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
上部分提要:
■天国不是邪教 ——双重标准下的“邪教” ——邪教惑人还是官逼民反? ——没有实现的理想 下部分提要: ■彼可取而代之 ——清廷即中国? ——天国非中国 ——朽木不可雕 ——列强所思所为 ——误国误己误人 (下)彼可取而代之 ■清廷即中国? 有网友言:“首先应该定义一下什么是中兴,根据清朝末年的评价以及考察历朝历代可以成为中兴的时段,其实中兴不过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朝代能够多存活几十年而已。根据这个标准,清朝确实中兴了,否则曾李就当亡国奴了。”“清王朝当时的命运与中国是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的割裂。” “朕即国家”的观念正确与否,大家是很容易分辨的。但换了“包装”后,很容易把人搞糊涂,把“朕”换成“朝廷”会糊涂一点,到了换成“X朝”或“X政权/政府”的时候,则一不小心就与某国混为一谈了。网友的上述观点,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 查了词霸,关于中兴一词是这么定义的:中兴[resurgence of a country] 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朝代和国家不是一回事,朝代是“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国家是“长期占有一块固定领土,政治上结合在一个主权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实体;一种特定形式的政府、政体或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可见,“中兴不过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朝代能够多存活几十年而已”,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而“根据这个标准,清朝确实中兴了,否则曾李就当亡国奴了”,则更是一个荒谬的结论。清朝亡了,怎么能与中国亡了划等号呢?难道我们现在都是亡国奴吗? “清王朝当时的命运与中国是紧密相连的”,没错,但清王朝当时的命运是否就等同于中国的命运,清王朝当时的命运是否就必然/应该是中国的命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他的作为对于中国这个国家的功过,而不是他对于清廷这个统治集团的功过。 国亡和政权亡之根本不同,慈禧们终生没有明白、也不想明白。倒是所谓的“邪教教主”洪秀全分得很清楚,这一点,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虽然他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实在有限得很。 ■天国非中国 太平天国称洋人为“洋兄弟”,这属于不分青红皂白的称呼。洪秀全曾对洋人说过:“如果上帝助我恢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自有之产业,而不侵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友谊,互通真理和知识,而各以礼相接。”颇有点自说自话的意思。 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瀚,在1853年天国定都不久后到达天京,向太平天国递交外交照会。杨秀清在1853年4月的复照中说:“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但不能有“主从之分”,对于英方出示的清廷与英国所订《南京条约》,不予理睬。他还向英人表示,在太平天国辖区里做生意,可以“自由出入,随意进退”,外国人或“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清军),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又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鸦片)为禁。”表明了天国支持各国的正常贸易,但不准英国人在太平天国辖区内销售鸦片的立场。 1861年12月20日前后,英国海军司令何伯与参赞巴夏礼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帮助太平天国“打倒清朝,平分中国”的建议,遭到了洪秀全义正严辞的拒绝:“我争中国,欲想全图,若与洋鬼同事,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英国侵略者。12月27日,何伯命在天京的“狐狸号”舰长宾汉照会太平天国,提出勒索赔款,准许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自由航行于太平军所辖区内的河流,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吴淞、汉口、九江等周围百里以内等四项无理要求。洪秀全命令幼赞王蒙时雍在复照中严正表示:“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放弃寸土于不顾”。 此前一年,1860年,清廷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此后一年,1862年,清政府将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授名为“常胜军”,任华尔为管带,“借洋兵助剿”太平天国(两月后,太平军陈炳文部包围了驻守松江、青浦的华尔洋枪队,将华尔的指挥船击中)。 有网友说“两权相害(两害相权),太平天国的统治不如清”,其论据包括以上这些方面吗?有网友言“太平天国根本没有统一的想法,唯一的北伐只是装样子,它们内心只想武装分裂”,这种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我争中国,欲想全图”才是答案!