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金天氏天地__金日磾文化研究会
金天氏天地

匈奴/屠各源流史(一)

金华

  前言
  
  匈奴人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没留下关于自己祖先起源的记载,仅仅是口传,因此,造成了关于匈奴/屠各的多种猜测。从《魏书。高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影子:“相传匈奴单于生了两个女儿,姿容艳丽,无人可比,国人皆以为天仙。单于认为自己两个女儿不可配与凡人,应送与天神为妻,于是在草原上筑了一个高台,把二女放在高台之上,敬请天神来迎娶。四年之后,仍没有天神来娶单于的两个女儿,这时却有一头狼昼夜守在高台之下嗥呼,长时不去。于是小女儿认为此狼乃天神,遂下台随狼而去,不久生下后代,从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匈奴部落。”
  
  以华夏始祖为族源或将族源追述至华夏民族起源时期,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事实。我不认同一些学者所谓的“伪托中原名族,冒引华夏名人为先祖”的说法。鲜卑慕容氏称“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氐族苻氏则称“其先盖有扈氏之苗裔”。羌人姚氏自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建国之后下诏书说:“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音殊中国,姓改姒氏,故从母姓为刘。子而从母,非礼也……帝王系天为子,实与天连,今改姓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虽放弃刘姓,却是肯定了《史记》以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的说法。
  
  历代匈奴研究人员都对匈奴的族源莫衷一是,包括蒙古族的专家,依据都是来自史书中的汉字的音读音译,包括匈奴民族的风俗习惯、穿着衣帽以及当时史书所记录居住地域等;这些究竟能不能当做给匈奴民族下结论的资料?是不是匈奴真的是夏后氏之苗裔呢?抑或是部分学者所说的西方起源?下面我就中国历史中各时代出现的北方民族部落联盟的时间顺序和族群迁徙状态,对匈奴族的真正起源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 正确区分匈奴与猃狁
  
  大约公元前17世纪,夏朝为东方的商国君主汤推翻,夏桀战败后被放逐到鸣条(今山西晋襄一带)后迁南巢,成为商朝的附庸,三年后死在亭山。夏桀的儿子淳维把父亲的女人收为己有,率众北走,开始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并自称本部落为“猃狁”。夏王室在古史传说中属于黄帝的后人,“猃狁”则是公认的夏后氏苗裔。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有欠缺。在中国的古史典籍中,记录匈奴最早的是《逸周书》卷7《王会解》“伊尹朝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殲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駒騐、騠、良弓为献。”这一段讲述的是商王朝初期的事迹,篇中所列“空同”等十三种族名是商代北方游牧部族的总名单,此例又可以为《史记》、《战国策》有关匈奴的记载,提供一项重要的证据:夏商时期的匈奴长期存在,并作为北方部落联盟已在塞外崛起,与月氏、楼烦、东胡诸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存,并为中原各国所认知,见于当时史家的记录。
  
  《史记》:“唐虞①以上有山戎、猃狁②、荤粥③,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如史学家所言“猃狁”夏后氏的苗裔,则就是明显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唐虞”之世在夏禹之前,“猃狁”是夏禹的后裔则在“唐虞之世”之后几百年,记录在“唐虞以上”就有明显的问题,这是常识性的错误。该如何正确判断太史公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选择题的答案:
  1.认同淳维就是猃狁。
  2.猃狁自古就有,和荤粥同代,族群至商代被淳维及其后裔挟持,成为鬼方、犬戎、猃狁、北狄等不同名称的同一民族的先民。
  3.淳维不是夏后氏后裔。
  
