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史料、传说、新闻、遗迹 |
(一)达开打虎
传说石达开在尚未加入拜上帝会时,某日于山中遇虎,于是独力与之搏,将虎打死。并且说,他日推翻满清,当如缚此虎。 结论:这个故事表现了石达开年纪轻轻便已志向高远,胸怀天下。 感想: 初读此传说,曾略有疑惑,“推翻满清”这么要紧的话,怎会随意出口,还被别人知道?后来想想,也许石达开是事后和兄弟们谈起打虎之事时说的这翻话,石氏兄弟中有多位后来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将领起义,他们此前曾谈论反清之事也不足为奇。可能后来这翻话被石氏其他的兄弟们传来的吧。 年纪稍长,又填新惑,石达开加入拜上帝会时也就十六七岁,那么这个故事发生时他最多不超过十六岁吧,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高一学生。如果说他是天才少年,能够学贯古今,有雄才大略,这我还能相信,李世民也是十六岁初露头脚的嘛。说他武艺出众,能力敌数人,这我也可以相信,因为“四两可以拨千斤”。可是,说他能一个人打死一只老虎?这个。。。。。。 想来想去,怀疑那是只病老虎,当日满清王朝,正是千疮百孔,江河日下,不也如一只病虎?石达开收拾这只老虎后联想到天下大事,自是理所当然。由病虎联想到腐朽的满清统治,果然“志向高远,胸怀天下”。 (二)磨砺以须 传说有一次,冯云山到理发店理发,主人请他帮忙提副对联。冯主人诚恳热情,不便推辞,便仓促间提了一个“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后来石达开路过看见此联,说文辞俱佳,可惜气势不足。店主人便请他帮忙改改,石达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立即为主人题写了一幅“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后来冯云山再过此店时看到改过的对联,得知经过后,对石达开的胸襟气魄十分赞叹。 又说此联是石达开出山后与冯云山商议,为作为他们活动据点的理发店提联,冯先提了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说,这对联虽然好,但“吓不走鼠辈,更引不起真正英雄豪杰的注意”,于是就挥笔改成那个样子。 点评: 自古以来,男同志都要理发。这种现实生活,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虽有反映,但唯有石达开一幅小小的对联,气魄最大。 这幅对联极为有趣,最大的特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了说明这一点,试举一幅诏告性的对联与之一比:进来蓬头垢面,出去容光焕发。 这幅对联也是理发之作,其构思用意,表现手法和石达开的对联相比,大为逊色。石达开的联语看起来好象游戏之笔,有点过分夸张,但仔细想起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战斗豪情。与其说是对理发师的赞美,不如说他和敌人正在进行激烈的决斗。 (三)黑蔗的故事 说明:道光三十年阴历6月,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与金田比邻的紫荆山根据地会众首先到达金田,与韦昌辉率领的金田本地会众会合。8月,石达开率贵县会众到达金田,成为最早到金田的队伍之一。杨秀清于是年5-11月期间一直装病,而金田军务则由金田根据地首领韦昌辉负责。在杨秀清于11月中以“天父下凡”而“病愈”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都不在金田,因此这期间石达开就成为金田团营实际上的第二负责人。他作为韦昌辉的副手,协助其处理金田防务及团营事务。下面这个故事就是这期间发生的。 讲述人:黄耀南 搜集整理人:刘经无 录入:翼王坪 道光三十年秋,洪秀全发出的团营令象一声雷响,震动了广西东南半边天,陆川、博白、贵县等地拜上帝会众一帮帮来到金田村。负责接待工作的韦昌辉、石达开特别繁忙,对远方来的第兄们关怀得很周到。 有一日,太阳快要下出了,韦昌辉、石达开还到村外等侯远方到来的弟兄。在村边路上,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拿着一条蔗飞快地跑回家,路上碰着韦着辉。韦昌辉说 :“哎哟哟,结蔗我吃呀。”小孩生怕韦昌辉要了他的蔗,身子一缩,一溜烟跑了。 