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金天氏天地__金日磾文化研究会
金天氏天地

匈奴/屠各源流史(二)

金华

  三 北狄部落集团的形成及消亡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①,姮姓白狄②,此皆太古之姓。”从以上两条词条中,我们可以得知北狄的来源有二,下面笔者就北狄两个主要部族的兴衰进行解读。
  
   赤狄
  
  隗姓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直接说明与鬼方有渊源关系,王国维先生断言他们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金华认为公元前771年,申侯、晋侯、卫侯、秦君和郑世子“勤王”的战争,导致犬戎消亡,赤狄隗姓就是前篇所述之昆夷东迁者,与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无瓜葛。犬戎消亡后,北狄骤然崛起,时间虽不是很长,但是可以从赤狄超负荷的奴役北狄各部可以分析到,是属于犬戎余众挟持北狄之故。西周至春秋之间,赤狄隗姓尚在周王朝周边,其地域未及晋国。犬戎东迁是受义渠和周的双重压迫之下,不得已的行为,因此其东迁的范围不会很远,赤狄皋落氏曾经建立都城(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这也是犬戎迁都的例证,晋国向东北的领土扩张,击败赤狄皋落氏,狄、赤狄则往东北退缩,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赤狄皋落氏是犬戎变更族名后的名称,赤狄皋落氏衰败后即成为赤狄潞氏的附庸。
  
  赤狄潞氏是赤狄的强部之一,《志氏姓》记述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潞氏灭亡之前的执政者名舒,此条说明是黄帝后裔。《世本。姓氏篇》秦嘉谟辑本说:“周文王第十七子侯之后,氏于国,潞有舒”,出于姬姓,妘为祝融八姓之一,姬为周王族姓;此条说明赤狄中关于潞氏的记载,是黄帝后裔周的子孙,同时也说明赤狄皋落氏与之并无近血缘的关系,北狄族群是包括了猃狁(犬戎)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的新联盟。赤狄潞氏失败后,占据该地域的是白狄。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整个春秋时期,乃至战国中叶以前,狄戎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在地域分布上有严格的区分,但是族名称号却不明显,族类比较接近。狄与戎都与炎黄集团,有着相当深的渊源关系。
  
  太行山两侧,即今河北、山西两省的中部与北部,在狄人见于记载以前有北戎。《春秋》与《左传》所记,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北戎侵郑”, 前706年,“北戎伐齐”。在这以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宣王时,“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在今山西省隰县一带。《左传》僖公十年,即公元前650年,“齐侯、许男伐山戎”。社预《注》认为“北戎即山戎”,孔颖达《疏》又征引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说:“北戎、山戎,无终为一。”这个山戎是指太行山地之戎,与燕山及以北的山戎非一种。无终,《逸周书》称之为“代狄”,《后汉书》说:当战国初叶秦厉公灭大荔时,“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清代江永认为春秋初的北戎在黄河以北。当时黄河绕太行山东北流,侵郑、伐齐及齐许联军所攻伐的北戎,是在今河北省中部出没于太行山的戎人部落,晋国所败的北戎,在太行山以西,出没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戎人部落,其地理位置与西戎及 伊洛之戎有区别,族属如同上所述是接近的。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四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是为了拯救燕国,这里所称山戎,分布在燕山及其以北,齐桓公进军一直到了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南)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南)。分布在燕国以北的山戎,是战国时东胡人的属民,族属虽为狄却是隶属屠何(胡)集团,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戎属于不同的族系,两者虽因分布在该区域,称为“山戎”/北戎,却不能混同而误为是一种。
  
