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8号馆文选__纪念 |
|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4 20:01:18 回复
关于最后张送蒋回南京的一些讨论: 张学良“傻”么?我倒不觉得,他坦直,豪爽是真的,面对蒋介石这样亦君亦兄的政治流氓无奈,彷徨也是真的,但我看胡军版的张学良,才真正感到了张学良的智慧与孤独。 特别是最后,杨虎城怪张学良对蒋介石有“幻想”,周恩来劝张学良不要“愚忠”,我倒觉得,张学良可能正是因为比杨、周二人更了解蒋介石,因此更不相信蒋介石,才一定要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啊,他知道此一去将很难复返,但唯有舍身饲虎,伴君还朝,才有可能争取蒋介石减轻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猜忌乃至剿杀,避蒋实现全民抗战的兵谏目的。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26:58 回复 电视剧里也描述了蒋和张之间的感情,比如蒋给张说梦;在蒋的办公室,蒋喝着白开水,张喝着咖啡,两个人一起听音乐听音乐,还有蒋送张的手枪;还有在西安的时候给老蒋送衣服,当然主要是送签名旗帜,那两声哥哥叫的很动人。西安事变后说老蒋:“你可以不认我这个属下,我不能不认你这个哥哥。”这样的场景也是特别的温馨,政客之间的兄弟感情有时候特别的珍贵,蒋对张的感情也不全是假的。只是最终蒋选择了政治。 蒋和张一起吃饭,因为七君子的事情吃着吃着吵起来,然后张说一定要革命,革的是日本人的命,血性男儿的本色尽显,好有骨气。 在华山上随口吟出来的诗,张学良不是个鲁莽无知的军人,他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在偶眼里军哥演出来了少帅潇洒浪漫的气质。 少帅爱国却骄纵,毕竟是帅府子弟,为了救学生,在老蒋面前拍桌子,还掏出了枪,用自己的性命来逼蒋就范;在车上开玩笑,说那些朝廷大员的命都掌握在他手里;起事之前和杨的玩笑,结果把杨惹恼了(老杨啊,太不幽默鸟)。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那两次军礼,一次是对杨虎城,一次是对红颜知己的宋美龄。坦诚、磊落,大胆无谓全都在这军礼中体现了。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29:40 回复 从别处看到的影评: 姜南是俺并不太熟悉的一个演员,但她令俺觉得这位曾经在荧屏出现过的娇滴滴只会叫“打令”或充满骄横之气拿腔拿调的脸谱式的宋美龄,头一次被她演绎为一位温柔大气,从容洋化,智慧迷人的外交夫人形象;眉目间流露的神韵异常传情,她对蒋介石被部下擒住扣留时的担忧之爱和对蒋公然在全国人民面前出尔反尔的愠怨,对少帅爱国爱家之情的理解惺惺相惜,对何应钦亲日卖国的表演和野心据理斥之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虽然俺对这段史实中真的实宋美龄并不能全面详解,但感觉就这部剧中的姜南所演绎的美龄还是很有感觉,能够自圆其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和表现一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而出,十分顺理成章。扮相上也十分说得过去,姜南明眸雪肤,端庄秀美,在蒋面前低头内敛的微笑(她总喜欢意味深长地低眸微笑,俺觉得十分美丽有味道),在教堂的虔诚专注,和在公众面前风度宜人的神采,特别是片尾中做的旧版胶片式的几段表演真像是历史重现。 其他片中的很多人物都表现得也都十分不俗,张少帅被胡军演出了内心的彷徨和犹豫不决,尽管很多人包括胡军自己都说外形上他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大差距,但俺觉得胡军的表演仍然戏很过瘾,特别是国恨家仇的他为了平复捉蒋和对各界的影响,执意负荆请罪送蒋回南京,而被蒋所拘捕时的复杂心情演得淋漓尽致;郑玉饰演的蒋介石常以微笑,在软禁张学良后,宋美龄提醒他别忘记自己是个基督徒离他而去,蒋沉吟半晌,艾艾地说道:“汉卿,我会为你祈祷的!”差点让俺乐喷了,虽然不知是否真有此话,但很符合蒋的身份和伪善之心。其他如杨虎城,宋子文,瑞纳,何应钦,甚至李青山,蒋孝先,孙铭九,等等众多国民党要员都个个塑造的形象丰满(不过俺觉得戴笠这个大名人可没有想象中的出彩啊)。 而延安的我党历史人物因为看过很多版本,只觉得本片中的形象中普遍存在一个神似而形不尽相似的感觉。。这也说明为广大人民太熟悉的名人是不容易重现的噢。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31:49 回复 在一个blog里看到的观后感 元旦陪老爸老妈看了一两天《西安事变》之后,居然就喜欢上了。首先是看胡军演的张学良真英武啊,太有我想像当中的张少帅那个味了。耿直、不羁、粗中有细。后来慢慢的就不再关注演员而是情节了。因为对整个事情从我学过的历史当中了解的太少了,所以很感兴趣,当成现成的历史学教材了。片子虽然有美化我党的痕迹,但我还是晓得分辨啦,而且在我看来,也没有恶意丑化蒋介石嘛。看到最后,我居然在明知史实的情况下希望蒋介石真的放了张学良,让他去东北战场上杀日本人!唉。