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圣经和中国(节选)

资料

  说明:其实,当年的冯云山洪秀全就是以相似的逻辑创立了拜上帝会,而坚决否认信奉上帝是"从番"的.
  
  全文见
  http://tai-ji.com/mxz/07a.htm
  
  
  第四章 孔孟二圣的惊世预言
  
  
    孟子是上古圣人中的最後一位,历史上称之为亚圣,其地位 仅次於孔子。唐儒韩愈把孟子作为尧舜之道的最後传人。他在《原 道》中写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里所说到的孟轲,就是孟子。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其他几位 圣哲,我们将在探讨孟子的奇妙预言时逐次说明。这里让我们先 来看一看孟子本人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无明确 记载。据推算,大约为公元前373到前289年。
  
    孟子可能是早年丧父,因为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 母不见其父。有关孟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数西汉未年的学者 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话说孟子的 母亲仉(音zhang长)氏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 三次搬迁。第一次所搬到的地方是一个商人区,那里的小孩子们 在一起玩耍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彼此做生意。孟母不希望看到孟子长大以後心中重利轻义,就决定迁开。第二所迁到的地方不巧有一些做棺材生意的人住在那里,孩子们在一起便以做丧事为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会使孟子不重生死,游戏人生。因此再次动迁。第三次所迁到的地方,早上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孟母认为这里的人对学习看得重,故在那里住了下来。以孟母一孤单妇人,如此执意的三次搬迁,足见对孟子教育之重视。
  
    可是孟子早年贪玩,不爱读书。身为慈母,又要身兼严父之责。为了教育孟子,孟母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在现代织机发明之前,古代的中国虽为纺织之国,可是用来织布的织机却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古诗《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就是对古代妇女辛勤地织布的生动写照。可是为了启发儿子,孟母有一次不惜“断织投杼”,将自已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从中剪断,又将梭子重重的摔在地上。母亲的这一举动使孟子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已的贪玩是如何伤透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从此发奋读书,学效孔子,终於成为一代圣贤。
  
    孟子虽然为不能在孔子门下亲聆教诲而感到婉惜,可他却有幸做了孔子玄孙子思门下的的学生。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 不大可能直接师从子思,大概师从子思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孔子之道的真传。孟子一生也是设帐授徒,门生济济。他常与门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倍受礼遇,可他的教诲与主张却未得各 国君王的重视与采纳。
  
    孟子一生享年八十三岁,给後人留下了宝贵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凡七章,意深境远,其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影响实非 言语所能笔录。下面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究《孟子》书中的几段 精彩的预言。
  
    孟子的大预言
  
    我们在《孟子》一书中常可读到孟子论到从传说中的两位先 王所传下来的“尧舜之道”。虽然现有的历史对於这个大道的传 承过程没有明确的记载,可是孟子却给出了各个圣人之间传承的 大致年限。
  
    《孟子尽心章句》最後一段,也是《孟子》全书最後一段∶ 原文:孟子曰∶“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若禹、皋 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於文王, 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 闻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 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的前半句∶“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 舜在禹登帝王之位之前去世。而禹是建国公元前2205年前後中国 第一朝夏朝的第一位帝王。根据历史年代,殷商第一位帝王汤王 卒於1753年。汤王去世之前五百年,则为公元前2253年。而这个 年代正与尧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影响的年代相吻合。考虑到《圣 经》所记载的巴别塔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47年这个因素。 《圣经》上说到耶和华上帝“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创11∶9); 中国史书对此却无记载。我们若相信《圣经》的话,就能看出, 中国人也必从此而来。公元前2253年前後,应该正是中华祖先从 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巴别塔(今伊拉克境内)所在地, 由西向东大举迁徙到中国境内的时候。对於这一迁徙,中国古经 并无记载。
  
    再看後半句:“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 之。”这里所说的禹就是民间传说的大禹治水的那位治水英雄, 中国夏朝的第一位帝王。皋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辅佐舜和禹两位帝王的两朝重臣。说是大臣,其地位却又异常的特殊,常 常教导舜和禹。(见《尚书· 皋陶谟》)与《圣经》中的先知地 位极为相似。他们与舜和禹生活在同一时代,故得亲自见到并晓 得尧舜之道。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幅孟子所描述的“圣道”薪火相传的美 妙图景。汤是这个链环中的关键性的第一环。夏朝的最後一位帝 王桀,亲女色,疑直臣,荒淫无度,滥杀忠良。汤会合诸侯,起 兵灭桀,取而代之,夏灭商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汤武革命”。 孔子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第四十 九》)。汤王是一位圣明的君王,尧舜之道在汤身上得以发扬光 大,普照天下。汤在位十三年崩,即公元前1753年。到汤时尧舜 早已作古,故汤之於圣道乃听人传说而得。这里同时告诉我们, 早期的圣道是囗头相传的,并无文字记录。
  
    第二句∶“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 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中国帝王年谱上虽无文王之名,可他却是周朝真正的开国元 勋。《诗经》上却充满了对文王的赞扬。例如《皇矣》∶
  
   
  
    原文    译文
  皇矣上帝, 伟大啊,上帝伟大!
  临下有赫。 面对下界,洞然明察。
  临观四方, 观察四方之国,
  求民之莫。 觅求安民之所。
  
  维此文王, 就是这位文王,
  帝度其心, 上帝审察其心,
  貊其德音, 巩固他的威信。
  其德克明, 他能明察曲直是非,
  克明克君, 他能分辨邪恶善美。
  克长克君。 赏罚分明,人人敬畏。
  
   
  
    文王名昌,乃商纣王时期的位於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一位诸 侯,世称周。世伯笃仁敬老,德威显世,纣王因此对这位世伯昌 甚为忌恨,曾将其囚於今河南省汤阴县。文王被囚期间,作易爻 辞,成为现在流传的《周易》的作者之一。商纣王无道,文王之 子起兵伐纣,灭商立周。据史书所载,文王生於公元前1229年, 卒於公元前1132年,终年97岁。(注一)因此,从商汤(卒前1753 年)到文王出生共历524年。
  
    第三句∶“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 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我们看到,孟子在讲 论圣道传承链环时是谨慎而恭敬的,旨在向後世说明,“孔子之道”就是最初中华祖先承天所启的“尧舜之道”,或“圣人之道”。
  
    从文王去世的公元前1132年,到孔子出生时的公元前551年, 其间相距共581年。太公望、散宜生都是归服文王的周朝开国大臣, 他们乃亲受文王教诲,故对“圣人之道”是见而知之。而孔子则 是从古籍和向当时的人学习而得“先王之道”。可惜到了孔子时, 先王之道中的“大道”以及真正的祭天之礼已经失传。
  
    孟子看到上天所赐的“圣人之道”,如此精妙地保存传世, 深知上天不绝此道。虽然孔子已去,到他的年代未见其他的圣者 兴起。然而他仍然充满信心地预言说∶
  
    原文∶“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在世者。” 译文∶“那时有天时,现在也有天时。五百年必有 圣王兴起,而其间必有一些有德之人出现。”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依孟子的看法,从尧舜到成汤,其间五百馀年;从成汤到文 王其间又经过了五百馀年;从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馀年;那么在 孔子之後五百馀年,世间必有一位圣王兴起!而且这些圣人一位 比一位更加贤明,对“圣人之道”的领受一位比一位更加光大。 在孔子的眼里,文王周公乃是集古圣之大成者;而在孟子的眼里, 孔子则又过於一切古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出於其 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天道的这种渐 进性,正如同《圣经》所说∶
  