而且,自1856年“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已多年,本年太平军更是连连失利,军事重镇安庆不久前刚陷落于清军之手,覆亡的危险已越来越近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天王洪秀全仍用行动表明,他在天国一旦反清不成的情况下,宁让“满妖”继续掌权,亦绝不为了天国利益而出卖中国利益,引鬼入邦,在他脑子里没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无耻思想! 梅花不曾高看过洪秀全,一向对新八股教条人士给他带的无数光环嗤之以鼻,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杨秀清,组织才能远不如冯云山,广见博识远不如洪仁干,英勇无私远不如陈玉成,他贪图享乐,对下严苛,是导致天国内讧的第一罪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当今某些人视为“邪教”之首的人,在中国利益与天国利益不一致、亡国与亡政权只能择一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与此前此后咸丰慈禧们在清廷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的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凭这一点,梅花就绝不赞同将他视为邪教教主! 下面大家回忆回忆曾国藩们保卫的大清帝王太后贵胄们都干了些什么罢。 ■朽木不可雕 鸦片八世纪传入中国时,一直作为药物使用,十六世纪后始用于日常吸食。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便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至清朝中后期,鸦片数量增长惊人。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倾销的鸦片在1729年雍正时为14000公斤,1790年乾隆时增加到28万公斤(1729年的20倍),1837道光时更增加到240万公斤(约为1729年的171倍。数字采自《中国人史纲》)。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呢?“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十四年至今(十八年),渐漏至三千万之多;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清史稿》黄爵滋传)。至于吸鸦片人数,据1835年估计,全中国有200万人以上。 1840年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对华战争的决议案。6月,英国军舰16艘、陆军4000人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自此开始。 让我们看看这场失败的战争中道光皇帝用的是什么样的将领。 1841年,御前大臣奕山被任命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1.7万人开赴广东。奕山,道光帝侄,满洲镶蓝旗人。他不懂军事,拒绝林则徐的战守建议,指挥了清军5月21日夜那次“军事上并无价值可言”的小反攻,很快大败。26日,向英军乞降。27日,订立《广州和约》。清史稿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奕山偕隆文先退,屯距城六十里小金山,讳败为胜。疏言:"义律穷蹙乞抚,照旧通商,改偿费为追交商欠,由粤海关及籓运两库给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可耻的一页。 奕山祸国殃民的历史并未结束。17年后,1858年,他担任黑龙江将军,被俄国西伯利亚东部总督穆拉维约夫连骗带吓,5月28日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包括雅克萨城在内的64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拱手让给俄国,仅留下江东64屯给中国人居住,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则由中俄两国共管。俄国“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恩格斯)。 中国没有战败,俄国也没费一枪一炮,却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啊。但屡屡丧权辱国的奕山,却在象征性的革职后仍能复出为高官。“同治中,(奕山)封一等镇国将军,授内大臣。”这证明了从道光至慈禧,清最高“领袖”并不把卖国和无能当回事,因为奕山是“天潢贵胄”。 1841年10月,道光皇帝任命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江主持军务。奕经,满洲镶红旗人,道光帝侄,也是个志大才疏,不懂军事的人,而且十分迷信。受命后,沿途游山玩水,骚扰地方,几个月后方抵达浙江。他在关帝庙求签,占得“不遇虎头一人唤,全家谁保汝平安”的签语,竟然据此制订了“五虎制敌”计划,决定在寅年正月寅日寅时(寅为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为壬寅年),派属虎的将官率虎头兵领头反攻英军,结果清军大败。 茅海建在《试析中英浙东之战》一文中认为,浙东之战是鸦片战争中清军唯一的稍具组织规模的反攻入侵之敌的作战。这次重要的战役,组织指挥相当拙劣。从1841年10月18日命将出征,到1842年3月10日反攻开始,前后143天,调兵万余,选将上百,耗帑数百万,结果换来的是不到4小时的骚扰性质的作战。 浙东之战失败说明了奕经的愚昧无能,但愚昧无能的仅仅是奕经吗?谁让他成为了统军之将?