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我看描写太平天国的文学作品

镝非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太平天国史的业余爱好者们,绝大多数是以文学为敲门砖的吧。而且,几乎都是先对某一人物发生了特别的兴趣,然而才步入这一片历史的天地的。如果不是最初被文学的色彩所感染,不是被某个人物的性格或传奇所吸引,谁会对这段时间不长又失败了的起义有兴趣?
  
  有关太平天国的文艺作品,早年有过话剧(《李秀成之死》《金田起义》《石达开的末路》)有过广播(如《忠王李秀成》《天京血泪》《百年风云》《龙吟虎啸》),有过电视(如《石达开》《洪秀全》《太平天国》),有戏剧《四故娘》。。。。。。但是最多的还是小说。
  
  我所看过的反应太平天国起义的小说,有全景式的《太平风云》《百年风云》《太平天国》(张笑天),《太平天国》(王一心),《红羊风云录》(大约是这个名字),《太平天国全史演义》,有以某个人物为主线的《洪秀全演义》《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天朝悲歌石达开》,有反应起义准备期的《龙腾虎啸》《天国恨》(第一卷),有反应从起义到天京事变的《猛虎出匣记》《血雨暗天京》《天京之变》《天国之翼》《知遇》,有反应太平天国后期斗争的《天兵东征记》,有描写石达开远征的《翼王伞》《血染大渡河》《大渡魂》,有反映太平天国后续战斗的《星星草》,有以虚构的人物反应太平天国起义风貌的《太平天国》(陈舜臣),《龙吟虎啸》以及一些侧面了反应这场起义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太平天国野史》我把它归为史料)。
  
  在所有这些作品中,我认为最出色的是《天国恨》。很多文学评论中都谈到过这部作品。它的第一卷上下册出版于八十年代初,是由当时才三四十岁的两位出身广西的年轻兄弟顾汶光,顾朴光创作的。虽然他们的文笔缺少文学巨将的大家风范,小说结构也并非能够大开大阖,驾驭自若的大手笔,但从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你都读得出‘心血’二字。即使不看那些关于《天国恨》写作背景的文章,你也完全能从小说中读出他们为了写这部作品,走访了多少群山险壑,听取了多少口碑传说,采访了多少风土民情,研究了多少史书,奏章,笔记,野史,民谣,地方志。。。。。。天国恨》是全景式的故事,却不急于讲故事,而是耐下心来写人物,小人物,大人物,真实的和虚构的,历史和传说。。。。。。线索多而不乱,面孔多而不杂,小人物,虚构人物的故事,不是为了增加刺激,而是紧扣当时的社会环境,风土民情,和太平天国起义的自身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却绝不喧宾夺主。每一句山歌,每一首小曲,每一副对联,每一则传说,瑶族,壮族,满族,地主,书生,大盗。。。。。每一笔描写,都能把你带进那个遥远的年代。
  
  《天国恨》初版几年后又于八六年再版,再版中有了很多修改。最明显的是两点:一方面,加强了对首义诸王的弱点的铺垫,初版中他们的形象过于理想化,似乎只是性格不同而已。再版中则加入了对他们的弱点与矛盾的铺垫--仅仅是铺垫,你能够感觉到,他们此时的确是相互扶持,同心同德,而不像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写的,似乎从一开始就勾心斗角。但是,你也能感觉到各人的私心与弱点的隐隐浮现,为未来埋下阴影。另一方面,再版中加强了对整个社会背景的描写,如满清宫廷的夺储之争,和对清室名臣的如林则徐,曾国藩等人的刻划。可以说,《天国恨》中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人物,没一个是脸谱化的,也不是简单的“好人加几个确定,坏人多一点人性”。看得出来,这些人物,都是作者从无数的史料,文选,传说中经过提炼,而渐渐“站”起来的。
  
  《天国恨》的情节也别具匠心,虚构的情节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或许这些故事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那些人之间,是完全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的。虚构情节完全是为配合对人物性格和时代风貌的描写而配置的。
  
  读了《天国恨》,你仿佛走进十九世纪中叶的紫荆山区和金田村,仿佛可以听到壮女的山歌,看到土客的解斗,感受义军四起的动荡,目睹为了私利或忠义而勉力维护清廷者的挣扎。我相信如果《天国恨》顺利完成,它一定可以解释,天平天国起义为什么会爆发?天平天国何以兴,又何以亡。不是用理论,而是用故事背后的思考---这是文学的高境界。
  