    “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箴4∶18) 上天所赐的圣人之道,必不因日久而昏暗;恰恰相反,将以 更明亮的光辉照亮世界。那么,孔子之後的将五百年将要兴起的 这位“王者”,必如中天之日,光彩照世。
  
    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据太史公记载“葬鲁城北泗上,弟子 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复留。 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注二)依此推算,孔子丧 礼终日应当往後推六年,即公元前474年。五百年之後就是公元27 年(没有公元0年,因此加上一年),正是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 刘秀虽於公元25年重建汉室江山,但以他的文治武功,不堪称为 孟子所仰望的圣王。光武帝在位十五年,并非有惊人的建树。事 实上,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任何功过三朝圣王的帝王将相。
  
    那么,孟子的这个预言是否落空了呢?如果没有,那么,这 位“王者”会是谁呢?如果在中国的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一位“圣 王”,又当从何处寻找呢?孔子似有所一段话指点迷津。
  
    原文∶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 则丘弗知,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 “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 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 帝善任智勇也,圣则丘弗知。”“三皇圣者欤?”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商 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 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丘疑其为圣, 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 “孔丘欺我哉!”
    译文∶商太宰来见孔子,问道“孔丘是圣人吗?”孔 子问答说∶“圣人,孔丘不敢当,不过孔丘博学 而多识。”商太宰又问∶“古代的三王是圣人吗?” 孔子说∶“三王是善智勇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 不知道。”又问∶“五帝可谓圣人吗?”孔子说∶ “五帝是善用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 又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皇是善用 天时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道。”商太宰大 为吃惊地问∶“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圣人呢?”孔 子大为激动地答道∶“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 乱,不言而有信,无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 之伟大,百姓无法用合适的话来描述。孔丘认为他 可能就是那位圣人,不知是否为真?”商太宰心中 暗笑道“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列子·仲尼》 列子书中与孔子对话的这位商太宰,是当时宋国的官员。具体 姓是名谁,现已难以考证。他虽然求教於孔子,可是对孔子所说的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并不相信,以为孔子是在骗他。这位官员不 敢相信,为何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从古就一直向往的圣王竟然不是中国人,而将生在西方!列子所记的这段经文,历来未受人的注意。 其中的原因众多,很多人也以为,孔子所的“西方之圣”乃为戏言。 然而,孔子却是认真的。《列子》上说“孔子动容有闲”,足见 孔子论到这位圣者时的激动与向往的神情。
  
    孔子不仅指明了圣王的方位,而且还题到了他施行王政的时间 上的特点:
  
    原文∶“如有王者,必世後而仁。”
    译文∶“若有真正的圣王兴起,他将等候三十年, 然後将仁爱之道昭示於天下。”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所说的这位西方圣王,为何要等三十年才将仁爱之道 广播於天下?孔子所说的究竟是甚麽意思?孔子说的西方又是 指哪一国呢?与孔子同时代的释迦牟尼,後来被一部分中国人奉为“西方圣者”,甚至有人不惜千辛万苦去“西方取经”。然 而释迦却是一位否定天道的人物,不大会是敬畏天道的孔子所说 的“圣者”。相对於中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以色列乃是中国的 西方。我们不妨将眼光以色列,从中国先知的预言转向希伯来 先知的预言,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古希伯来先知对圣王的预言
  
    查世界各国之经典着作,只有古希伯来的《圣经》中才有一 段跨度超过二千年的关於一位至高的圣王预言。这段预言出自《旧 约圣经》中的《但以理书》一书中。
  
    大先知但以理生於公元前587年,他与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恰为同时代的人;正值犹大国(以色列)历史上的所面临 的生死存亡时期。当时,犹大国的京都耶路撒冷被强悍的巴比伦 围困。後来耶路撒冷被攻陷。年少的但以理与许多以色列人一起 做了巴比伦人的俘虏,於公元前605年离乡背井,被解往巴比伦 帝国。可悲的是,犹大国末後的四位国王,不敬拜他们的创造主 上帝,却反倒拜起了偶像,拒绝上帝的恩典与保护。因此上帝允 许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占了他们的国家。
  
    前此一百多年,那位曾经在秦王朝出现五百多年之久就预言 到了秦朝存在的上帝藉大先知以赛亚, (见赛49:12)曾向当时的 统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日子必到,凡你家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 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 并且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在巴比伦王 宫里当太监的。”(赛39:6-7)
  
    但以理虽然身在异邦,却靠上帝给他的智慧,解开了巴比伦 王尼布甲尼撒自己做过却完全忘记了的一个梦。但以理被公认为 天上上帝的真先知,而且因他所表现的超人智慧,不仅得到王的 器重,还做了巴比伦国的总理大臣(见但2:48,49);而且在尼布 甲尼撒王之後连任首相,成为三朝重臣。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 王之孙为王的第三年,上帝借天使向他说了一段可怕的预言。结 束时又给了他一段与时间有关的预言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所 就必洁净。”(但8:14)
  
    对後这段预言,但以理百思不解,并因此病了数日。(见但 8:27)他清楚知道犹大国将在巴比伦为奴七十年,因有先知耶利 米预言说∶
  
    “全地必然荒凉,令人惊骇, 这些国民要服侍巴比伦王七十年。”? (耶25:11)
  
    但以理在给尼布甲尼撒王释梦时,曾预言巴比伦国到时必被 玛代波斯所取代。而这一预言亦在他眼前实现。此时的但以理已 是年过花甲,他一生有上帝的灵与他同在,政绩赫赫,荣神益人。 在玛代族大利乌王元年,年近百年的但以理知道七十年被俘的年 岁将满,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上帝祈祷恳求∶
  
    “主啊,大而可畏的上帝, 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 主啊,求你按你的大仁大义, 使你的怒气和忿怒转离你的城耶路撒冷, 就是你的圣山。 …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但9:4,16,19) 上帝应允了但以理的祷告,并派天使加百列迅速飞来,对他说∶ “但以理啊!现在我出来要使你有智慧、有聪明。 …我来告诉你,因你大蒙眷爱, 所以你要思想明白这以下的事和异象∶ 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 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 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 (但9:22-24)
  
    但以理听罢一定大惊!天使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你本国(犹大国) 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 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 莫非这位圣者就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弥赛亚(受膏者、或救世主的 意思)?天使加百列继续向但以理解释道∶ “你当知道, 当明白, 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 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 正在艰难的时候, 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 ”(但9:25)
  
    不错!加百列所说的正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弥赛亚,那位圣王! 那位在人类的始祖偷吃禁果後上帝向他们所应许的救主!可是, 他会在什么时候降临呢?可以想见但以理一定非常着急地想知 道下文。
  
    “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原文与英文此处有“不因自己”而) 被剪除,一无所有。 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 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但9∶26)
  
    但以理心里一定会思想∶为什么那位受膏者(圣王)必被剪 除,却又不是因为他自己呢?来毁灭这城和圣所的意思是明显的, 不必多作解释。可是圣城与圣所不是被巴比伦人毁坏了吗?而且 连人都被掳到了巴比伦!难道说要再建圣所又再度让它被毁不成? 不过,加百列的信息尚未结束。请继续听∶
  
    “一七之内, 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 一七之半, 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 (但9:27)
  
    这里所说到的预言论到了太多的将来要发生的事,但以理虽 然不能全然明白;但毫无疑问,他深知这段预言的重要性,因为 它关系到那位将要到来的救赎之主,那位圣王!两千多年後的今 天,我们是何其有幸,得以有机会在《圣经》的光照之下,解开 这段预言!
  
