重姻亲,因此关系很深。随着新政推行,李鸿章大祸将临,为了自救,杨崇伊去游说荣禄劝太后复出。
  
  为游说荣禄劝慈禧太后复出,杨崇伊多次往来于京津道上,但荣禄不为所动。因为他以慈禧太后的意旨为意旨,太后无意于此,他自然要仰体她的老年颐养的心意,何苦劝她来受累?加之列强只承认光绪为中国皇帝,若无故被废,必会造成列强出兵干涉内政的口实,这也是深明国际情势的荣禄所不愿见到的。至于他自己,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重兵,身名俱泰,同样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不稀罕去当军机大臣,若他进军机,反不便掌军权,自然一动不如一静了。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退出总理衙门,他最后的一点实权也被剥夺了,对于他,迫在眉睫的危机是:一方面他的政敌翁同和在江西待命复起;另一方面日本前首相、明治维新重要人物伊藤博文即将访华,光绪将重用客卿,那对李鸿章的声望是无情打击。翁复出后和张荫桓当政,必会追究胶州湾、旅顺大连和威海卫之失的责任问题,甚至牵连到李鸿章收俄国贿赂的事情,果真到那样的地步,李鸿章就身败名裂,无路可走了。
  为此,杨崇伊的活动更加积极,在游说荣禄无效后,他又写了一个“为大同学会蛊惑士心,紊乱朝局,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的奏折,请军机大臣王文韶、廖寿恒代递,王廖二人看光绪朝纲大振,怕祸及自身,不敢代递。
  就在杨崇伊到处碰壁之际,忽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机缘,就是七月二十九日袁世凯奉召入京。袁在小站练兵,本职是直隶按察使,正三品,他想升一阶变从二品,可以戴红顶子。此时参预新政的谭嗣同正在筹划能效忠光绪的武力,就向光绪皇帝推荐袁世凯,加以笼络,任侍郎候补,正二品,升了两阶,袁喜出望外。
  由于袁世凯进京,又有谭嗣同夜访袁之事,刚毅、杨崇伊便想到了一个妙计,就是散布谣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康有为让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策动袁派兵包围颐和园,劫制太后。但前面说过,从当时的军事布置,京城的禁卫警备,荣禄的兵力状况,以及袁世凯部队的驻防地区,都不可能让谭嗣同有此非分之想。因此这个说法是对外唬外行的,骗不了平生阅军事报告无数的慈禧太后,对太后要有另外一个说法,让她相信康有为、谭嗣同正在策划一个对太后不利的阴谋。
  
  另一个说法是:康有为和张荫桓已经跟日本人讲通了,由巡弋在天津大沽口外的日本军舰派兵进京,包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送上日舰。这个计划要得到伊藤博文的同意,而伊藤博文表示必须在光绪皇帝召见他时,亲口向他提出次要求,才能照办。这当然是刚毅、杨崇伊制造的谣言,目的是让慈禧太后为保卫自己重新垂帘听政,以维护守旧官僚的利益。
  慈禧有荣禄在,决不会怕袁世凯造反,但有外国军队参与她不能不怕。而且朝鲜的大院君李罡应就是这样被袁世凯劫到了中国,软禁在保定莲池书院,这是慈禧垂帘听政时候的事,印象深刻,确信这是日本军队办得到的。
  谣言传给慈禧太后,她也知道了 这一“密谋”,她不会轻信流言,必须证实。戊戌年八月初五,光绪在西苑勤政殿接见伊藤博文,这是证实流言的最好时机,慈禧决定出其不意,届时到勤政殿去观察动静。
  光绪接见伊藤博文时会谈些什么,能否证实流言的存在,这是决定慈禧是否出而训政的前提,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巧合,在慈禧心目中恰恰映证了流言,于是她发动了政变。
  伊藤博文觐见光绪皇帝时,张荫桓陪同,兼职翻译。张与伊藤博文有旧,觐见时,两人握手,神态亲密,这都看在慈禧眼中。光绪在召见中详细询问了有关新政的事宜,希望伊藤博文能够对中国的新政提出意见,这段谈话后,光绪又和张荫桓说了一阵悄悄话。
  慈禧通过自己的观察,怀疑张荫桓和伊藤博文有私,似乎在证实有“结日本谋劫太后”的阴谋存在。殿廷深远,光绪体弱,说话声音小,慈禧也听不清光绪说写什么,伊藤博文的发言和张荫桓的口译,都用英文,慈禧也不知说什么。但慈禧太后所见的一切迹象都符合来自刚毅、杨崇伊的流言,这也是刚、杨等人根据可预见的情况精心设计的,非常巧妙,慈禧太后再精明,也梦想不到有这样一个骗局。
  
