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
说明:其实,当年的冯云山洪秀全就是以相似的逻辑创立了拜上帝会,而坚决否认信奉上帝是"从番"的.
全文见 http://tai-ji.com/mxz/07a.htm 第四章 孔孟二圣的惊世预言 孟子是上古圣人中的最後一位,历史上称之为亚圣,其地位 仅次於孔子。唐儒韩愈把孟子作为尧舜之道的最後传人。他在《原 道》中写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里所说到的孟轲,就是孟子。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其他几位 圣哲,我们将在探讨孟子的奇妙预言时逐次说明。这里让我们先 来看一看孟子本人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无明确 记载。据推算,大约为公元前373到前289年。 孟子可能是早年丧父,因为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 母不见其父。有关孟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数西汉未年的学者 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话说孟子的 母亲仉(音zhang长)氏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 三次搬迁。第一次所搬到的地方是一个商人区,那里的小孩子们 在一起玩耍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彼此做生意。孟母不希望看到孟子长大以後心中重利轻义,就决定迁开。第二所迁到的地方不巧有一些做棺材生意的人住在那里,孩子们在一起便以做丧事为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会使孟子不重生死,游戏人生。因此再次动迁。第三次所迁到的地方,早上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孟母认为这里的人对学习看得重,故在那里住了下来。以孟母一孤单妇人,如此执意的三次搬迁,足见对孟子教育之重视。 可是孟子早年贪玩,不爱读书。身为慈母,又要身兼严父之责。为了教育孟子,孟母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在现代织机发明之前,古代的中国虽为纺织之国,可是用来织布的织机却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古诗《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就是对古代妇女辛勤地织布的生动写照。可是为了启发儿子,孟母有一次不惜“断织投杼”,将自已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从中剪断,又将梭子重重的摔在地上。母亲的这一举动使孟子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已的贪玩是如何伤透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从此发奋读书,学效孔子,终於成为一代圣贤。 孟子虽然为不能在孔子门下亲聆教诲而感到婉惜,可他却有幸做了孔子玄孙子思门下的的学生。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 不大可能直接师从子思,大概师从子思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孔子之道的真传。孟子一生也是设帐授徒,门生济济。他常与门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倍受礼遇,可他的教诲与主张却未得各 国君王的重视与采纳。 孟子一生享年八十三岁,给後人留下了宝贵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凡七章,意深境远,其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影响实非 言语所能笔录。下面我们将与大家一起探究《孟子》书中的几段 精彩的预言。 孟子的大预言 我们在《孟子》一书中常可读到孟子论到从传说中的两位先 王所传下来的“尧舜之道”。虽然现有的历史对於这个大道的传 承过程没有明确的记载,可是孟子却给出了各个圣人之间传承的 大致年限。 《孟子尽心章句》最後一段,也是《孟子》全书最後一段∶ 原文:孟子曰∶“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若禹、皋 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於文王, 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 闻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 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的前半句∶“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 舜在禹登帝王之位之前去世。而禹是建国公元前2205年前後中国 第一朝夏朝的第一位帝王。