  笔者的观点是:选择1认同历代所述的“淳维就是猃狁”。
  
  “猃狁”作为族名出现,最早应该是在商王朝建立之后,也就是淳维之后的某一代而不是淳维之世。所以有商一代对“猃狁”这个部落群体的记录是最多的。《史记》中的“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就应该更改为“唐虞以上有山戎、荤粥,居于北蛮,”。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荤粥),改曰匈奴”第一次提出了匈奴的族源关系,与所谓的“猃狁”在商代时期无关联,是正确的认知,和《逸周书》所描述的情节是吻合的;东汉学者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就是依据《史记》《汉书》的一种模糊概念,是牵强附会的结果。《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卷里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唐还“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就是对猃狁留居当地遗族的安置。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北逐荤粥”,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曾经与黄帝部族相抗衡的部落联盟除了炎帝部落联盟蚩尤部落联盟外,还有一个让黄帝头痛的部落联盟荤粥,在处理这些部族的问题上黄帝采取了联合炎帝部族而打击蚩尤北逐荤粥的办法。“北逐荤粥”指出了“荤粥”的活动范围是北方在草原,而被黄帝驱逐向更北的地方去了,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则提出在黄帝以后荤粥依然是草原的霸主,其部落又回到了与华夏部落相交错的位置被记录在史籍中。
  
  如此一来,黄帝时期(前2697-前2599年)的北方民族的区域,就有了明确的划分:即住在山地或齐国北部燕国东/北部的“山戎”和居住在草原迁徙的“荤粥”。 “荤粥”之名能够和“山戎”相区别,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该部族彪悍善战军事强大,有实力和山戎相区分或者说当时把 同处草原的山戎驱逐到了山区或别的地方。到了夏朝,荤粥与中原诸夏为邻并有密切的交往,荤粥的西方则是在西王母的族群管理之下;夏桀(前1653—前1600)被商汤驱逐出中原,他的后裔迁徙草原,应该是处于荤粥与西王母族群之间的地带生存繁衍,夏桀后裔“猃狁”与獯粥(荤粥)是判然有别的两个不同的部族,从民族归类上看,猃狁族就是西羌族。
  
  二 西戎的形成及部落联盟的消亡
  西戎部落记载是最多的,但是西戎较为著名的只有两个部族,即“犬戎”和“义渠”。这两个部族成先后之势建立方国政权,主导着西戎诸部。
  
  犬戎
  “猃狁”是夏桀的后裔,“猃狁”在商周时期常见于史籍中。有一个自然现象是谁也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商代中初期出现在历史中的并不是“猃狁”,而是鬼方。鬼方与殷商为敌,见于甲骨文,金文及《易经》《诗经》等古籍;鬼方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南部,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支流洛水/泾水一带,经营畜牧业,善养马。远至商周,下至春秋与中原时有有战争,为殷周之强敌。战争记录在《易经》《诗经》《竹书纪年》等书中多次提及,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1191年在位)曾和“鬼方”进行了三年战争,才打败“鬼方”。
  
  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鸣条之战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猃狁考》中把“鬼方”作为“猃狁”的前身。
  笔者认为:随着夏王朝的灭亡,与夏休戚相关的还有一个部族“昆夷”(即:昆吾)在历史中也消失了(见上)。夏王朝的灭亡北迁,作为“猃狁”(夏王朝苗裔)的外围屏障,“鬼方”的出现是及其自然的;“猃狁”北走的方向,就当时而言为荒服鬼方,对殷商的军事打击来自鬼方,故族群冠以“鬼方”之名;初期是以昆夷族群为主体,淳维一族为贵族领导的联合体,随着淳维族群的壮大,族群的名称随之改变,或者族中出现了强有力的领导者,并用其名讳作为族名,因此鬼方一名降格为其中一部之部落名称。总之,“猃狁”与“鬼方”这个外在看似没有关联的部族,应该是一个联合体的实质。鬼方在名称上有“鬼方隗国”、“昆戎”、“昆夷”、“串夷”、“狄”、“洛泉”等相互混称的现象;在姓氏上“鬼方”也具有延续性,鬼方隗国与赤狄隗氏、屠各隗氏成先后名称变更之势。在部族繁衍上这个消失的“昆吾”就是鬼方隗姓、赤狄隗姓、义渠隗姓、再后成为匈奴汗国的昆邪王一族,西汉时期以休屠王邻居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历史中,到东汉初期彻底的变为屠各隗氏了。猃狁的变化为:夏后氏苗裔淳维(姒姓)、猃狁(允姓部落)、犬戎、白狄(允姓部落)义渠允姓。从“姒”与“允”二姓中仍然可以看到音变的痕迹,尽管汉字不同发音却是相近,这个姓氏的延续性也像“鬼方隗氏”一样,流传了一千多年。猃狁与鬼方对族群的管理好像存在着交替的现象,其中不乏凭借武力征服的因素。
  