  戊戌年八月初五光绪皇帝会见伊藤博文,初六政变正式爆发,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御史杨深秀、专门办理新政的军机章京,被称为“四京卿”的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先后被捕。仅几天后,八月十三,刚毅到刑部,未加审讯,以口谕形式宣布处斩,并亲任监斩官,杀六君子于菜市口。八月十四宣布康有为罪状:“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谭嗣同、杨深秀等六人,“实系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该犯革职拿交刑部迅究。旋有人奏,迁延日久,恐有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倘语多牵涉,恐至株连,是以未俟复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
  那么刚毅为何不经审讯,急着要杀六君子呢?因为刚毅所设计的阴谋完全是刀笔吏罗织入罪的手法,一经对质,必然原形必露。八月初十,光绪称病,端王觊觎皇位,勾结刚毅徐桐等准备废立,慈禧看事态严重,急召荣禄进京,授袁世凯直隶总督,荣禄进军机位列首辅,刚毅在其下,这一变化为刚毅始料不及,深知局势非他一人所控制了。
  按刚毅的本意,荣禄既不主张太后训政,而政变有他一手策划成功,慈禧太后必因此而嘉许,赋其军机领班的地位,孰料慈禧所信任者,仍为荣禄。刚毅一向深谋远虑,面面俱到,此一失算,让他陷入极其尴尬和危险的境地。
  到此为止,慈禧始终不知道刚毅有此包藏祸心的阴谋,八月十一日她派御前大臣会同刑部审讯,限三日结案。当时除了极少数顽固守旧分子外,朝廷大多数人对刚毅的擅作威福不满,荣禄进京后,情况起了变化。六君子中杨深秀、林锐、刘光第等都是极受士林尊重的正人君子,为了营救这些人,很多人有了荣禄的奥援,就上书慈禧,请派重臣公开审讯,即为对付刚毅擅专枉断的有效手法。
  
  荣禄进京后,刚毅一手遮天的局面被打破了,朝廷越来越多的人对刚毅不满,要求公开审讯六君子一案,要求拿出证据。但是此案根本经不起考验,整个过程漏洞百出,一经审讯,必将引起轩然大波,刚毅将自召其祸。
  为了自救,刚毅不得不下辣手,先灭口再说。虽有上谕杀六君子,但可肯定是先斩后奏的矫诏。且不说先另严加审讯,又不经审讯立即处决,出尔反尔,为清朝从未有之事;还有一项证据就是派刚毅监斩。凡钦命要犯行刑,定制由刑部右侍郎监斩,从无派本职大学士的军机大臣监斩之例。刚毅之所以自己派自己,是怕刑部右侍郎监斩时,犯人临刑呼冤,监斩官必须出奏请旨,那一来就杀不成了。
  刚毅虽灭了口,但此案为之冤狱,天下皆知,刚毅矫诏之罪更为严重。倘或言路不服,翻起案来,刚毅欲辩无辞。因此他必须设法坐实确有“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这种谋反大逆的罪行,方能塞天下悠悠之口。
  如何坐实呢?只有迫使袁世凯作伪证。因为此案中逃的逃、死的死,皆无可对证,但还有袁世凯在,他如果否认谭嗣同曾说过要他带兵围颐和园那样的话,则全案尽翻。相对的,他如果承认有此事实,则唯一的活口,便成唯一的证人,无人可以指责他作了伪证。
  袁世凯岂肯被这个黑锅,但刚毅自有法子。刚毅刀笔吏出身,又任刑部尚书,在康有为及六君子罪名前轻轻加上了“纠约乱党”四个字,便成“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这唯一的“乱党”就是袁世凯。这四个字加的非常厉害,倘或袁世凯不作伪证,刚毅立刻便从“纠约乱党”四字上去追究,将袁世凯革职交刑部治罪。袁世凯当时实力还不强,只好屈服了。
  至于刚毅不怕慈禧太后指责他擅杀之罪,这是有话可以辩解的:不杀谭嗣同等六人不足以显示其“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之罪,如此罪不成立,太后即无出而训政之必要。慈禧一直相信康有为有对己不利的“阴谋”,她为保护自己必须训政,然不杀谭嗣同等六人,太后训政无名。慈禧有此苦衷,只好隐忍了。
  
  (下略)
  
  (本篇“戊戌猜想”摘自互联网,原文未署名。凭记忆判断,作者为高阳或改编自高阳杂文。)
 浏览:313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1/20 19:31: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资料张荫桓赴日(一八九五年)(收藏于2003/3/14 8:22:37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五)(收藏于2003/1/15 16:29:00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四)(收藏于2003/1/13 19:53:23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三)(收藏于2003/1/10 18:35:31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二)(收藏于2003/1/7 19:06:22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一)(收藏于2003/1/7 17:43:13
范耀登张荫桓对早期华侨权益的保护(注释)(收藏于2003/1/5 20:29:12
范耀登张荫桓对早期华侨权益的保护(下)(收藏于2003/1/5 20:27:00
范耀登张荫桓对早期华侨权益的保护(上)(收藏于2003/1/5 20:26:01
姜鸣新疆手记(收藏于2002/12/12 18:42:1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佚名《戊戌政变真相揭密》(访问3140次)
张荫桓《三洲日记·光绪十五年》(节选)(访问1429次)
资料秦稚芬及其友魏铁珊、罗瘿公(访问1224次)
张荫桓《三洲日记·光绪十三年》(节选)(访问1154次)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五)(访问1113次)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一)(访问1055次)
李孟符张樵野侍郎遗翰(三则)之二(访问1039次)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四)(访问1038次)
周轩张荫桓和他的《荷戈集》(二)(访问998次)
范耀登张荫桓对早期华侨权益的保护(下)(访问975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