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金天氏天地__金日磾文化研究会
金天氏天地

匈奴/屠各源流史(三)

金华

  四 匈奴(胡)部落集团的形成及发展
  (一)与匈奴源流关系特殊的部落
  
   第一节 匈奴与荤粥
  
  匈奴最早见于周代的《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北方有“匈戎狡犬,狡犬者,巨身,四尺果。皆北向”。孙诒让云:《稽瑞》云:“豹犬口巨。”注引作“匈奴献豹犬”。《补》引《稽瑞》作“匈奴献豹犬,豹犬,巨口,赤身四足”。今考《白帖》九十八引《瑞应》亦作“匈奴献豹犬,锥(钜字之讹)口,赤身四尺”。孙晁云:“匈奴者,北戎也。”王应麟云:《伊尹朝献/商书》:“正北匈奴。”晋灼曰:“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通典》云:“《山海经》已有匈奴。”《尔雅疏》:“五狄,三曰匈奴。”《说文》:“狡,少狗也。匈奴有狡犬,巨口而黑身。”陈逢禄云:颜注《急就篇》:“狡犬,匈奴中大犬也。巨口而赤身。”何秋涛云:“荤粥、猃狁、匈奴三名并一声之转。今按《伊尹四方令》,匈奴在商初就建国。又《山海经》已有匈奴,则夏以前匈奴久著于北方矣。《王会解》又载:“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良弓为献。”
  
  匈奴因居于匈黎之谷而得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即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地,应在今河北之涿鹿,郝懿行笺疏:“按《史记?五帝纪?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即此黎古字通。”袁珂校注:“要以冀州之野即涿鹿之阿为近正。”指出凶之谷即在涿鹿之阿,是非常正确的。凶之谷,当在怀来县南狼窝和梨园寺一带。蚩尤曾任三苗、九黎的部落联盟之君。
  
  林干的《匈奴史》、《匈奴通史》和《古代民族史新论》及马长寿的《北狄与匈奴》等均未作解答,也未解释匈奴的名义。林干说匈奴:“其族源应包括荤粥、鬼方、猃狁、‘戎’、‘狄’、‘胡’在内的所有原先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很难说匈奴的族源来自单一的氏族或部落。不过在匈奴形成的过程中,被称为‘匈奴’那一部分遂以它本部的名称总括和代表整个部族。”(林干《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林干又对匈奴族源族属的研究作一个归纳: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问题,是国内外学者聚讼纷纭而迄今仍未获得解决的问题。在族源方面,就国内来说,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是一篇影响较大的文章。文中认为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这是很符合情理的论断,是非常合理的解释,他客观的从侧面阐述了匈奴的复杂因素;最终林干脱不了王国维的思路,而趋于认同。
  
