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史料、传说、新闻、遗迹 |
(一)鹿寨撤围
说明:广西鹿寨中渡,是翼王远征军曾不止一次经过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刻着“太平军好行”字样的石碑。“好行”一词在当地有两种意思:一是送人上路时的祝愿之词,意即“一路顺风”,另一种是赞扬别人才能出众,聪明能干。这座碑由数位从全州到中渡谋生的石匠刻于1860年5月,是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树立和保存下来,表达对他们对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翼王远征军的的祝愿和赞赏之情的。下面这则传说,就是流传在中渡鹿寨县的有关翼王远征军的故事。 口述:黄红仁 搜集整理人:蔡传清,黎耘 录入:翼王坪 太平军到鹿寨县后,经由奉村出寨沙,一路张贴告示晓谕老百姓: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当时,在寨沙办理地方团务的林春园,目睹耳闻太平军纪律严明。惩恶扬善,很受感动,主张以酒肉迎犒太平军。可是,林春园还没来及筹办,就发生了一桩非常不妙的事情。 原来,一伙歹徒,趁太平军初入境地,人生地不熟,便结伙拦劫了太平军的辎重。达还了得?太平军立刻将寨沙坪重重保卫,限令拦劫者将所劫辎重如数交回。否则将墟镇蹈为术地。老百姓人心惶惶,都怨那些没有心肝的歹徒,一些人士找林春园,要他拿个注意。 林春园深知太平年反妖护民的主张,不会残害百姓,便单身前去求见太平军将领,为地方辩白,经太平军查访,拦劫辎重的确实只是一伙歹徒,与地方团防、百姓无关,而歹徒已经潜逃,岂可再惊扰百姓?于是下令解围而去。太平军深得民心。乡民百姓捧茶送水,燃放鞭炮,送太平军离村。 (二)白龙洞和石达开 萧甘牛 录入:翼王坪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这首诗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广西宜山白龙洞题的。诗刻在洞口的石壁上,今天还在那里闪闪发光。 从桂林乘湘桂线火车到柳州,再由柳州转乘黔桂线火车到宜山。还没到车站,就可以远远望见雄伟的北山矗立在宜山城北,白龙洞 就在北山腰上。 由车站步行两三里进宜山城,这里的街道用火砖砌成鱼背脊形,整肃美观,下雨天没有积水,更没有泥泞。 出宜山北门,下了一个高峻的码头,坐木船渡过一条清莹的龙江,上了对岸,经过宜山师范后操场,就到北山脚下。抬头一望,只见山腰上白龙洞口一座壮丽的房屋,一半隐藏在苍翠的丛林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由山脚踏上了弯弯曲曲的石级陡道,约半里路就到白龙洞了。岩洞就由山的前面穿通到山的后面。洞口的房屋建筑很壮丽。厅里面摆设着十几张油漆桌椅,桌上放置扑克,象棋,胡弦,专供游人娱乐之用。 转过洞口左面,就可看见石达开的诗刻在石壁上面。诗的四周涂着红色的油漆,雄健的字迹在石壁上闪闪发光。 石壁上除了石达开的诗,还有好几首他的臣属的和诗。石达开在这里做诗,是因为看见石壁上刻有刘青云的一首: 异境从天辟,登临眼界空。 万家遥带雨,一水怒号风。 古佛形容怪,奇人气象雄。 回看腰下剑,飞去作长虹。 石达开认为这诗很好,就用它原来的韵脚写成一首。 石壁前地下是大石板,有个地方陷了下去,像一双鞋印子。据民间传说,宜山有个美丽的少女叫做马四娘。她父是个贫苦农民,欠了恶霸地主的债。恶霸地主就抓四娘去做小老婆。石达开的队伍来了,四娘父向达开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达开派兵去把恶霸地主抓 来杀了,恢复了四娘的自由。