    论到时间的预言,《圣经》中有个原则:“一年顶一日。”(民 14:34)或“一日顶一年。”(结4:6)因此预言中所说的2300日,也就 是2300年。而从其中所截出的一段,“七十个七”,也就是490 年。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这490年的起点。请再读但9:25∶ “你当知道, 当明白, 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 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
  
    可见这490年的起点在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的时候。读者 诸君,在但以理的时候,耶路撒冷乃是一片荒凉。所以这里所说 的重建其实也是一个预言,并且这个重建的预言後来得到了实现! 根据《以斯拉记》,关於重建耶路撒冷的命令有三次: 第一 次是公元前538年由波斯王塞鲁士 (古列大帝) 发出的 (拉1:2-4); 第二次是大利乌王在公元前519年左右发出的 (拉6:1-12);第三次是波斯王亚达薛西第七年,即公元前457年发出的 (拉7:11-26)。最後发出的这个命令赋予了犹太人在波斯治下的 政治宗教和司法权。以斯拉也於这一年回到了耶路撒冷。
  
    第二∶请再回到但9:25节後半部:“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 七。”这里将490年又进一步分割。七个七等於49年。六十二个 七是434年。事实上,耶路撒冷的城墙与街道的重修花费了49 年 的时间,直到公元前408年才完成。公元前408年再加上434年就 到了公元27年。
  
    那么,公元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日历,都是罗马历。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为公元元年,并以此为分界点,分公元前与公元纪年。不过,罗马的史学家们在确定耶稣诞生年时把时间弄错了。耶稣实际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四年到五年之间。根据《路加福音》所载:
  
    “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在三十岁。”(路3:23)
  
    在耶稣正式出来公开传道之前,接受了他的先锋施洗约翰及圣灵的洗。约翰是在耶稣之前上帝差到以色列人那里去的最大的一位先知。约翰作见证说:
  
    “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  ‘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 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2-34)
  
    耶稣受洗时,不仅有圣灵的降临,天上也有声音说:“你是我的?子,我喜悦你。”(路3:22) 耶稣的受洗就是受圣灵的膏,成为受膏者。耶稣受洗之后三年半,也就是公元31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祭祀的羔羊为人类的罪而献上,使预表他伟大牺牲的祭祀与供献从此止息。
  
    公元34年,一位名叫司提反的信徒 (见徒7:52-58 ),因传讲福音被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为耶稣的福音殉道。至此,福音传向犹太人以外的外邦各国。划定给犹太人的490年到公元34年也就结束了。保罗的悔改,大约也发生在这一年。论及于此,保罗有话对犹太人说:
  
     “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 ‘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徒13:46-47)
  
    耶稣在世传道时,曾几次引用但以理这段预言的话。有一次门徒彼得问他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 到七次可以吗?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耶稣实现了预言中的一切。
  
    但以理书中的这段预言,预言了耶稣第一次以人形降世的确实年代。这段预言在历史上准确应验了!关于这些年代,本章的图解或许会给您一些帮助。
  
  王者──耶稣
  
    但以理的这段在耶稣降生前五百多年所作的预言,乃是基督教的的基石。没有这则预言的应验,就少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耶稣就是那位将要降世的救世主。而预言中关于救主之受膏、受死、除去罪孽引进永义等使命在耶稣身上的应验,正说明基督就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世人可以欢喜地说:
  
     “啊,这是我们的上帝? 我们素来等待他,他必拯救我们。 这是耶和华,我们素来等待他, 我们必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赛25:9)
  
    孟子在这里盼望王者兴起是有原因的。上古的中国人似乎很早就在等候这位王者的来临,因他来就要将百姓从罪罚之中救出来。孟子引《书经·仲虺之诰》上的话说:
  
    原文:“奚我后,后来其无罚。”
    译文:“恭敬等候我们的君王,君王为了我们就不再受罪恶的杀罚了。”《孟子·腾文公章句下》
  
    这种对王者的期盼,也正是以色列人的素愿。
  
    “众城门啊,你们要抬起头来! 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 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那荣耀的王是谁呢? 万军之耶和华,他是荣耀的王!”(诗24:7-10)
  
    这位王者将怎样来临?在何处加冕,他的王国又是怎样的呢? 耶稣降生前五百多年,以色列的另一位先知撒迦利亚预言了那荣 耀的王的来临的方式。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 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 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 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亚9:9)
  
    这段预言在耶稣离世之前荣进耶路撒冷时得到了应验。这时, 耶稣按着圣经上所预言的君王的加冕仪式,骑上了驴驹,在众门 徒的拥戴之下,朝着耶路撒冷走去。那些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的 门徒和百姓都欢呼起来,手舞着棕树枝,大声赞美上帝。跟随耶 稣的人群与世上君王得胜归来的队伍不同,这里没有被打伤的残 兵败将为俘虏,而只有被他所医好的人成了他慈爱的战利品,以 及他从魔鬼手下所拯救出来的俘虏,跟随着这位不动刀兵的君王。 他们大声欢呼∶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路19:38) 然而,耶稣却没有象民众所期盼的那样登大卫的宝座,揭竿 而起,率领以犹太人推翻统治他们的罗马政府,建立一个地上的 王国。四天後,他被交到罗马巡抚彼拉多手里受审。彼拉多问道∶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耶稣问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 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於被交给犹太人; 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彼拉多再问∶‘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 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3-37)
  
    耶稣在这里庄严地宣告自己是真理王国的王!是凡听从真理 之人的王!在耶稣的十字架上有一个牌子, 上面用三种文字写道: “犹太人的王。”圣经告诉我们∶外面作犹太人的人,不是真犹太 人,惟有内心顺从真理的人,才是真犹太人。(罗2:28,29)因此, 耶稣基督乃是世界真正的圣王!
  
    现在,让我们回到孟子的预言∶孟子的预言没有落空,原来 他所仰??的那位将在孔子後五百年降世的王者,不是别人,正是 从天而降的真命天子 耶稣基督!令我们大感惊奇的是∶孟子与 但以理,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先知所发的预言,竟同时应验 在耶稣基督身上。这难道又只是另一个惊人的巧合?!孔孟的预 言向人们提供了第二个可信的证据,使人们确信,耶稣就是那位 从远古就一直被人仰望的那位圣王!耶稣真是那位“万国所羡慕的。”(该2:7) 仁义之王!
  