根据历史年代,殷商第一位帝王汤王 卒於1753年。汤王去世之前五百年,则为公元前2253年。而这个 年代正与尧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影响的年代相吻合。考虑到《圣 经》所记载的巴别塔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47年这个因素。 《圣经》上说到耶和华上帝“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创11∶9); 中国史书对此却无记载。我们若相信《圣经》的话,就能看出, 中国人也必从此而来。公元前2253年前後,应该正是中华祖先从 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巴别塔(今伊拉克境内)所在地, 由西向东大举迁徙到中国境内的时候。对於这一迁徙,中国古经 并无记载。 再看後半句:“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 之。”这里所说的禹就是民间传说的大禹治水的那位治水英雄, 中国夏朝的第一位帝王。皋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辅佐舜和禹两位帝王的两朝重臣。说是大臣,其地位却又异常的特殊,常 常教导舜和禹。(见《尚书· 皋陶谟》)与《圣经》中的先知地 位极为相似。他们与舜和禹生活在同一时代,故得亲自见到并晓 得尧舜之道。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幅孟子所描述的“圣道”薪火相传的美 妙图景。汤是这个链环中的关键性的第一环。夏朝的最後一位帝 王桀,亲女色,疑直臣,荒淫无度,滥杀忠良。汤会合诸侯,起 兵灭桀,取而代之,夏灭商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汤武革命”。 孔子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第四十 九》)。汤王是一位圣明的君王,尧舜之道在汤身上得以发扬光 大,普照天下。汤在位十三年崩,即公元前1753年。到汤时尧舜 早已作古,故汤之於圣道乃听人传说而得。这里同时告诉我们, 早期的圣道是囗头相传的,并无文字记录。 第二句∶“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 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中国帝王年谱上虽无文王之名,可他却是周朝真正的开国元 勋。《诗经》上却充满了对文王的赞扬。例如《皇矣》∶ 原文 译文 皇矣上帝, 伟大啊,上帝伟大! 临下有赫。 面对下界,洞然明察。 临观四方, 观察四方之国, 求民之莫。 觅求安民之所。 维此文王, 就是这位文王, 帝度其心, 上帝审察其心, 貊其德音, 巩固他的威信。 其德克明, 他能明察曲直是非, 克明克君, 他能分辨邪恶善美。 克长克君。 赏罚分明,人人敬畏。 文王名昌,乃商纣王时期的位於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一位诸 侯,世称周。世伯笃仁敬老,德威显世,纣王因此对这位世伯昌 甚为忌恨,曾将其囚於今河南省汤阴县。文王被囚期间,作易爻 辞,成为现在流传的《周易》的作者之一。商纣王无道,文王之 子起兵伐纣,灭商立周。据史书所载,文王生於公元前1229年, 卒於公元前1132年,终年97岁。(注一)因此,从商汤(卒前1753 年)到文王出生共历524年。 第三句∶“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 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我们看到,孟子在讲 论圣道传承链环时是谨慎而恭敬的,旨在向後世说明,“孔子之道”就是最初中华祖先承天所启的“尧舜之道”,或“圣人之道”。 从文王去世的公元前1132年,到孔子出生时的公元前551年, 其间相距共581年。太公望、散宜生都是归服文王的周朝开国大臣, 他们乃亲受文王教诲,故对“圣人之道”是见而知之。而孔子则 是从古籍和向当时的人学习而得“先王之道”。可惜到了孔子时, 先王之道中的“大道”以及真正的祭天之礼已经失传。 孟子看到上天所赐的“圣人之道”,如此精妙地保存传世, 深知上天不绝此道。虽然孔子已去,到他的年代未见其他的圣者 兴起。然而他仍然充满信心地预言说∶ 原文∶“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在世者。” 译文∶“那时有天时,现在也有天时。五百年必有 圣王兴起,而其间必有一些有德之人出现。”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依孟子的看法,从尧舜到成汤,其间五百馀年;从成汤到文 王其间又经过了五百馀年;从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馀年;那么在 孔子之後五百馀年,世间必有一位圣王兴起!而且这些圣人一位 比一位更加贤明,对“圣人之道”的领受一位比一位更加光大。 在孔子的眼里,文王周公乃是集古圣之大成者;而在孟子的眼里, 孔子则又过於一切古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出於其 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天道的这种渐 进性,正如同《圣经》所说∶ “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箴4∶18) 上天所赐的圣人之道,必不因日久而昏暗;恰恰相反,将以 更明亮的光辉照亮世界。