四娘父要把四娘送给达开,达开不纳,却替四娘选择一个勤劳的农民做丈夫,又送了他们许多粮食农具,叫他们努力耕种。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被困,四娘得到消息,急忙叫她的丈夫化装成石达开的模样,到赶到大渡河替石达开殉国。真的石达开走脱了,四娘自从打发她丈夫到大渡河后,她天天来到白龙洞口的石刻下站着,眼望着石达开的诗,口里喃喃地说:“翼王啊!你是好人,你不会死的!”她天天来站着,站久了,脚下的石板出现一双脚印,后来的人就叫这脚印做四娘坑。 石达开这首诗是什么时候题的呢? 一八五九年六月,石达开部下的大将赖裕新打进宜山。石达开带着 大军随后来了。当时满清政府诬蔑石达开是“杀人放火”的“发匪”,宜山老百姓心里很慌。石达开就在城外安营扎寨,暂时不进城。后来,老百姓见太平军纪律很好,又帮助老百姓耕种,于是自动起来把庆远府衙打扫干净,改为“翼王府”,欢迎石达开进城。第二年(1860)春天,老百姓又给石达开做三十大寿,当时有人做了一副对联: 从龙兴者十年,仗黄钺,秉白旄,遐迩蒙麻,共仰有年有翼; 纪鹤算于卅载,月仲春,日中浣,岗陵颂祝,咸欣来享来王。 石达开在白龙洞题诗,就是在祝寿以后的。他一八五九年十月到宜山,一八六零年五月离开,在宜山逗留八个月。他离开的时候,老百姓都舍不得他,很多人跟着他走。他在四川被擒了,宜山的老百姓是不相信他会死的,而且也相信捉去的是马四娘的丈夫。 宜山的人民还传说一个石达开不死的故事说:四川有条大河,有一天,许多人挤着上船渡河,船装满人,将要开船了,一个老人家拿着一柄铁柄大伞赶来渡河。人太挤了,那老人家只得丢下大伞在岸边,独自上船渡河。后来船家回到岸边,捡到这把伞,才发现柄上隐隐有“翼王”二字。 是的,农民革命的领袖石达开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石达开在宜山留下许多遗迹,后来都被满清官吏认为是“匪迹”而 一一摧毁了,只有白龙洞的石刻,当地的人建筑一座厨房来遮住,没有被发现而保存下来。 (三) 青丝苔馍粑 《壮族文学史》 录入:翼王坪 苏汝德口述,莫瑞扬整理,为《石达开在宜山》传说系列中的一篇,流传于广西宜山县太平、围村大队一带。(宜山即广西庆远) 乐德、太平、塘岭三村之间有个几间房子宽的塄上泵,泵边长着三株遮天盖日的大枫树。 上下三村的人都来泵里挑水,过注行人都喜欢坐在树下歇凉聊天。太平军来后,扒开财主豪绅的粮仓,将一部分粮食归入“圣库”,一部分桃到泵边枫树下分给穷人。有个人叫苦老爹的,因为团总还没抓到, 怕日后遭罪,不肯要分给他的粮食,在树下迟迟疑疑,愁眉苦脸,既不挑走谷子,又不愿意离开。太平军的炊事兵将淘洗的“圣库”的白米给他, “那圣库的粮食不是少了吗?”。炊事兵说出变通的办法, “我把分给你的那担谷子挑回去兑数,你吃圣库的,我们吃‘团总的’”这么一说,苦老爹的眼睛也亮了,脸色也开了,挑起白米回家走,笑得口水都滤了。 太平军走了,百姓就遭殃,受迫害,挨冻饿。地方上不知饿死多少人。苦老爹思念太平军,梦幻中,只见塄上泵边,太平军忙着分给大家满筐满箩的黄鲜鲜的谷子,他赶到泵边一看,四周却是空荡荡的。 忽然,泵里涌出千万粒细沙,密密麻田地碰击着他的双脚。他惊奇地低头一看,荷,好家伙,涌出的全是白花花的大米。涌呀,捅呀,涌满了塄上泵,送了出去,成了一条汹涌奔腾的大米河。 苦老爹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塄上泵,望穿双眼,不见半颗米。他眨了眨昏花的限睛,刹那间,泵里的石头上长满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水草,比兰丝细,比青苔长,嫩菲菲的,青青的颜色就跟青苔一样,后来大家就把它叫做青丝苔。