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清朝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全部主权给英国;赔偿英国白银2100万两;开放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中国海关货物的税率,中国无权自行确定,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1843年,中英又相继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通过这两个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中国人与英国人发生纠纷诉讼,英国人由英国领事审理,不受中国法律约束,中国的司法权遭破坏;英国货物进出中国海关,税率“值百抽五”,中国丧失海关税自主权;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权利,英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军舰可以常驻五口通商口岸,中国的领海权遭破坏。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两国分别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和10月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美国不仅取得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一切特权,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规定不仅中美民众之间,而且美国人不论与哪国人在中国发生纠纷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不受中国法律约束。 清政府与本土在万里之外的英国敌人断断续续只打了两年多,便急急忙忙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美国、法国等并没有把中国打败,却也从清政府那里轻易获得了战胜国的利益。清政府在“友邦”面前的所作所为,与它此后在和“家奴”太平天国的内战中,一步不让、“不屈不挠”之“精神”相去何远! 也许有人会说,清廷的种种让步是迫不得已,是争取时间,以退为进,但事实胜于雄辩。《南京条约》签订于金田起义前九年,这期间清政府吸取了教训,采取了任何维新自强的行动了吗?没有!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竟被他们婉言谢绝。中国的领土主权遭破坏,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亦遭严重践踏的代价完完全全是白白付出了!而且,更大的代价还将付出! 种种主权的破坏和丧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恶劣影响中国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基本挽回。有网友说:“从太平天国所作所为看,应该被消灭。”那么,从清王朝在太平天国爆发前的所作所为看,它是不是已经到了该被推翻被取代的时候了?!维护这样一个王朝是不是“并不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事情”?! ■列强所思所为 1793年,英国派遣马尔戛尼率领一个600余人的庞大使节团,携重礼来到中国。9月13日,马尔戛尼在北京觐见乾隆。关于他觐见时采用的是三跪九叩抑或单膝下跪,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在此不必深究。重要的是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等要求全部被乾隆帝拒绝,亦不曾派使节前往不肯跪的“蛮夷”国度看个究竟。约两千年前时即随张骞甘英等回访中国的各国使节若在天有灵,看见此等愚顽,该作何感想?汉时“夜郎不知汉广大”,清时却是“中国无视英国强”! 最发人深思的是,乾隆命英使纵穿中国,本是为让夷人震惊“天朝上国”的富强,然而走马观花的马尔戛尼没有被清廷官府豪华的排场所迷惑,对所谓乾隆盛世得出了否定的结论:科学极度落后,人民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腐败无处不在。他说:“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一针见血,直指清廷的要害——愚民政策与夜郎自大。他的惊天预言“鞑靼王朝将继续压制人民,并将发生变乱”,于58年后应验。他归国后的报告,使英国开始掂出了清朝中国的斤两。 从鸦片战争起,列强的对华政策便是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在华利益。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1858年(咸丰八年),清政府分别与英美法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被仅有16000人的英法联军攻陷,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俄三国进一步获取了利益。在《中英天津条约》上,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为合法。而与之相反,太平天国在辖区内严禁贩、吸鸦片,这显然不符合贩毒国们的利益。并且,太平天国一方并不承认清廷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对“平分中国”的建议严辞拒绝。 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表示支持清王朝。