韦昌辉和石达开走了几步,回头看看那小孩手中的蔗,心里起了疑团,那小孩家里没种黑蔗,附近也只有几户人种植,长得最好的要算是陆宏超那一块,小孩那条黑蔗正好象防宏超种的那么粗大。难道这年幼的小孩去偷折果蔗?不会吧。难道是远方来的弟兄折来吃?嗯,很有可能,很有可能。于是两人大步向村外走去。出到村边,看到远处有一帮人迎面走来,站着等待,谁知那帮人走了一会,拐到另一个方向去,韦昌辉、石达开一见,怕他们走错路,马上跨步赶去,追上了大队之后,和弟兄们并肩行走,亲亲热热地倾谈起来,原来这支大队伍是从博白赶来的。他们接到团令后,立即启程,日夜赶,来到莱村垌,眼看就要到达金田了。可是因为又饿又渴又累,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路旁休息,看到有一块黑蔗长得黑里透亮,黄竹那样粗大,就去折来吃。那个小孩路过,口水流到地,居然站着不走了。有个兄弟就折一条粗大蔗给他。小孩接过蔗,欢欢喜喜地跑了。大家吃着这样粗壮的果蔗,口甜心甜不愿走。带队人看到一块黑蔗被折了几行,自觉内疚,劝大家不要折了,赶快到金田村找洪先生。 韦昌辉和他们一起走到金田村边的一个地坪时,叫大家排好队,石达开走到队伍前面,做了一个手势,叫大家静下来,然后亲切地说: “你们远路来,我们招呼不到。你们折了外边的黑蔗吃,应该给人家钱。没备钱,请告诉带队人,由带队人付钱。”说完又宣布“十款天条”,要求大家好好遵守,同心同力同杀妖。吃了晚饭,这帮博白弟兄就把钱凑合起来,交韦昌辉转给蔗主。韦昌辉在和博白弟兄谈话中,得知明天还有大批博白.陆川弟兄耍到金田,就对种黑蔗的陆宏超等人说: “为照顾远路来的弟兄,你在蔗田边放一只四耳箩,旁边竖个牌子,上面写几个字,大意说,谁吃了黑蔗就把钱放在箩内。” 第二日,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博白、陆川的一大帮弟兄果然来到金田,有人走到蔗田边,正思折蔗吃,有个小伙子在东边的田上发现了一块木牌, 亡面写了几行字,不禁高声念起来: “四方兄弟到金田,吃了黑蔗要结钱,十款天条篮紧记,敬拜上帝要诚虔。” 大家听后,都自觉把钱放进箩里。群众看见了,都说“拜上帝会的人这么公平,将来一定会成事。 (四):智送盐粮 说明:太平军在永安时,石达开在驻守的东乡是永安的大后方,连接着方圆两百平里的东平里平原,有大小村屯近七十处,是永安州的主要粮区,也是清军一直企图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为敌之处。石达开的任务一是监视清军,二是安抚百姓,即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确保永安无后顾之虞。石达开在那里稳定秩序,组织生产,极得民心,当地始终无法组织起团练。不仅如此,后来清军重兵围困永安,断绝太平军的粮,盐,硝磺来源,东乡成为永安与城外唯一的通道,后方的百姓们每每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上百里秘密接济太平军。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反映了这种令清朝官吏十分头疼的现象,由此可见当时年仅二十岁的翼王是多么善于团结民众。 搜集整理: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流传地区:广西蒙山地区 录入:翼王坪 太平军驻扎在水安州的时候,邬兰泰妄想消灭他们,曾率领清兵多次进攻水安州,但怎么也攻不下。于是。便下令断绝太平军的粮盐,企图消灭太平军。兰泰的命令写道:谁敢暗中接济“长毛贼”,就抄家灭族。 永安附近的农民,知道太平军的粮盐被断绝了,便想尽一切办法,把粮盐运到永安城内。清兵守备越严,他们的办法就越多、越妙。 有一次,十几个农民用了一妙计给太平军送粮盐。他们抬着一副棺树,穿着孝服,哭哭啼啼地向城里走去。当他们走进清兵守卡的地方时,那领班的清兵觉得很奇怪:出丧的只有往城外走,哪有从城外拾进城里来的。于是,便叫兵卒指住农民的去路这达时,送丧的“孝子孝孙”,个个掩面大哭,哭得好凄凉。走在前头的“大孝子”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那领班说: “死的是我的父亲,他死得好惨啊!我老家在城里,如今抬他回去见见祖宗,立个灵位,望大人念我们孝子一片心肠,放我们进城去吧!” 清兵哪里肯信,硬耍打开棺材来检查。可是, 刚一动手,棺材里便发出一阵陈腐尸的臭气来。清兵闻到尸臭,连忙侮着鼻子,厌恶地摆着手,要他们赶快抬走。农民抬起棺材.很快地离开关卡,进城去了。 一进城,他们立即把孝服脱掉,你看我,我看你,笑逐颜开。 