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

资料

  太平军北伐
  佚 名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太平军于1853~1855年间,为攻取北京而采取的战略行动。亦称太平军扫北。历时两年,其作战过程可分作三个阶段。
  
  长驱北上(1853.5~10) 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 清咸丰三年)5月13日,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军2万多人,自浦口(今属南京)出发入安徽境,连克滁州、临淮关(今凤阳东北)、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进入河南。6月13日占归德府(今商丘),因无船渡古黄河,遂弃归德,循南岸西进,途经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今开封县东南)、中牟、郑州、荥阳而至汜水(今荥阳西北)、巩县(今巩义)一带,觅得船只,于6月27日开始陆续渡河,7月3日主力渡过黄河。未及渡河者尚有千余人,折入巩县南下,经湖北麻城至安徽并入西征太平军。
  
  太平军渡河以后,即进攻怀庆府(今沁阳)。时怀庆城内仅有清军300人,太平军本欲速克此城,以补充粮秣、弹药,不意屡攻不下。不久,各路清军赶到,总数近2万人。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援敌,与清军相持60日,终未能破城。9月1日,太平军主动撤围,取道济源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乃折而东,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占涉县、武安(今均属河北),入直隶(约今河北)境。9月29日,大败钦差大臣讷尔经额部清军于临洺关(今永年),乘胜北上,连下沙河、任县、隆平(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藁城、晋州,10月13日占深州城。太平军长驱直隶,北京震动,咸丰帝革讷尔经额职,命胜保为钦差大臣,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马步军4500人合力堵截。北京设巡防所,宣布戒严。10月22日,北伐军弃深州乘虚东进,连克献县、交河、沧州等地,于10月29日占领天津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前锋到天津郊外10里的稍直口村,准备进攻天津。11月1日,受到天津知县谢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装团练袭击,遂折回静海、独流镇。这时北伐太平军已从开始时的2万多人,发展到近4万人。
  
  坚守待援(1853.10~1854.2)太平军占领静海和独流镇后,便在这里驻扎下来,筑木城,挖堑壕,建望台,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来。胜保纠集所部,加紧对太平军的围攻。僧格林沁则移营王庆坨,防太平军进逼京师。太平军对前来围攻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曾击毙清军副都统佟鉴。后以援军音信全无,又值隆冬,无防寒准备,粮食也日益困难,乃于1854年2月5日,放弃静海和独流镇南退。
  
  南下败退(1854.2~1855.5)太平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后,2月6日占据河间束城镇。僧格林沁、胜保率清军马队亦于当天追及,对太平军实施包围。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经献县,于9日抵达阜城,很快又被清军包围,吉文元在战斗中受伤牺牲。
  
  当北伐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时,天京方面组织的援军方从安徽安庆出发。援军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与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统率,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1854年3月11日到盘龙集(蟠龙集),在包家楼渡过黄河。19日占江苏丰县,北入山东境,沿途大批捻军溃勇参军,队伍不断壮大。入山东后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31日逼临清,北距阜城仅200余里。4月12日援军攻克临清,城中存粮军火均被敌烧光,且清军纷纷赶到,北伐援军有陷入重围的危险。18日,曾立昌等撤出临清,退守清水集(今馆陶东北)一带。时队伍中南返主张占了上风,遂南撤冠县,在胜保部清军追击下,全军溃散,曾立昌跃马入黄河死难。陈仕保退至河南,后在安徽凤台展沟集牺牲。许宗扬逃回天京,被杨秀清收入东牢。
  
  5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部自阜城突围到东光县之连镇,得到天京援军到山东的消息,决定由李开芳率马队600余骑于5月28日自连镇突围,前往迎接援军。李部到达山东高唐后,得知援军已经溃散,乃据城固守。
  
  林凤祥在连镇立木栅,掘深壕,抗击清军。僧格林沁则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垒进行围困。1855年2月17日,林凤祥放弃西连镇,集中力量坚守东连镇。3月7日东连镇失陷,林凤祥被俘,15日在北京遇害。
  