  梁启超的《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及《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也认为“古代所谓獯鬻、猃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其后孟世杰的《戎狄蛮夷考》、方壮猷的《匈奴语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郑瑞仁的《匈奴名号考略》、冯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佟柱臣的《匈奴西迁与欧洲民族之移动》、郑师许的《匈奴先世鬼方猃狁与殷周之交涉》,都附和这种说法。纪庸《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亦主此说。欧阳熙《匈奴社会的发展》则反对此说,但没有提出一定的主张。惟蒙文通的《犬戎东侵考》、《古代民族迁徙考》及《周秦少数民族研究》,则颇有异论,以为鬼方、畎夷、荤粥、猃狁并非匈奴;而义渠与匈奴始为同族。黄文弼的《古代匈奴民族之研究》,亦以鬼方、荤粥、混夷、猃狁都是古代的羌族,与匈奴不同;林胡、楼烦、义渠才是匈奴族之建国于内地的族类。何震亚的《匈奴与匈牙利》又别主一说,以为匈奴即夏族,曾于公元前6世纪在今河北正定县附近建立鲜虞国,后改为中山国,公元前295年中山国被赵所灭,其族乃退居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至冒顿单于立,其势力始大云。所谓匈奴即夏族,实即《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之说的重复。金元宪的《北匈奴西迁考》认为“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之说颇可信。而方壮猷、胡君泊则认为不可信。还有人认为匈奴族并非东方土著,乃是西来种族,如岑仲勉的《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及孙次舟《匈奴出现中国边塞的时代》,都是倾向于这种说法。岑、孙之说至今已为中外学者所否定。黄文弼说:按太史公以荤粥、猃狁与匈奴为一族后,乐彦、应劭、韦昭诸人皆从其说;《孟子?梁惠王》赵岐注、《诗?采薇》、《毛传》郑玄笺、《吕览?审为》高诱注,且以荤粥、猃狁为北狄,即匈奴。如是,则匈奴与中原交涉甚早,且出于古帝王之后裔。吕思勉谓:匈奴则初在今河北、山西之腹部,后乃退居今绥远(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境内是也。匈奴与猃狁、獯粥为同音异译,诸家皆言之。《诗?采薇》毛传曰:“猃狁,北狄也。”笺曰:“北狄,今匈奴也。”《孟子?梁惠王》下赵注曰:“獯粥,北狄强者,今匈奴也。”《吕览?审为》高注曰:“狄人猃狁,今之匈奴也。”又《汉书?韦贤传》载王舜、刘歆上议曰:“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异口同辞,必非无据矣。尽管在何光耀的著作《北狄源流史》一书中列举了上述各家的论点,金华独不认同以上诸观点,因为匈奴的研究不仅仅是从地域一个方面考量,殊不知北方民族的迁徙性是非常强的;从东到西的迁徙,快速不过数日或数月可以完成(前提是没有遇到重大的抵抗),这和他们的生活习性有直接的关系。以一地或一族之见,未必能够得窥全豹。当然,笔者所述也未必是完全正确的,本篇以后所述观点依据有相当部分不是正史记录,有的是家族口传,族谱记录、民族史诗、现今各族流传起源(前期为同族)等,各个族群虽分居天南地北,总体说法大致相同,笔者认为是可信的珍贵的资料,收录在此。
  了解匈奴的变化,首先要打破史记司马迁的正宗神话,即找出“唐虞①以上有山戎、猃狁②、荤粥③,居于北蛮,”中三族的来历。通过前篇所述,我们知道《史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应该更改为“唐虞以上有山戎、荤粥,居于北蛮,”,后世依据《史记》对该条所做的注解就不攻自破了,存在附会的因素。《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山戎、荤粥二族就只剩荤粥一种记录能够和匈奴牵连的上。《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黄帝以后"荤粥”则由北方回到了与诸夏相交的地方,虔云“尧时曰荤粥”则提出在黄帝以后荤粥依然是草原的霸主,其部落又回到了与华夏部落相交错的位置被记录在史籍中。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荤粥),改曰匈奴”第一次提出了匈奴的族源关系,与所谓的“猃狁”在商代时期无关联,是正确的认知,和《逸周书》所描述的情节是吻合的;《册府神龟》中有“至於陶唐有山戎猃狁薰鬻之狄虞舜始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是时夷有九种,竹书纪年云:夏后泄二十一年命犬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相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方夷来宾是也。)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後宾少康已後夷人世服王化宾于王门献其乐舞”,可以了解到在夏代中期以前,两次分派使者驻扎胡地进行教化。
  
  在史书中出现的匈奴族名的不同形式,不计其数。《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道”, “荤粥徙域” 《集解》引张晏曰:“匈奴徙东也”,应劭认为“薰鬻,匈奴本号也。”《孟子·梁惠王下》有“大王事獯鬻”的记载,赵歧注:“獯鬻,北狄强者,今匈奴也。”《史记·周本纪》云:“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熏育即獯鬻,与戎狄并列。《说苑》卷十四《至公》篇云:“太王有至仁之思,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此处作“勋育”。《吴越春秋》卷一《吴太伯传》谓“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古公亶甫修公刘、后稷之业,积德行义,为狄人以慕,熏粥戎姤而伐之。”又作“熏粥”。
  