  猃狁与鬼方在历史中出现的顺序:
  夏末时期 商代 商末 西周共和时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汉时期
  猃狁 鬼方 犬戎猃狁犬戎 赤狄隗姓  屠各隗氏
            白狄允姓 义渠允姓  
  姒姓 隗姓 姒姓允姓允姓   允姓允姓  
  参照:商/诸戎战争年表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震攻鬼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灭程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犬戎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耆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邗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崇之战
  
  西周以前,猃狁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当时诗人曾为此发出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不启,猃狁之故”的哀叹。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公元前823——前789年)多次出兵抵御猃狁的进攻,并在“朔方”建立城堡。诗人曾描写当时抵御猃狁的情况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千百年来史学家认为“猃狁”是夏后氏苗裔似乎达成了共识,但对于“猃狁”出现的年代都很隐晦,不甘心于出现的太晚;事实胜于雄辩:“猃狁”在西周时期常见于史籍中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淳惟带着夏部族融入草原后,后裔更名“猃狁”是事实,表象是前期依附在鬼方之中,后期崛起领导族群(见上表)。
  
  在历史中“猃狁”的消失没有具体的时间,大概在周王朝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俨允⑤、荆蛮攻周之战后即不见于史册。但是在“猃狁”以后与周朝作战的部族又被另一个名字所替代,那就是犬戎⑥,地理位置与“鬼方”、“猃狁”相近,并且明确提出了都城所在地:甘肃静宁县。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犬戎),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双方攻战不断,具体见下表。
  
  犬戎/周作战年表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攻鬼方之战
  周穆王元年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攻犬戎之战
  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攻西戎之战
  周懿王元年 周懿王共犬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武公攻玁狁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
  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周抗玁允荆蛮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攻玁狁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
  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05—前790年)晋穆侯攻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攻太原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攻条奔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晋攻北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戎攻姜之战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千亩之战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攻六济戎之战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秦攻戎之战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之战
  周平王五年766年 秦攻犬戎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 秦攻戎之战
  周桓王四年716年 戎袭周使凡伯郑攻陈
  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 戎、周楚丘之战
  周桓王六年714年 郑抗北戎之战
  周惠王十七年660年 虢公攻犬戎⑦
  
  周人与猃狁的战争,是有周一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猃狁本居西部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入周以后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向东迁徙扩展,其迁徙扩展的踪迹大致可考。周人与猃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在此期间北狄或居于其中.“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北狄”是古代华夏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由此可以看出周朝时,对淳惟一族在族源划分上被看做西戎而不是北狄。犬戎最兴盛时,到了周的都城周围,派分出的分支也相当的多;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⑦的犬戎叛周,公元前771年,申侯向戎主借兵,一举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惧怕狄戎迁都洛邑。犬戎进镐京后企图赖在镐京不走。为了驱逐戎兵,申侯再次约晋侯、卫侯、秦君和郑世子“勤王”。四国君主率军到达镐京后,连夜筹议行动,采取围三缺一之策,驱逐、歼灭戎兵。午夜三更时分,由申侯在城内作内应,晋、卫、秦三国军队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攻城,郑国军队在留下的缺口西门设伏。戎兵从西门溃逃,被诸侯军队打得大败。义渠也乘机向犬戎的都城发动攻击,犬戎之地完全陷落于义渠之手,犬戎为西戎霸主的情形急剧逆转,连连的战争失利完全改变了先前的优势,部分转而归附在义渠之中,大部分则变更族名迁离原居地,犬戎之名不再见诸史册,赤狄(隗氏)出现在历史中。
  