  此外《天国恨》情节的布置,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匠心---与现下历史小说大都是真故事假故事一并平铺直叙相比,这种匠心是《天国恨》最大的特色之一,它处处可以让你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如今的历史小说,已经大都既不是艺术,也不是历史了。它们只是商品而已。而越来越浮躁的创作者们,也实在少有人能沉下心去认真思考什么,文学创作的责任感似乎成了政治宣传的代名词。如果说,我对表现太平天国的文学还寄什么希望,那就是《天国恨》。。。《天国恨》第一版就是六易其稿。。。。。。我所期待于《天国恨》的,不只是还我一个真实又传奇的太平天国,还我一群有血有泪的天国英烈,更是呈现给我一个真切的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也许,一个对太平天国不感兴趣的人,会觉得《天国恨》不具备任何商业叫卖的因素而没有吸引力。但是,对于真正喜欢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天国恨》是寂寞的旅程中最好的伴侣。
  
  除了《天国恨》,我最欣赏的是李晴的《天京之变》和《天国兴亡录》(一二卷》。比起《天国恨》的作者,李晴的文学功底显然强得多。特别是《天国兴亡录》,真是大手笔,大家风范。与多数天平天国文学写实的风格不同,《天国兴亡录》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人物的语言,行为,不是拘泥于现实性,而着重在风貌与神韵。没有太多细腻的描述,却气势磅礴,中间加入少数如《红楼梦》一般的疑幻亦真的描写,或是将少许野史传说捏入其中,极大地渲染了这场起义的传奇性和悲壮性。虽然没有像《天国恨》在历史风貌上下专门的功夫,但对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全局的战略把握却成竹在胸。对于太平天国领袖的腐败和宗教阴暗面的全景式的刻划,更是入木三分,令人触目惊心---绝不像张笑天的《太平天国》,花了三分之二的笔墨去勾画一场可以被乾坤大挪移到任何时代的权力游戏。
  
  作者在史学和文字方面的功底,更无处不在。比如在写太平军进城之前,这段对南京城历史的简述---
  
  “飞絮满天,落红成阵,千里莺啼,一江烟水,这便是暮春三月的南京了。钟山蓊蓊郁郁,雨花翠翠苍苍,秦淮河的万缕烟岚,莫愁湖的千顷碧波,朱雀桥边的野草闲花,乌衣巷口的残阳落月,在这雄浑而苍凉,浓艳且复淡雅的历史背景之前,贤明的或昏黯的君主,演出过多少兴衰隆替的故事;杰出的或平庸的诗人,为它写下过多少凭吊怀古的诗篇!张若虚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朝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萨都勒词云;“玉树歌残秋霜冷,胭脂井坏寒蛩泣。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或红牙碧串,或铁板铜琶,吟诵的都是天地的永恒,和人世的沧桑。无论是坐领江东,雄视三吴的碧眼儿孙权,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宋武帝刘裕,也无论是美人醇酒,日夜酣歌,死无葬身之地的陈后主陈叔宝,还是治国昏庸,才华绝代,自拂以降新主的南唐后主李煜,都已与石俱逝。赏心亭中,置身于红巾翠袖间抚剑慨叹的江南游子,新亭草地上,相对作楚囚之泣的过江诸人,也已音容俱杳。江东的这座名城,耗干了多少问鼎英雄的鲜血,弄笔才人的热泪呵!它的春花秋月,冷雨霜风,它的雕栏玉砌,绣箔珠帘,它的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它那红寥岸边的月色,白频州上等萧声,无一不为历史作者多情的见证!”
  
  很多流行歌曲都喜欢抄袭古诗词,以为弄一堆故诗词堆砌起来便是风雅了。每当看到这类的风雅我都退避三舍。“素养”与“附庸风雅”,“旁征博引”与“抄袭堆砌”,都只在一线之间。而李晴,属于前者。
  
  《天国兴亡录》是演义体小说,所用的叙事类似于《红楼梦》,是明清白话式的,这种叙事方式在需要很高的文字功底,当代其他小说中,印象中只有金庸的小说采用这种叙事方式,而且用得比较成功。这部小说的形式上也因袭了章回体演义的形式,采用对仗作为每回回目,从这些回目中也可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力。如:“赠剑遗衣,愿以深情明远志;挥毫泼墨,直教热血洒神州”(上联写南王冯云山,下联写翼王石达开),“花谢鹦啼青楼人杳 钲停鼓歇金殿交争”(定都天京之争)“鼓悲螺壮,一火烬千帆;樯林如雪,被地起胡笳”(西征的大胜和北伐的失败)“遍地飞藿秋风,甚嗟祚远;几个城狐社鼠,又乱朝堂”(天京事变之后)等等。另外,每章开头处,也效法传统小说,加一句和本章内容相关的古诗词,如描写攻克南京之战一章前,用的是“千年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帆出石头”。
  