那么,孔子之後的将五百年将要兴起的 这位“王者”,必如中天之日,光彩照世。 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据太史公记载“葬鲁城北泗上,弟子 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复留。 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注二)依此推算,孔子丧 礼终日应当往後推六年,即公元前474年。五百年之後就是公元27 年(没有公元0年,因此加上一年),正是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 刘秀虽於公元25年重建汉室江山,但以他的文治武功,不堪称为 孟子所仰望的圣王。光武帝在位十五年,并非有惊人的建树。事 实上,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任何功过三朝圣王的帝王将相。 那么,孟子的这个预言是否落空了呢?如果没有,那么,这 位“王者”会是谁呢?如果在中国的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一位“圣 王”,又当从何处寻找呢?孔子似有所一段话指点迷津。 原文∶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 则丘弗知,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 “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 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 帝善任智勇也,圣则丘弗知。”“三皇圣者欤?”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商 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 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丘疑其为圣, 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 “孔丘欺我哉!” 译文∶商太宰来见孔子,问道“孔丘是圣人吗?”孔 子问答说∶“圣人,孔丘不敢当,不过孔丘博学 而多识。”商太宰又问∶“古代的三王是圣人吗?” 孔子说∶“三王是善智勇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 不知道。”又问∶“五帝可谓圣人吗?”孔子说∶ “五帝是善用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 又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皇是善用 天时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道。”商太宰大 为吃惊地问∶“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圣人呢?”孔 子大为激动地答道∶“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 乱,不言而有信,无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 之伟大,百姓无法用合适的话来描述。孔丘认为他 可能就是那位圣人,不知是否为真?”商太宰心中 暗笑道“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列子·仲尼》 列子书中与孔子对话的这位商太宰,是当时宋国的官员。具体 姓是名谁,现已难以考证。他虽然求教於孔子,可是对孔子所说的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并不相信,以为孔子是在骗他。这位官员不 敢相信,为何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从古就一直向往的圣王竟然不是中国人,而将生在西方!列子所记的这段经文,历来未受人的注意。 其中的原因众多,很多人也以为,孔子所的“西方之圣”乃为戏言。 然而,孔子却是认真的。《列子》上说“孔子动容有闲”,足见 孔子论到这位圣者时的激动与向往的神情。 孔子不仅指明了圣王的方位,而且还题到了他施行王政的时间 上的特点: 原文∶“如有王者,必世後而仁。” 译文∶“若有真正的圣王兴起,他将等候三十年, 然後将仁爱之道昭示於天下。”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所说的这位西方圣王,为何要等三十年才将仁爱之道 广播於天下?孔子所说的究竟是甚麽意思?孔子说的西方又是 指哪一国呢?与孔子同时代的释迦牟尼,後来被一部分中国人奉为“西方圣者”,甚至有人不惜千辛万苦去“西方取经”。然 而释迦却是一位否定天道的人物,不大会是敬畏天道的孔子所说 的“圣者”。相对於中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以色列乃是中国的 西方。