  在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戎,就是春秋中叶出现的北狄。因为北戎与北狄一样,主要进攻目标都是南方的中原诸侯。公元前662年“冬,狄伐邢”,狄人最初见于记载,公元前661年,齐桓公与宋、曹等国救邢,前660年,狄又突然南下攻打卫国。当时齐、郑、宋都是诸侯强国,邢、卫、曹也是中等国家,竟至于齐、郑、宋等国出兵救邢、卫,都不敢贸然进军,公元前659年,狄人迅捷北上攻破邢国都城。邢人溃败南逃,齐、宋等国也只能把邢国迁都于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南)残存下来。又在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南)筑城,立卫公子申为卫侯迁于楚丘,以后卫国人又几经迁都。邢、卫两国都由当时的黄河北岸迁到南岸以避狄难。狄人的一些部落,经如甲氏、廧咎如氏等也东迁到了邢、卫故地。北狄从公元前662年进攻邢国,到公元前559年破邢,三四年间使邢、卫两个姬姓中等诸侯国家残破,而齐、郑、宋三个大国及曹、许等中小诸侯在“攘夷”的旗帜下,由齐桓公统领攻击的并不是北狄,而是当时对燕国等国危害极大的北胡联盟。与北狄在太行山以东咄咄逼人的情况相反,在晋国以东、以西、以北,狄人的土地不断被晋献公兼并与蚕食。甚至先以利引诱白狄通商,后迫使白狄东迁。
  
  公元前677年,周僖王去世,大夫苏氏串通卫、燕两国逼新即位的周惠王出奔,立王子颓。郑厉公杀子颓,周惠王命齐桓公伐卫,卫国战败,苏氏据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叛周。公元前650年趁晋献公新丧,晋国大乱,北狄攻占晋国东边的骊戎地区,又灭苏氏所据温邑,与周王隔河相望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继位,在位26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二胜”。其中除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八国是姬姓诸侯,也还有若干异姓诸侯。依据晋国周围都是戎狄及晋献公向狄人地区“启土”等情况推测,其中应有不少戎狄部落。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姬姓,小戎允姓,此小戎既是猃狁之族,后随匈奴迁徙至瓜州;《史记。晋世家》却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此节可以看出不论大戎小戎,实则合为一族。重耳在太子申生死后,被晋献公逼迫“遂奔狄。狄,其母国也”。在重耳出奔之前十余年,晋献公即位后的几年中,为讨伐骊戎进行占卜,卜词结果是“胜而不吉”之兆,会造成“戎夏交摔”的后果。
  
  骊戎的部落,在晋国东边,又称“丽土之狄”。晋献公攻打骊戎,获骊姬,有宠。骊姬设计把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派到绛都以外去守城、拓土,目的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他们,让其亲子奚齐继位。于是买通献公的亲信梁五、东关五两大夫,向献公献策说曲沃有宗庙在那里,蒲与屈两城在边境上,这三个地方都不能无主,“宗庙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又说:“狄土广漠,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让晋献公派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省吉县东北),太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向狄人地区去开拓疆土。蒲与屈,在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黄河的东岸,离晋国都城都不过三四百里,以外便是诸狄所占有的广漠之区,是晋国“启土”拓疆的对象。
  
  公元前661年当太行山以东北狄威胁邢、卫的时候,晋献公建立上下两军,次年冬命太子申生统下军进攻东山皋落氏(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皋落败退,往东北迁徙(融入屠何)。狄无终氏,又名代狄或代戎,在太行山北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战国初,赵襄子先以女弟妻代君,又邀代君饮晏欢舞,伏兵杀之,灭代。赵国在灭代与中山两狄人建立的国家之后,北与燕国为邻之外,又与林胡、楼烦、匈奴相接,北狄之主要部落溃败融入匈奴(胡)联盟,连名称都不见了;从此处看胡和狄显然是有严格的地域区分的。以上所述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狄,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诸部受其节制统一号令故统称为狄。
  公元前644年,秦穆公对晋惠公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战役,晋全军覆灭惠公被俘。晋国西北的狄人趁机攻下晋国北部的狐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又渡汾河攻占汾河东岸的昆都(今临汾市南)。这三处地方离晋都绛仅50里左右,对晋国造成了严重的威协。
  