  李开芳在高唐为胜保部所围。清军虽多方围攻,高唐坚守如故。僧格林沁于攻占连镇后移师高唐,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突围。3月17日,李开芳率部自高唐突围至茌平冯官屯。僧格林沁久攻不下,乃引水灌注。李开芳等难以生存,于5月31日出而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杀。太平军北伐最后失败。
  
  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太平军西征
  佚 名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为夺取长江中游各省而进行的重大战略作战。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其作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进军皖赣鄂湘(1853.6~1854.4) 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 清咸丰三年)6月3日,太平天国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军二三万、战船千余艘,开始由天京溯江西上,于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赖汉英率万余将士继续西进,攻取江西彭泽、湖口、南康(今星子)、吴城镇,前锋于24日抵达南昌。时南昌由江西巡抚张芾、湖北按察使江忠源领兵勇万余人驻守。太平军连续三次轰塌城墙,都被守军抢堵,未能攻入城内。鉴于强攻不能得手,乃由检点曾天养领一部太平军于8月下旬,先后攻占丰城(今高安)、饶州(今波阳)、乐平、景德镇、都昌等地,以孤立南昌,待机攻取。时杨秀清以久攻南昌不下,下令撤围,转攻皖北、湖北。9月24日,太平军撤离南昌,经湖口入江,分兵两路:一路由国宗石祥祯、韦俊等率领,西取湖北;一路在曾天养等率领下回安庆,准备攻取皖北。石祥祯等率所部太平军于29日攻占九江,留指挥林启容部镇守,继续西进。10月15日败清军于田家镇(今湖北武穴西北),进克黄州、武昌县(今鄂州)等地,20日占领汉口、汉阳。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认识到安徽在西征中的重要地位,于9月25日命翼王石达开率部6000到安庆,主持西征军务,并令湖北前线的太平军退出汉阳、汉口,留石祥祯率部驻黄州(今黄冈),主力回师皖北。10月25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大军自安庆北攻,连占桐城、舒城,直逼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清廷急调各路军队增援,太平军击退清援军,并于1854年1月14日攻占庐州,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死。太平军乘胜扩大战果,攻占庐江、六安、潜山、无为等州县。随即调韦俊等率主力再度入鄂,会同留驻黄州的石祥祯部,于2月12日攻破屯于黄州堵城的清军大营,杀湖广总督吴文镕。16日三克汉口、汉阳,韦俊等率万余太平军围攻武昌,主要兵力则分作南北两路向鄂北、湖南进军。曾天养率北路军连下孝感、云梦、安陆、随州、钟祥、荆门、当阳,5月18日攻占宜昌,下宜都(今枝城市)、枝江(今枝城镇),由公安入湖南境。南路太平军在石祥祯指挥下向湖南挺进,于2月27日占岳州(今岳阳)后,连占湘阴、宁乡。时清廷侍郎曾国藩率新建湘军由长沙北上抵御,太平军被迫退出湖南,在湖北与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所部援军汇合后再度入湘。4月7日再克岳州,占靖港(今望城西北),石祥祯率部驻守,林绍璋率主力继续南进,24日占领湘潭,谋南北合击长沙。
  
  太平军攻占湘潭后,曾国藩立即派副将塔齐布、知府褚汝航等领湘军水陆师,围攻湘潭。经过激烈的争夺,太平军大败,被迫于5月1日退出湘潭。林绍璋率部西向常德等地,与北路曾天养部会师后,于6月29日越洞庭湖,退守岳州。韦俊部则于6月26日第二次攻占武昌。
  
  受挫后退(1854.7~1854.12) 7月上旬湘军以2万之众北上,太平军接战失利,于7月25日由岳州退守城陵矶(今岳阳市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双方在岳州、城陵矶一带展开争夺,太平军败多胜少,曾天养壮烈牺牲。8月25日太平军退至武汉。湘军乘胜继进,于10月初抵达武汉外围,12日开始发起进攻。太平军水陆接战不利,14日又撤出武汉。湘军占领武汉后,水陆并进,夹江而下,11月下旬双方在半壁山(今阳新东北)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太平军陆师损失惨重。12月2日湘军攻毁太平军横江铁链,水师乘胜进逼江西九江。3日,燕王秦日纲等东退安徽宿松。
  