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35:48 回复 张学良“傻”么?我倒不觉得,他坦直,豪爽是真的,面对蒋介石这样亦君亦兄的政治流氓无奈,彷徨也是真的,但我看胡军版的张学良,才真正感到了张学良的智慧与孤独。 特别是最后,杨虎城怪张学良对蒋介石有“幻想”,周恩来劝张学良不要“愚忠”,我倒觉得,张学良可能正是因为比杨、周二人更了解蒋介石,因此更不相信蒋介石,才一定要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啊,他知道此一去将很难复返,但唯有舍身饲虎,伴君还朝,才有可能争取蒋介石减轻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猜忌乃至剿杀,避蒋实现全民抗战的兵谏目的。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42:05 回复 我说的“傻”——是说张学良的天性纯真,虽然身为少帅,但是没有老练狡黠的习气。他做人单纯,他感情诚恳,他甘愿牺牲——他有一种赤子情怀,大孩子般的天真可爱,率性而为——这是他的可爱和令人心疼。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甚至是抱了“一死”的决心的——当然,这个不叫傻。这正是你说的那一种“舍身饲虎”的精神。哪怕看到自己将要牺牲重大,也认了。这是他的另一份可爱和可敬了。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0:43:24 对张的的“傻”的感觉,呃呃,倒可能是胡军赋予角色的。 我觉得胡版张学良,有赤子情怀是真,率性而为也真,但他不是不知周围人心险恶,官场暗潮汹涌,知而仍无畏率性,要比不知所以天真要更为令人敬佩而唏嘘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1:11:10 回复 在台湾,他一度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中国大陆,他被高调定位成"民族千秋功臣"。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少帅不加辩驳,他以红颜相伴,遥望白山黑水,松花江上,把救国的梦想和一世的恩怨,全都藏在内心深处。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然后暗淡,坦然掠过20世纪的整个天空。 封君弃剑出关城,耻自盈眸泪自横。 不发一枪天下叹,任知三界梦中惊。 人生孽障由情始,德业彪功倚爱成。 谏楚挥军驱虎豹,天囚载恨博前程。 张学良为为挽救濒临沦亡的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像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在划破夜空时发出的夺目之光,人们将永志不忘。 张学良,这个显赫一时,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以西安事变为界,前半生重在传奇;而后半生则从绚烂中归于平淡,而且甘于平淡,这是人性中的非凡。 客舍台湾已十霜, 忧心日夜忆辽阳。 何日共渡桑田水, 痛饮黄龙践故乡。 作者:sylvanne 回复日期:2008-12-25 11:20:57 回复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和尊敬张学良将军的.从我对张学良将军的认识,其实张是个秉性率直,敢作敢为;为人聪明,但不功于心计;待人真诚,绝少城府。张学良的这种性格与他在“西安事变”中的作为十分相符。“西安事变”中捉蒋放蒋,张学良并不是在精心策划之后才动手的,也未过多考虑事情的后果。但在当时抗日形势下,按张学良的思想和秉性,发动兵变也不反常。张的爱国心是绝对应该肯定的.而不象现在网上某些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例如当时,蒋介石以为张学良不会抓他。因为张的个人财产是委托宋家代为管理的。蒋介石以为张学良的财产控制在自己手里,张不敢对他怎么样。谁知张学良对财产视如粪土,根本不考虑这些个人得失,力劝蒋介石抗日无效,才一怒之下对蒋采取了行动。张学良先生的这一性格也可以从另一件事上反映出来:日本占领东北不久,为了拉拢张学良先生,特别将张家的私人财产装了13个火车皮,说是要还给张学良先生,被他断然拒绝。这是张学良先生爱国抗日、立场坚定的充分表现。故我对现今网上某些人对张学良的谩骂,是持反对立场的。 电视剧里张学良在王曲军官训练团的讲话,“成功,我们未必亲眼看见;荣誉,对于我们这些负有耻辱的人早已绝缘”这一句,我印象很深,原来是取自历史上真实的张学良演讲(当然原来的讲稿要长得多了)。 我觉得《西安事变》非常可贵的两点,一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比如总统府啦,五间厅啦,张学良公馆这些地方取景;二是很多台词来自各种史料,甚至是原样照搬——我觉得这些台词往往是剧中的亮点,毕竟是当时那些真人真事,才最能体现“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的慷慨氛围,别无所求,只求牺牲 |
浏览:185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