  公元前636年郑文公攻打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境),滑与周王接境而又与周王保持良好关系。周襄王派其两大夫去郑为滑说情。郑文公竟将周王使者扣押起来,要挟周襄王屈从。周襄王于是派大夫颓叔、桃子请隔河相望的赤狄出兵讨伐郑国。狄奉王命深入郑国,很快攻下了栎邑,距郑国国都不足百里。当周襄王请狄伐郑的时候,大夫富辰力谏,说“郑在天子,兄弟也”,“弃亲即狄,不祥”。后来狄师大败郑国,襄王希望与狄联姻以进一步依靠北狄的力量;婚姻旧姓姜、任两姓中娶王后,现在从隗姓赤狄中娶后显然“非礼,且弃旧也”。富辰认为“狄,封豕豺狼”,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说明北狄与诸夏还有较深的民族与文化方面的隔阂。狄与晋、周都有联婚,周襄王希望利用狄人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狄人希望利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威迫诸夏,两者发生了矛盾,而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与狄隗后私通,企图利用狄人的力量夺取王位。周襄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废黜隗后,于是狄人与王子带的党羽颓叔、桃子等人立王子带,以兵攻襄王。襄王兵败,逃奔郑国汜邑(今河南省襄城县)。狄人掳周大夫原伯、周公忌父、富辰、毛伯等,置王子带及晚后于温邑,以观诸夏动静。从这里我们看到赤狄是联盟的盟主。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王、诸侯的共主,当时争霸的诸侯必须高举“尊王”与“攘夷”两面旗帜,并且做出实绩,才能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周襄王在汜邑号令诸侯“勤王”,秦穆公首先响应,率师东来。晋文公即位才一年,地位并不十分巩固,谋臣们都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狐偃说:“求诸侯莫如勤王”,他认为要想统一晋国并使晋国“启土安疆”,必须抢在秦国以前,使周襄王回到王城复位。赵衰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命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于是晋文公一方面劝阻秦兵,同时“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并率军围温,杀王子带,纳襄王于王城。晋文公一举而逐狄,周王把原属于周王的阳樊、温、原、櫕、茅等处“南阳之地”赐给晋国,这些地方在襄王出奔之前多已被狄人占据。于是晋的东面,太行山以南地区全归晋有,与周隔河为境。
  公元前643年/公元前635年10年中,北狄在河济之间及济水中游试图发展其势力,以控制齐、鲁、宋、卫诸国。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与太子争位互相打起来,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尸”。宋襄公以霸主的姿态立太子昭,是为孝公,但争位的四公子出兵攻太子,结果被宋及曹、邾联军打败。在这场诸公子争立的战争中,狄人支持四公子。而卫国又企图趁王室有难,齐国内乱的机会兼并邢国,狄又卷入了这场争斗。公元前640年狄与齐、邢等会盟,共商对付卫国,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逐狄纳王,卫国也趁机灭邢。狄在河济之间的扩张也基本上被挫败。但有一部分狄人部落,越过黄河在河济间及济水中游活动于宋、曹、鲁、卫之间,其中有一部分即长狄。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晋文公霸主地位得以确立。晋文公即“作三军以御狄”。
  公元629年,“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
  
  上述两条说明对晋国而言,北狄仍是其后方最大的威胁。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以前,晋国范文子的表述就很清楚当时的局势:“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在晋文公争霸的过程中,狄仍是与齐、秦、楚相提并论的强大力量,但随着晋文公霸业的发展,北狄已走向衰落。
  
   白狄
  
  白狄,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白狄有三姓:1。姬姓(出于周文王后裔姬必万);2。允姓(猃狁之姓,随赤狄东迁);3。姮姓(鲜虞氏后裔建立中山国,详见注解)。分布在秦、晋两国之北的白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重耳居狄时,曾向赤狄廧咎如氏进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这一事例也证明重耳所居的是白狄。白狄虽存在但不单独以部名出现,说明其部落在遭受义渠和四国联军打击后变得弱小,无法像犬戎时期那样成为戎狄霸主。公元前653年,晋进攻屈邑以南的狄地采桑(今山西省吉县),狄人败退,晋统帅里克也只能“拒之而已,无速狄众”。次年狄人发动进攻报采桑之败,这一支狄,从地理方位推测也是白狄,只是此时白狄仍在北狄联盟中没有单独以其部名出现。
  