  转入反攻(1854.12~1856.3) 为扭转不利战局,1854年底,石达开带领胡以晃等抵江西湖口,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移师湖口对岸之梅家洲,与驻守九江的林启容互为犄角,严阵待敌。曾国藩先是以主力攻九江,不能得手,便转攻梅家洲。1月29日,湘军水师轻舟120艘由长江水道冲入鄱阳湖内。太平军乘机将其阻于内湖,将湘军水师肢解为外江、内湖两支,并接连给外江水师以沉重打击,迫使其上逃武汉。太平军湖口之战取胜后,西征战场遂转入反攻。秦日纲率部从安徽太湖、宿松一带回师湖北,2月16日,在广济(今武穴西北)击溃湖广总督杨霈所部万余清军,连占蕲州(今蕲春西南)、黄州,并于23日第四次占领汉阳、汉口。韦俊部则于富池口(今阳新半壁山东)渡江,25日攻占兴国(今阳新),旋占通山、崇阳、咸宁、蒲圻,与秦日纲部南北配合,于4月3日第三次攻占武昌,湖北巡抚陶恩培投水死。检点陈玉成随即率部进军鄂北,先后攻占安陆、云梦等州县,5月31日在随州附近的五里墩击毙清西安将军扎拉芬。
  
  清政府为挽救败局,先是命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署湖北巡抚,不久又任命满族贵族官文为湖广总督,调集兵力围攻武昌,双方在武汉周围展开了长时间的攻防战。10月上旬,湘军道员罗泽南部应胡林翼之请由江西进援湖北,占领通城、崇阳,武昌危殆。石达开率部2万余从安庆进援湖北,11月1日在武昌樊口登岸,大败罗泽南部于咸宁壕头堡,并克崇阳、通城。罗泽南部援鄂,江西兵力空虚。石达开乘机进军江西,威逼曾国藩南昌大营,以调动罗泽南部回援,减轻对武昌的压力。12月9日,石达开率部占领江西新昌(今宜丰),旋克瑞州(今高安)、新喻(今新余)、峡江、樟树镇(今樟树市)等地,威胁南昌。曾国藩急调围攻九江的副将周凤山部救援,调内湖水师防守赣江。石达开横扫南昌周围州县,先后占领新淦(今新干)、奉新、分宜、宜春、吉水、吉安等地,南昌更形孤立。曾国藩为改变坐困之势,一再催调罗泽南部回援,而罗泽南却在武昌外围被太平军击毙。正在此时,杨秀清调石达开回援天京,使曾国藩绝处逢生。至此,太平军结束了在江西的攻势,西征作战基本结束。
  
  太平军历时三年的西征,攻取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大部地区,夺占了天京上游的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国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但在西征中太平军水师基本丧失,对新起的湘军又未能予以致命打击,酿成尔后太平天国覆亡的一大隐患。
  
  
  
  三 河 之 战
  佚 名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1856年9月,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开始急转直下。1857年5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离京出走,带走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 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克军事重镇九江,驻守该地 区5年之久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以下1.7万名将士全部牺牲。李续宾在攻克九江后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准备乘胜东援安徽战场。
  
  1858年5月,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看到湘军在江西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便拟定东征计划,准备把李续宾部湘军投入安徽战场。当时,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下,在皖北战场屡挫清军,于8月23日占领庐州城。于是,官文便命令李 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然后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企图收回庐州, 并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后分兵为 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逼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李续宾部于9月23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25 公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 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 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当时太平军的守将是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六合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 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 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 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 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湘军攻垒愈急,太平军伤亡很大,便放弃镇外9垒, 退入镇内,坚守待援。
  