  史籍中对荤粥、猃狁、匈奴等词为同音异译或一声之转的认同,都是源自《史记》。实际上早在黄帝时代就有该族群,居住于凶犁之谷,他最初的称呼是荤粥;黄帝擒杀蚩尤的地点是匈黎之谷,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浑粥和蚩尤是一个军事联盟体在和黄帝作战,战争的结果是擒杀蚩尤北逐浑粥。这几句话历代的学者都没有看透,所以对荤粥的来历处于朦胧状态。荤粥与匈奴的名号混用,时间段至少在夏少康时期就开始了。屠何的出现,证实了一件事就是荤粥分裂为五大部族实体了(即:匈奴、屠何、娄烦、旦略、姑他,属于胡族系统);并且是以屠何为主导。“荤粥”与“匈奴”名号混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完全没有荤粥一名的记录,荤粥这个实体族群北迁到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663年屠何和匈奴合并以后, “匈奴”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其余的名号才逐渐废弃不用了。
  
  匈奴族名“荤粥”在历史中的出现,到汉武时期应该认识更深刻,我们来分析汉武帝刘彻在对匈奴描述的两道诏书:
  1)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诏书:“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2)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的诏书:“……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于戏!朕命将率徂征厥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期奔师。荤粥徙域,北州以绥……”(见《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
  
  前后两年间,两道诏书中对匈奴的称呼,汉武帝都是使用“荤粥”之称;汉匈双方已经有了长期接触,汉匈反击战打响后,匈奴人多被汉军俘虏,汉军中有许多归顺的匈奴人,可以掌握丰富的资料。刘彻称他们为“荤粥之士”,由此可见,匈奴的古称确是“荤粥”;这一点从匈奴单于的姓氏中也可以得到证据,《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姓挛鞮氏”,《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单于姓虚连题。” “挛鞮”和“虚连鞮”,应是同音异译,族源直指金天氏,与“猃狁/犬戎”是完全没有直系血缘关联的族群。
  
  “匈奴”还在被称作“荤粥”时期已经是一个强大的族群,并非历代所述的小部落,他强大到和蚩尤是同等的地位,“匈黎之谷”战役的位置是在浑粥的活动范围之内,“匈黎之谷”战役的结果是黄帝也只能够驱逐其北上,而不能像蚩尤那样诛杀兼并(见下图)。到舜帝时期对荤粥的处理,也只是派共工实施教化,地点“幽陵”(即幽州今河北北部北京一线)已经明确指出了荤粥的活动范围和东夷族相吻合。夏代太康失德造成了东夷族群的叛乱,至少康时期才征服东夷部族,少康派遣的政府官员“夷正”,是东夷族金天氏后裔名叫祖迪,与《赐姓金氏外纪》记录的人名完全吻合,地点是“东海”,与胡地渤海边的“屠何”位置相符。从《逸周书/王会解》中分裂的族名则可以看出强大的“荤粥”,已经得到了大幅削弱,由“荤粥”裂变出来的族群至少有五个:匈奴、屠何、娄烦、旦略(即檐褴)、姑他。浑粥的分裂造成了其一蹶不振,"荤粥"也不再显现在史籍中。“荤粥”改名“匈奴”延续到春秋时期,由于屠何北迁与匈奴的合并,匈奴内部出现混乱,再次一分为二----匈奴和荤庾。这个结论的证据来自《逸周书/王会解》族名变更为“匈奴”,和在汉代冒顿征服的北方诸国中有“荤庾”。屠何崛起后一直都是强大的东部胡族力量的代表,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63年屠何发生巨变。屠何北迁和匈奴的合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两个族名上可以推断的出来:愿意和屠何合并的匈奴则留在了当地,不愿意和屠何合并的部分匈奴族群则用回原名“荤庾”,偏出北方苦寒之地。
  