  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惠公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姜氏戎被安置于晋国南部,公元前627年白狄又单独以其部名见于记载,于是晋国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与东南面有赤狄,戎狄的区分较为清楚。公元前650/前637狄人向晋曾大举南下进攻,一度威胁晋国的都城。
  
  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即表明白狄由于不堪赤狄奴役,脱离北狄联盟与晋结好;公元前569年,无终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酋长嘉父,派人请晋国强族魏绛转送给晋悼公虎豹之皮,请求推行和戎的政策。
  
  魏绛向晋悼公进言“和戎”五利:
  1)戎狄游牧贵货轻土,可以用货物换取戎狄的土地;
  2)边境安宁,人民耕作可以得到丰收;
  3)戎狄听命于晋国,中原诸侯就会服从晋国的威严;
  4)晋国没有军事征战,装备也不致损耗;
  5)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戎狄就会来归附,国内也会得到安定。
  以和平方式代替武力夺取,逐渐获得戎狄的土地和戎狄的人心,加强晋国争霸中原的实力成为基本国策。推行八年,晋国霸主的地位得到了加强,这一手段利用众狄对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拢众狄与晋结好,实际上拆散了以赤狄为首的联盟。因此,“白狄/晋”结好是晋国在北狄联盟彻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关键性的一步。自晋悼公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已没有狄人的活动,白狄的主力已转移到太行山以东。白狄与晋虽结好,出于利益的关系,白狄也曾与秦国联合进攻晋国,可以看到白狄为了生存的反复性;秦、晋两国都想拉拢白狄,同时又都一步步侵蚀白狄的土地,逼迫白狄东迁,到太行山以东才得以存在。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白狄与秦国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后来白狄举族越过太行山向东发展建立鲜虞、鼓、肥等国皆在今河北省境内;《左传》襄公十八年《经》:“白狄始来。”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是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最早的记录。白狄活动的中心由雍州转移到今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春秋晚期,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
  《左传》:昭公十二年晋国灭肥,《春秋》:“晋伐鲜虞”;《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师围鼓,《春秋》:“伐鲜虞”。春秋末期记录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鲜虞”名称最早见于《国语》: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问史伯何处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说,在洛阳王城以北除有燕、卫等诸侯,此外还有“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诸部落,除鲜虞属白狄,其余大体都属赤狄,所以史伯所说鲜虞实际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这一次提到以后,直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鲜虞才再度出现于史册,其间244年,该部并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当中。白狄东迁,鲜虞迁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带。白狄东迁仍不能得到安宁,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屡经攻击。公元前507年,鲜虞向晋国发起反攻,败晋师于平中,俘晋大夫观虎。第二年,鲜虞借胜利之势建立了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今河北省唐县境),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鲜虞北迁百余里,主要是为了避免晋的报复,迁徙到有险可守的地方以自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以后晋国虽多次讨伐鲜虞,始终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相反,在公元前497年一前491年晋国强族智、韩、赵、魏四氏联合起来兼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中山国应齐、卫等国要求,出兵救范氏、中行氏,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俨然以诸侯的姿态与齐、卫等国并列了。
  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说明白狄该时段仍在雍州故地,同时也是处在逐步东迁的时间段。大约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间“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说明鲜虞已经到了赵国的北边。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当地诸侯最高爵位自立,从中人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县),其后继者桓公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从太行山东侧迁入山地。当时中山国可说在邻近赵国的腹心地区,与北面燕国相距也不甚远。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才攻克灵寿,中山国被打散。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鲜虞中山自公元前506年建国,到前406年灭于魏,历时百年。
  魏灭中山,境土扩张到了赵国腹地,魏、赵、韩三家所结成的分晋联盟矛盾越来越公开化,只是慑于魏的强大未完全破裂。公元前383年,赵军攻卫,被魏国救兵打败,赵求救于楚。赵、楚夹击魏,占领了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于公元前381年战争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魏属中山自然不可能在赵国心腹地带继续存在;在这次的冲突中,中山桓公在中山余众的拥护下复国。公元前377年,“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次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是中山已复国,此后中山国存在了70余年,公元前296年灭于赵国,公元前295年绝祀。
  中山国前期存在100年,后期也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存在70余年,是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叶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可观的诸侯,尤其后期中山国,运用其内政、外交,周旋于七雄之间,曾经称王,《战国策》有《中山策》,当时的纵横策士,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
  