  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驻扎在三河镇南金牛镇一 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集结在三河镇周围的太平军众 达10余万人,和李续宾部湘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面对太平军援军的强大气势,李续宾的一些部将十分胆怯,建议退守桐城。骄悍的李续宾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只有死战,并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右、 中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 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敌人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 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之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 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 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
  
  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4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围。驻 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 部出镇合击湘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其实这时守垒的 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7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接着, 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 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 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 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 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 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 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 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 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 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 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 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 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李秀成二破清军江南大营
  双 木
  
  1858年,清朝钦差大臣和春督军攻占太平天国天京外围,重建江南大营。他在天京西、南、东挖了一条一百多里长的工事,坚筑高墙,号称“万里长壕”,建大小营盘一百三十余座,将天京“困如铁桶一般”。到1860年初,天京与江北的水上通道也已被封锁,天京陷入危境。为解救天京之围,1860年1月,总理朝政的千王洪仁轩与忠王李秀成共商对策,确定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首先奔袭清军的杭州,诱迫江南大营分兵,然后返旌回救,与天京守军内外合击江南大营。
  
  方略既定,李秀成在安徽芜湖会齐各路将领,部署进军杭州。李秀成率部从芜湖出发,经南陵,绕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南),2月初攻取广德,留下部将陈坤书驻守, 自率主力入浙,连占长兴县泗安镇、虹星桥,又派侍王李世贤伪装主力,虚攻湖州,迷惑敌军,而他自己则率精锐六七千人伪装成清兵,打着清军的旗号,日夜兼程向杭州进发。围攻数日,即一举攻占杭州。和春闻讯,急派总兵张良玉率师东向驰援。李秀成知和春已中计,即命士兵按预定计划遍插旗帜于城头四周作疑兵,同时率部隐蔽撤出杭州,经小道捷径回师广德。张良玉这支江南大营的主力,始则不知杭州城内虚实,迟迟不敢进城;进城后又贪图金钱美女,享乐日复一日,迟迟不愿回师。江南大营原有清军10万,张良玉带走l3000部众置于杭州无用武之地,江南大营的各外围据点又分驻守军两万,据守大营的清军只有5万人。因此,乘虚攻捣江南大营的时机已经成熟。
  
  是年4月8日,李秀成会合五路大军,以10余万优势的兵力,准备对清军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其部署:第一路由李秀成率领,自潥阳、句容直趋淳化镇、紫金山;第二路由李世贤率领,自潥阳、句容直趋燕子矾;第三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向高淳、潥水趋向秣陵关、雨花台;第四路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自潥水北上直趋高桥镇;第五路由陈玉成、吴如孝率领,自淮南南下,从东、西梁山渡江,经江宁直趋板桥、头关、东西善桥。五路太平军从南、东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向江南大营攻击前进,逐一扫清清军外围据点,至4月29日,已对江南大营形成反包围态势。5月2日各路太平军同时发起总攻,天京城内的守军也同时配合外围的太平军不断攻击,清军受到内外夹击,两面分兵抵御,“彻夜不能收队”。5月5日,英王陈玉成首先突破天京西南的清军长壕,连下得胜门至江边的50余座清军营垒,清军被歼几万人。清将张国梁率部妄图据守小水关大营顽抗。当夜太平军对小水关发起猛攻,炮火齐向大营轰击,营内相继起火,张国梁不得已率残部突围东逃。太平军乘胜向江南大营的帅帐所在地孝陵卫发起进攻。和春仓皇携随从亲兵冒雨逃遁。与此同时,钟山方面的太平军也歼灭了该处的清军。5月6日,江南大营的所有大小营寨全被攻破,共歼清军近7万人。
  
  张国梁被太平军追击到丹阳,落水而死;钦差大臣和春见兵败自杀而亡。长江水面上的清军战船见江南大营已破,全部撤防逃窜。太平军在这次战役中,缴获白银l 0多万两,枪炮弹药及其它兵器不计其数。自此,天京南北两岸的水上交通恢复,清廷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大营再次被摧毁。
  
  
  
