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著作:太平天国史、天国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太平杂说等 |
二 天历的历法
甲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历既成。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准。奉 旨造癸好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醜,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种青蓝。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他以宋元祐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丙 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 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七日丙申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