  《天国兴亡录》是一部演义,而且是浪漫主义的演义,所以你不能以现实的真实性去衡量那些情节的人物。就好象你不能细究李白怎么梦游的天姥山。但是,《天国兴亡录》是尊重于历史的“精神实质”的,无论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对事件的描写皆如此。或许你会觉得那些描写有点玄”,但却又分明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战场上朝廷下的血雨腥风就在眼前。
  
  《天国兴亡录》目前发表了两卷《猛虎出匣记》《血雨黯天京》,后者比前者笔法更成熟,情节和人物也更精彩。第三卷《呜咽大江流》正在创作中。这是《天国恨》后几卷之外,我最期待的作品。
  
  在以局部为重心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和魅力的是《天京之变》《大渡魂》《星星草》。《天国兴亡录》被称为《天京之变》的全景本,但是,这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作者,却风格迥然不同。与《天国兴亡录》的大开大阖的浪漫主义风格相比,《天京之变》文风比较写实,描写也较为细腻,线索集中而情节紧凑。篇幅所限,作者没有太过施展其文学才华,但简练的几笔,每每便能将读者的情绪带入其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
  
  “。。。静静进入了一场浩劫后的天京。没有仪仗,没有钲鼓,翼王免冠素袍,和将佐,士兵一起牵马而行。”
  
  这简单的几句,比起许多作品中花大量笔墨描写天京军民敲锣打鼓欢迎翼王回京,更高明,也更切合浩劫之后,人们带着未愈的伤痕迎接希望的情境。
  
  《大渡魂》是《天国恨》作者所写,发表在《天国恨》第一版出版后不久。正如作者所说,有了写《天国恨》第一卷的艰苦经历,《大渡魂》的描写游刃有余,一气呵成。读起来也是这种感觉。这部以翼王石达开最后一段历程为背景的小说,文笔并不华丽,情节也不曲折,甚至现在看来还不乏模式化的地方,可是却处处充满作者创作的匠心。文笔凝炼,情感真挚,回味隽永,感人至深。
  
  《星星草》严格地说,是描写捻军的作品。但也应该可以算做反应太平天国起义风貌的作品。它的作者凌力是当今中国除二月河外另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家,她的作品也是以清代为主要背景,如《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倾国倾城》等。《星星草》是她的处女作。论对史料的采摘与驾驭,对小说全局性的把握,显然不如后来的作品,凌力是从《少年天子》后才真正成为一位文学大家的。可是《星星草》中却洋溢着一种极为质朴的情感。纵然小说有对人物的明显拔高之处和过于理想化的倾向,但那并非脸谱化,也不是说教,那只是作者还不能娴熟的将自己的情感以纯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然而比起现在市面上那一本接一本的商业气息浓重,却感受不到作者的脉搏心声的历史小说,《星星草》的质朴,就好象一股清风,令人无法忽略它的价值。
  
  《星星草》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捻军最后覆灭前的描写。当捻军打击连连,被逼入了绝境,血泪已经染满了半册书页的时候,紧绷的情绪突然一松---作者安排了一段颇有些浪漫的情节---名将刘铭传面见梁王张宗禹劝降。并没有怒斥敌人的场面出现,捻军只是简练而决然地回答他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只有死,没有降!”而后,梁王邀请对他们的选择有些无法理解的刘铭传一起观看大海,作者在这里写道:
  
  “梁王看了刘铭传一眼,说:“刘将军工于诗词,你可窥见这大海的诗意了么?大海的巨澜狂涛,千年万载,永不停息。我们捻子不过是这大海中的一重浪涛。这重浪涛跌落下去,重重叠叠的浪涛又汹涌奔来。你说,满清朝廷和异国洋人能阻挡得住它么!”
  