  安庆保卫战
  佚 名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太平军于1860~1861年间,为抗击湘军围困安庆(今属安徽)所进行的一场战略性会战。
  
  1860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 清咸丰十年)夏,正当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之际,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乘机统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自湖北大举东犯。在连陷安徽太湖、潜山后,即以夺取安庆为目标,命道员曾国荃率领陆师8000人会同提督杨岳斌水师4000人,担任围城任务;命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马步2万,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担任打援任务。6月20日,杨岳斌水师攻陷安庆东路要地枞阳镇(今枞阳)后,合围安庆。曾国荃在城外掘长壕两道,前壕围城,后壕拒援。曾国藩、胡林翼则分别在皖南祁门和皖北太湖坐镇指挥。
  
  安庆自1853年为太平军占领后,一直是天京(今南京)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这时由受天安叶芸来、谢天福张朝爵率万余人驻守待援。太平军于东征苏常时,即决定发兵两支"合取湖北",迫使湘军西撤,以解安庆之围。
  
  1860年9月,洪秀全从江、浙战场调集兵力,分五路由大江南北西进:英王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进入鄂东南;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军经徽州(今歙县)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上述五路中,陈玉成、李秀成两路为主力,取南北夹攻之势,预定次年4月会师武汉。其余三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由于陈、李两军"合取湖北"计划半途而废,"五路救皖"计划遂告落空。
  
  1861年春,天京当局决定从大江南北再次调集大军,直接进攻围困安庆之敌。4月下旬,陈玉成率主力万余人由鄂东黄州返抵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湘军。5月1日,自天京来援之干王洪仁玕、章王林绍璋、前军主将吴如孝率军2万余人,进抵桐城附近之新安渡、横山铺至练潭一带,连营30余里,拟进抵安庆与陈玉成会合,力解城围。2日,遭多隆阿部阻截,洪仁玕等败退桐城。定南主将黄文金又自芜湖率军七八千人来援,会同林绍璋军并约集捻军2万余人,于6日再攻新安渡、挂车河敌军,又为多隆阿部击败,退守天林庄,后撤至孔城镇。时陈玉成得知清总兵鲍超、成大吉率所部万余人将赶到集贤关,便留靖东主将刘玱琳等数千精兵守卫赤岗岭等4垒,自带五六千人于19日撤至桐城。5月23日,陈玉成于桐城会合洪仁玕、林绍璋、黄文金等军共3万人,分路进攻挂车河之敌,以进援安庆,结果又为湘军所败,进援受阻。太平军赤岗岭各垒也因孤立无援,先后为鲍超、成大吉部攻陷,刘玱琳及所属数千精锐全部牺牲。
  
  安庆太平军被围近一年,粮弹将绝,天京当局决定再从皖南调辅王杨辅清部往救。杨辅清统军于7月下旬自宁国(今宣州)出发,渡江后自无为至桐城,会同陈玉成军西进,绕道六安、霍山、英山(今属湖北)、宿松(今属安徽)至太湖。8月7日,太平军由太湖东进,取道小池驿、三桥头(今怀宁北)等地,直捣湘军围师侧后;与此同时,林绍璋、吴如孝军六七千人由西攻挂车河;黄文金部五六千人从吕亭驿南下,策应陈玉成、杨辅清军。8月21~24日,陈玉成、杨辅清军四五万人进入集贤关,在关口、毛岭、十里铺一带扎营40余座,城内守军亦列阵于西门一带呼应。25~28日,太平军10余路猛攻敌后壕,前仆后继,奋勇冲击,轮番进攻10余次,曾冲破敌营第一层壕,但终为湘军击退,损折3000余人。28~9月2日,太平军又组织夜攻,亦未得手。时城中粮尽弹绝,湘军乘机猛攻。5日凌晨,湘军轰塌安庆北城,水陆各军蜂拥越壕而入。安庆陷落,叶芸来、吴定彩与万余守军宁死不屈,或战殁,或投江,壮烈殉难。
  
