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魂归故国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叶落归根,魂归故国__张学良将军纪念馆
叶落归根,魂归故国
7418号馆文选__纪念

“民族英雄 传奇人生” 张学良

[纪念]杨瀚

  感谢杨瀚(杨虎城之孙)。此为6月1日上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发言。
  
  -------
  
  十年前,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在美国走完了他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生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前,两年间,在张闾衡大姐的精心安排下,我曾两次到夏威夷看望了他。以了我父亲杨拯民生前未能与张将军见最后一面的遗愿,希望为张杨两家的神奇交往画上个句号。没成想,由此使我走上了研究杨虎城、研究西安事变的道路。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对西安事变、对祖父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张将军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对有错、有功有过、一生充满传奇,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英雄。
  
  纵观他被软禁前的政治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虽出生于战乱,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皇姑屯事件前,在其父精心培养下成长,父亲被害后,过早地承担起历史重任。特点是,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进取求新、家仇国恨。
  
  2、与蒋介石结盟至东北军入陕之前。心想抗日却为“领袖”背负不抵抗的骂名,绑在“先安内”的战车上不能“攘外”。特点是,苦恼、彷徨、求索。
  
  3.结交杨虎城、结盟共产党,找到了抗日救国的道路。特点是,勇气、牺牲。
  
  一、少年得志进取求新
  
  110年前,张将军出生在一辆马车上,当时叫“小喜子”,后改叫 “小六子”。随着其父张作霖的身份的改变,“小六子”也有了新的名字:大名张学良、字汉卿,寓意是“学张良、为汉家卿相”。
  
  他在蒙学之时,已拥有了优异生活和良好教育的环境。在名儒专师启蒙的下,传统中国文化烙印逐渐潜默于童稚之心。而民初以后,列强辱华的纷乱现实,幼年生活的动荡、由贫到富的巨变经历,又使得这位少年产生了追求新生事物的强烈欲望。在众星捧月的环境里,形成了聪明、敏捷、任性、自负、不断追求的思想方法和放荡不羁的性格。
  
  作为“东北王”的长公子,他有条件接触、了解当时各种先进知识和哲学思想,有机会交往当时代表各种思想和政治倾向的社会人物。同时,优越的生活又使他成了追求享乐的花花公子。于是,丰富的知识和积极的思想追求与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同存于一体、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和西方的价值观混容于一身。民族意识和父亲的期望又使他认识到理智与责任的重量。这应该是青少年时的张学良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形成既能有“荒唐浪漫、任情放荡、无所不为”,又有“忠义豪爽、国家至上”的社会实践之双重行为表现的内在原因。
  
  从他15岁早婚开始,家庭和社会责任就压在了他稚嫩的肩上。不到20岁已成了少将军衔的高级军官。当时正是国家的多事之秋。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必须进行选择,要从他的价值取向中取舍扬弃,自我否定而后得出正确的抉择。他:14岁参加反袁世凯卖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示威游行,且表现出众;20岁,以少将之身,力主军制改革,试图使奉军摆脱了旧军队的陋习;21岁,指挥其新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英勇作战,使东北军在石门寨一战扭转败局。 “少帅”治军初见成效;22岁,提倡教育、力倡西学和整军经武,创立东北大学和奉军航空学校;23岁,指挥二次直奉战争山海关一线主攻,打败直军主力,“少帅”一举扬名;24岁升中将,26岁升上将。看到连年内战,民不聊生,使少帅”思想剧变,大胆公开提出“息兵罢战”,“不忍糜烂地方”的主张。
  
  27岁,“皇姑屯事件”发生,子承父业成了主政东北、统帅三军的奉系军阀首领。他牢记国仇家恨,特别是在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面前,他毅然与南京政府合作,实行“东北易帜”。28岁,出任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为维护统一、实施新政。大力发展教育,兴办工商业,试图实业救国。29岁,反对内战,武装干预“中原大战”,发表“巧电”,维护中央。他派20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使得反蒋联军失败。同年,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虚名炙手,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这15年间,张学良亲历了常人所无法经历的社会政治、军事大变革,承受了家族、民族、国家所赋予的重任。从这段历程不难看出,在张学良的思想成长和价值取向中,爱国、御辱、是其主线,是他努力的主方向。但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社会实践;一切地位都来源于继承。因此,他政治上养成了依赖、盲从的习惯与惰性。他说:“父亲在靠父亲,父亲不在靠大哥。”他把自己的爱国、振兴民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与他结义的蒋介石身上了。
  