我们不妨将眼光以色列,从中国先知的预言转向希伯来 先知的预言,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古希伯来先知对圣王的预言 查世界各国之经典着作,只有古希伯来的《圣经》中才有一 段跨度超过二千年的关於一位至高的圣王预言。这段预言出自《旧 约圣经》中的《但以理书》一书中。 大先知但以理生於公元前587年,他与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恰为同时代的人;正值犹大国(以色列)历史上的所面临 的生死存亡时期。当时,犹大国的京都耶路撒冷被强悍的巴比伦 围困。後来耶路撒冷被攻陷。年少的但以理与许多以色列人一起 做了巴比伦人的俘虏,於公元前605年离乡背井,被解往巴比伦 帝国。可悲的是,犹大国末後的四位国王,不敬拜他们的创造主 上帝,却反倒拜起了偶像,拒绝上帝的恩典与保护。因此上帝允 许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占了他们的国家。 前此一百多年,那位曾经在秦王朝出现五百多年之久就预言 到了秦朝存在的上帝藉大先知以赛亚, (见赛49:12)曾向当时的 统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日子必到,凡你家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 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 并且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在巴比伦王 宫里当太监的。”(赛39:6-7) 但以理虽然身在异邦,却靠上帝给他的智慧,解开了巴比伦 王尼布甲尼撒自己做过却完全忘记了的一个梦。但以理被公认为 天上上帝的真先知,而且因他所表现的超人智慧,不仅得到王的 器重,还做了巴比伦国的总理大臣(见但2:48,49);而且在尼布 甲尼撒王之後连任首相,成为三朝重臣。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 王之孙为王的第三年,上帝借天使向他说了一段可怕的预言。结 束时又给了他一段与时间有关的预言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所 就必洁净。”(但8:14) 对後这段预言,但以理百思不解,并因此病了数日。(见但 8:27)他清楚知道犹大国将在巴比伦为奴七十年,因有先知耶利 米预言说∶ “全地必然荒凉,令人惊骇, 这些国民要服侍巴比伦王七十年。”? (耶25:11) 但以理在给尼布甲尼撒王释梦时,曾预言巴比伦国到时必被 玛代波斯所取代。而这一预言亦在他眼前实现。此时的但以理已 是年过花甲,他一生有上帝的灵与他同在,政绩赫赫,荣神益人。 在玛代族大利乌王元年,年近百年的但以理知道七十年被俘的年 岁将满,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上帝祈祷恳求∶ “主啊,大而可畏的上帝, 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 主啊,求你按你的大仁大义, 使你的怒气和忿怒转离你的城耶路撒冷, 就是你的圣山。 …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但9:4,16,19) 上帝应允了但以理的祷告,并派天使加百列迅速飞来,对他说∶ “但以理啊!现在我出来要使你有智慧、有聪明。 …我来告诉你,因你大蒙眷爱, 所以你要思想明白这以下的事和异象∶ 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 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 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 (但9:22-24) 但以理听罢一定大惊!天使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你本国(犹大国) 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 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 莫非这位圣者就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弥赛亚(受膏者、或救世主的 意思)?天使加百列继续向但以理解释道∶ “你当知道, 当明白, 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 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 正在艰难的时候, 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 ”(但9:25) 不错!加百列所说的正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弥赛亚,那位圣王! 那位在人类的始祖偷吃禁果後上帝向他们所应许的救主!可是, 他会在什么时候降临呢?可以想见但以理一定非常着急地想知 道下文。 “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原文与英文此处有“不因自己”而) 被剪除,一无所有。 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 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但9∶26) 但以理心里一定会思想∶为什么那位受膏者(圣王)必被剪 除,却又不是因为他自己呢?