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史料、传说、新闻、遗迹 |
关于如何看待天国战争中的破坏与天国起义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前人论著甚多(超星上就有很多),翼王坪文选里也颇不少,余先生于天国史并无研究,所言无非单方面引证清王朝方面所谓史料中的只言片语,就论据而言,所涉天国史之深度广度,较之沈从文、潘旭澜犹远有不及,就立论来说,也无非是重复袁伟时先生的“革命祸国论”而已(连发扬光大也谈不上)。
只是,就算余先生是外行,不能苟求其对史料的鉴别与遴选,《山居笔记》中短短一段涉及天国的文字仍颇有令人不解处。我们就拿他提到天国内讧与翼王远征的这一段来说吧: “十余年间,有不少地方太平军和清军进行过多次拉锯,每次又把灾难重 复一遍。到最后太平天国自己内讧,石达开率十万余人马离开天京在华东、华中、西南地区 独立作战,重把沿途的经济大规模地洗刷了一遍,所谓“荡然无存”往往已不是夸张之言。石达开率十万余人马离开天京在华东、华中、西南地区独立作战,重把沿途的经济大规模地洗刷了一遍,所谓“荡然无存”往往已不是夸张之言。 面对这种情况,山西商号在全国各地的分号只得纷纷撤回。我看到一份材料。1861年1月,日升昌票号总部接成都分号信,报告“贼匪扰乱不堪”,总部立即命令成都分号归入重庆分号“暂作躲避”,又命令广州分号随时观察重庆形势,但三个月后,已经必须命令广州分号也立即撤回了,命令说:“务以速归早回为是,万万不可再为延迟,早回一天,即算有功,至要至要!”一个大商号的慌乱神情溢于言表。面对着在中国大地上流荡不已的暴力洪流,山西商人只能慌乱地龟缩回家乡的小县城里去了,他们的事业遭受到何等的创伤,不言而喻。” 看到这里,没把初中历史知识还给老师的人都会打个问号吧,金田起义是1851年,天京内讧是1856年,就算到翼王离京的1857年,这满打满算也不过6年多,此前哪里来的“十余年间,有不少地方太平军和清军进行过多次拉锯”呢? 其次,余先生接着举了一个论据,说的是1861年1月某商铺成都分号报告“贼匪扰乱不堪”,至重庆躲避,然而长期在四川工作,对太平军在四川的史料接触极广考证颇多的史式先生告诉我们,第一支太平军进入四川的时间是1861年8月,比““贼匪扰乱不堪”的时间晚了7个月,这“贼匪扰乱不堪”何以竟能算到“石达开远征军”的头上呢? 当然,如果就此认为余先生对翼王有偏见,那是不公正的,因为他对天国其他将领,譬如英王,也是一视同仁的,他曾在〈寂寞天柱山〉一文中这样写到,“天柱山成为最大的战场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的将领陈玉成在此与清兵厮杀十几年,进进退退,烧烧杀杀,待太平天国失败后再去打点这个旧战场,全山寺庙几乎都已不复存在……”请问英王总共在安徽呆了几年,竟能在天柱上"与清兵厮杀十几年"? 不过最令我惊叹的还不是余先生“所谓“荡然无存”往往已不是夸张之言”的断言,而是余先生紧接下来的一句话——“令人惊叹的是,在太平天国之后,山西商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竟又重整旗鼓”。 是惊讶,的确不能不惊讶,尤其是在假定余先生深信他所引证的那些史料并非夸张的情况下,这使我不由想起香港《新闻日报》刊登的一段英国议员赛克思发表的评论文章来: “最使人吃惊的,就是上海近郊区情况好转的消息。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听说这个地区受到太平军严重祸害,房子被烧,妇女被奸污,青年人被叛乱者掳走。人民的财产不是被粗暴地抢走就是给胡乱地抢掠一空,到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慈爱的母亲,无告的儿童和老人纷纷涌进上海外国人居住区去避难。据说只要看到乡村城镇被焚的烽烟就可以知道太平军的行踪,而远方地平线上一处处的火光就是他们暴行的标志。 纪录下这些惨祸的《上海商务报告》上写道:“太平军似乎已经完全撤出了这个地区。勤劳的居民已回到家园,重操旧业了。”然而,不是说这些可怜的老百姓已被斩尽杀绝,他们的家园已全被付诸一炬了吗?当然,我们这位同行会说,他指的是那些幸存者。不管怎样,他接着写道:“看到这些老百姓能这么快从绝境中站重新站起来,他们的农庄和村镇又再一次繁荣起来,真是令人惊异。”确实令人惊异!因为就在六个星期之前,他们的妇女全部遭到奸污,男人们全被抓走,房子全被烧光,他们的全部财产,牲畜和粮食都被抢光毁尽了!” 关于余先生,我不想在这里过多评价他,民间或学术界为他吵的架也够多了,事实上,和声称乾隆皇帝编组四库全书是因为感到“中国文化的力度不够”而想补此缺憾,理直气壮地以“中国不是汉族的”的为据痛骂那些谴责扬州十日的人,并以被人称为“清宫电视剧的始作俑者”为荣,和把倡导汉服上纲上线为“恐怖主义”的余先生比起来,我与之存在的分歧已然不只在对个别史料的使用或鉴别的争议方面,如果余先生坚持认为清王朝是该被歌颂的,它的灭亡是值得惋惜的,如果他根本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积重难返负有最大责任及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过巨大破坏,那么一切反对它的人不论怎样都是且只能是万恶的破坏者。关于这些,我不多说了,有兴趣者可以去读余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在百度搜索“一个王朝的背影 批判”,也能找到一些质疑声音。 |
浏览:71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