    我们因此更有理由相信,圣经中的上帝就是中国古人所敬拜 的上帝!我们因此更应该感谢上帝,在中国的先知之中,为华夏的 子孙留下了寻找并确认那位要来临之圣王的预言!使“我们可以 靠着他得救。”让我们进一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索,看这位在中 国兴起先知,发出预言的上帝,藉着华夏的先圣,为了使中国人认 识他,还留下了何等宝贵的记载。
  
  
  注释:
  
    注一∶吴树平、赖长扬主编《全译本白话四书五经》,(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92 年)第三卷《礼记·文王世子》,第512面。注二:司马迁《史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孔子世家》第345面。
  
  第五章 中国古人所敬拜的皇天上帝
  
  
    在我们进一步研究之前,必须首先认识中国人所认识的最初 的上帝。当中国的祖先在公元前2247年左右告别巴别塔,由美索 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从西向东,迈进中国大地时,我们发现当时 的中华祖先所敬拜的,正是《圣经》中所说到的义人挪亚和他儿 子闪的上帝。传说中的“ 五帝”中最後二位分别是尧和舜。这二 位先帝的一直以圣王的美名而流传了下来。论到尧,孔子这样说: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独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广博无边,老百 姓不知道怎样去称赞他。他的功业真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也太美好” 《论语· 泰伯第八》
  
    《书经·舜典》中记载舜帝“肆类於上帝。”从这两则短短的 描述之中,可以看出尧和舜都是敬拜真神上帝的。在前一章我们 提到中国上古社会所传习的圣人之道,也是自尧舜开始。中国最古老的《书经》的第一篇就是《尧典篇》。
  
    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确定尧舜二帝为中国人的祖先之列。《书经·梓材》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译文∶“皇天上帝将中国版图及其人民赐给先时的圣王。”
  
    可见中国的先民深信,是上帝赐给他们圣王以及美丽的国土 和广大的人民的。所有的先王都是受命於天。使徒保罗这样说: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徒17∶26-27)
  
    上帝不仅将各国安置於各地,又赐给他们完全的自由。“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保罗这里所说的上帝“任 凭万国各行其道,”就是给万国自由行动的权利。当早期的中国人顺天而行,就有福惠从天而降临到他们;若是背逆上天而行,国家所面临的就是灾祸;君王就被剪除,而由仁德之主取而代之。
  
    在漫长的年月中,上古的大多数君王都是敬畏上帝,顺天而行。根据史书所载,秦王朝之前的三朝的最後一个君王都偏离了 正道,上帝就兴起仁德之主来攻击他们,不仅取了其王位,而且 改朝换代。
  
    原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於夏,以彰厥罪。”
    译文∶“天道乃是赐福善良而降祸於淫恶。上天降灾於夏朝,以彰明其罪恶行径。” 《书经·汤诰》
  
    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革命的汤,上顺天心,下合民意,应 时而起,革除了夏桀的命,推翻了背离天命,日趋腐败的夏朝而 建立了商。汤王在征伐之前对民众说∶
  
    原文: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殆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 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王说∶“来吧!诸位,都来用心听我讲话。并不是我这 年青人敢去作乱,而是因夏罪恶多端,天命我去攻灭它。现在,你们众人,常说∶我们的君主太不怜恤体贴 我们大家,荒废了我们农事而去征伐夏邑,民众都因 而怠慢不恭,跟他不和洽,说,这个太阳什麽时候才会灭 呢?我情愿跟你共同灭亡!’夏的罪行如此,所以我如今一 定要前去攻灭它。你们辅助我,来推行天的刑罚。我将重重地赏赐 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不会背信食言的。你们如果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要把你们和你们的儿子都杀掉,没有一 个能得到赦免。”《书经·汤誓》
  
    可见,汤王明白征伐夏桀的使命来自於上帝;他耐心地向民 众解释这一使命的神圣性质,若有不听命的,实际上就是不从上 天之命,因此其刑罚也是严重的。如同在以色民中兴起士师来领 导并施行拯救一样,上帝在中国兴起了这些圣王来实行其对中国 的领导。
  
    原文∶“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义。”
    译文∶“天生下老百姓就有七情六欲,没有君主就会生乱;只有天生聪明睿智之才能治理祸乱。” 《书经·仲虺之诰》
  
    成汤之德,闻名瑕迩,甚至及於鸟兽。现代汉语成语中的所 说的“网开一面”,就是指着成汤的宽柔之心而言。据《吕氏春 秋异用篇》所载,汤使人织网,仅织三面而网开一面。在中国的 历史上,大禹因治水有方流芳万世;汤则因献身救旱而名留青史。
  
    原文∶“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着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於桑林之野。”
  译文∶“汤王救旱,赶着素车白马,身着大麻布衣,腰系白茅,将自己当作牺牲,在野外的桑林之间向上帝祈祷。” 《尸子卷下》
  
    汤王献身祈祷,以救天下大旱一事,也被受到孔子尊重的同 时代史家吕不韦记入了《吕氏春秋》∶
  
    原文∶“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 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神伤民之命。’於是剪其发其手,以 身为牺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译文∶“古时汤王克胜夏桀而治天下时,适逢天下五年大旱,没有收成。汤王於是献上己身,在桑林中祈祷,说∶‘这是我一人之罪,请不要连累万民;就算是万民有罪,也是罪在我一人之身。不可因我一人之不聪敏,而使上帝鬼神(相当於圣经中‘灭命的天使’)伤万民之命。於是剪发,缚手,将自己当作牺牲,向上帝祈福。万民大喜,雨水大降。”《吕氏春秋·顺民篇》
  
    这里所说的天下大旱虽为五年,但更为古今学者所公认的时 间却是七年。《吕氏春秋》着名注释者,汉代的高诱就是这种看 法。王充(27-97)着《论衡·感虚篇》也作七年。《竹书纪年 卷五》列出汤之大旱,始於汤在位第十九年而终於二十五年,前 後共七年。王国维证明今本竹书纪年为伪,所记起始年限是否确 实,尚需辨证,但有一点是与传统所记一致,即汤之大旱为时七 年。似乎可以确定,大旱在夏桀时就已发生。
  
    令人惊讶的是,汤所遭的五个大旱荒年,恰与古埃及所遭的 七个荒年中第二年年尾相应!都发生在公元前1766年!两地发生 的七年大旱同时发生同时结束。(请叁见圣经史事与中国史事年 代比较表)。
  
    据《圣经》记载,现今以色列人的祖先,乃是亚伯拉罕的儿 子以撒所生的雅各。雅各有十二个儿子,最受他宠爱的是约瑟,因为“是他年老生的。”( 创37∶3)。父亲的偏爱激起了哥哥 们的不满,他们竟联手将约瑟卖给了埃及人。约瑟在埃及时,得到上帝的启示,解开了埃及法老所做的一个梦。
  
    “这就是我对法老所说,上帝已将所要作的事显明给法 老了。埃及遍地必有七个大丰年;随後又要来七个荒年,甚至在埃及地都忘了先前的丰收,全地必被饥荒所灭。” (创41∶28- 39)
  
    後来所发生的事,果然照着约瑟所说的。“埃及地的七个丰年一完,七个荒年就来了,正如约瑟所说的,各地都有饥荒,惟独埃及全地有粮食。... 当时饥荒遍满天下,...因为天下的饥荒甚大。” (创41∶53-57)
  
    中国商汤救旱,恰好证明遍满天下的七个荒年的《圣经》记载,是准确无误的。而《圣经》的记载也证实了中国关於商汤救旱的历史记载。两者相遇在公元前1766年!这一记载,向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证据,《圣经》是真实可信的。
  
    从年代比较表上,细心的读者,还能看出另一个发生在同一 时期的同样惊人的历史事件∶ 即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的出埃及,并在约书亚的领导之下於公元前1401年最终安居迦南,与中国人在盘庚率领下在公元前1400年完成历史性的迁都与朝代的更名。
  
    七个荒年之时,以色列的众子都迁到了埃及,在约瑟的看顾下,度过了荒年。以後就在埃及住下来了。後来,“有不认识约 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出1∶8)苦待以色列人,使他们 作了埃及人的奴隶。四百三十年之後,上帝兴起了摩西,带领以 色列人出埃及,恢复他们祖先对上帝的信仰。几乎与此同时,上帝兴起了盘庚,将商都从奄(今山东境内)迁到了殷(今河南境 内)。为什么要动迁呢?
  