来毁灭这城和圣所的意思是明显的, 不必多作解释。可是圣城与圣所不是被巴比伦人毁坏了吗?而且 连人都被掳到了巴比伦!难道说要再建圣所又再度让它被毁不成? 不过,加百列的信息尚未结束。请继续听∶ “一七之内, 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 一七之半, 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 (但9:27) 这里所说到的预言论到了太多的将来要发生的事,但以理虽 然不能全然明白;但毫无疑问,他深知这段预言的重要性,因为 它关系到那位将要到来的救赎之主,那位圣王!两千多年後的今 天,我们是何其有幸,得以有机会在《圣经》的光照之下,解开 这段预言! 论到时间的预言,《圣经》中有个原则:“一年顶一日。”(民 14:34)或“一日顶一年。”(结4:6)因此预言中所说的2300日,也就 是2300年。而从其中所截出的一段,“七十个七”,也就是490 年。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这490年的起点。请再读但9:25∶ “你当知道, 当明白, 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 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 可见这490年的起点在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的时候。读者 诸君,在但以理的时候,耶路撒冷乃是一片荒凉。所以这里所说 的重建其实也是一个预言,并且这个重建的预言後来得到了实现! 根据《以斯拉记》,关於重建耶路撒冷的命令有三次: 第一 次是公元前538年由波斯王塞鲁士 (古列大帝) 发出的 (拉1:2-4); 第二次是大利乌王在公元前519年左右发出的 (拉6:1-12);第三次是波斯王亚达薛西第七年,即公元前457年发出的 (拉7:11-26)。最後发出的这个命令赋予了犹太人在波斯治下的 政治宗教和司法权。以斯拉也於这一年回到了耶路撒冷。 第二∶请再回到但9:25节後半部:“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 七。”这里将490年又进一步分割。七个七等於49年。六十二个 七是434年。事实上,耶路撒冷的城墙与街道的重修花费了49 年 的时间,直到公元前408年才完成。公元前408年再加上434年就 到了公元27年。 那么,公元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日历,都是罗马历。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为公元元年,并以此为分界点,分公元前与公元纪年。不过,罗马的史学家们在确定耶稣诞生年时把时间弄错了。耶稣实际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四年到五年之间。根据《路加福音》所载: “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在三十岁。”(路3:23) 在耶稣正式出来公开传道之前,接受了他的先锋施洗约翰及圣灵的洗。约翰是在耶稣之前上帝差到以色列人那里去的最大的一位先知。约翰作见证说: “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 ‘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 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2-34) 耶稣受洗时,不仅有圣灵的降临,天上也有声音说:“你是我的?子,我喜悦你。”(路3:22) 耶稣的受洗就是受圣灵的膏,成为受膏者。耶稣受洗之后三年半,也就是公元31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祭祀的羔羊为人类的罪而献上,使预表他伟大牺牲的祭祀与供献从此止息。 公元34年,一位名叫司提反的信徒 (见徒7:52-58 ),因传讲福音被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为耶稣的福音殉道。至此,福音传向犹太人以外的外邦各国。划定给犹太人的490年到公元34年也就结束了。保罗的悔改,大约也发生在这一年。论及于此,保罗有话对犹太人说: “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 ‘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徒13:46-47) 耶稣在世传道时,曾几次引用但以理这段预言的话。有一次门徒彼得问他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 到七次可以吗?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耶稣实现了预言中的一切。 但以理书中的这段预言,预言了耶稣第一次以人形降世的确实年代。这段预言在历史上准确应验了!关于这些年代,本章的图解或许会给您一些帮助。 王者──耶稣 但以理的这段在耶稣降生前五百多年所作的预言,乃是基督教的的基石。