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其他太平天国相关文章总目和链接 |
莫名其妙的石达开--电视剧《太平天国》剧评 摘自孔庸君《“太平天国”的八点遗憾》 王诗槐曾说他为能出演“有分量”的翼王而高兴。石达开真的有分量吗?其实剧中的石达开根木就体现不出他的分量。凡事他只听15岁的石益阳的。凡有胜利必是小益阳的主张。不信,你看:石达开主持召开第一次野战军最高军事会议,商讨破曾国藩水陆两营(主要是水营)大计时.不就是依了石益阳的随口一计而大获全胜么。再有,天京北王生乱,天王发来密诏,石达开为是否亲自进京勤王犹豫不决时,石益阳说了声“去”.石达开便去了。至于鸡毛蒜皮的小例子在剧中就不胜枚举了。石益阳能参与翼王府全部军政机要,甚至天国的三巨头联盟的天王秘诏,她都能看到。这还了得!石达开治军不懂军法,行政不懂国法,生性谨慎的石达开还常和小益阳讨论各王府这短那长,完全像一个长舌妇。行刺杨秀清的曾宪被石益阳发现抓住时.石达开说石益阳不该抓,因曾宪是替父报仇,还说他要救曾宪。其肘.正是天京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敏感时期,作为天国四巨头之一的石达开,这样说,将可能导致什么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编导笔下的石达开,是重小理而不明大义、毫无政治头脑的庸人,这时的他和浅薄的打抱不平的绿林好汉没有什么区别。 不吐不快--四不像的《太平天国》 刘大山 姚世仁 《太平天国》播出已有时日了,看了7、8集,恨其失真,怒其造作,有话不能不说。 一大愤怒:自我感觉良好。 无论是播映前,还是现在播出过半,不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都对《太》剧满怀信心,谦虚而做作地互相或自我吹捧,这在央视其它剧集是很少见的。是非成败自有群众评说,如此自我感觉良好,令人愤怒。 二大败笔:导演、表演。 对《太》剧这样一部历史剧来说,它不同于一般言情剧,靠几个明星就能撑起大局,所以导演驾御全片的能力便尤为重要。陈家林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他缺乏把握复杂历史大场面的基本能力,更缺乏对这段历史的深度理解,从而导致表现上的眼高手低和心有余而力不足。举例来说,《太》剧自称以战争场面见长,但从广西到江宁(南京)打了十几场仗,表现手法雷同,场面相似,对杀、功城、开炮等各类镜头呆板单调又不逼真,只单纯地为打仗而打仗,并没有表现太平天国勇士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境界。 再说表演。“太平天国”中的人物是人们所熟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洪秀全形象,要让《太》剧中的洪秀全形象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就需要演员有超一流的塑造形象之能力;或者,导演有超一流的塑造演员的能力,如张艺谋。 叁大不合情理:架构、情节、细节。 先说架构,和其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样,《太平天国》也遵循了编年体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一步步展开剧情。但从播出的这么多集来看,其主线不明,段落间联系少、跳跃大,某些关键处如蜻蜓点水,常令人看不明白。 再说情节,剧中让17岁的陈玉成(童子军头目)卷入爱情纠葛;让洪宣娇在战争中公开恋爱、抗婚;美女程岭南在父母被斩杀之际,甘为仇人东王杨秀清的玩物,竟恋爱起来要从一而终……这些荒唐离奇的编造不仅与历史不符,也于情不通。 最后说细节,攻南京一战,剧中设计城门就在江边,以便让太平军战船轰城,可众所周知,南京的城门没有一个是在江边的;甚至还闹出了让南边聚宝门(现中华门,距仪凤门10公里)攻城的太平军去接应北边仪凤门外的太平军的笑话,显然编剧认为两座城门是离得很近的。 四大不能容忍:革命加爱情、不如戏说、四不像、古代衣冠现代内核。 革命加爱情:这样的结果是革命不像革命,爱情不像爱情。在《太平天国》剧前几集中,都是先谈一会儿恋爱,再攻城掠地(就是放几炮)。过多的爱情戏大大冲淡了太平天国的悲壮色彩,使沉重的历史蜕变为小男女过家家式的情爱游戏。 不如戏说:张笑天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太平天国》绝不戏说。在播出之后有人批评《太》剧表演痕迹过重,且有史实错误,南京大学的张宪文教授为之辩护:“从历史到史书再到历史剧,这其中必然会附上‘演义’与虚构的成分,这可以理解。”可为什么不能“自圆其说”呢,观众们看过的电视剧太多了,就算安排洪宣娇嫁给曾国藩都没人觉得稀奇———只要编出合理的解释,关键是自圆其说!如果不能自圆其说,那还不如戏说。 四不像: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也许,《太》剧一班人马的“决不戏说”是个幌子,他们的心底里是迫不及待横下心思想“戏说”的,可惜一放不下架子,二没有港台导演的轻松心态和戏说功力,结果便把一个本来可以拍得惊心动魄的历史剧拍成了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这真令人好笑。借用现在流行的周星弛的台词:省省吧你!改变什么形象,好好做你导历史剧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古代衣冠现代内核:观众看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代入感”,即“感同身受”。