    原文∶“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乃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译文∶“你们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麽要使万民震动而迁徙呢?’我之所以迁徙,是上帝将要使我们复兴我们祖先的德行,从而安定治理我们的家园。我要孜孜不倦地向着忠厚谨慎的目标迈进,恭谨地保护民众的生命,从而使大家永远幸福地居住在这新邑。” 《书经·盘庚下》
  
    盘庚所给迁都的答案,竟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因一样无二。都是要恢复祖先们对上帝的德行ⅵ而这种德行,乃是以敬畏上帝为根本特色的。
  
    我们在《圣经》中看到,为了保存或恢复百姓对他的信仰,上帝将他们从那些腐化不堪的地方迁走。公元前2247年建造巴 别塔时,上帝将“众人分散在全地上。”(创11∶9)。亚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时,“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以色列人出埃及,盘庚的迁都,甚至清教徒离乡背井,来到荒无人烟的美国。我们在这些史实中看到了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ⅵ这个事实表明了 这样一个真理∶那位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华上帝,与指示盘 庚迁都的上帝,乃是同一位至高的真神。
  
    後来周公在回顾夏商两朝的历史时说∶
  
    原文∶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 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於亨。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蒸,天惟降时丧。”
    译文∶王这样说∶“告诉你们这许多的邦国,并不是上天要舍弃夏国,也不是上天要舍弃殷国,而是因为 你们的君主及你们天下四方的邦国,行为过度放肆,鄙 弃了上天的命令,并且还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罪行辩护,(所以,上天才舍弃了你们。)由於夏国政治黑暗,不 能尽心尽意地去祭祀神灵,所以上天才给夏降下了欣的大祸,并且让另外的邦国来代替了它。你们商代的末 代君主,(不能汲取夏的教训,)依然过度享乐,使政 治十分黑暗闭塞,祭祀时奉献神灵的祭品很不洁净,所 以上天才给殷降下丧亡的大祸。” 《书经·多方》
  
    我们不必为上帝亲临人间事而感到惊讶,对於背道的犹大众 民,圣经中记载了上帝的话说∶“因为你们没有听从我的话,我 必召北方的众族和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攻击这地和这地 的居民,并四围一切的国民。”(耶25∶8-9)。可是尼布甲尼 撒因骄傲自大,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三朝老臣但以理对尼布甲尼 撒的孙子伯沙撒王说∶“王啊,至高的上帝曾将国位、大权、荣耀、威严赐与你父尼布甲尼撒;因上帝所赐他的大权、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在他面前战惊恐惧。他可以随意生杀,随意升降。但他心高气傲,灵也刚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夺去 荣耀。他被赶出离开世人,他的心变如兽心,与野驴同居,吃草 如牛,身被天露滴湿,等他知道至高的上帝在人的国中掌权,凭 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国。”(但5∶17- 21)。
  
    孟子对此总结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从天意就必 昌大,违逆天意必致灭亡。因为天是至公至义、至仁至善的。
  
    秦始皇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实际上,是真正的神权政体。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 废兴存亡亦然。”(《孟子·离娄章句上》)夏商周三代所以得天下,都是领受天命,凭借的不是版图与势力,而是上天所赐之 德行。汤王占地不过方圆七十里,文王也不过方圆百里,天下的 许多诸侯国的版图都比他们要大,然而他们以美德着称於世,受 命於天,而得天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尚书·仲虺之诰》
  
    历代的圣王都懂得敬畏天道,不辱上天所交托的使命。即使 有新王从前任手中接过王位,表面上是旧王所任命或禅让的,但 中国古人深深地懂得,真正立王废王的是皇皇上天。请听孟子 与万章之间的对禅让问题所进行的一段对话∶
  
    万章问孟子∶“帝将天下交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不对。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人。” 万章又问∶“那麽舜得天下,是谁交给他的呢?” 孟子说∶“上天交给他的。”万章说∶“上天交 给的,是上天所反复叮咛告诉他的吗?”孟子说∶ “不。天不说话,只不过用实际行动和事情体现出 来罢了。”万章说∶“用实际行动和事情体现,是 怎么回事呢?”孟子说∶“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但不能使上天把天下交给人;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使天子封他为诸侯;大夫能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使诸侯封他为大夫。过去,尧把舜推荐给 上天,上天接受了,并把他交给百姓,百姓也接受 了,所以说上天不说话,而用实际行动和事情体现罢了。” 《孟子·万章句上》
  
    孟子後来作出结论说∶“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圣经》的记载,肯定了人间政权的天定原则。“这是守望者所发出 的命,圣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或立极卑微的人执掌国权。”(但4∶17) 那真正在人间掌权的是上帝,要成就上天的旨意。
  
    不仅孟子说天不说话,而且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纵观中国古经,天意在人生中是至 为重要的。整个儒家哲学的基础就是敬天。中国人所说的天究竟 是谁?我们在下面要作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
  
    然而,三代的道统破坏了。自秦始皇开始,中国第一次有了 靠武力争胜的中央集权,出现了皇帝之说。而且又搞起了对五帝 的崇拜。秦王朝不可一世,结果成了最短命的朝代。这也是天意 不可违、逆天者亡的一个例子。
  
    在三代的帝王,崇祀上帝乃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每天都 有两次对上帝的祭祀∶早晚祭。受孔子所尊敬的武王这样说∶
  
    原文∶“予冲子夙夜桎祀。”
    译文∶“我这个青年人,必早晚祭祀。”《书经·洛诰》
  
    《诗经》中更是有许多祭祀上帝的记载∶如 “我将我亨,”我们奉养,我们献飨; 维羊维牛。供奉牺牲牛羊。维天其右之。“ 敬祈天帝接受。” 《诗经·我将》
  
    中国古人所祭祀的这位上帝,并不是一位抽象的天神,而是 具有位格的真神。令人费解的是,有些人承认人是上帝造的,却 不认为上帝能听能看,以为上帝是一位非人格神。有两段圣经的 经文可以供有这种看法的人叁考。
  
    “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箴20∶12) “你们民间的畜类人当思想,你们愚顽的人到几时才有智慧呢? 造耳朵的,难道自己不听见吗? 造眼睛的,难道自己不看见吗? 管教列邦的,就是叫人得知识的,难道自己不惩处人吗?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诗94∶8-11)
  
    圣经中多次提到上帝在梦中向人显现。当以色列王大卫死後,其子所罗门接替他做了王。圣经上说“所罗门爱耶和华,遵行他 父亲大卫的律例,只是还在邱坛献祭烧香。”(王上3∶3)上 帝悦纳了所罗门王的虔诚之心,“在基遍,夜间梦中,耶和华向 所罗门显现,对他说,‘你愿我赐你什麽?你可以求。’”(王 上3∶5)
  