刚从清廷手里拿走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俄国表示,要送清朝火枪万杆,还有大炮等;法国表示,可以拨兵数千,助剿太平军;英外相罗素则于1862年7月2日,在上议院宣布武装干涉中国革命。他说:“太平军所能给予我们的利益,可以和中国政府有义务(指条约规定)给予我们的利益同等么?”他们彻底撕下了“中立”的假面具,完全支持清政府一方。列强认为,不支持清廷,清廷“这座房子就会倒塌下来,而我们最好的利益也就此埋入废墟”。他们积极支持清廷“不是为了清帝国的利益,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 洪仁干在总结天国的失败教训时曾说过:“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清)之事。”曾经指挥过太平军与洋人交战的李秀成,对列强深恶痛绝,在其《自述》中提醒曾国藩等应“防鬼反为先”。 无疑的,列强实行的是“以华制华”的政策,把清政府当作它侵略中国的工具。一个为侵略者所支持的政府,该是怎样一个政府?而挽救这样一个政府的曾国藩们是卖国贼吗? ■误国误己误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了圆明园,但没有烧毁天坛、地坛。请看曾国藩对此是怎么评论的:“(英法联军)不伤毁我宗庙社稷,日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两者皆有德于我”。据此言,我们似乎可以断言其为卖国贼无疑,但且慢。 对于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换来的暂时“和平”,曾国藩谈道:“此次决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备”,“外攘之要,莫如内修,刻下维持大局,以自强为主”。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他说:“鄙意本在设厂倡率,俾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 1862年,对于借洋兵助剿苏州的提议,曾国藩表态:“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华洋之人财则可,借洋兵助剿苏州,代复中国疆土则不可”。后来,崇厚(字地山,内务府镶黄旗人)提出调印度兵助剿,曾国藩明确表示了他的看法:“中华之难,中国当之”,“岂轻借洋兵而贻讥于后世”,“徒使印度军士支领英国之饷银,蹂躏中国之土地”,屡屡表示异议。但胳膊拗不过大腿,在清廷明确命令下,曾国藩只得派李鸿章汇合“常胜军”,会剿太平军。 不难看出,曾国藩并不想出卖中国,也不希望洋兵“蹂躏中国之土地”。但是,在他眼中,保住清王朝不亡,便维持住了“大局”,而“大局”稳定了,就能通过以自强为主,进行“内修”,最终实现“攘外”。 但是,曾国藩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因为他所维护的清廷,早已是朽木,要其内修自强成功,殆无可能。清廷于所谓康乾盛世时,尚且畏惧海洋、封民之口,在外向性方面还不及明朝,不愿/不敢看世界,到了太平天国时,当权的是咸丰慈禧之流,其才智远逊康乾,多数八旗子弟、朝廷官吏属顽固无能/腐败透顶之辈。这样的一批人如何有能力领导中国,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完成洋务改良的历史重任呢? 从1862年到1908年,慈禧是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从她那不过几百字,错别字有几十个的手书看,她的文化程度很低。而且,权力欲极强的她,享乐的欲望也非常强烈,为此,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玩弄权术是她最擅长的事情。曾国藩悲哀地发现:“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恭亲王是慈禧大多数时候的帮手,才学在八旗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但是,曾国藩也看出他“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无卓然自立之心。”(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但就是这样一位王爷,照样被慈祥四次被撤四次复出,倍受摧折。 在慈禧这样没远见喜权术的庸者加狠者手下,曾国藩们这样的汉臣哪里能够自由驰骋,实现抱负呢?无奈之下,曾国藩叮嘱部属:“阁下虽可奏事,但须十分谨慎,不可乱说一句。”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自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煤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其时文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王孝凤、于莲舫独痛诋之。曾于是年冬底赴京师叩谒梓宫,谒晤恭邸(恭亲王府),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邸意亦以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1875年,郭嵩焘建议把官有轮船交给私商经营,却得不到清廷任何回应。而同一年,日本政府开始全面扶植三菱与美国一公司对抗。 当然,清朝洋务运动并非一无所成。其最骄傲的成果便是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号称世界第七位(一说第六位)的海军,其中北洋舰队可称是清朝洋务之花。 1888年,慈禧不顾海军在未来战争中的死活,挪用海军经费1000万两修建供她自己玩乐的颐和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到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毫无疑问,慈禧是甲午战败的最大责任者。