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纪念、随笔、杂谈、其他 |
那是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们去军营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军训。
这一天,是伤口包扎的现场考试。 轮到我们这一组了,我们一组五人,拿着布条,走到“伤员”背后,等候连长发号命令。 “头部受伤!”连长喊到。 “头部受伤?是什么?”我一时有点发懵,所有包扎技巧都练习过,可是连长指的是哪个呢?我当时还想,连长是不是在考我们脑筋急转弯?我当时在紧急思考着,连长指的是不是单眼或双眼受伤? 一面想,一面偷看旁边的人,大家似乎都有点发懵了,一排人站在那里,好几秒钟面面相觑,谁也没动。这怎么办?只要有一个人动了,大家都都会得到启发,可是。。。。。。 这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往“同志们”的方向望去。。。同志们,给点提示啊。。。当然,连长也不傻,立刻侧过身,以50的目光看着同志们。 就在这紧张得快要灵魂出窍的时刻,同志们中不知道是谁,突然压着嗓门说了句“石达开!”声音很轻,好象和身边人谈话一样,但是可以听得清楚。接着,有好几位同志跟着一起压低了声音,“石达开!石达开!” 考场上的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那种好象农民起义领袖在头上扎的风帽式的包扎方法呀!嗨!其实这个“头部包扎”是所有包扎中最简单的,因为它的样子太好记了,是唯一一个我一次就掌握了的包扎方法。就因为太简单了,总共只连过一次,复习时都没再看,所以连长报出来的时候,竟然想不起来!其他人大概也和我一样吧! 就在我动手的同时,其他几个人也一起动作起来,三下五除二,每个人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最简单的一种嘛,真是险些阴沟里翻船。 事后谈起,真是得意,尤其佩服第一个喊出“石达开”的那个女同学。我忍不住问她,你怎么想到的主意?怎么不是别人,比如“洪秀全”“杨秀清”她毫不在乎地说,“我们那儿的人都管这种样式叫“石达开”。”---我知道,她是来自四川的。 每次想起这件事,都令我兴奋不已。来自四川的同学,因为家乡的特别习惯,灵机一动想起用“石达开”来提醒我们,她身边的几个人也因为领会了她的意思而立刻跟着喊,更“精采”的是,考场上的五个人,也同时领会了她的用意,同时开始“动作”,这“珠联璧合”的“配合”,使我觉得“石达开”这个名字在这些来自各个系,相识可能只有几周的“同志们”之间,激起了一种奇妙的共鸣,那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默契,感觉实在棒极了。。。。。。 |
浏览:88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