    所罗门也像中国的古代的圣王一样,谦卑自守,以小子自居,向上帝求道∶“耶和华 我的上帝啊,如今你使仆人接续我父 亲大卫作王;但我是个幼童,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仆人住在你所拣选的民中,这民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求你赐我智慧,可以判 断你的民,能辨别是非。不然,谁能判断这众多的民呢?”(王 上3∶5,7-9)结果,上帝不仅应许赐给他智慧,还将国运、荣 华等都赐给了他。
  
    《书经》记载,大约与所罗门王同时的武丁,上帝在梦中向 他显现。
  
    原文∶“恭默思道,帝贲予良弼,其代予言。”
    译文∶“正当我恭敬地默默地思想天道之时,我梦见 上帝给了我一个助手,他要代替我说话。”《书经·说命上》
  
    武丁王於是吩咐人四处寻找上帝在梦见向他所指示的人,在傅 严之地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爰,把他请到京都,立他作了王相。中国古人对皇天上帝的认识,并不像巴比伦人那样,认为上 天是“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但2∶11),高高在上,不与世人交往。有一句表明上帝与下民之间亲密关系的话,在《诗经》 中反复出现∶“上帝临汝”。这个“汝”本意指“你们 ”。上帝既眷顾你们,自然也会眷顾我们。因此,理雅各将这句翻译 为“God be with us.”即“上帝与我们同在。”正是希伯来人所 说的“以马内利”(赛7∶14)。
  
    中国古人所认识的天虽不言,然而,上帝却是既听取世人的 祈祷,又与世人说话的。古经中有许多这类记载。
  
    原文∶“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於上下。敬哉有土。”
    译文∶“天像我们一样能听能看;上天明明地表彰善人,惩罚恶人,一如我们彰扬美善而得天下敬畏一样; 这样的联系通达上界与下界。地上的为政者,当持怀何等敬畏之心。” 《书经·皋陶谟》
  
   
  
    《诗经》中有许多诗对文王进行了赞扬,如《皇矣》篇上说∶
  
   
  
  维此文王,就是这位文王,
  帝度其心,上帝审察其心,
  貊其德音。巩固他的威信。
  其德克明,他能明察曲直是非,
  克长克类,他能分辩邪恶善美,
  克长克君。赏罚分明,顺从敬畏。
  既受帝祉,既受上帝恩赐之福,
  施於孙子。福泽绵延後世子孙。
  
  这首诗接下来说说到上帝是如何教诲文王的∶
  
  帝谓文王∶ 上帝对那文王赐言∶
  无然畔援,不要任其跋扈自专,
  无然锍羡,不要任其凯觎贪婪,
  诞先登於岸。你应先将狱讼平断。
  帝谓文王∶ 上帝告诫文王∶
  予怀明德,我喜悦你美的德行,
  不大声以色,不要总是发号施令,
  不长夏以革。不能过度铺张或变化无常,
  不识不知,不要自作聪明,
  顺帝之则。而要顺应上帝的法则。
  
   
  
    对於上帝所制定的法则,上天之命,中国古人是充满敬畏与 顺从的。他们相信一切出自上帝都是毫无错误的,是绝对正确 的真理。
  
    原文∶“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译文∶“天命是不会有错误的,占卜所显示的就是这样。”《书经 ·大诰》
  
    而且,古人认识到,既然天命是绝对正确的,因此也就不 像人间法则,时常会发生变化,需要不时的修正。武王在对他 的臣子发出衷告之後,对他们说∶
  
    原文∶“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译文∶“你们不知道,天命是不会改变的。” 《书经·大诰》
  
    中国人很看重这个“命”字;不仅用它来表述神圣的“天命”,而且用这个字来代表人类的“生命”。如果仅从文字说 的角度来看,古人对“天命”与“生命”、或“性命”,是不 加区分的。成语中也有“人命关天”的说法,表明天与人的生 命的渊源关联。为什麽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圣经》中耶稣的 一句话,可以解开这个谜。
  
    “我(圣子)也知道他(天父)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 (约12∶50)
  
    耶稣基督的这句话,不仅能解开“命”字之谜,而且还能 帮助我们认识皇天与上帝的关系。第一、天父的命令就是生命。因此,顺从天父的旨意,就是领受生命,而违背天意,就是自绝於生命之源。第二、天并非不言,而是不直接与人沟通。为什麽呢?
  
    “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 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上帝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 (赛59∶1-2)
  
    《约翰福音》1∶18上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 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纵观全本圣经,天父只有三次 说话的记录。一次是在耶稣受洗时(路3∶21-22);一次是耶稣登山变像时(太17∶5);一次是在耶稣受难的那一个星期 (约12∶28)里。但天父的旨意却完全地向世人表明了。耶稣 的这句话表明,天父与人类的沟通的媒介,就是降世为人的基督。
  
    可见,中国人所认识的天,正与圣经中所说的天父相同,而 古人所说的上帝,正是圣子耶稣基督。千百年来,那位带领中国 先民的上帝,正是神人共体的人子 耶稣基督!
  
    在上古中国人的眼中,皇天上帝不仅是公义的,而且是慈爱 的。上帝虽然憎恶罪恶,却深爱世人。
  
    原文∶“天惠民、惟辟奉天”。
    译文∶“上天爱民众,在位者应当敬顺上天之心。” 《书经·泰誓中》 “有皇上帝,皇天上帝,伊谁云憎?” 他憎恨谁呢? 《诗经·正月》
  
    以教导兼爱闻名天下的墨子,更是从自然的动转、朝政的兴 衰、善恶的报应等多方面论述了上帝的大爱,并指出人当以爱回 报於天。
  
    原文∶“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矣,曰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峪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为王公侯伯,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五谷麻丝,以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今有人於此,骐若爱其子,竭力单务以利之,其子长,而无 报子求父,故天下君子,与谓之不仁不详。”
    译文∶“并且我知道上天爱护人民,如此深厚,也有我的理由。因为上天将日月星晨分开,以照耀天下,制定春夏秋冬四时,以为纲纪法度,下霜雪,降雨露,使五谷生长,丝麻发遂,使 人民得以供给财用,又分列山川峪谷,广布各种事业,设定王 公侯伯,以监察人民的善恶,赏赐贤良,惩罚贪暴,徵收五金 木器和鸟兽而用之,从事於五谷与丝麻之生产,以供给人民的 衣食财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现在假使此地有一个人,极 喜欢他的儿子,为他儿子的利益,竭力的去做事,等到儿子长 大了,却不报答父亲的恩惠,那麽天下的君子都要说他不仁,不祥之人了。”
  
    《墨子·天志中》 从古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秦的时代实际是以上帝(基 督)为中心的时代。这一点从近代出土的各种殷商祭祀文物与其 上的铭文上可得证实。受命的君王被称为 “天子”,表现了人与 上帝的父子一般的亲密关系。圣经称上帝“为我们的父”,耶稣 教门徒祷告所说的第一句对上帝的称呼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 他在复活之後即将升天去见上帝时,对他所爱的门徒玛利亚说∶ “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 的上帝。”(约20∶17)。年高的门徒约翰,在年老时有感於上 帝对於世人的爱,以致不知道用什麽样的词语来形容才好,大声 说∶“你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3∶1)
  
    可见“天子”的名字并不是帝王的专称,每一个顺从天命的 人,都是天之娇子,都是上帝所生的“天子”!我们发现上帝在 先秦的时代,使用先知先觉们传讲天道,甚至还直接与他们用言语进行交通(如与文王)。秦王焚书之祸,虽然使他们所传讲的 一些宝贵的话语被焚,但真理的亮光却没有被大火所灭。那位使 天地流转运行的上帝,仍是天地的主宰。太阳仍然每天升起,月 亮照样彻夜透洒清辉。上帝会让那些在神州大地的“天子们”被 扣在黑暗之中吗?中国的先知先觉之中有没有受到天道更深刻的 启示呢?
  