城里的太平军,一见到他们,立即拥上前来,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大家把棺材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雪白的食盐和大米。原来棺材里发出的臭气是他们故意放的一些烂肉和臭鱼。就这样,清兵又一次受了骗,农民又一次机智地送了粮盐给太平军。 单骑下当涂 一炮落下水 炸开丹阳城; 一将登采石 攻破城当涂。 不是城豆腐 人是铁丈夫! 这首民歌所讲的就是“石达开单骑下当涂”的传说。 当时石达开所率领的先锋部队自武昌而下势如破竹,1853年2月8日克九江,24日克安庆,3月4日克芜湖。传说太平军兵至当涂时,石达开曾单人独骑,策马扬鞭,到采石一带观看地形,为攻克南京做好了准备。是以3月7日攻克当涂,次日陆军就围困了南京城,3月9日水师占据江面,形成水陆合围,兵锋锐不可当。 点评:这种独自深入敌统区进行调查的行为,用当时的话说是“孤胆英雄”,拿现在的话说是“个人英雄主义”。 (六):铁罗汉巧破南京城 说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二月初三,石达开作为全军先锋统帅的水路两军均抵南京,随即开始攻城。二月十四日,天京易主。南京城内清军不多,但火药充足,因此消耗和分散清军的火力就成为攻城的关键。史料记载,石达开曾命人“移西天寺五百罗汉”列于城外山间,又派少数人摇旗擂鼓呐喊,伪装准备攻城的太平军,吸引清军开炮。下面这段传说就是关于这一段历史的。 讲述人:张元发 采录者:华士明 录入:翼王坪 南京中华门外,有个雨花台。在雨花台旁边,有个普德寺。这普德寺很大,里面有五百尊铁罗汉,在太平军攻打南京的时候,还出过一把力呢! 那时,太平军从安庆、芜湖一路打过来,可厉害哪,—下子就把南京城团团围住了。南京城的清朝守将一见太平军这么大的气势,吓死了,哪里还敢打,回去把城门关得紧紧的,单等救兵。太平军一攻城.他就躲在城头上用炮火乱轰。俗话说,缩头的乌龟,硬打不得。太平军的头领,看着硬打不得,就设法用计。 当下,太子军的头领暗地里派人在仪凤门东边,紫金山的山沟里挖地道。他们夜里挖,日里歇,上面用乱草盖起来神不知,鬼不觉,挖了两里多长,直到城墙底下。守城的清兵见这几天太平军没有动静,还只当太平军被炮火轰怕了,不敢攻城哩! 有一天,太平军的头领传令:把普德寺里五百尊铁罗汉统统抬出来,排立在中华门外,给每尊罗汉披上红色号衣,扎上红头巾。太平军藏在铁罗汉背后,打鼓放鞭炮,还摆旗呐喊。 守城的清兵一听,以为太平军又来攻城了,站在城头上一望可吓坏了,从中华门到雨花台,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太平军。那天刚巧下着毛毛雨.迷迷蒙蒙的看不准确,也不知来了多少人马。清军守将连声直叫, “快给我用炮轰。”这时候城头上的炮火就像雨点一样往下落, “崩崩崩”打得中华门外烟雾防腾,火花乱蹦。清兵守将满以为这一阵子重炮轰过,该把太平军军打退了吧?哪晓得登上城头一望,怪事!只见太平军阵脚—动也不动,当真太平至是钢筋铁骨,刀枪不入呀!可把清军守将吓死了,连忙下令, “快、快,全城人马全都集中到中华门来,给我死命顶住!” 这下正好中了太乎军的调虎高山计。守仪凤门的清兵才走开,城外的太平军就把炸药芯子点上了,只听“轰隆隆”一声,仪凤门的城墙炸坍,太乎军的大队人马就捅进了城。等到守城的清军晓得中计,回过头来想调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南京就这样被太平军给攻下来了。普德寺五百尊铁罗汉立了头功哩! 所以,后来南京中华门东边那一段城墙跟别处的城墙不同,别处全是明朝时候砌的,唯独那一段,是太平军破城后用新砖砌的。 (七) 橘子王 录入:翼王坪 搜集整理人:章广忠 从前,江西省南丰的桔子不算顶甜,自从“桔子王”留在南丰一个叫郭背园的地方后,桔子就变得鲜甜鲜甜,和蜜糖一样。这样一来,人们就把南丰桔子索性叫做“蜜桔”。 据说,早先“桔子王”总是一年跑一个地方,跑到哪,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第二年“格子王”一走,桔子又不那么甜了。 讲起“桔子王”长久留在南丰郭背园,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当年太平军大队人马,就在这一带打清兵。南丰更是太平军扎营盘的地方。 统率这支太平军的将帅,就是能文能武的翼王石达开,翼王不单带兵打仗呱呱叫,而且肚子里的文才也实在好呵一一诗,词,歌,赋,门门出色,这还不算稀奇,他还弹得一手好琴。 那年的十月间,冀壬统率大军到南丰县来了。他办完戎事,就坐在城墙上弹起琴来。