  太平军救安庆,不首先扫清外围而直接进攻围困安庆之敌,正中湘军围城打援之计。安庆陷落后,天京西线屏障遂失,战局随之恶化。湘军则以建瓴之势,乘胜东下,直逼天京。
  
  
  太平军在上海地区的战斗
  佚 名
  
  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扫平江南大营,挥兵东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太平军随即以苏州为首府, 建立了包括二十多个州县的苏福省,声威大振。六月底,忠王李秀成的部队已逼近上海。
  
  太平军在上海附近各县的军事行动十分顺利。6月22日,克嘉定,30日下青浦,7月1日占松江,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在进攻青浦时,由于得到城内人民的支持, 进攻更加顺利。 正当李秀成率军准备乘胜夺取上海时,他遇到了意外的敌人——英、法、 美为首的外国侵略者。
  
  5月26日,即太平军攻克苏州的前夕,在上海的英国公使卜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隆应道台吴煦的要求,宣布保护租界及上海内城。其日,法军200人驻董家渡天主堂附近;英军200人进驻上海城西,炮兵200人驻守法租界。但英、法拒绝代守嘉定、太仓,因为这时他们正在北方和清军作战,在上海的兵力不足,大规模出动尚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华尔的美国流氓通过结识泰记洋行的老板、候补道杨坊与吴煦接洽,表示愿意先招集一批外国士兵来为清政府效劳。
  
  6月间,道台吴煦和杨坊奉江苏巡抚薛焕之命,募集商款,雇用华尔,要他招募一支洋枪队和太平军作战。 洋枪队很快组成了,华尔任领队,另外两个美国冒险家白齐文和法尔思德任副领队。第一批队员100多人,都是些冒险亡命的外国士兵和水手。洋枪队装备着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军需由薛焕、吴煦、杨坊负责供给。
  
  7月6日,忠王部将认天安陆顺得等率部自松江出发进攻上海,推进到泗泾、真如、大场等地。这是太平军首次向上海进军,它揭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太平军多次攻打上海的序幕。
  
  上海的官僚地主大为震动,他们用3万两银的重赏鼓动华尔的洋枪队去夺取松江。7月16日, 洋枪队和清军趁松江守备空虚之际,攻占松江县城。与此同时,向七宝推进的太平军也在途中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 陆顺得等因腹背受敌,遂退守黄渡、南翔一带,在那里掘壕设卡,并设置乡官,处理民政,休整兵力,伺机反攻。洋枪队获胜之后,更加猖狂,又于7月30日会同清军李恒嵩部进犯青浦。李秀成亲率大军驰援,8月2 日大败洋枪队,华尔五处受伤,狼狈逃走。8月9日,补充了兵员的洋枪队在白齐文、法尔思德的带领下,会同清军再度猛扑青浦, 结果又碰得头破血流。太平军又在8月12日乘胜收复了松江、这样,李秀成便率军直抵上海。
  
  18日,太平军抵达上海县城西南九公里的徐家汇。是年10月,清政府在英法联军的炮口下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用武力压迫清政府俯首听命的目的已经达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接着,中外反动势力就进一步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但由于这时太平军声威正旺,外国侵略者要直接动手还需有一段准备的时间,因而便先采取缓兵之计,以麻痹中国的革命力量。
  
  1861年春,英海军司令何伯借口巡视新开口岸,去天京访问,要求太平军承认他们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的权益,并不得进攻上海。太平天国方面一则由于对外国侵略者还存有某些幻想,二则因为忙于长江中游沿岸各地的作战,暂时无力东顾,因而答应在一年内不干涉长江商业,同时也不以任何方式进攻上海。于是,外国侵略者便放手加紧备战。
  
  
  在青浦受伤后去巴黎养伤的华尔,一回到上海就积极整顿和扩充洋枪队,并改变编制,吸收中国籍士兵参加,由外人为官,使洋枪队成为一支拥有近5000 人的中外混合的反革命军队。其士兵头裹绿巾,衣裤短窄, 卫士穿深蓝色,炮兵穿淡蓝色,步兵穿淡绿,人称“绿头”或“假洋鬼子”。
  