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可以在中国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北京和大沽等地炮台被拆除,各国驻兵从北京到山海关,(七七事变时,引用此项特权的日军出现于北京近郊),中国对各国赔款银4亿5000万两,派遣使节到德国及日本谢罪。这次赔款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抵押,使中国的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全部被列强控制。慈禧在条约签订以后,竟然向各国公使们表示,她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曾国藩们没有在手握强悍湘淮军崛起中国后,迅速转而以顺势取天下为目标,坐失了中国早日自强的时机,也坐失了自己大展鸿图的良机。在剿灭了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们的自强之志委靡于慈禧之手,改良遂成了死路一条。 中国为这个腐朽王朝的苟延残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英国立德夫人在1901出版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写道:“一个神父说,28年前,他刚到四川的时候,吸食鸦片的人只有百分之一,肯定不到百分之三。现在,他估计约四分之一的人都在吸食鸦片。重庆到乐山的十一天陆地行程中,我从没见过比这里的人更加虚弱无力的了。有些地方土地肥沃,整村整村的男人都面色苍白,躬着背,身体都空了,也许连肋骨都空了,在路上,人们都是在散步,而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驮着东西赶路。” 黄仁宇估计太平天国期间战乱死伤估计达2000万人。1894年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中国人全部死尽,只有36人逃生。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俄军还出动大军长驱直入,达到山海关。柏杨估计:“至少有3千万以上无辜的中国人,家破人亡。”在1911年10月10日前,孙中山曾发动推翻满清运动10次,每次失败都有牺牲。 据统计,从1840年至1905年,外国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有700多个,割走中国的领土174万平方公里,约等于3个法国的国土面积。战争赔偿白银总额19.5亿两,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1901年国库收入的16倍。这是清政府创下的一个世界纪录,但不是光荣的纪录,而是耻辱的纪录。它留给民国一个一无所有的国库,还有人民对戊戌六君子、黄花岗72烈士、鉴湖女侠秋瑾、少年英雄邹容等无数英烈的悲怀。 比之以前朝代,清政府是在“尽所有可能”丧权辱国殆害百姓之后才灭亡的,其可耻程度堪称历史之最。 清王朝这棵朽木之所以拖了六七十年,朽烂成灰后才倒下,全仗曾国藩们从旁撑着。 曾国藩们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却加重了中国的病痛。 曾国藩们对国家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们功不抵过。 在集权体制下,只要最高统治者稍微英明一点或昏庸一点,则国运即大大不同,这已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所证明。 “以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存在进步到资本主义的基本条件”为挡箭牌是没用的,先不说对比同时期日本情况此论的武断,即便此论为全真,要求比慈禧们更明智更有能力的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集团并不过分,条件完全具备。 中国在历史上任何时期取得的成就或付出的代价,都不是人力不可改变且不具有或然性的必然。中国在慈禧等满清统治者领导下多走了弯路,多付了代价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在当时有更好的选择,曾国藩们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取而代之”。而且,这样既有利于中华民族,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抉择,甚至在他们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后期即可做出,而完全不必为保住阿斗们让中国多走弯路,多付代价,浪费了几十年。 曾国藩们没有打倒卖国无能的咸丰慈禧们。 曾国藩们没有做到在那个时期应该做、也能做的。 曾国藩们难辞其咎。 我们可以相信曾国藩们在家书里表现的“德”是他们真正的德,那也不过是私德小德。他们不忍“小”(为敢于“黄袍加身”者作嫁衣的洪秀全们)却忍了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咸丰慈禧们),结果乱了自己欲使中国自强的大谋。其将君置于国家社稷之上,更置于百姓万民之上的行为,哪里有大德大功可言。若数千年前的孟子天上有灵,能否视彼等为其信徒不言自明。当今国人如以他们为榜样,歌慕他们及他们之“功业”,则不但不是真正的觉醒,更是彻底的沉沦。 结束本文时,梅花请主张曾国藩们没有延宕历史进程的网友想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洪秀全和曾国藩、孙中山和毛泽东各自的籍贯是什么,浮想联翩一番罢。 |
原文 发表于新浪/大话春秋 浏览:142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