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馆 上课的时候,我曾举过人艺的例子: 看人艺的戏,要去首都剧场,要守剧场秩序; 台上演,台下看,face to face, 演出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步; …… 前几天,又看了一遍《茶馆》, 坐在家里,观看网络直播(有疫情的影响,更有现代技术的保障)。 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 …… 没有剧场的氛围,随着剧情的推进,串起一幕幕的回忆,似乎闻到了剧场的味道。 上一次看话剧《茶馆》是1992年7月。30年前,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我们几乎一幕不落地观看。92版《茶馆》开始卖预售票的那天恰是我们结婚的日子(简约,没有排场的婚礼),大清早去买票,队伍排了好长,人艺自己的人照样要排队买票,著名的修宗迪就排在队伍后面。 演出当晚,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英若诚,林连昆,宋丹丹……几乎每一位演员上场都是一片掌声,演出结束更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于是之老先生怀抱鲜花却似微仰头肃穆凝思,当时有些不解,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明白了,当然对老先生更加敬佩。 一个又一个十年,人世间斗换星移,人们怀念蓝天野老先生,痛悼任鸣院长。首都剧场上演舞台经典《阮玲玉》,曹禺剧场即将上演《名优之死》,这是不是一种告慰?人艺是有传承的。 2.西山 20年前,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春日桃杏花开漫山,秋季黄栌叶红遍野。 其实,西山一带我们曾经常去。 记得那时香山公园的门票是5角人民币,不管去过多少次,不论走哪条路,几乎每次都能走到没有其他游客的地方,看到以前没见过的景致。此时此刻,似乎又闻到了冬日山林中沁人心脾的松香。 马路对面,香山南路的植物园,现在是国家植物园南园,夏日里那静谧且绚丽的莲花,正值花期,那一刻,似乎只有我们俩观众。 国家植物园北园,北京植物园,我们曾骑着自行车在里面转悠,那是曹雪芹纪念馆初建时期。后来,我们忙得根本没时间闲逛,再去那边都是公务,一个是去那栋白楼,一个是去隔壁的杏林山庄。那天我工作了一天,晚上要回家准备第二天的考博面试,20年前的交通实在不方便,最后,我蹭上了小童开的车,他载我们一起回家。 3.简单生活 我们家最先买的家具,是书柜。衣服嘛,或是挂在布帘后面,或是叠好放在纸盒子里。 疫情期间,居家也好,管控也罢,都没什么不适应的。好多书,还没开始读呢。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更何况我们早就搬迁到远离闹市的城市边缘,曾经是三不管地界。 惟愿疫情早日结束,山河无恙,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保佑孩子们找准自己的航道,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
浏览:28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