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
鲁迅(1881——1936)很熟悉太平天国。在他作品里不时谈及太平天国轶事。
童年鲁迅就知道太平天国了。这是因为当年的浙江绍兴,也曾是太平天国的重镇,太平天国在这里据守三年,留下有来王殿、周王府壁画等若干遗迹,鲁迅童年还常去那里逛游。当时太平军官员在绍兴城里有很多府弟,他后来对许广平说,他家所住的老台门旧房子,也曾是太平军官员住宅。 当然鲁迅童年更多听到的是关于太平军传说。据鲁迅说,最早使他知道长毛(太平军)的,是阿长,即保姆长妈妈。“长毛故事要算她(阿长)对我讲得最多”,还说阿长讲“长毛并无正邪之分”。先入为主,这为鲁迅后来认识太平天国有一个比较客观、公允的起点。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年冬天,鲁迅创作了小说《怀旧》,这是他运用太平天国历史为题材写作的首篇谈太平天国的作品;它热烈地欢呼太平天国革命,文中对一个为太平军“治疱侑食,因获殊宠,得多金”的革命者给予称赞,还介绍了太平天国在绍兴的安民措施,如颁发门牌,“乡人”贴“顺”字表示拥护,而地主不敢“高忱安眠”的事实,揭露了一个叫“何墟三大人”的地主在镇压太平军时,“因此发财”;一个地主爪牙赵五叔因骂太平军“盗贼”而自取灭亡。 1920年,鲁迅时在北京,目睹张勋复辟的前前后后,就以此为文化大背景创作了小说《风波》。他在作品里塑了两个谈及太平军的人物,一个是九斤老太,她虽哀叹辛亥革命“一代不如一代”,却也不加修饰地歌颂太平军蓄发剪辫的事迹;一个是赵七爷反对剪辫,攻击太平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借此肯定了太平天国顺潮流的革新精神。 太平天国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尚未得到公开、彻底的肯定,还有不少书刊,特别是前清遗老遗少著文,即循旧例诬之为“发逆”、“粤匪”。对此,鲁迅是不与苟同的。在他笔下的太平军,即认同于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用“洪军”提法,称之为“洪秀全军”;有时也采用乡民称呼的“长毛”,盖长毛并非贬义词,但鲁迅对那些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兴功臣”持鄙视态度。他在1924年11月写的《论照相之类》,谈及三十年前,在S城的一家照相馆见挂有几张“当今大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鲍超的照片,他的长辈要他向这些“平‘长毛’之功臣”学习,童年鲁迅竟拒绝了,并贬斥这些“大人之流”是“短毛”。显然,在他眼里“短毛”是不能与“长毛”并及的。后来他读光绪《绍兴府志》,看到有几卷全本都记有当时为太平军杀死的地方乡绅团练,被追封为“世袭云骑尉”名单时,又次痛责这些“世袭云骑尉”是“短毛”。对“短毛”的鄙视,鲁迅是一以贯之的。 鲁迅读书万卷,也多看过时人记录太平天国的笔记札记,如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他也看了二十年代初王文濡《太平天国野史》,并将此书托内山完造带给增田涉阅读。 |
浏览:110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