  这时,英法联军也陆续从北方调到上海,加上万余清军,上海的反革命武装大大加强了。
  
  1861年底,太平军攻克杭州。接着,李秀成率兵再度进军沪渎。1862年1月11日,由谭绍光、郜永宽等率领的太平军约3万人,逼近吴淞,13日到达离英国领事馆不过一英里半的北郊一带。20日太平军围吴淞,占高桥,浦东方面几乎全部为太平军所占领。
  
  但华尔在2月16日假扮西洋打猎商人,潜入太平军占领区,侦察地形。随后,华尔从松江调来洋枪队,何伯和法舰队司令卜罗德也调集英、法舰船11艘,于2月24日击败高桥太平军。3月1日,英法及华尔军又败谭绍光等于上海东南的南桥(今奉贤)等地。这一仗后,太平军被迫退守嘉定、青浦一线。华尔的洋枪队也改名为常胜军。
  
  4月下旬,英法军、常胜军及清军联合向太平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在二十天内连陷嘉定、青浦、南桥等地。 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在激战中被击毙。五月中旬,中外反动军队一万三、四千人进犯太仓。太平军一部约2000人诈降,敌军益骄。
  
  5月17日,李秀成自苏州率精锐部队赶到,与原先诈降的太平军内外夹攻,大败敌军。清军某部7000人中,得脱者仅百余人,知府李庆琛亦被打死。太平军乘胜追击,包围嘉定。前来增援的英军司令士迪佛立仓皇突围逃走,残兵被追杀过半。5月26日,太平军收复嘉定,并继续向上海挺进。5月29日,华尔率常胜军伙同英军从松江赶来救援,再次被击败,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思德被生擒。至6月上旬,除松江以外,上海附近各县城几乎全被太平军攻下。太平军一边围困松江,一边猛攻新桥的李鸿章兵营,并进至法华镇、徐家汇、九里桥一带,上海指日可克。
  
  但就在这个紧要时刻,曾国藩的湘军从安庆沿江东下,天京告急。天王一日三道回援的诏令传到上海前线,李秀成忍痛撤军,上海的中外反革命势力绝处逢生,太平军功败垂成。
  
  1862年8月,李秀成部将谭绍光又一次向上海发动猛烈进攻,连克法华、静安寺、大场、新闸等地,击毙淮军悍将韩正国。李鸿章急忙以重赏聘请外国军队助剿。他和常胜军统带白齐文率兵前往阻击。11月16日,与太平军在青浦、嘉定交界的三江口、四江口交战。白齐文的炮队发挥了威力,太平军受挫,损失巨大,只得撤出了上海地区。太平军对上海的多次进攻终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攻下失利。
  
  
  
  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太平军为抗击湘军围攻天京(今南京)而进行的防御作战。
  
  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吸取江南大营两次被击溃的教训,提出了"欲拔本根,先剪枝叶"(曾国藩《遵旨统筹全局折》)的方略,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天京实施多路向心进击。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下,布政使曾国荃率陆营扎于城南雨花台一线,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署江苏巡抚李鸿章则率淮军6500人于4、5月间分批船运上海,勾结英、法侵略军与"常胜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作西攻苏州、无锡、常州的准备。浙江巡抚左宗棠率军万余由江西入浙,步步东逼。天京已处于湘、淮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此时,英王陈玉成已于安徽寿州(今寿县)被苗沛霖诱执后殉难。因湘军威胁天京,天王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回师救援。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苏州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回救天京之策。其时湘军攻势正盛,李秀成提出避敌锐气,待其久围不下、斗志减弱之时再行决战的方针,并派其弟李明成率兵一部,押解粮饷回天京,以加强防御力量,稳定人心。7月,太平军在皖南宁国(今宣州)、广德一带作战失利,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即率2万官兵撤至江宁、淳化,回援天京。洪秀全见天京情况日紧,催令李秀成立即全师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调兵遣将,救援天京。除留谭绍光守苏州外,从9月14日起,统率"十三王"约20万大军自苏州等地陆续启程,于东坝集结,部署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地域,连营数百,对湘军雨花台大营形成反包围态势。
  