没有这则预言的应验,就少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耶稣就是那位将要降世的救世主。而预言中关于救主之受膏、受死、除去罪孽引进永义等使命在耶稣身上的应验,正说明基督就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世人可以欢喜地说: “啊,这是我们的上帝? 我们素来等待他,他必拯救我们。 这是耶和华,我们素来等待他, 我们必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赛25:9) 孟子在这里盼望王者兴起是有原因的。上古的中国人似乎很早就在等候这位王者的来临,因他来就要将百姓从罪罚之中救出来。孟子引《书经·仲虺之诰》上的话说: 原文:“奚我后,后来其无罚。” 译文:“恭敬等候我们的君王,君王为了我们就不再受罪恶的杀罚了。”《孟子·腾文公章句下》 这种对王者的期盼,也正是以色列人的素愿。 “众城门啊,你们要抬起头来! 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 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那荣耀的王是谁呢? 万军之耶和华,他是荣耀的王!”(诗24:7-10) 这位王者将怎样来临?在何处加冕,他的王国又是怎样的呢? 耶稣降生前五百多年,以色列的另一位先知撒迦利亚预言了那荣 耀的王的来临的方式。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 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 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 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亚9:9) 这段预言在耶稣离世之前荣进耶路撒冷时得到了应验。这时, 耶稣按着圣经上所预言的君王的加冕仪式,骑上了驴驹,在众门 徒的拥戴之下,朝着耶路撒冷走去。那些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的 门徒和百姓都欢呼起来,手舞着棕树枝,大声赞美上帝。跟随耶 稣的人群与世上君王得胜归来的队伍不同,这里没有被打伤的残 兵败将为俘虏,而只有被他所医好的人成了他慈爱的战利品,以 及他从魔鬼手下所拯救出来的俘虏,跟随着这位不动刀兵的君王。 他们大声欢呼∶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路19:38) 然而,耶稣却没有象民众所期盼的那样登大卫的宝座,揭竿 而起,率领以犹太人推翻统治他们的罗马政府,建立一个地上的 王国。四天後,他被交到罗马巡抚彼拉多手里受审。彼拉多问道∶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耶稣问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 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於被交给犹太人; 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彼拉多再问∶‘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 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3-37) 耶稣在这里庄严地宣告自己是真理王国的王!是凡听从真理 之人的王!在耶稣的十字架上有一个牌子, 上面用三种文字写道: “犹太人的王。”圣经告诉我们∶外面作犹太人的人,不是真犹太 人,惟有内心顺从真理的人,才是真犹太人。(罗2:28,29)因此, 耶稣基督乃是世界真正的圣王! 现在,让我们回到孟子的预言∶孟子的预言没有落空,原来 他所仰??的那位将在孔子後五百年降世的王者,不是别人,正是 从天而降的真命天子 耶稣基督!令我们大感惊奇的是∶孟子与 但以理,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先知所发的预言,竟同时应验 在耶稣基督身上。这难道又只是另一个惊人的巧合?!孔孟的预 言向人们提供了第二个可信的证据,使人们确信,耶稣就是那位 从远古就一直被人仰望的那位圣王!耶稣真是那位“万国所羡慕的。”(该2:7) 仁义之王! 我们因此更有理由相信,圣经中的上帝就是中国古人所敬拜 的上帝!我们因此更应该感谢上帝,在中国的先知之中,为华夏的 子孙留下了寻找并确认那位要来临之圣王的预言!使“我们可以 靠着他得救。”让我们进一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索,看这位在中 国兴起先知,发出预言的上帝,藉着华夏的先圣,为了使中国人认 识他,还留下了何等宝贵的记载。 注释: 注一∶吴树平、赖长扬主编《全译本白话四书五经》,(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92 年)第三卷《礼记·文王世子》,第512面。注二:司马迁《史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孔子世家》第345面。 第五章 中国古人所敬拜的皇天上帝 在我们进一步研究之前,必须首先认识中国人所认识的最初 的上帝。当中国的祖先在公元前2247年左右告别巴别塔,由美索 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从西向东,迈进中国大地时,我们发现当时 的中华祖先所敬拜的,正是《圣经》中所说到的义人挪亚和他儿 子闪的上帝。