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8号馆文选__传奇 |
|
西安事变爆发的同一天,距离西安千里之遥的兰州也发生了扣押中央军军政大员的事变,史称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指挥者就是张学良的得力干将于学忠。
耻于与蒋介石为伍 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人,出生军人世家,父亲曾在张作霖服役过的毅军当兵。于学忠子承父业, 1908年进入陆军速成学堂,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凭着自己的聪明、努力,从士兵开始一路做到吴佩孚的直军军长。 1926年,广州的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吴佩孚的直军在国民革命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几十万的部队灰飞烟灭,唯有于学忠部队的建制还算完整。吴佩孚被打得无处可逃,跑到于学忠的部队。当吴佩孚来到于学忠军部门口时,于学忠亲自率领手下六个师长在门口迎接,态度一如以往,令如丧家犬的吴佩孚感动不已。 大势已去,吴佩孚希望于学忠能与他一起入川,依附四川军阀杨森。于学忠说:“四川境内军阀林立,地少人多,养活不了这么多部队。再说官兵们背井离乡,时间久了难免人心思变,怕到时候部队不稳。四川,最好不去。” 吴佩孚觉得于学忠说得也有道理,便说:“这样吧,我只带卫队去四川,你就不要去了。但有一些散落的部队总得有人带。我把这些部队交给你。 ” 于学忠摇摇头说:“感谢大帅的知遇之恩,只是这仗打得让人伤心,我已决定回蓬莱老家,部队就让别人带吧。 ” 吴佩孚劝说道:“你还未满四十,正宜进取,岂可萌生退意?我就把这支队伍交给你了!这些部队非你莫属,别人谁也不给。你能自立最好,如果不能自立,可以投奔张学良,但无论如何不能去投奔蒋介石。蒋介石见利忘义,你若投了他,将来我再也不和你见面了。 ” 吴佩孚入川后,于学忠得到吴佩孚的散落部队,实力更加强大。引得各路豪强纷纷注目,都想把他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时间,于学忠驻地高朋满座。 最先到来的是唐生智的特使姚荐楠。唐生智是在军阀混战中成长起来的小军阀,此时已归属蒋介石。当姚荐楠说明来意后,于学忠说:“我若要南附,何苦等到今天? ” 接着,蒋介石的特使陈干同直接出马。一见面,陈干同就夸奖于学忠忠贞能干,蒋介石如何欣赏云云。说罢,拿出一张蒋介石的委任状,任命于学忠为某军军长。于学忠也不答话,出手把委任状一撕两半。陈干同只得悻悻而去。 事后,于学忠说:“大帅入川前叮嘱我,无论如何不能去投蒋介石,像他那种见利忘义之人,我是耻于与之为伍的。 ” 与张学良一见如故 与此同时,张学良也派于学忠曾经的参谋周光烈,带着他的亲笔信来找于学忠,商谈改编之事。 于学忠本来想归隐乡间,但又觉得,自己这么一撒手离开部队,丢下几万人不管,实在对不起吴佩孚的知遇之恩。接到张学良的信后,于学忠想起吴佩孚临走前的叮嘱,便决定去北京,为部队寻找出路。 于学忠到北京后,到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张作霖。张作霖很坦率地说:“我和令尊当年都在田庄台宋老帅(宋庆)大营当差,我们相处得很好。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于学忠表示:“部队正在向皖北集结,我请求大帅把部队收编过来,我在一旁协助。完事后,我回山东老家,军队尽交大帅统领。”张作霖说:“我今日并不缺乏这两三师的人,要你过来,是看中你的才能、为人。以后这些部队还是你来带,所有待遇,服装、军饷、军械和奉军都一样。”于学忠见张作霖真心挽留,大为感动,表示“以后任凭大帅调用。”张作霖高兴地说:“那好,你以后就归张军团长(张学良)指挥。” 第二天,于学忠去北京西单文昌胡同面见张学良。张学良告诉于学忠,奉军的军饷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人数实发,一种是由主官包干。一般的军官,喜欢主官包干这种方式,因为发多发少自己说了算,有油水可捞。可于学忠却说,我的部队按人数实发。仅这一件事就使张学良对于学忠刮目相看。 两人这次见面,没有谈多长时间,但却一见如故,互相欣赏。从此,于学忠成为张学良手下一员忠心耿耿的干将,随张学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26万东北军给于17万 张学良生前常说:“我最主要的两个部将,一是于学忠,一是王树常。 ”90岁寿辰时,张学良见了故人,还不胜感慨地说:“我忘不了于学忠,他是我的左右手啊。 ”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考察。他把总共26万的东北军整编成四个军。其中万福麟、王以哲、何柱国各率领一个军,总计9万人,余下的17万人全都交由于学忠率领。 出国前,张学良担心多给于学忠部队会引起其他人不满,便召集东北军将领开了一次会。他在会上说:“我走后,你们要好好干,要保存东北军这点实力,作为抵抗日本、收复东北的力量。我们不收复东北,对不起大元帅的在天之灵,对不起东北3000万父老乡亲。