  10月13日,雨花台大战揭开序幕。李秀成亲率大军轮番猛攻湘军曾国荃大营及驻扎在大胜关一带的曾贞幹部,企图一鼓而下。湘军则采取以逸待劳、缩营自保之策,凭借深沟高墙,固守不出,待太平军迫近,才发枪炮射击。太平军连日束草填壕,枪炮连施,均无进展。23日,李世贤率军3万,从浙江衢州赶至天京南郊,协同李秀成大军并力攻击湘军大营。湘军则收缩战线,调曾贞幹部4000人来大营加强防御。11月3日,太平军又一次发起强大攻势,轰塌湘军大营两处营墙,先锋队从缺口冲入,湘军拼死堵击,经五六次反复争夺,仍未能突入湘军大营。李秀成意在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然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加之军粮不继,冬季将临,乃于26日下令撤围。李世贤部退驻秣陵、东坝,李秀成率军由东路进入天京。洪秀全见解围未果,又定下"进北攻南"计划,责令李秀成率军北渡长江,绕过安庆,进军湖北,以调动湘军分兵回援,缓解京围。
  
  12月1日,章王林绍璋以及郜永宽、李容发等率首批数万太平军自天京出发经九别洲,于中旬先后占安徽含山、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等待后队。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等率大军数万人渡江北上,先后攻取浦口(今属南京)、江浦,恢复了隔江通道,于3月底抵巢县,向先头部队靠拢,拟从无为西进。曾国藩识破企图,令曾国荃坚守大营,不为所动,继续围困南京,另抽援军入皖阻击。此时,在皖南游动的太平军刘官芳、古隆贤、黄文金等部也奉命西进以为策应,因进攻不力,湘军得以向皖北不断增调兵力。4月19日,李秀成率部自巢县西进,连遭湘军阻击,攻庐江、舒城均未得手,5月11日抵六安,连日攻城不下,遂于19日撤围东返,渡江时又遭湘军水师拦击,死伤甚众,仅1.5万余官兵返回天京。"进北攻南"非但没有调动湘军,反而损兵折将,贻误了半年时间。至此,湘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进一步收缩对南京的包围圈,并相继进占南京周围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江东桥等据点,以及外围的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南百里之内已无太平军踪迹。湘军大营从雨花台移驻孝陵卫,天京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地联系。
  
  12月4日,苏州城陷。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向洪秀全面禀军情,并提出"让城别走"(《李秀成自述》),放弃天京,另作他图。这一合理建议遭洪秀全断然拒绝,从而丧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抱定与天京共存亡的决心,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西峰天保城,3月2日进至太平、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4月起,湘军在朝阳、神策、金川各门外开挖地道十余处,守城太平军赶筑月城,为第二道防线。6月1日,洪秀全在病愁交迫中逝世,李秀成等拥幼主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攻占位于太平门东侧紫金山西麓龙脖子的地保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昼夜对城内轰击,以掩护部队在龙脖子附近赶挖地道。19日,担任主攻的湘军朱洪章、刘连捷、萧孚泗等部集结太平门外。中午,地道火药轰发,城墙被炸塌十余丈,主攻部队纷纷冒死从缺口冲入城内,分路直冲天王府以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城门,位于城西南的湘军陈拨部则攻取水西门、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各城门均陷,城内太平军与湘军展开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当晚,李秀成带幼天王等从太平门缺口突围,后被冲散,相继被俘殉难。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自安庆失陷后,战略上已陷于被动。但这时各地尚有数十万大军,洪秀全若能接受李秀成建议,让出天京,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重振军旅,仍有可为。洪秀全固执己见,终致丧失扭转战局的最后机会。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天京保卫战
  
  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10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沉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浏览:1662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5/9 13:59:1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21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21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68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894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83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39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568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21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798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2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