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石达开在成都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
所以不以“善战名”,就是说在战术上比较平庸,非名将之材。所谓“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就是说曾国藩在战略规划上相当精明而有谋略,不易给人可乘之机,这从曾氏在后来数年的战略部署上可见一端。另外一点“识拔贤将”,也是曾国藩最大的常处之一,湘军的人材主要出自湖南,而就在这一省之内能够涌现如此众多的将才,光是其中后来任职巡抚总督者便有多位,这些人中多数都曾受到曾国藩的赏识提携。湘军“屡战屡败”后却能“屡败屡战”,也与其能源源不竭地发现补充人材有关。虽然清军中比曾国藩善战的将领虽然很多,但在“善拔贤将”和“规划精严”两方面却“起事以来所未觏也”,即清廷之中无人可及,而这两点都是统帅才略的表现。所以,曾国藩非将才,实帅才也。从另一方面说,曾国藩能利用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招降并重用韦俊,甚至能在李秀成被俘后使其一改对待曾国荃时的不屈态度而有降意,也不能不说是其过人之处。 石达开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个非常危险的敌人,他并没有低估自己的敌人,尤其没有因为对方屡败于己而轻视。应该说,清廷对于曾国藩一度也是有防范的,并没有完全信赖和重用,天京事变后曾国藩因为丁忧还籍,清廷便以为太平天国内讧,元气大伤,洪石又离异,支撑不了多久,而有不再启用曾国藩的意向。后来是因为石达开部突入浙江,难以应付,才很不情愿地重召曾国藩。1859年“宝庆会战”前后为阻挡太平军入蜀而一度欲调曾国藩进川,却吝于授其“四川总督”的职位,恐怕是曾国藩借口连篇不愿应召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直到1860年江南大营被攻克后,清廷才不得不死心塌地依靠曾国藩等人,曾氏在那之后数年中表现出的战略眼光也是为各方所认可的。 反观天京方面,自从东王被害,翼王远征后,就没有能再出现一位有统领全局才能的战略家。洪仁玕既缺乏实战经验和长远的谋略,在协调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将领方面也力不从心。尤其1860年以后,尽管太平天国取得了“二破江南大营”“东征苏浙”“大破洋枪队”等一系列胜利,但总体战略形势却并未因此有根本改观,反而每况愈下。战术胜利与把握战略主动性方面的反差,恐怕是双方战略指挥水平落差的体现。 |
浏览:1203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