他弹的琴那么使人醉心,连天上飞来飞去的鸟雀,一听见会飞下来落在树上一声不响,一动不动的听半天。 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翼王石达开又坐在城墙上弹琴了。声音真惹人动心。这时忽然有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笑嘻噶地一蹦一跳,手上端着一盘子黄金般的桔子;跑来放在弹琴的翼王身边,也不作声,就静静地站在旁边,听着美妙的琴声而入神。 翼王弹着弹着,口渴了就顺手拿起橘子剥开吃了,嗨!越吃越想吃,一阵吃了一盎。闻,多甜美的桔子呵! 翼王亲切地问那个白白胖胖的小崽俚: “这种蛮甜的桔子是你家树上摘的?” 那个穿红兜肚的水崽俚笑咪咪地说:是啊,只要您喜欢吃,我天天送来。” “好甜啊!真象灌了蜜糖一样。来,我谢你二两银子,你拿回屋里去买些东西吧!” “不!这是送给你吃的,我可真喜欢听你弹的琴声。” 当时,翼王就想叫人把银子送到那崽俚家里去,问道:“你家住在那里?” “前面桔树林里。翼王,请你再弹一阵琴给我听听吧!” “好!” 翼王又弹了起来,铮铮琮琮,悦耳的琴声,真让人心旷神怡。 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听得真入神,欢喜得直点头,等琴声由强变弱,静悄悄地息了声。小崽俚笑咪咪地朝桔子林走去了。 不管哪回翼王在城墙上弹琴,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总会端来一盘鲜甜的桔子,翼王每次要谢他时,他都是说家就在桔树林里。 ‘ 一天,翼王奏完琴,等那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就要回家时,就连忙叫身边的一个太平军 “你赶快跟那小崽俚去,看看他家住哪里?看清楚回来,明天好送一些礼物到他家里去,不能老白吃人家的桔于呀!” 那太平军听罢,就急忙跟在小崽俚后面。但紧追慢赶,只见小崽俚一钻进桔林,就不见人影子了。那个太平军赶快跑进桔林东找西寻,再也找不到那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了,他连忙回来,惊奇地向翼王禀报: “翼王,刚才那小崽俚,一进桔林就消失了踪影,再找也找不到了。” 翼王听后,便道: “实在找不到,那只好算了。” 第二天,翼王又在城墙弹起琴来了,不一会,果然那小崽俚又端了一筐金黄金黄的桔子放在翼王身边,仍入神地蹲在一旁听交琴了。 这回翼王弹了一阵又一阵,但在歇下来的似乎,就再也不拿桔子吃了,只望崽俚但笑笑。小崽俚笑咪咪地把桔子剥好递上来了。 说: “翼王,请吃桔子吧、弹很多么动听呀。 翼王摇摇头说: “今天不吃了。” “你怎么不想吃了?” “我并不是不想吃,只因为你不肯说你家住哪里。我们太平军不能拿百姓的东西不给钱啊。” “我不是已说过了吗一一就在桔林里。” “可桔林里哪有你的家呀?” “翼王,你一定问清才吃桔子的话,那我一一” “是呀,我就是要知道你家住在何处,我要好好谢谢你呀。” “我可不要你谢。” “就是不要谢,也应该讲清楚呀。” “好,今天再也不瞒你了.我是桔子王,就住在桔树林里。不过,我住的地方是不固定的,那里好就往那里走,凡是我到的地方,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可是年年东走西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可以长久住下来呢。” “那这里怎么样呢?” “哈哈,这里我总算爱上了。” “那为了什么?” “因为这些我天天听到你的琴声,真舍不得走了。自从太平军到达里扎下营盎。百姓日子过得蜜甜蜜甜的,不愁吃不缺穿,风也调雨也顺了,我更舍不得走了。” 翼王听了忙说: “谢谢你,但你还是要告诉我,你家住哪里?” “就在郭背园桔林里。” “我以后一定会去看看你的。” 翼王为了感谢“桔子王”,要他留下来.使这里的桔子年年丰收,好让大家年年吃到蜜甜蜜甜的桔子,有一回还特地到郭背园桔树下弹了一夜琴。 南丰桔子香又甜,而南丰的桔子又数郭背园的桔于更香更甜,这是当地多少年来,大家都晓得的。为什么?不用讲你也知道,就是因为“桔子王”喜爱当年翼王石达开统帅的太平军曾驻扎在这里,决定长住不走了。。 点评:虽然明显是编出来的故事,却反映出江西百姓对石达开的爱戴。据说石达开不仅文武兼备,而且能诗,能琴,能棋。这个故事从侧面印证着“能琴”的传说。 因为喜欢这个故事,我对南丰蜜橘情有独钟,大学时,每年冬天都会跑到超级市场去寻找小而甜的这种橘子。 |
浏览:191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