  二、国恨家仇苦闷彷徨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炮击并占领东北军北大营进而占领沈阳。根据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系列指示,张学良和东北军奉行了“不抵抗主义”。
  
  此时的张学良,从感情和利益上他是应该抵抗和收复失地的。但由于他开始对日本侵略的误判,后又要从政治上要与中央保持一致、维护“领袖”的形象。他只能说一些“学良守土无方,罪行山积,现正与中央筹计妥善应付办法。”之类的话。对来向他请愿抗日的爱国学生他又说出:“我听从中央,忍辱负重,不求见谅于人,只求无愧于心。我敢断言自信的是:第一,不屈服,不卖国;第二,不贪生,不怕死”由此可见其内心所受的煎熬!由于“国联”的纵容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变本加厉。不到四个月,锦州失守。东北军退到了关内,东三省沦陷,举国哗然。少帅丢了自己的祖基地、东北军成了丧家之众。
  
  他想要用抗战的实际行动洗刷“不抵抗将军”的奇耻大辱,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一方面,他支持组织抗日的义勇军、支持马占山的抗日。另一方面,他公然对抗蒋介石的特使汪精卫要他“小加抗战,至于胜败则所不计”的阴谋。他积极联络各方,力主热河抗战。但此时的蒋介石正忙于在江西“剿共”,面对张学良的请战,只好做做姿态,让张学良自己去抗战。1933年2月23日,因日军进攻而起的热河抗战终于打响了。但由于南京政府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军事支持,阎锡山也是阳奉阴违,不服调遣,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贪生怕死、弃城而逃,日军的128个骑兵就占领了承德城。这样,尽管张学良做了很大努力,但仅仅十天,热河失守。
  
  “不抵抗”失去了东北,指挥热河抗战又遭失败,国内舆论大哗。南京政府为了推卸责任,摆脱困境,在蒋介石“当前局势好比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舟内只能坐下一人,我两人中间谁离开这小船好呢?”的“暗示”下,张学良通电下野。
  
  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痛苦使他一度精神萎靡。但他无法放弃爱国抗日、收复东三省的决心。自1935年5月始,蒋介石将东北军陆续调入西北,准备让其围剿消灭红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西安张学良结交了杨虎城,竟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张少帅多年来存在并坚守的价值取向,走上了“联共逼蒋抗日”的道路。
  
  三、张杨联手取义舍生
  
  与张学良将军的经历截然不同,祖父杨虎城出身贫苦农家,15岁父亲遭清廷杀害,16岁组织起农民反清组织“中秋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投身革命军直接参加革命、反袁称帝和护法战争。他追随、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亲自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1926年,为支援北伐,他领导西安军民坚守西安古城八个月,拖住北洋军的后退,在国民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1927年,在蒋介石“清党”、在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他始终保持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密切关系。1930年后,他在主政陕西省时,坚持新三民主义、公开任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释放政治犯。曾秘密释放了陕北红军领导人刘志丹,并赠与其枪支经费。
  
  “9.18”事变后的第五天他就发表了“杨虎城泣告全国人民书”坚决要求抗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都纳入进抗日的目标下,试图将西北地区建成抗日的可靠基地。他努力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兴医制药、大办教育,使陕西出现了民国以来最安定的繁荣局面,也为西安事变奠定了厚重的社会基础。
  
  1933年红军进入陕南时,他与红四方面军军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建立秘密交通线,帮助红军,进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尝试。
  
  1934年9月,他针对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提出“屏绝一切内战、统一意志,以图救亡”的政治主张,这也就是张学良说他的,政治上“很时髦”。
  
  1935年,东北军进入陕西,客观上改变杨虎城的政治、军事规划。为了实现“屏绝内战、以图救亡”的宏图大略,杨虎城认真分析了张学良的情况。认为张学良主观上是爱国的,是要抗日的。杨、张在抗日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联合。于是他多次主动探访张学良,交谈中有意表露出自己对打内战的厌烦,不能参加抗日的苦恼。
  