  果然,海面上,议排排长达数百丈的大浪,。。。(节略)。。。它轰然而下,碎成了千万朵水花;而后面一排排更大,更高的浪头,又已冲上来!。。。。。。
  
  大海啊,大海!你咆哮吧! ”
  
  接下来,作者便以两百字左右,简单地叙述了捻军最后三次战役的时间,和惨烈的战况,及全军覆没的结局。
  
  我觉得,这种写法是很成功的。如果一路拉弓弦到断,当然也可以渲染捻军的英勇,但是却缺乏回味。而且,前面已经写过一次赖文光部的覆灭了,再写张宗禹部,也很难再有超越。现在这样的写法,突出了捻军在最后时刻坚定的信念,只要这种信念传达到读者心里,那么最后一战的英勇和惨烈,读者完全可以通过那简单的二百字描述做出无尽的浮想。除此之外,也可以留下仿佛大海涛声一般的回声与余韵。
  
  《百年风云》也是部可圈可点的作品,这部评书刚出世的时候,曾经赢得过许多读者的喜爱,是描写太平天国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之一。(当然是因为评书的原因)。可惜随着这部书的地位被越拔越高,渐渐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历史观的辅助教材,它也就越改说教意味越浓,立场越来越“左”,艺术性和娱乐性也越来越下降了。不过较早版本的《百年风云》,还是颇值一读的,可以算是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
  
  在这些作品中,我觉得比较薄弱的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英王陈玉成》《翼王伞》还算有一定文学性,其他几部作品,就只是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偶而有精采之处,也大都是因为所依据的史料本身就很精采,看不到作者的文笔和匠心,也看不清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曾作为广播播出的《忠王李秀成》,全书最令人激动的情节,我觉得是开头清子女扮男装,率人抵挡韦昌辉,保卫天王府的情节。可惜这个情节完全是照搬野史,并不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后来的故事就渐渐平铺直叙起来,对人物内心的发掘尤其不够。例如,陈玉成殉难,苏福省失守,小颍代死,清自自尽,李秀成的感受如何?难道是几个“心如刀割”之类的形容词就可以概括的吗?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作者就应该写李秀成心里如何如何的悲痛,或者如何如何地哭天抢地(事实上也不可能)。但是,如果作者有匠心的话,几个细节,几句对白,就可以把人物内心深刻地发掘出来,在这一点上,不但如《大渡河》的许多创意,也不如《星星草》《血染大渡河》的平铺直叙。后者至少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比起《天兵东征记》来,《忠王李秀成》算不错了,它至少以比较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段有曲折也有情感的故事。而同样以李秀成为主角的《天兵东征记》,简直就是彻底的史料和传说的堆砌了。
  
  《洪秀全演义》完全是为了配合辛亥革命的宣传需要,当时以孙中山先生为首,就以为太平天国自己的史料早被烧光了,所以这部书成书时,对历史的“虚”“实’“真”“假”根本没有考虑,只是收集些资料,能凑出一部鼓吹革命的小说就行了。因此《洪秀全演义》其实并不是一部为反应太平天国起义或洪秀全其人而作的作品。
  
  陈舜臣的《太平天国》,虚构了连理文和新妹这两个人物,以他们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来描绘太平天国起义全景。这部书叙述历史比较客观,没有刻意的美化或丑化。但它的叙事手法过于直接,而且几乎完全没有文学描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部借助虚构的人物写就的“太平天国历史记录”。不过,如果以“历史”来看,又有太多史料未经甄别了。立场的较为客观是这部小说唯一的可取之处。当然,这也是颇为难的。
  
  另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龙吟虎啸》。它虚构了一个太平天国中级军官徐广生,以他在太平天国的经历,反应了太平天国末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有歌颂也有鞭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从广播里听过这部小说,当时还不知道太平天国是什么,但却印象很深,后来又偶然看到了原著。真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或者正因为小说中只有作为背景的重大人物,重大事件是真实的,而主人公的具体经历都是虚构的,所以作者可以游刃有余地编制出悬念跌起的故事。记忆最深的故事是徐广生和外国侵略者斗智斗勇,几次挫败了对方制造外交事端的阴谋。特别是对方查明徐广生的身世,派了个女子冒充他失散多年的姐姐,实际却是女间谍。为了让这个中国女孩俞虹死心塌地地为他们效命,他们故意假造太平军欺压百姓的场面,并把她从“太平军的魔掌”中救出来。可是,愈虹在太平军中的所见所闻,却使她渐渐地怀疑起自己的使命,徐广生对她的关心,更使她无法狠心陷害他。。。与此同时,徐广生却渐渐发现了这个姐姐的疑点,最终揭穿了她被骗的真相。他们于是使用了反间计,消除了对方对愈虹的怀疑,制造了徐广生已死的假像。侵略者趁机提出谈判,他们仰仗见证人徐广生已死,捏造事实,诬蔑太平军,趁机提出无理要求,结果徐广生在关键时刻突然在谈判现场,与毫无准备的对手当场对质,使对方的谎言被彻底揭穿,成功地维护了太平天国的荣誉与主权,又使对方失去了军事侵略的借口。而故事的另一线索,是安王洪仁达对徐广生的再三谋害,和胡乱指挥造成的巨大损失。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却表现了洪秀全刚愎自用,任人唯亲,亲小人,远贤臣,误国误民,太平天国虽多忠勇之士,却终于在清军和洋人的联合镇压下难逃覆灭命运。
  