中央交给我们河北这块地盘,就交给孝侯(于学忠)负责。多给孝侯一些队伍的目的,就是要往他身上压担子,顶住日本人的进攻,保住河北省。 ” 东北军将领如云,为何张学良偏偏把大部分军队交给这个外来的于学忠呢?当时不仅东北军内部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外人也同样感到惊诧。 张学良出国考察时,遇到一个名叫杨毓珣的人。他问张学良:“你出国前对东北军都安置好了吗? ”张学良回答说:“都安置好了”。杨又问:“你对于学忠安置好了吗? ”杨此话的潜台词就是,你把东北军交给于学忠一个外来人能放心吗? 张学良说:“你不要看错于学忠,他是我最信任的人,将来收拾东北军后事的只有他。 ”言下之意,对于学忠,我张学良还是非常放心的,在出国这段时间,并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 1934年张学良回国后,于学忠同牟中珩闲谈中说:“张副司令出国后,东北军许多将领对张副司令左右的官员们都冷淡下来了,等张副司令回来了,他们对张副司令左右的人,又亲热起来。我与他们不同,我在张副司令出国后,对他左右的人仍然如旧地亲热,未曾冷淡过。现在张副司令回国,我对他左右的人依然如旧,以前不冷,现在也用不着再热。 ” 西安事变后的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送行的有杨虎城和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在飞机起飞前一刻,张学良交给于学忠一张16开的白纸,上面写着: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侯指挥。此致何、王、廖、董各军各师长 张学良 二十五日 这个命令中所说的虎臣就是杨虎城,孝侯就是于学忠。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张学良又一次把东北军托付给了于学忠。张学良为何对于学忠如此信任呢? 当时有人说,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是于学忠的女儿;也有人说于学忠是张学良的大舅子;还有人说张学良和于学忠名字中都有一个“学”字,所以张学良特别喜欢于学忠。其实这些说法全不对。张学良把东北军托付给于学忠纯粹出于信任,因为他知道于学忠的人品,知道于学忠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叛他。 身边带着张学良七匹马 张学良被囚禁后,他的东西一直由副官赵新华保管。张学良留下的物品中,有樟木箱40多个,柳条包40多件。这些箱包装的多是张学良收藏的古字画,还有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送的两支手枪,一支镶金,一支镶银。 张学良归期无望,有人提出要瓜分这些物品。于学忠知道后,派人将这些物品保护起来,严令:谁敢动这些财物,格杀勿论。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于学忠保护张学良的战马。张学良戎马一生,最喜欢的就是战马,一旦发现好的战马,就会不惜重金购买。在西安时期,张学良共有八匹战马,马厩就设在西安城的东城门楼下。 八匹马中,张学良最喜欢的是“盖西北”和“干草黄”。“盖西北”四尺多高,7岁口。西北军阀马鸿逵说:“这匹马不得了,两头见日头,中午喂一次,还能跑800里,在西北五省独一无二。 ” 蒋介石到西安后,听说“盖西北”的大名,心血来潮搞了一次车、马比赛。路线是从西安到华山附近的华阴站,全长100公里。蒋介石和张学良乘火车从西安出发的同时,张学良的副官张海山骑着“盖西北”出发。结果“盖西北”先到终点。蒋介石等一帮军政大员惊呼:“盖西北”果然名不虚传! “干草黄”是张学良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在青海牧区挑选的。这匹马浑身毛色金黄,像穿了一件金光闪闪的黄缎子,被牧民视为宝马。张学良要买,牧民不卖,说,宝马只能拿黄金换。于是,张学良用黄金买下这匹宝马。买回来后,又专门为它配备了鎏金马镫。“干草黄”是张学良的至爱,于学忠便把这匹马单独交给郭维城,叮嘱郭好好保护看管,将来完好无损地交还给张学良。 1942年反扫荡时候,郭维城被日本人包围在一个悬崖边上。突围时,“干草黄”从悬崖上摔了下去。郭维城赶到山下的时候,“干草黄”嘴里吐着血沫,已经站不起来了。兽医说:“这马满嘴是血,说明内脏摔坏了,没法治了。”这时,日寇的枪声渐渐逼近,大家催促郭维城:“快走吧,没办法了。你不要舍不得了。”郭维城只好含泪丢下“干草黄”。多年后,郭维城见到于学忠,还一再就“干草黄”之死向于学忠表示歉意。 其余七匹马,于学忠一直带在身边,不许任何人骑,包括他自己。他曾经说,就是把这些马喂老养死,也不能骑。 放鞭迎解放 西安事变后,于学忠率领的东北军被调往安徽驻扎。抗战爆发后,于学忠又率军北上山东,深入到日军的后方开辟敌后战场。 抗战胜利后,于学忠率一个警卫连迁居重庆江北县回兴乡黄葛坪,门前挂上“苏鲁战区司令部”牌子。 1946年内战爆发,山东战场战事激烈。此时,蒋介石想到了于学忠。于学忠是山东人,抗战期间又一直战斗在山东,从哪方面来说,由于学忠来统率山东的国民党军队都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命令下来后,于学忠却拒绝上任,继续在黄葛坪逍遥。