  第六章 破译道的奥秘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名‘大”。《道德经》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典最伟大的编纂者,也一直被“道” 所惑,相信道的奥秘不是人的智力所能理解。因此,孔子对于 天道与人性并不妄自推测。弟子说他们的先生没有以下四种毛病: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夫子丝毫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 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论语·子罕第九》
  
    人是否能理解道的真义呢?我们知道,《圣经》中最大的奥 秘是上帝本身。有一段有名的经文,描述了人在认识上帝方面的 无能为力。道是否与上帝相关呢?
  
    “你考察,就能测透上帝吗? 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 他的智慧高於天,你还能作什麽?深於阴间,你还能知道什麽? 其量,比地长,比海宽。”(伯11∶7-9)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一封信中说,“世人凭自己的 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 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1∶21-22)实在说来,人所学的一切功课之中,最难而又最使人感到难为情的一课 就是∶人是极其有限的,并不知道无限之上帝的一切ⅵ学到了这 一课时,人就走上了真正的智慧之路。然而,上帝却明显是希望人认识他的。人既不能靠自己认识上帝,又该靠什么呢?
  
    我们从老子所说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曰“大”,我们看出,老子似乎看到了一位他所无法描述的神秘 人物。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竟使这位中国的大智大慧的老子困於辩识呢?莫非这神秘莫测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麽?他的名字难道要永远成了一个谜吗?
  
    “隐秘的事是属於耶和华我们上帝的; 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的, 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申29∶29)
  
    可喜的是“明显(启示)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的”。上帝的启示是人类认识上帝的唯一的途径。上帝向人心说 话至少有三种形式∶藉着大自然无声的课本;藉着他所兴起的先 知;以及藉着人类家庭的一员 耶稣基督。“因为上帝本性一 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此外,藉 研究人类史与个人生活道路上所显示的上帝待人的奇妙手段 (providence,或译为“天意”),也可以帮助世人认识上帝, 明白上帝的旨意,如孟子所说从行动与具体事情上来认识天意。
  
    圣经中最大的奥秘是“神性”或“三一真神”的奥秘。“三 位一体”并不是圣经中的术语,而是人创造的。所谓“三一真神”, 简单来说,就是指圣经中所说的上帝是三位彼此有别,却在意志、思想、情感与目的上相互一致的真神。并不是三位真神共用一个 身体,像《封神榜》中的哪吒式的人物,或像佛教、印度教等异 教中所描述的三头六臂式的怪物。
  
    圣经中有许多章节表明,上帝是彼此有别的三位。“太初有 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约1∶1)这里的“道”, 是“话语”,是上帝思维的表达。既是话语,就意昧着有说者也 有听者。这段经文表明至少有二位上帝。上帝并不是孤寂的天神, 而且有彼此间的思想与感情的交流。
  
    常被人引用的另一句经文是∶“上帝就是爱”(约一4∶8) 爱必须有爱的发出者与 接受者,爱与被爱两个对象。耶稣基督点 明了三位上帝的同在∶圣父上帝,圣子上帝,圣灵上帝。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8-19)
  
    从永恒的过去到永恒的将来,上帝都是自在自足的。上帝中 的三位真神彼此之间享受与交换圣洁的爱,远远超出有限之世人 所能理解。惟有爱能唤醒爱。上帝创造天使与世人并不是因为孤 独、或是缺乏爱的对象;相反,正是为了分享他们之间完美的爱 与交谊,上帝才创造了能反照上帝形像的生命体。
  
    中国古代的先知对这一奥秘有何指教呢?他们认识的真神上 帝为何,又从天领受了多少感应呢?让我们集中看看老子的教导。
  
    中国古代智者老子的生平,是一个谜。传统上认为他生活在公元 前570年左右,略早於孔子。其生活年代应该与希伯来大先知但以理 的时代相仿。
  
    据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所载,老子即老??,姓 李名耳,字伯阳。做过周室的“ 守藏室之史”,即相当於现在的 图书馆馆长。据说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中华民族自古为礼仪之 邦,所谓“礼仪之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法制国家。一个 “礼”字突出地说明了华夏民族的智慧。以色列人的智慧,也正 体现在他们天授的律例与典章。摩西在向以色列人宣布耶和华上帝亲赐的法典之後,这样对他们说∶
  
    “照着耶和华我上帝所吩咐的,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 使你们在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所以你们要谨守 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他们听见 这一切律例,必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 (申4∶5-6)
  
    可见,老子必是知“书”达“礼”的智者。至於老子究竟是 何许人,无人能说得清楚。老子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他留下了 掷地有声的五千言《道德经》,从多方面启明了大道的本像。虽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其实,吼来道家的许多做法与信 仰,与老子却没有多少关系。透过《道德经》我们可以看出,老 子祈望一位肉身之道的显现。可是,後来的道教竟将他当成了道 的化身。与老子自己的教导相距何其远ⅵ实际上,老子只是中国 古代的传“道”人。
  
    老子与圣经中的一个人物,耶稣基督的先锋施洗约翰,好有 一比。作为主耶稣的开路先锋,施洗约翰肩付着为主预备合用的 百姓的重任。而这一工作则是通过宣讲“悔改的洗礼”而进行的。 施洗约翰早年在旷野生活,远离了一切世俗的影响,有上帝的话 临到他。众人都到旷野去受约翰的洗。当时的官长和法利赛人(犹 太人的宗教领袖集团),担心将来没有人再跟从他们;便派人到 约翰那里,想得他话的把柄,好治他。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 和利末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 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 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以利亚是生活在公元前865年 左右的先知,活着被接升天。)他说∶“我不是。” “是那先知(指要来的救主)吗?”他回答说∶“不是。” 於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 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 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 ’,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 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麽用水施洗呢?” 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 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後来的,我给他解鞋带 也不配。” (约1∶19- 27)
  
    约翰告诉问他的人,重要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所传达的 信息。他不过是那要来的先知(基督耶稣)的信使。同样,虽然 没有人知道老子是谁,他也没有为自己留下只言片语。但他所作 的也正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的工作。 老子正是那“大道”的先锋官,虽然并不与他生活在同一年代。 但与约翰一样,老子藉着他的五千言,在中国人心中为大道的显 现,预备道路。
  
    《道德经》一开篇,老子就向他的听众指出,他所要讲说的道 可不是什麽寻常之道。而且,这“道”的名,也非寻常之名。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是可以道出来的,但不是寻常之道; 道的名字也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寻常的名字。” 《道德经》第一章
  
    接下来,老子希望他的听众们注意,这非常之道酷似某位之 子。他继续说∶   原文∶“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我不知道他(道)是谁的儿子, 有帝王气象,却在帝王之先。” 《道德经》 第四章
  
    这位有儿子模样的“道”,早於中国各位先帝。中国的古经 上,也没有关於他生事的记载。那么,《圣经》是否可以帮助确 定这位“儿子”的身份呢?老子之前二百年左右,希伯来的大先知以赛亚曾预言说∶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赛9∶6)
  