  《龙吟虎啸》的取胜之处在于情节紧凑,悬念叠起,十分精采,而且不落俗套。如果是现在的小说,一定会让俞虹爱上徐广生,两人间再爱恨交织一翻吧。但是,《龙吟虎啸》愈虹完全是折服于徐广生的为人,它并没有“戏不够,情来凑”,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太平天国与外国侵略者在政治军事上的斗智斗勇上,虽属虚构,却呈现一副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画卷。
  
  《曾国藩》中太平天国的部分并非重点,不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在描写太平天国的作品中,是除《百年风云》外影响最大的一部。不过,《曾国藩》这部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商业性了(并非缺点),
  如果说,描写曾国藩本人的相关情节上,因为作者颇有心得,有查阅了大量史料文献,所以还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那么描写太平天国的故事上,就只能当故事看,不能当历史看了。当我看到,石达开居然莫名其妙地上了浔阳楼,学着宋江往那墙上提诗,这还不算,身为二十万大军的主帅,又是全军危急存亡的时刻,居然上任伊始就带着大将们在酒楼上干杯,顿时晕倒。太平天国禁止喝酒,这是基本常识啊,更何况还是在前线呢?人物之间相互的称呼也全然不对。到后来,杨秀清居然显灵了。。。。。。
  
  近两年因为中央电视台拍摄《太平天国》,又是起义150周年,所以颇出了几套书,都是赶鸭子上架的商业小说,水准远远不及《曾国藩》。如王庆成,本是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家,他写的《太平天国》完全是把历史叙述一遍,完全不考虑性格和逻辑的合理性,只是把自己的史学观点强加进去而已。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观点在写史评的时候,必须摆出“客观‘的姿态来,大约摆得很累,如今写部小说,连客观的姿态都不必摆了,直接当成“事实”写进去即可。张笑天的《太平天国》,除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外,只是把太平天国具有‘邪教”的那部分特色表现出来了,其他花大量笔墨写的权力斗争,完全可以搬到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甚至任何一个国家的权力斗争描写中去。那跟太平天国的历史其实一点关系没有。还敢说反应了太平天国起义的XXX,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时代风貌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心是什么?是权力斗争和妇女解放吗?忘了是哪位专家说的了,其实历史本已十分精采,根本不需要添油加醋。极是!太平天国的历史原本就是“江山如画,英雄如虎”,精采的故事多得三天三夜讲不完,把这些都搁一边自己另起炉灶,难怪落得“戏不够,美女凑”。何必叫《太平天国》呢?至于寒波的《天朝悲歌》,感觉作者对太平天国的了解大约也就是看了几本小说演义,甚至可能没有查阅过任何一本史书史评。我看第一编时,随笔就划了100多处常识性错误,属于那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首是江总统”式的错误。更糟糕的是总觉得作者的逻辑混乱,自相矛盾,文字上写着太平天国如何“伟大”,石达开如何“英雄”,情节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极为模糊,时常改变,而且变幻莫测。当然笔下人物也就随之逻辑混乱,时常莫名其妙。
  
  我个人对历史小说几分虚几分实并不是很刻意的,如果是以“历史小说‘的名义出现,我唯一的要求是尊重历史的“精神”,也就是说尊重时代和人物的基本风貌。在这个基础上,细节怎么写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常识性错误太多,就令人怀疑作家有没有去对那段历史做些基本的了解,当然就更令人怀疑其对“风貌”的表现了。你可以七分实三分虚,你也可以三分实七分虚,甚至一分实九分虚,这些都无所谓。我所无法容忍的是,作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有几分实几分虚。
  
  以上大约回顾了我所看过的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的文学作品,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浏览:386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4/9 3:48:2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32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24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72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897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83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45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573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25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809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3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