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转自流觞亭 numzero(镝非) 1 关于咸丰十年赖裕新攻南宁期间全家遇害一事,建议补上一笔 <武鸣县志>记载 六月下旬,赖逆率众寇南宁,旬口不下。七月十二日,贼党内乱,杀赖逆之母、弟、妻.子,上窜宾州。赖逆闻之,亟由南宁返武,分党掠葛墟、林墟谙处。 <武缘县图经>记载 七月十二,其党内乱,头目右二旗、右三旗等乘赖未回时,杀其母、弟、妻、于,上窜宾州。至晚,赖折回武缘...... PS 印象中有记载提到这些内乱者是已经秘密投降的天地会李青靛谢必魁等人,本来是想诱捕赖裕新当成"反正"的见面礼的,但是没能得逞,就杀了他的一家.回头我再查一下相关奏报. 2 关于李福猷的出处 《贵州通志》记载 “本月十五日,准广西抚臣刘长佑来咨,以石逆勾合李复游等各股悍匪.由贵县龙山窜出石龙,恐窜楚、黔边界,咨请一律严防。又据护古州镇总兵成应洪等寓称:探得石逆大股,现由广西窜过湖南绥宁县属之青林界、延长、安堡、麻龙一带,距该县及靖州通道等处,均不甚远,并与黔省黎平县接壤,该护镇一军原在古州剿办教、苗各匪,将欲竣事,因恐黎平空虚,闻信即分队回部防御等情。奴才已批饬该镇,应即自督大队于楚、黔边界,择要堵截。” 李复游当即李福猷,由记载看他是贵县龙山一支力量较大的当地义军首领(各股当中只点了他的名字),在翼王回师贵县期间跟其他当地义军一起加入太平军,随翼王出桂入湘. 李福猷的身世一向有争议,简又文曾推测他是后来在贵州接应太平军并最终加入太平军的绿林领袖李洪,此说有一定影响力,建议补上这一笔,以免谬种流传,也避免其他想从史料中追查李福猷来历的人走错了方向. 喵喵2001 嗯,不过赖裕新之母在嘉应州突围时遇害,也是被捕后留供,照理不应出错,难道赖裕新也有两个母亲如西王之有两个父亲? 李复遒的来历我也觉得很怪,前期全无影响,而后期名声大噪,所能知道的只是他是广西人,而且从部下的构成看,应该参加过天地会,但是究竟是庚申十年翼王入广西加入,还是乙荣五年就随大股入湘赣也不易判断,“各股悍匪”既可以指黄鼎凤、李锦桂这样的土著,也可以指何名标、陶金汤这样曾属于太平军但单独行动的部队,还是不能说明问题,不过将这个悬疑写入列传是比较稳妥和客观的做法,毕竟可能性是有而且比较大的。 numzero(镝非) 嗯,两个母亲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其父有不止一个妻子,而赖是庶出的话,那两个都算他母亲...当然,这东西不能凭想象,叛者杀了他的家人是多份史料都提到的,当是事实,可以说得含混些,只说杀其家小.或许较妥? 喵喵2001说 嗯,这样的确较妥。 numzero(镝非) 三 赖裕新的早期经历 据胡永祥被俘后的供词,他是咸丰三年九月在安庆入"伪丞相赖裕新""军中,后被"掳至庐州"的.可知赖裕新时为"恩赏承相".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太平大国癸好三年新刻旨准颁行的《旧遗诏圣书》“创世传”的封面里所夹的记载这此书来历的谕凭中有如下内容: 师帅韦大人九月二十三到青阳,刘悔庵等进贡 纹银五百两、猪二十只、鸡百只、鸭百只、 熟米二十石。有贡单执照为凭。 十月二十二日,刘悔庵等三十三人赴安徽进贡, 翼王五千岁比给诰谕、训谕及旨准颁行共十三部。 又奉丞相赖大人给发 翼王谕凭,回传十七都图速口举官造册呈报 这个"丞相赖大人",显然就是赖裕新,由此可见他当时是于皖省首府安庆辅佐翼王主持易制的主要官员----恰也是除江西之外另一段证其理民之才的史实. 照说赖裕新当时职务已不算低,实际作用也不可低估,《贼情汇纂》无所记载的原因可能是他多数时间都留在安庆,而不象梁立泰等人那样长期行动在外,容易引起注意之故罢. 此外据胡供的说法,赖裕新曾往庐州.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在庐州战役的最后阶段.咸丰四年三月初十日和春福济的奏片中有如下述内容: “现据拿获奸细金恩扬等五名,搜出逆书,讯据供称刻下在城贼匪共有三四万人,至前破庐州,系伪翼王石达开带贼由舒城前来。正月内石达开已回安庆。现在城内有伪丞相曾锦谦,伪指挥万胜兴、杨兆福,伪将军黄元来、涂文才、李维新、周胜富,伪侍卫黄锦通、陈坤书、林添九等十名。" 