    这“婴孩”显然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因为他既是“子”, 又是“永在的父”。 既是“永在的父”,故必在一切帝王之先, 从永恒的过去就存在。可是这“婴孩”又是“全能的上帝”,他 的名字又叫做“奇妙策士、和平的君”。何等不同寻常的名字ⅵ 难怪老子不知其名。《圣经》告诉我们,这儿子就是圣子耶稣基 督。他曾与上帝同在,他就是上帝。“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 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
  
    论到天地的创造,圣经上说∶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渊面黑暗。 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1∶1-2)
  
    这里的“上帝”一词,在希伯来原文中是一个复数名词,意 味着一位以上。大概是指圣父与圣子。这段经文中,还单独提到 了“上帝的灵”,叁与天地的创造大工。从这里可以看出,三位上帝同时叁与创造大工。我们感兴趣的是,“子”在创造中所担 任的角色。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 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 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他立高天,我在那里; 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 上使苍穹坚硬,下使渊源稳固; 为沧海定出界限,使人不越过他的命令, 立定大地的根基。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 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箴8∶22-24;27-31)
  
    可见。“子”在创造中乃是“工程师”的形像ⅵ万物都是藉 着他造的。耶稣就是那与起初“上帝同在”的道。“道成了肉身, 住在我们中间”。(约1∶14)耶稣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 生命。”(约14∶6)。耶稣即是“上帝之道(言)”,又是“道 路”与“真理”。
  
    饶有意味的是,中文里的一个“道”字,既有“言”,又有 “道路”与“真理”的意思。一个“道” 字,正是耶稣的多种身份,我们不禁想起,耶稣是否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或“子”呢? 老子所见的是否只有一位“子”,拟或还有别的什麽人?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明,其下不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见却不能看得分明 超乎於形(夷); 听见却而不能听得分明 超乎於声(希); 摸,却握不住 不可捉摸(微)。 这三者不可思议,联合在一起。 ......与亘古之道同在,与今时同移。 知道远古之始,才是道的真谛。 《道德经》第十四章
  
    这古道既是超乎于形,声,又不可捉摸;试问,老子是如何得见,得听,得以捉摸的?老子也似乎是处在不同异象的经历之中ⅵ 使徒保罗描述到“主的显现与启示”时说∶“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 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林後12∶2-3) 很明显,保罗所描写的经历超出了人的有限感官的正常体验。这 是从上帝得启示与异象的特徵之一。
  
    我们在第五章提到,上帝藉异梦与异象向他的先知显现并发 出启示。那么,老子的经历是否也是从“道”直接得来的启示呢? 老子是否够资格被称为先知呢?
  
    真神与假神的区别在於创造主的身份。我们已经看明基督既 是有言之道,又是道路之道与真理之道。如果创造主的身份也是 道的内在特质,那么我们就满有把握的说“道”就是真神上帝了。 老子所说的道是否为一切万物的创造之主呢?让我们来听听 老子在异象中所得的述叙吧。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译文∶有物神秘地形成,在天地之前就存在。 在沉寂与虚空中,独立而不变化,不停地运行, 可以称作万物之源。我不知他的名字,以“道” 为他的字,勉强以“大”为他的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比较《创世记》1∶1-2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不难看 出,两者所描述是同一件事。三一真神上帝既没有始也没有终 (先天地生);比较“周行而不殆”与“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三一真神上帝(道)当然“可以为天地母”。
  
    上帝的名字,与上帝一样,同样是一个奥秘。只有藉着上帝 自己的启示才能得知。在《圣经》中,当上帝在棘荆丛中向摩西 显现时,同时宣告了他的名字∶
  
    “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 耶和华你们祖宗的上帝, 就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 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 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出3∶13-14;15)
  
    後来,摩西蒙召上西奈山,上帝再次宣告自己的名∶
  
    “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 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 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 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34∶6-7)
  
    很明显,老子并不知道亚伯拉罕等外国名字,但是他却正确 的用“道”来指称创造天地的主。而且,一个“大”字也好生了 得。《易经》中有“大哉乾元”,以大来描述乾元,即天。孙希旦《礼记》集解∶“大者,极至之名。”可见,大,就是至大至 刚之乾元,至高至上之天。这一个“大”字,说明了“道”至高 无上的地位,与天、乾元相同无异。
  
    老子在给出了“道”与“大”的名与字之後,继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圣经》中所说的耶和华,就是“自有永有”(“I AM”)的 意思。是取法于自我,以我为法的自有永有的自在体。“道法自 然”,是说“道”以自己为法的依归。“道法自然”与“自有永 有”都是“自在的立法者”。
  
    综合以上“道”的各种特质,可以看出,中国古经中的“道”, 乃是万物的创造者,正是《圣经》中的三一真神!
  
    道是用什麽创造万物的呢?
  
    “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
  
    所谓“有生於无”,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乃是从“有”自 身而生,并不是假藉於外物。使徒保罗说∶“我们因着信,就知 道世界是藉着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有),并不是从 显然之物出来的(无)。”(来11∶3)
  
    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约翰福音》的开首语∶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然而,老子最着名最神秘莫测的一句话却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它的意思却从来没有人能说清。 许多人对此作过解释,而这些诠释者们对自己的解释也大多不满 意。这句话也同样的困惑着我们,但以上面对老子之道与圣经中 的上帝的新的认识,我们相信下面的两段《圣经》经文对理解老 子的这句话,必有所帮助。
  
    “你们要就近我来听这话∶ 我从起头并未曾在隐密处说话; 自从有这事,我就在这里。 现在,主耶和华差谴我和他的圣灵来。” (赛48∶16)
  
    “在天上作见证的原来有三∶ 父、道、与圣灵∶这三样也都归於一。”(约一5∶7)(注一)
  
    我们在这里尝试着在《圣经》的光照下,提出一种解释。上 帝(道)乃为一,任何一位上帝均可代表其他二位,任何二位上 帝也可代表三位上帝。三位上帝一起创造万物,即“三生万物”。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并没有全部的答案。承认自己不能完全 把握有关上帝的全部真理,不过是承认人有限的心智不能把握无 限的上帝。若是人能明白上帝一切的奥秘,就不会发现新的真理 了。上帝也就不再是至高至上的“大”“道”了。感谢上帝,上 帝乃是无限的奥秘,“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 (西2∶3)就是在永恒的年岁里,我们虽在“大道”的脚下不倦 的学习,却仍只能是“搏而不得”,永远不能完全把握上帝无穷 的智慧与美善。
  
    毫无疑问,代表着上帝神格的“道”,是中国文化的重心, 是倍受圣人所尊重的。“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 (《孔子集语卷十七》)我们在上一章看到,中国人所认识的天, 就是圣经中的圣父上帝;中国人所认识的上帝,就是圣经中的圣 子上帝。在这一章,我们又看明,中国古人所认识的道,其实就 是耶稣基督。那麽,圣灵上帝是否为中国古人所认识?他的名字 是否为中国人所知晓?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下一章要探讨的问题。
  
  
  注释:
  
    注一∶ 此句依原文及钦定英文圣经版译出。英文原文为 For there are three that bear record inheaven: the Father, the Word, and the Holy Ghost: and these three are one. (1John5:7 KJV)
  
  
 浏览:89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3/7 1:00:4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24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85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66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72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191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08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88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6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63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19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