传说中的“ 五帝”中最後二位分别是尧和舜。这二 位先帝的一直以圣王的美名而流传了下来。论到尧,孔子这样说: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独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广博无边,老百 姓不知道怎样去称赞他。他的功业真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也太美好” 《论语· 泰伯第八》 《书经·舜典》中记载舜帝“肆类於上帝。”从这两则短短的 描述之中,可以看出尧和舜都是敬拜真神上帝的。在前一章我们 提到中国上古社会所传习的圣人之道,也是自尧舜开始。中国最古老的《书经》的第一篇就是《尧典篇》。 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确定尧舜二帝为中国人的祖先之列。《书经·梓材》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译文∶“皇天上帝将中国版图及其人民赐给先时的圣王。” 可见中国的先民深信,是上帝赐给他们圣王以及美丽的国土 和广大的人民的。所有的先王都是受命於天。使徒保罗这样说: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徒17∶26-27) 上帝不仅将各国安置於各地,又赐给他们完全的自由。“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保罗这里所说的上帝“任 凭万国各行其道,”就是给万国自由行动的权利。当早期的中国人顺天而行,就有福惠从天而降临到他们;若是背逆上天而行,国家所面临的就是灾祸;君王就被剪除,而由仁德之主取而代之。 在漫长的年月中,上古的大多数君王都是敬畏上帝,顺天而行。根据史书所载,秦王朝之前的三朝的最後一个君王都偏离了 正道,上帝就兴起仁德之主来攻击他们,不仅取了其王位,而且 改朝换代。 原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於夏,以彰厥罪。” 译文∶“天道乃是赐福善良而降祸於淫恶。上天降灾於夏朝,以彰明其罪恶行径。” 《书经·汤诰》 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革命的汤,上顺天心,下合民意,应 时而起,革除了夏桀的命,推翻了背离天命,日趋腐败的夏朝而 建立了商。汤王在征伐之前对民众说∶ 原文: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殆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 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王说∶“来吧!诸位,都来用心听我讲话。并不是我这 年青人敢去作乱,而是因夏罪恶多端,天命我去攻灭它。现在,你们众人,常说∶我们的君主太不怜恤体贴 我们大家,荒废了我们农事而去征伐夏邑,民众都因 而怠慢不恭,跟他不和洽,说,这个太阳什麽时候才会灭 呢?我情愿跟你共同灭亡!’夏的罪行如此,所以我如今一 定要前去攻灭它。你们辅助我,来推行天的刑罚。我将重重地赏赐 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不会背信食言的。你们如果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要把你们和你们的儿子都杀掉,没有一 个能得到赦免。”《书经·汤誓》 可见,汤王明白征伐夏桀的使命来自於上帝;他耐心地向民 众解释这一使命的神圣性质,若有不听命的,实际上就是不从上 天之命,因此其刑罚也是严重的。如同在以色民中兴起士师来领 导并施行拯救一样,上帝在中国兴起了这些圣王来实行其对中国 的领导。 原文∶“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义。” 译文∶“天生下老百姓就有七情六欲,没有君主就会生乱;只有天生聪明睿智之才能治理祸乱。” 《书经·仲虺之诰》 成汤之德,闻名瑕迩,甚至及於鸟兽。现代汉语成语中的所 说的“网开一面”,就是指着成汤的宽柔之心而言。据《吕氏春 秋异用篇》所载,汤使人织网,仅织三面而网开一面。在中国的 历史上,大禹因治水有方流芳万世;汤则因献身救旱而名留青史。 原文∶“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着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於桑林之野。” 译文∶“汤王救旱,赶着素车白马,身着大麻布衣,腰系白茅,将自己当作牺牲,在野外的桑林之间向上帝祈祷。” 《尸子卷下》 汤王献身祈祷,以救天下大旱一事,也被受到孔子尊重的同 时代史家吕不韦记入了《吕氏春秋》∶ 原文∶“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 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神伤民之命。’於是剪其发其手,以 身为牺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译文∶“古时汤王克胜夏桀而治天下时,适逢天下五年大旱,没有收成。汤王於是献上己身,在桑林中祈祷,说∶‘这是我一人之罪,请不要连累万民;就算是万民有罪,也是罪在我一人之身。