  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以及西戎北狄逃散之各民族。其中只有丁灵译名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是丁零又不是狄,丁零的传承是:荤粥--旦略--檐褴--丁零。 “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也是史学家根据胡与狄的居住地域的承继关系,混淆了“胡”与“狄”的意识的结果。史学家往往忽视了在当时的称呼中一个显著的现象:《史记匈奴传》“…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史记秦本纪下》…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此时的胡与戎依然还有区别,匈奴显然还不能和西戎并为一谈,也就是说西戎还没有完全并入匈奴。贾谊在《过秦论》写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戎"“狄”“胡”,分布在黄河流域、大漠南北,是由“荤粥”、“猃狁”发展演变而来(猃狁的发展见前述)。从“荤粥” “匈奴”的语音进行分析比较,这两个族名是一音之转,尤其是“荤”“匈”这两个字,可以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语音的不同译法;而匈奴的“匈”字与战国秦汉时代就作为匈奴专用名称的“胡”字,如果急读,也属于同一语音,与英文文献中“Huns”的“Hun”,罗马文献中“Hunni”的“Hun”也都是一个音。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鬼方”、“猃狁”“犬戎”的名称都不见于记载了, “荤粥”则在沉寂了千年后在北方草原又成为了最终的统治者。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应劭《风俗通义》云:“殷时日獯粥,改曰匈奴。”引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吕思勉《胡考》说:“胡之名本专指匈奴,后乃貤为北族通称。”黄文弼《论匈奴族之起源》则说:“匈奴之在北边者,中原每称之曰胡。故凡《史记》、《汉书》所称之胡人,皆指匈奴而言。”在《逸周书》卷7《王会解》“伊尹朝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殲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駒騐、騠、良弓为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其中的十三种北方部族有西戎“大夏、莎车、月氏”诸族,有“豹胡、匈奴、楼烦,东胡、旦略(金华认为即后来的檐褴)、空同”等胡族,有“正北代翟(孔晁 注:“ 代翟 在西北界, 戎狄之间国名也。”代,一本作“ 戎 ”。)、殲犁、其龙,姑他”等狄族。此时是商汤建国初期,时间比之春秋时期要早上千年,在名列的族群中却没有后世史家吹捧追寻的“猃狁”一族,可见此时的“猃狁”虽然是一个具有较强武力的部族,同时也是商王朝的宿敌,在当时的史书记录上根本看不到他的踪迹,由此推断“猃狁”不是“獯粥”;记录中可以看到“荤粥”的族名不见史册而“匈奴”之名赫然在册,则印证了“荤粥”改“匈奴”的历史事实,“匈奴”一名的起始年代当在夏王朝。《逸周书》卷7《王会解》“伊尹朝献”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记录的是古代的北方族群,余太山据以推断:“战国时北方游牧部族的总名单”。此例又可以为《史记》、《战国策》有关匈奴的记载,提供一项重要的证据:至少在战国时“匈奴”作为北方部落联盟,已在塞外真实存在,与楼烦、东胡诸部落共存,与西戎北狄部落联盟一样有独立的联盟,并为中原各国所认知,见于当时史家的记录。
  
  战国晚期,公元前378年翟/狄败魏师于浍;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于赵国之后,不再有北狄族名;公元前272年义渠灭与秦,西戎方国之名消失,西戎北狄部落联盟土崩瓦解退向草原,中西部草原上再没有力量强大的部族来组成联盟,出现了更多的不相隶属的小部族,为胡人兴起提供了便利之门。随着戎狄的消亡,“胡”成了北方草原的唯一统治者与秦汉为邻。自战国晚期至汉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统治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戎狄在诸夏国开疆拓土的先后毁灭性的打击下,已经不再形成可以抗衡的军事力量了,猃狁后裔已经没有力量来整合分崩离析的各族群,在北屠何南诸夏的夹击下,西戎北狄唯一的选择是变更族名,藏身在族类不同习性相近的匈奴(屠何)之中寻求庇护。战国末常见“胡”的称谓分指北方各胡属游牧部落,同时也是“匈奴”部落联盟的专用名词,或匈奴主体民族“屠何”的专用名词:秦汉时期在北方的西戎北狄都不能指“胡”,而“胡”能代指(包含)戎狄。
  