  义渠
  
  义渠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北方的猃狁族后裔以及周部落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犬戎占领。义渠戎又和犬戎互相掠夺、征战。义渠戎⑧趁周室内乱,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50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⑨(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盐池)、鸟氏戎⑩(在今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尽管如此,义渠势力还是不如犬戎,在猃狁强义渠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一度归服于猃狁。公元前771年华夏四国联合驱逐犬戎,犬戎兵败;义渠迅速在犬戎故地崛起,一举夺得霸主地位,并收编了犬戎部族之一部,迫使犬戎改名东迁,方国边界也扩充到了秦国的咸阳附近。以往的两大强戎至此只剩下义渠国这个新联盟替代了。
  
  被秦穆公所吞并的八国或十二国,未详其名称,在秦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的百余年中,不见秦与诸戎战争的记载,可能有一段相安时期.其未被吞并的,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邶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县南)、翟(据今临洮、渭源一带)、豲([音:环]据今陇西一带)等部,岐山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西戎族群仿照华夏族开始筑城定居由游牧转向了农耕----“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上述诸戎从黄河以西,泾、洛流域,到陇山东西,环秦分布,与西周时诸戎环镐京王畿分布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义渠崛起后收编了其中的大部,对秦国的安危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时诸戎部落与国家名称比较详细,这是由于诸戎社会有了发展,各部或立国称王,或自成部落名显当地,诸戎最集中的地区,还是在秦的西方,以陇山山脉为中心。而秦与诸戎的关系也比西周时与诸戎关系更为密切,了解得更加详细。通过《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及《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可以看到秦国为了解除来自西北部的军事压力,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花招和军事手段对西戎义渠威逼利诱,乃至不惜牺牲太后的尊严(宣太后和义渠王长期有染并生二子),公元前272年(周赦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起兵灭义渠,义渠在其立族立国800年后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及《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战国时期秦与陇山东西两侧诸戎的关系,列大事表如下:
  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秦厉共公六年):义渠来赂,绵诸乞援。
  公元前461年(周贞定王八年,秦厉共公十六年):秦灭大荔,有其地。
  公元前457年(周贞定王十二年,秦厉共公二十年):公将师与绵诸战。
  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秦厉共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30年(周考王十三年,秦躁公十三年):义渠伐秦,侵至渭阳。
  公元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伐繇[绵] 诸。
  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元年):出兵,西斩戎之王。
  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义渠地,置县,义渠王臣于秦。
  公元前320年(周靓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秦王北游戎地至河上。
  公元前317年(周靓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义渠败秦于李伯。
  
  公元前314年(周赦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侵义渠,取其二十五城。
  公元前272年(周赦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因起兵灭义渠。
  
  以上的历次“华/戎”战争中没有一次牵涉到匈奴,说西戎是匈奴、是屠各没有任何的依据。历史上的西戎扰华至此以义渠的消亡告一段落,西戎集团已经没有军事力量来对抗强秦,通过上面的列表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北狄、义渠包括他们的附属部落都依附在新兴起的“匈奴部落联盟”之中。
  