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派飞机接于学忠去台湾,于学忠躲而不见。当时,黄葛坪一带乱兵出没,于学忠调集200余支枪,配足子弹,发给黄葛坪一带群众,保乡境平安。于学忠亲率乡民,并约法三章:“凡溃逃败兵,走大路的不打,不烧不抢的不打,不奸淫妇女的不打”。使路过的败兵,不敢胡作非为。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进驻重庆。于学忠点起鞭炮,亲赴重庆慰劳解放军。随后,他又将前些日子散发给乡民的枪支弹药收回,连同自己携带多年的两支手枪全部送交重庆市军管会。 终生遗憾难见张学良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曾派人做过于学忠的工作,希望他能率部队起义。于学忠思考再三,婉言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子女问过他:“听说共产党许诺,起义后将给你安排远高于你当时的职位,蒋介石对你态度又那么坏,你为什么不起义? ” 于学忠叹了一口气,说:“我何尝不想起义?可张副司令被蒋介石扣押,当时我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半躺在躺椅上,做出腰痛的样子,明显在提醒我,你们作乱,把我的腰摔得现在还疼。蒋介石满面怒色地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扣押张汉卿?我就看你们东北军红不红!你们东北军如果红了,我就杀张汉卿!’当时,东北军十之八九在我手里,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就等于绑住我的手脚,东北军如果投了红军,张副司令就完了。所以,为了张副司令,我不能起义。 ” 抗美援朝后期,中央组织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毛主席提议于学忠担任慰问团团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于学忠传达了毛主席的提议。对于于学忠来说,一个前国民党高级军官,能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出任慰问团团长,可以说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再说,于学忠戎马一生,各路军阀都见过,各种阵仗都打过,真想看看能战胜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志愿军。但考虑到自己担任团长去朝鲜,消息在报纸上一公布,肯定会刺激到台湾的蒋介石,怕对张学良不利,所以就拒绝了。 1964年,于学忠因患肝癌住进了北京医院。老部下郭维城来看望他,于学忠拉着郭维城的手说:“我最佩服张副司令,他忠诚公正,明敏干练,无私无畏,说到做到,他的品行是学不来的。他待人宽厚,宁人负我,我不负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他彻底无私的爱国精神千古垂范,令人敬服。作为他的部下,我一辈子不能忘记他,违背他,他让我去死我就去死。我个人对蒋介石的恩怨不说,仅张副司令被长期扣押这件事,我对蒋是极痛恨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自食其言,怎么都不放副司令出来,真是岂有此理!我说,只要放副司令出来,我于学忠甘愿解除兵权,削职为民,归隐田园,永不出头,我心甘情愿,绝无二话。这是西安事变后我亲口对蒋介石讲过的话,你们都知道。但是蒋介石就是不放他。我还提出用东北军的抗日战功来换张副司令的自由,要大家团结起来,多打胜仗,东北军的抗日功劳越大,张副司令恢复自由的可能性越大。东北军打了那么多胜仗,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最后蒋介石还是把东北军全部瓦解消灭了,结果也没放副司令。 ” 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于学忠伤感地说:“我这辈子死不足惜,但有一件很大的憾事,就是我年龄大了,又得了重病,恐怕见不到副司令了。可是我想这辈子他还有恢复自由的可能,虽然天眼难开,蒋介石不会开恩赦免,但蒋介石不可能长生不老,总有一天故去,国家也有统一的希望,到那时候副司令便可恢复自由。我是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还年轻,你可以见到他的,到时候替我向副司令转致问候,也就了却我一生的心愿! ” 郭维城劝他说:“好好养病,我们一起等张汉公回来。 ” 于学忠笑笑说:“希望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了! ” 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在北京逝世。 |
原文 发表于http://trewq8962.blog.hexun.co 浏览:394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