  
  从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时起,到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称出现以前,北狄都以狄的名称出现于历史,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诸部落联盟”较为统一的时期。先是皋落氏(隗姓)居于共主地位,自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后,联盟领导地位逐渐被潞氏(姬姓)取代。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公元前627年,狄又趁晋新丧,晋襄公继位即与秦军战于崤的机会,向晋发动进攻,到达箕邑(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晋襄公与姜戎在崤全歼秦军后,即回师“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这是白狄部族名首次见于记载。当时白狄虽仍是赤狄的从属,处在北狄联盟中统一行动,却已经单独以其部落名称出现。
  
  公元前616年,鲁国公孙得臣“败狄于卤,获长狄侨如”。长狄和白狄一样,虽仍在北狄联盟中受赤狄控制,也以单独的部名活动了。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单独以其部名活动,连年“侵齐”、“伐晋”,说明其它各部,已不再听从赤狄统一调遣。公元前598年,“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于是完全瓦解,公元前594年灭潞氏,其酋长婴儿被晋俘虏带归晋国,潞氏灭亡,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不再见于记载。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593年,晋灭甲氏及留吁、铎辰,前588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赤狄各部陆续被晋国兼并。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其余部众离散,不复成为部族溃散退入草原融入胡族。
  
  从以上各狄族的分布发展及与诸夏的军事对抗中看,狄族很显然与西戎义渠或者匈奴胡族是有区别的,各分支的狄族都经历了一次次与中原诸夏国的毁灭性的军事斗争, 而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北狄各族替代的顺序,迁徙的过程,部族的区别都脉络清晰,完整的反映出作为北狄部落集团或北狄族群各分支相区别于其他族类的认同感,以及在其遭受军事打击后不再继续享有狄的称号,融入胡族接受胡族统治的历史事实;随着义渠的崛起,齐燕北部的北戎南侵,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北部草原地区,实际上前后存在着可知的三个部落联盟:
  1)居住在东方的匈奴/屠何方国,包括屠何、东胡、孤竹、林胡、楼烦、令支、檐褴、山戎等胡属部落;山戎虽属胡族管理,其并非胡族。
  2)居住在中部的北狄族群,包括赤狄六部(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白狄四部(鲜虞氏[中山]、肥氏、鼓氏、仇由氏);长狄③等三个较大的狄属族群;
  3)居住在西方的义渠方国联盟,包括义渠本部、彭卢戎、郁郅戎、朐衍戎、鸟氏戎、绵诸[繇]、大荔等戎属部众。
  
  “狄”作为族称按《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国语。郑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
  
  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春秋时期的北狄三大支派称号。自《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及《左传》,以后百年间,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群。清代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说:“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单以狄举者皆赤狄也”,即自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这半个多世纪,是赤狄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北狄与中原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都说明犬戎在周王朝诸侯联军的军事打击和义渠军事扩张的挤压下,而向东迁徙,西与义渠、东与屠何国之东胡部为邻。笔者认为:实际上北狄的初期领导者是赤狄隗姓,也即是前面所述的昆夷,而后出现的白狄允姓才是淳维一族的嫡系,这一点和夏末商初的情形及其相似,不论北狄的主导者是哪个姓氏,在历史中显现的都不再是淳维直系后裔,和匈奴屠各虚连鞮氏(孪鞮氏)扯不上任何的关联。因此,篇首赫连氏的誓言,以及《史记》记载的匈奴源自淳维,都是牵强附会的结果。相反,高车族的神话倒是匈奴联盟的缩影。在中原诸夏国的联合打击下,兴盛一时的“北狄部落联盟”土崩瓦解,全面溃败退向草原,草原上出现了更多的小部族,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
  