  匈奴(胡人)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前沿,匈奴这次的出现,对北亚草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基础。公元前470年前后,休养生息了近两百年的匈奴/屠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缘向南进军,席卷了白狄故地,势力范围到达了与秦晋两国交界的位置,由单一的北胡部落联盟,开始收编西戎北狄的残部强大起来,成了草原唯一的联盟领袖。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燕国秦开与“匈奴/屠何北胡联盟“之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平御览》所引《战国策》“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大破之,煞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数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作“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边城。” 的战争记录都是发生在东部草原。这两次战役的结果是让原居地的屠何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根据地全部丧失,退却两千里。
  
  李牧与匈奴(屠何)一战的结果是拆散了北胡联盟。屠何内部由此发生巨变,和当地土著俞人结合的屠何(徒和),遭受了巨大的牺牲,心生怨恨,南下后公然和正统的匈奴屠何分庭抗礼,联络林胡山戎河南白羊等部族组成了新的东胡联盟。失败后的匈奴屠何处在四面楚歌之中岌岌可危,东有东胡相逼,西有世仇月氏,南有中原三国,北方部落叛逃星散,实力大减,迁徙到阴山一带占据朔方至雍州的区域,秦汉之际匈奴“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壹”的表征就此出现。“屠何”之名自公元前663年起完全被“匈奴”所掩盖,仅仅在草原的中西部出现一个名为“休屠”的部族及在《北狄传》中流露出的一点端倪:“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
  
  匈奴就是胡族、就是荤粥(獯粥)与屠何的联合体,古时如此春秋战国亦如此,中间虽有分开,但二族同源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匈奴并非“猃狁、鬼方”。如前所述北方三大联盟,其中之一为“匈奴北胡联盟”,猃狁(鬼方)常与匈奴联姻。林胡,楼烦、为胡族,而义渠、戎、狄及混夷皆为北方戎狄部落,不可一概混合。匈奴在与屠何合并后方奠定强大的军事武力,“匈奴/屠何北胡联盟”南与燕、赵、秦三国为邻,东与萁子朝鲜为邻,常给四国构成威胁。经常胁迫萁子朝鲜出兵相助,进攻南朝诸国。屠何邀请萁子朝鲜、东胡、山戎、林胡、孤竹、令之等胡族出兵南下,俨然是北方的盟主了,因此关于“匈奴北胡联盟”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北方草原区域有三个相邻的联盟,居于西方的义渠,居于中部的北狄,“胡”则居于东部。证明“胡”居住在东部的,还有林胡、东胡、山戎等许多的胡属部落所处的地理、活动位置,春秋时期在“齐/燕”两国北部,战国时期“赵/燕/秦”三国边于匈奴,匈奴的区域基本可以划定在东部。在关于匈奴的描述中,有一个族名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屠各”。我们在论述匈奴的同时,要先解决“屠各”的问题,必须在胡族群里寻找“屠各”这个至关重要的部落。
  
 浏览:359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1/16 17:14:5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华从祖先崇拜到蒙古族的两个特殊节日(收藏于2011/2/8 11:29:08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五)(收藏于2011/1/16 17:22:50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四)(收藏于2011/1/16 17:20:42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三)(收藏于2011/1/16 17:14:57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二)(收藏于2011/1/16 17:11:49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收藏于2011/1/16 16:44:30
金华钱越王考(修正版)(收藏于2010/10/9 23:01: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目录0(收藏于2010/9/3 8:57:58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2(收藏于2010/9/3 8:56: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1(收藏于2010/9/3 8:55: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金华金氏族谱上名人的族源辩证(访问11048次)
金华节选金氏祠堂对联(访问7826次)
金华转载苍南金姓迁徙(访问6901次)
金华休屠王部之杂胡辩(访问6283次)
袁一君常州金氏概况(访问5680次)
金华郡望之辩----金日磾家族的“彭城郡”与“京兆郡”(访问5296次)
徐庭云休屠王阏氏和她的子孙(访问5046次)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访问4842次)
金华义门金氏金彦公支系世系(访问4527次)
金华摘录新罗文武大王陵碑(访问419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 12:23: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9/25 17:19:34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35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2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5/28 17:4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金天氏天地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