两相比照,大致可以推测,赖裕新初在安庆辅翼王易制,后随翼王至庐州前线.由种种迹象看来,翼王似未直接参与攻城,可能是带了援兵,并在前敌设立统帅部以总揽战役全局,而由胡以晃全权负责城下作战吧.赖裕新有可能参加了最后阶段的作战(如果胡永祥说的庐州指的是庐州城),也有可能仍然留在翼王身边,战役结束后翼王返回安庆,赖裕新也与之同归. 赖裕新传基本是从乙荣五年秋开始写起的,可考虑提前到癸好三年,将此前他已累功封恩赏丞相,此番他辅翼王主持安庆易制,及赴庐州前敌之事略补之. 又:从赖裕新在癸好三年就已为恩赏丞相及其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都有参与的情况看,两年后的乙荣五年末才封检点似乎迟了些? numzero(镝非) 关于"各股悍匪”,习惯上好象多把翼王部队的分支称为"党"? 喵喵2001 恩,不过陶金汤和何名标特殊些,似乎清方对他们和对曾广依、石镇吉有所区别。 同意赖裕新的事迹提前到癸好三年,这个“丞相赖”的事迹虽然零碎,但出镜率其实还是不低的,在地方志上也常能看见点影子。 恩赏丞相是最高等级的虚衔,但本身并不代表实际权力,从黄为正这样的老资格一直到普通战士只要立功或者著劳都有可能获封,赖裕新此时封殿前丞相说明他立下了大功,但是大约因为官职没有实缺,所以无法挤到前排,前期,至少在丙辰岁前天国高级职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能少不能多的,所以恩赏虚衔泛滥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虚衔不是实职,以前唐高祖打天下时也这样干过,总比洪秀全后期那样大封实职高明太多了。 numzero(镝非) 四 关于汪海洋早期经历 汪传中记汪海洋与同伴同在癸好三年投军,但记载汪海洋早期事迹的《金陵寇乱杂录》中说,“咸丰三年夏,汪逆海洋加入发逆,次年秋,潜返乡里为长毛招募健壮乡民三百余人,从者其弟海林,胡瞎子,刘添保等,皆入长毛军为军官,结成悍伙”,这当中胡永祥供词说他是癸好三年在安庆从军的,明显与上述记载不符,但《杂录》系汪海洋同乡采集家乡口碑写成,乡人对汪加入太平军一年后又潜回乡里招募健壮乡民一事的记忆似应大体可信。因此除胡永祥外,其他“同伴”加入时间似宜改为甲寅四年秋,即使认为《杂录》记载不足信,汪海洋返乡募兵一事也值得一提。(一方面是弥补汪前期事迹的空白,二也可反映这一时期“招募”在太平军--至少是安徽地区太平军征兵中的作用) 另外,在蒋凝学写给曾国藩关于”禀书“中谈到提到湖口之战时,有“汪贼海洋亲率二百长毛充敢死队,袒臂持刀,冲锋向前。汪贼口叼刀片,手端洋枪,赤足狂冲,状甚狰狞可怖,—…皆如邪魔附体,若不知惧死,官军不敢撄其锋……闻此贼及贼众皆皖人,为新入伙之长毛犹能作殊死战,此情实堪忧虑”的说法,虽然”手端洋枪“的说法令人怀疑,但该记载对于补足汪海洋的前期事迹还是蛮有价值的。 喵喵2001说 从胡瞎子供词和汪海洋部的凝聚力看 ,他是“惯匪”也即早就率领小股武装的记载应该可信,从我的经验看,家乡口碑水分是不好把握的,叙述者的心情、环境和记录者个人素质、倾向、好恶都可能对此产生影响,这从苏州境内保留的许多时人笔记对相同事件的迥异记载,甚至夹杂大量荒诞情词便可见一斑。不过在传中提他可能曾潜还乡中募兵倒是应该的。 蒋凝学咸丰五年属罗泽南部,在湖口境内参加的应该是盔山一役,这段记载倒是很难得,“洋枪3”大约是不可能的,当时太平军面对的敌人尚未装备洋枪(军官短枪或许有,但那是不能“端”的),太平军的下级军官汪海洋当然也不会有。 这个禀贴我没看过,不知在哪里找到? numzero(镝非) 这个似乎是未刊史料,我是在《安徽史学》上看到的,据原注出自《四松堂合集 附录卷三》金陵书局光绪二十八年刊本中的《上曾大帅禀书》,个人认为出处大致可信。而且从“闻此贼及贼众皆皖人,为新入伙之长毛犹能作殊死战”看,所指的确是咸丰五年之役。 喵喵2001说 恩,咸丰五年正月,罗泽南部阻击湖口援兵于盔山,先胜后败,此前他和罗大纲的战斗只出兵500,应该仅为本营,此后不久他就全军上调湖北,只有这一仗出了大队,作为他属下营官的蒋凝学如果出战,只能是这一仗。 |
浏览:107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