不可因我一人之不聪敏,而使上帝鬼神(相当於圣经中‘灭命的天使’)伤万民之命。於是剪发,缚手,将自己当作牺牲,向上帝祈福。万民大喜,雨水大降。”《吕氏春秋·顺民篇》 这里所说的天下大旱虽为五年,但更为古今学者所公认的时 间却是七年。《吕氏春秋》着名注释者,汉代的高诱就是这种看 法。王充(27-97)着《论衡·感虚篇》也作七年。《竹书纪年 卷五》列出汤之大旱,始於汤在位第十九年而终於二十五年,前 後共七年。王国维证明今本竹书纪年为伪,所记起始年限是否确 实,尚需辨证,但有一点是与传统所记一致,即汤之大旱为时七 年。似乎可以确定,大旱在夏桀时就已发生。 令人惊讶的是,汤所遭的五个大旱荒年,恰与古埃及所遭的 七个荒年中第二年年尾相应!都发生在公元前1766年!两地发生 的七年大旱同时发生同时结束。(请叁见圣经史事与中国史事年 代比较表)。 据《圣经》记载,现今以色列人的祖先,乃是亚伯拉罕的儿 子以撒所生的雅各。雅各有十二个儿子,最受他宠爱的是约瑟,因为“是他年老生的。”( 创37∶3)。父亲的偏爱激起了哥哥 们的不满,他们竟联手将约瑟卖给了埃及人。约瑟在埃及时,得到上帝的启示,解开了埃及法老所做的一个梦。 “这就是我对法老所说,上帝已将所要作的事显明给法 老了。埃及遍地必有七个大丰年;随後又要来七个荒年,甚至在埃及地都忘了先前的丰收,全地必被饥荒所灭。” (创41∶28- 39) 後来所发生的事,果然照着约瑟所说的。“埃及地的七个丰年一完,七个荒年就来了,正如约瑟所说的,各地都有饥荒,惟独埃及全地有粮食。... 当时饥荒遍满天下,...因为天下的饥荒甚大。” (创41∶53-57) 中国商汤救旱,恰好证明遍满天下的七个荒年的《圣经》记载,是准确无误的。而《圣经》的记载也证实了中国关於商汤救旱的历史记载。两者相遇在公元前1766年!这一记载,向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证据,《圣经》是真实可信的。 从年代比较表上,细心的读者,还能看出另一个发生在同一 时期的同样惊人的历史事件∶ 即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的出埃及,并在约书亚的领导之下於公元前1401年最终安居迦南,与中国人在盘庚率领下在公元前1400年完成历史性的迁都与朝代的更名。 七个荒年之时,以色列的众子都迁到了埃及,在约瑟的看顾下,度过了荒年。以後就在埃及住下来了。後来,“有不认识约 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出1∶8)苦待以色列人,使他们 作了埃及人的奴隶。四百三十年之後,上帝兴起了摩西,带领以 色列人出埃及,恢复他们祖先对上帝的信仰。几乎与此同时,上帝兴起了盘庚,将商都从奄(今山东境内)迁到了殷(今河南境 内)。为什么要动迁呢? 原文∶“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乃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译文∶“你们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麽要使万民震动而迁徙呢?’我之所以迁徙,是上帝将要使我们复兴我们祖先的德行,从而安定治理我们的家园。我要孜孜不倦地向着忠厚谨慎的目标迈进,恭谨地保护民众的生命,从而使大家永远幸福地居住在这新邑。” 《书经·盘庚下》 盘庚所给迁都的答案,竟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因一样无二。都是要恢复祖先们对上帝的德行ⅵ而这种德行,乃是以敬畏上帝为根本特色的。 我们在《圣经》中看到,为了保存或恢复百姓对他的信仰,上帝将他们从那些腐化不堪的地方迁走。公元前2247年建造巴 别塔时,上帝将“众人分散在全地上。”(创11∶9)。亚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时,“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以色列人出埃及,盘庚的迁都,甚至清教徒离乡背井,来到荒无人烟的美国。我们在这些史实中看到了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ⅵ这个事实表明了 这样一个真理∶那位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华上帝,与指示盘 庚迁都的上帝,乃是同一位至高的真神。 後来周公在回顾夏商两朝的历史时说∶ 原文∶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 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於亨。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蒸,天惟降时丧。” 译文∶王这样说∶“告诉你们这许多的邦国,并不是上天要舍弃夏国,也不是上天要舍弃殷国,而是因为 你们的君主及你们天下四方的邦国,行为过度放肆,鄙 弃了上天的命令,并且还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罪行辩护,(所以,上天才舍弃了你们。)由於夏国政治黑暗,不 能尽心尽意地去祭祀神灵,所以上天才给夏降下了欣的大祸,并且让另外的邦国来代替了它。你们商代的末 代君主,(不能汲取夏的教训,)依然过度享乐,使政 治十分黑暗闭塞,祭祀时奉献神灵的祭品很不洁净,所 以上天才给殷降下丧亡的大祸。” 《书经·多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