  从1935年9月到11下旬,不到三个月,东北军被红军消灭了近三个整编师,其中两个师长阵亡。当109师被歼,师长牛元峰阵亡时,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在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对东北军“剿共”的损失不但不予补充,反而趁机撤销了这两个师的番号,对张申请为阵亡师长每人10万元的抚恤金被置之不理时,张大叫:“我张某人混得都不值10万块钱了!”此时,张才觉悟到蒋介石将他推到“剿共”前线的用意,用他的话“这叫一斧两砍”,一砍共产党,二砍东北军,他的情绪沮丧到了极点。杨虎城对此时的张学良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在南京期间,他亲赴张的住处进行慰问。接触多了,张学良就把心中的苦闷,对蒋介石的不满向杨叙说。后来,杨虎城再次拜访张学良。张将军第二天即赴上海,秘密会见了与共产党有密切来往的杜重远、抗联领袖李杜将军、以及共产党的朋友孙夫人宋庆龄。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了爱国抗日的学生运动,他不仅重用了学生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代表宋黎,还解救了被逮捕的学生。接着,通过东北军团长高福源见到了中共代表李克农,进而与周恩来在肤施会面并秘密达成了停止内战、联合逼蒋抗日的共识。
  
  1936年的春季一天,祖父从张学良的家中回来后对秘书说,“我同张今天谈得很痛快。张突然问我: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指抗日)呢?我说:先要停止内战。张说:我同蒋谈过好几次停止内战的事,蒋的态度很坚决,蒋说:‘让我死以后,你再不要去剿共了’。我说:软说不行就硬干。张沉思了一下,说这个办法好,刚柔相济,刚柔并用”。
  
  此后的半年里,张、杨互相配合开始了改造军队、训练干部、创办刊物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等一系列行动。同时又发生了查抄国民党省党部等一系列事件。当时的西安已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大好局面,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政治基础,这种形势使蒋介石大为担心。1936年10月,他在处理完“两广事变”后,急忙来到了西安。他要亲自了解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军心是否稳定?还能不能继续打内战?张学良亲笔写下这段回忆:“良从洛阳归来,心情十分懊丧,对杨谈及钧座难以容纳余等之意见,谈时良对钧座曾发有怨言。并问计于杨,彼有何高策,可以达到停止内战促钧座领导实行抗日之目的。杨反问良,是否真有抗日决心。良誓志以对。杨遂言:待钧座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令诸侯之故事。良闻之愕然,沉默未语”。
  
  这就是“兵谏”的最初提出。
  
  今天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当时名声显赫、生活优越、位高权重的二位将军,难道不知道他们“把天捅了个窟窿”之后将有什么命运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知道,而且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将失去已有的一切,甚至生命。但这些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比较,他们认为很值得。
  
  他们是抱定誓死如归的决心,发动了西安事变。
  
  必须指出,这场被称为“历史的拐点”的伟大事件,使中华民族停止了十年的国共之战,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经八年,迎来了日本的投降。然而他们所付出的,却是失去自己自由、自己及亲人宝贵生命的惨痛代价!发动和领导这场伟大事变的张杨二将军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他们应受到全民族的万世敬仰!
  
  谨以此纪念张将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孙琳 整理)
  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浏览:149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6/3 19:40:0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石男听涛居悲影--记张学良黄山幽禁处(收藏于2012/4/17 20:52:35
王卓然张学良是个什么人?(节选)(收藏于2011/8/14 9:15:21
[文献]张学良“一二一二”事件的原委(收藏于2011/6/30 0:19:24
editor在新浪建立了一个博客(收藏于2011/6/18 12:01:07
[纪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之“汉代青铜”(第一章第三节)(收藏于2011/6/16 11:34:02
[书缘]wendai半部《大帅府》,梦里都是金戈铁马(收藏于2011/6/8 11:25:20
[动态]记者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收藏于2011/6/3 19:46:09
[纪念]杨瀚“民族英雄 传奇人生” 张学良(收藏于2011/6/3 19:40:01
[纪念]wendaiThat forever young man!——写在张学良将军的110年诞辰(收藏于2011/6/1 17:06:32
[影视]ZT《西安事变》6:some discussion about 《西安事变》(收藏于2011/5/29 21:10:5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传奇]轶名于学忠,进退只为张学良(访问3949次)
[传奇]唐德刚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访问3422次)
[文献]毕鹏宇(延边州烟草专卖局)国立东北大学历届师生祭故老校长张上将军汉公并东北军殉国将士文(访问2559次)
[书缘]聂茂推荐一本书,聂茂的《缘罪——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访问2303次)
[影视]CCTV36集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访问2238次)
遭幽禁数十年 张学良不后悔(访问2179次)
王卓然张学良是个什么人?(节选)(访问2168次)
[纪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之“汉代青铜”(第一章第三节)(访问2165次)
NHK张学良先生谈西安事变(访问2121次)
走过世纪的伟人--“少帅”张学良(访问204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wendai作者:“小说是一个国家的秘史”(评论于2011/6/8 12:13:53
wendai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5/15 22:18:0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7/25 21:17:5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