苦老爹饥不择食,捞回去“捏成圆团团”煎吃;比起花生包心的糯米馍粑还味道几分,挨饥受俄的人们都来打捞青丝苔做成馍粑活命。说来也奇怪,那青丝苔越捞越有,头一天捞了,第二天又长出来,日里捞夜里长,夜里捞日里长,天天捞,天天长,一样长得嫩菲菲的,长丝丝的。多少人去捞都够你捞,够你吃。人们都说,这是贴了大平军的福,太平军在泵边分过粮食,天天在泵里淘洗白米,天长日久,泵里就长出青丝苔来给穷人当粮食。 点评:这种浪漫、神奇的色彩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泵里长青丝苔是现实的,穷人拿野草野菜充饥活命在旧时代也屡见不鲜;给青丝苔涂上神奇色彩,赋予幻想,寄以愿望,又是浪漫主义的;往日太平军军扒开财主富绅的粮仓救济穷人的情景,变为今日青丝苔美餐是“贴太平军的福”而绵绵追怀恩人的想象;从曾经是欢天喜地分得粮食的现实情景到乌天黑地不可或抑的梦幻追忆,到想象神奇境界的纷陈;现实而幻想,幻想而现实,两者结合无间,挥然一体。这一切,又是紧紧围绕苦老爹这个人物而展开、而描绘的,从而抒发了穷苦人民对太平军的深挚之惰。 (四):翼王做寿 流传于广西蒙山、宜山等地。蔡恒义搜集整理 《民俗词典》 录入:翼王坪 翼王石达开来到广西庆远府,撵走了残害百姓的清朝官吏,惩治了地方恶绅,打开粮仓,救济穷苦百姓,人人都感恩戴德。 这年三月中旬,正好是翼王的三十岁生日,军民要替翼王做寿。当地做寿是兴送礼请酒的。翼王知道后,便告诉管事官员道: “客人送来的寿礼,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就收下,并且加倍还礼,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归还原主。” 这个消息传到一帮财主佬的耳朵里,他们就鬼鬼祟祟地商定,多送些金银珠玉去,一来可以趋此机会巴结翼王,二来又能捞到加倍的还札。 穷苦百姓为了答谢翼王和太平军的大恩大德,也都在准备自己心爱的礼物。 有个老爹,在太平军到来以前,被财主霸占了田园,家中苦得无米下锅。太平军到后,得到了救济的钱和米,一家人才得活命。这时听说翼王做寿,老爹为了感谢翼王救命恩情,一心想要送点最珍贵的礼品。他在破茅屋里东寻西找,可是,除几件旧家具和几套烂衣服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眼看祝寿的日期到了,老爹急得坐立不安,索性蹲在后门门墩上发起愣来,他心想:要是我那三亩甘蔗、一亩柑子给翼王尝尝有多好呀!唉!无奈目下只有这间烂茅屋和一块巴举大的菜园了。老爹一边想一边呆望屋后菜地里黑油油的泥土,猛然站起来,自言自语: “好!我就本这菜地的泥土作寿礼。”说罢用锄头挖了—块泥土,用一张红绢端端正正地包起来,朝翼王府走去。 这天翼王府里张灯结彩,大摆寿宴,厅堂上人山人海,礼品摆满案桌。翼王穿着王服走出厅堂,军乐齐奏、客人齐向翼王拜寿,翼王忙谦恭地向客人们还礼。 接着翼王叫管事官员一一打开礼品观看。当打开一包包金钱珠玉时,翼王笑了一下,财主佬以为翼王赞赏自己的名贵礼品,都洋洋得意。当看到贫苦百姓送来的黄橙橙的柑子、橘果、长长的甘蔗和秀丽的僮锦时,翼王一再点头称赞。老爹看到别人的礼品都很好,只有自己送的是一块既不能吃又不好看的泥土,心中感到羞愧。正踌躇间,管事官员把老爹送的纸包打开,大家看到纸包里是一块黑油油的泥土时,都惊讶起来。,财主们交头接耳地暗暗嘲笑。有的讥说:“自古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珍贵’的礼品。”有的说: “这简直是对翼王的侮辱。”只有翼王老盯着泥土,默默深思。 看完礼品后,翼王指着金银珠玉向财主们问道: “这都是你们的吗?”财主们连忙打拱作揖地回答: “启禀翼王,这都是小人们的薄礼,请翼王收下。”说罢个个看着翼王的神色,希望得到赞扬和加倍的偿银。 