  ①赤狄六部:
   1)皋落氏: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隗姓。其居地前人有三说:
   1。在今山西省垣曲县。《水经注。河水》说:“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 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
   2.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壶关刘昭《注》引《上党记》说:“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3。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乐史》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
  三说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 年,出兵的理由据献公所宠爱的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今垣曲县皋落镇距晋都绛200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时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左传》于闵公二年只记申生伐东山而没有说结果如何。《晋语》只说晋军“胜敌而返”。皋落显然没有被消灭,可能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即往东北迁,先至今长治县境,再至今昔阳县境。皋落为赤狄强部,《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未详载具体部名的缘故。
   2)潞氏:又称路氏,姬姓。居地今山西省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潞氏。
   3)留吁氏:春秋初叶居地不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
   4)甲氏: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5)铎辰氏: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6)廧咎如氏: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重耳从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是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
  ②白狄:白狄有三姓1.姮姓,《世本》记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误,究竟何者正确,如今很难定论,一般认为姮姓比较可靠。既是“太古之姓”,由来已很古远。白狄中有一支叫鲜虞,曾建立中山国。杜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作者范宁与杜预同属东晋人,他也说,“鲜虞,姬姓,白狄也”。到唐代,杨士勋《疏》说,范宁《集解》引自“《世本》之文”。但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认为鲜于,,虞,,是箕子的的后裔,属于子姓。《鲜于璜碑》也说鲜于“为箕子之苗裔”。姬姓、子姓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鲜虞华化以后出于攀附的说法,也可能鲜虞所建中山国的统治才出于姬姓或子姓。
  2.允姓:北狄允姓即猃狁。
  3.姬姓:出于周文王后裔姬必万。
  
  1)鲜虞:到了春秋时期的晚叶,已不见白狄的名称,而以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
  2)肥氏:东迁后分布在今山西省昔阳县一带。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遂入昔阳,灭肥”。肥灭以后,其余众有一部分越太行山,迁到了今河北省藁城县境,以后白狄鼓氏被晋灭亡,肥氏余众一部分逃奔今河北省卢龙西北,一部分逃到今山东省肥城县境,都相继华化。
  3)鼓氏:分布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公元前527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克鼓而反,以鼓子鞮归”。晋攻克鼓城以后,献俘于宗庙,却把鼓子鞮放归,使他叛鲜虞而附晋,在肥氏故地昔阳复立。公元前520年,“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4)仇由氏,分布于今山西省盂县境,也是鲜虞的附属,灭于赵。
  ③长狄:按《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及《说苑。家语辨物》说厘姓。或谓漆为涞的误写,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姓。传说与姓族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西戎在族类方面比较接近。春秋时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有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
  
 浏览:249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1/16 17:11:4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金华从祖先崇拜到蒙古族的两个特殊节日(收藏于2011/2/8 11:29:08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五)(收藏于2011/1/16 17:22:50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四)(收藏于2011/1/16 17:20:42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三)(收藏于2011/1/16 17:14:57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二)(收藏于2011/1/16 17:11:49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收藏于2011/1/16 16:44:30
金华钱越王考(修正版)(收藏于2010/10/9 23:01: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目录0(收藏于2010/9/3 8:57:58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2(收藏于2010/9/3 8:56:27
金华摘录蒙古额鲁特英雄史诗《江格尔》11(收藏于2010/9/3 8:55:2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金华金氏族谱上名人的族源辩证(访问11099次)
金华节选金氏祠堂对联(访问7852次)
金华转载苍南金姓迁徙(访问6978次)
金华休屠王部之杂胡辩(访问6353次)
袁一君常州金氏概况(访问5744次)
金华郡望之辩----金日磾家族的“彭城郡”与“京兆郡”(访问5343次)
徐庭云休屠王阏氏和她的子孙(访问5132次)
金华匈奴/屠各源流史(一)(访问4872次)
金华义门金氏金彦公支系世系(访问4586次)
金华摘录新罗文武大王陵碑(访问424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 12:23: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9/25 17:19:34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35
黎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6/29 5:17:2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5/28 17:4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金天氏天地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