  ①唐虞:传说中的远古时期。即唐尧、虞舜时代。唐尧是帝喾之子,姓伊祁。尧又称放勋,初封于陶,后又封于唐,所以称陶唐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在位一百年。唐尧年老后,不能亲政,其子丹朱又软弱无能,尧就把帝位传给舜。虞舜,姚姓,名重华。生长于有虞氏部落,因此称虞舜。尧老后,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继位者,部落首领们一致推举舜。舜代行国政30年后,尧禅位给舜。舜在位48年,都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于南巡中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北宁远九嶷山郊野)。唐虞时代约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②猃狁:夏后氏后裔,商汤灭夏后迁徙草原,此名称应该是人名(首领名字)而后演变成的部落名。相区别当时草原的其他部族。
  ③荤粥: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古史中的早期氏族部落,史学界认为“匈奴”是“荤粥”的同名译音,“胡”是“荤粥”“匈奴”的急读音。
  但现在却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称匈奴,从而引起了匈奴族源的争论,有人因《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而否定夏后说,但匈奴列传中还有“冒顿单于北服浑庾、丁零、鬲昆……”的记载,这里的“浑庾”笔者认为是匈奴的再次分裂造成的,详见后续。
  ④鬼方:夏后氏后裔部族,“昆戎”“昆夷”“串夷”“狄”“洛泉”等相互混称,随着夏部落迁徙草原。
  ⑤俨允:猃狁的汉文异写。
  ⑥犬戎: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尹盛平认为据殷墟卜辞记载,从武丁开始,商王多次命犬侯率兵征伐周族,当时周族王室尚在豳地。犬侯是卜辞中的“犬力”之君,也就是文献中的畎夷之君。自战国以来,犬夷与犬戎被混为一族。
  ⑦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城彼朔方。”——《诗。小雅。出车》 “平在朔易。”——《书。尧典》
  ⑧义渠戎: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北方的犬戎(或猃狁)、居住在北豳(今宁县一带)的先周部落(姬姓)相互为邻,并相互攻击,戎、狄人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周太王古公亶父少子(三子),文王姬昌之父)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即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东周时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
  ⑨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彭国封在徐州,传国八百余年,国君名号做彭祖,第一代彭祖是籛铿,善于烹饪养生,末代彭祖教了商王武丁这一养生术,使他活了将近百岁。武丁想要垄断养生术,向彭国发动攻击,武丁43年灭彭,彭人四散,武丁追杀彭祖,彭祖西逃甘肃彭原。200余年后加入武王伐纣的联军,灭掉商朝,一洗亡国之恨,这支彭人后来融于西戎,号彭卢戎,被义渠戎灭掉后溃散,其中一支西入月氏繁衍出月氏彭氏;匈奴驱逐月氏后,月氏彭氏怀念东土,被西汉政府安置在彭原月氏城,演变成后世的卢水胡彭氏。
  ⑩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羌戎的一种,被义渠吞并。
  ?朐衍戎(在今盐池):羌戎的一种,被义渠吞并。
  鸟氏戎:西戎族,出自春秋时期陇西乌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至战国时期,陇西地区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是西戎民族义渠戎部族的一个分支。
  
  
  
 浏览:487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1/16 16:44:3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华从祖先崇拜到蒙古族的两个特殊节日(收藏于2011/2/8 11:29:08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五)(收藏于2011/1/16 17:22:50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四)(收藏于2011/1/16 17:20:42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三)(收藏于2011/1/16 17:14:57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二)(收藏于2011/1/16 17:11:49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收藏于2011/1/16 16:44:30
金华钱越王考(修正版)(收藏于2010/10/9 23:01: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目录0(收藏于2010/9/3 8:57:58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2(收藏于2010/9/3 8:56: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1(收藏于2010/9/3 8:55: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金华金氏族谱上名人的族源辩证(访问11099次)
金华节选金氏祠堂对联(访问7852次)
金华转载苍南金姓迁徙(访问6978次)
金华休屠王部之杂胡辩(访问6353次)
袁一君常州金氏概况(访问5744次)
金华郡望之辩----金日磾家族的“彭城郡”与“京兆郡”(访问5343次)
徐庭云休屠王阏氏和她的子孙(访问5132次)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访问4873次)
金华义门金氏金彦公支系世系(访问4586次)
金华摘录新罗文武大王陵碑(访问424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 12:23: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9/25 17:19:34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35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2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5/28 17:4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金天氏天地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