翼王接着问: “是你们种田垦山换来的吗?”这意外的一问,把财主们弄得哑口无言。约半袋烟工夫,才有一个留八字胡须的状棍站出来说: “嘿……嘿……这都是小人们放债收租换来的。” 翼王瞥了状棍一眼,严正地说: “放债收租得来,怎算是自己的?我事先讲过,礼物不是自己的就归还原主。”接着吩咐管事官员把金银珠玉统统退还给借债交租的贫苦人家。财主们本想争辩,但又无理可说.只好眼望闪闪发光的金银珠玉苦笑。 翼王走到老爹面前,指着那包泥土问道; “老伯伯,这包土是你老人家的吗?”老爹面带愧色地答: “是的。不瞒您说,只因我的田园都给财主们霸占去了,家贫如洗。目下只剩屋背后一小块菜地是我的,为了报答翼王的恩德,我只有这一块黑泥土拿来做寿札,万望翼王莫见怪。” 翼王扶着低头含泪的老爹说 “老伯伯,不要难过,这是比金银珠玉更珍贵的礼品。泥土真正是农民自己的东西,我要把则主霸占去的田园全都退还给所有的贫苦农民。”话刚讲完,老爹和所有的贫苦百姓都一齐上前向翼王叩谢。几个财主佬却象丧家的狗那样,一个个夹首尾巴溜走了。 (五):翼王豆花 李新 录入:翼王坪 此菜据涪陵地方志记载: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临涪州城,一日偶见路旁一家豆花店,店主妇女二人,生意清淡。翼王喜素食,转战南北,遍尝各地豆花,并得名师传得制作妙法。为济父女之贫,翼王授而传之。故名。 制法: 热菜,麻辣味型。特点:黄豆之外,另加糯米,银耳粉点制豆花,配以冬寒菜尖,作法独具匠心:豆花洁白细嫩,麻辣清香,极富营养。烹制法:煮。黄豆,糯米,银耳分别洗净,经漂泡,推浆,沥青,烧沸,点浆,轻压成形。去尽窖水,掺清水烧开,放入沊熟的冬寒菜心,装盘即成。以剁细(火南)酥的郫县豆瓣,加花椒粉,盐,味精,酱油,香油,白糖调成麻辣味汁;以姜汁,盐,味精,酱油,白糖调成姜味汁分装成味碟入席即成。操作要领:选当年黄豆洗净,泡涨,慢磨成浆。 (六):石壕题壁 录入:翼王坪 清朝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旬,石达开为抢渡长江天险,率部明攻江津,实攻綦江,因内应被破获,清军有备,急切难下,遂驻军东漠、赶水、高庙场一带,稍事修整,训练新兵。 此间,翼王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广行布施。一日,去石壕场,乘兴题诗一首于牛市口中堂上,诗曰: 戎马倥偬又七年, 声据东南日月边。 中原逐鹿缘何事, 祗为安民X X X 。 此诗至今隐约可见,惟最后三字不存。传说,乡人迷信,认为翼王留墨可治病,遂被附近居民刮去治病了。当地老人回亿是“解倒悬”三字。 同年闰八月初,翼王挥师离綦境,挺进贵州遵义。 (七)石达开破长宁 流传于长宁县。刘贵庭讲述。 1986年蒯仁超搜集整理。太平天国时,长宁县令周玉坤残暴成性,鱼肉乡里。听说翼王石达开要来攻城,吓得发抖,赶忙紧闭城门防守。石达开几次攻城不破,便悄悄指挥义军连续不断地挖地道。同时,为使城里官兵听不到任何响声,便弄些锣鼓、古钟,放在东门吴姓家里日夜不停地敲打。待地道挖至城墙时,他亲自点燃火药,炸开城门,杀了知县,太平军胜利开进了长宁。 (八)传诗澄清误会 丁扬斌口述《水西文史资料》 翼王坪录入 据传:清咸丰年间石达开领兵至黔,到水西时已是一片焦土,城池早被州官迫令焚毁,州人不知者反责“长毛”。石(备注:应为其部将)作诗澄清此事云: 夜郎平平破雄关. 烽烟继继溪水寒。 路越水西劫后地, 十室九空点赤峦。 清妖大火反无罪, 讨贼义师受尽谗。 询孺切语问老叟。 诉斥燃天怨州宫。 后州宫不准流传,但在民间却暗暗流传下来。又据传说,石达开怒斩州官罗某,系惩他放火烧城之罪,百姓称快。 |
浏览:168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