观众一旦进入剧情,立即就能认同当时的情景,仿佛又置身于遥远的历史。而《太》剧怎么看都是一出现代戏,观众无法“忘我”地陷入剧情。因为导演不太能掌握住当时人们的语言格式和动作行为特点,只好用现代语言动作来表达诠释。 画鬼的《太平天国》 月无痕 我有一个经验,如果你喜欢某个东西,渴望某个东西,你一定要以平常心待之。否则,你的期望值越高,你的失望也就越大。我这一经验在最近看电视剧《太平天国》时又一次得到证实。 或曰:“《太平天国》刚演了个开头,还不到叁分之一,你却开始指手画脚乱喷唾沫星子,是不是为时尚早?”答曰:“否。”因为有一个成语叫“管中窥豹”。从 《太》剧刚刚显露出的这几个“金钱斑”来看,《太》剧注定是一只假豹或曰死豹。一只跳跃中的豹子,其全身的跃动必定带动其身上每一个“斑纹”的跳动,它的每一部位都应是生动鲜活的,而《太》剧显露出的豹身的几个斑点质地粗糙,人为的痕迹太重。 “革命加爱情”。这是30年代流行的一种普罗文学样式,革命不够,爱情来凑。结果是革命不像革命,爱情不像爱情。就是这样一种公认是失败的文学样式又被张笑天、陈家林“化腐朽为神奇”,奉为《太》剧结构之法宝。在《太平天国》剧前几集中,都是先谈一会儿恋爱,再攻城略地(就是放几炮)。 “画人”与“画鬼”。有一句古话:画鬼容易画人难。何也?人太熟悉,鬼未见过。相对于中国大众家喻户晓的《红楼梦》、《叁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言,中国大众对《太平天国》比较陌生。从艺术表现角度来说,陌生的《太平天国》应该在艺术表现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想象空间,而《水浒传》等剧则不 行,大众太熟悉,他们心目中都有一个关于人物形象的认识,如果编剧导演不能忠于原着,他们会拒绝接受。《太》剧一班人马却把一个本来可以拍得惊心动魄的历史剧拍成了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岂非咄咄怪事。 近代衣冠,当代肉体。观众看历史剧,一旦进入剧情,立即就能认同当时的情景,仿佛又置身于遥远的历史。而《太》剧怎么看都是一出现代戏,观众无法“忘我”而陷入剧情。过多的爱情戏也大大冲淡了太平天国的悲壮色彩,使沉重的历史蜕变为小男女过家家式的情爱游戏,削弱了太平天国应有的梦想、惨烈和沧桑。 显然,《太》剧组缺乏把握这段如此沉重复杂的历史的基本能力,缺乏对这段历史的深度理解而导致表现上的错位。( ) 《太平天国》:将“言情”进行到底 罗国平 在爱情匮乏,以“酷”为时尚的今天,惟独荧屏崇尚一个“情”字!自作“多情”的编导们,几乎无论什么题材都能演绎成一部缠绵悱恻的“言情”剧。近年描写海军、空军成长史的《潮涨潮落》、《壮志凌云》俨然成了军人与恋人聚散两依依的“情史”。前不久,反映军民众志成城抗洪抢险的《惊涛》,同样也是柔情似水,爱河泛滥。 正在播放的《太平天国》,以“情”带史,通篇透着一个“情”字,把一部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英雄谱“戏说”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更是把这“言情”时尚推向了极至!编剧张笑天真不愧为“言情”高手,从第二集开始,他便急急将观众引领到他所精心构筑的红男绿女、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在这园 子里,我们看到了洪秀全的色情,杨秀清的奸情,众多太平军男女的偷情。还有数不清的多角男女关系:洪秀全与杨秀清“转让”的宠妾、苏叁娘,洪宣娇与林凤祥、肖朝桂,苏叁娘与罗大纲、洪秀全,陈玉成与叁个女人——曾晚妹、药店老板的女儿、仪美公主……于是,一组组的情哥哥情妹妹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边的风花雪月无尽的恩恩怨怨盘根错节。而把这等男欢女爱的内容塞进每集有限的37分钟里,走马观花一番,时间也差不多了。 此剧不分场合、不分人物的“言情”,颇显出编导的意趣痴情。最能凸现这一特色的“经典”场面,要数洪宣娇与林凤祥的那场“悬崖戏”。一开场,像模像样、煞有介事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还真有几分震撼力呢!谁知编导在风格上陡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惊心动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战场骤然间变成了花香鸟 语、爱意绵绵的情场——洪宣娇在与清妖短兵相接、拼死撕杀时,不慎从悬崖坠入万丈深渊,观众料定其人必死无疑,当然也有几分诧异:女主角怎么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呢?果然,从天而降的“情人”林凤祥把她从水里捞起来了。照理,大难不死的洪宣娇定是一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的模样,可在“出水”的那一刻,“粉面含春”的她竟比贵妃出浴还娇媚!而且,一睁开被厚重的眼影粉涂得乌眉罩眼的眼皮,她便迫不及待地投怀送抱,与情人好一番缠绵。编导如此的“罗曼蒂克”,着实令人喷笑 。 编导在陈玉成身上,更是“幽”了一大“默”。雄才大略、骁勇善战的少年英雄陈玉成,是许多观众儿时崇拜的英雄形象,但在剧中他深陷女人堆中难以自拔,既与死心塌地爱着他的曾晚妹相恋,又难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叁者”仪美公主,抽空还要拿出“第四者”——药店老板的女儿送给他的爱情信物把玩一番。确实够他忙活的。剧作过了近半,着墨在陈玉成身上的,几乎全是他与叁个女人永远也纠缠不清的情感戏。观众眼中的他分明是散着脂粉气的活色生香的“宝哥哥”。这副嫩肩膀,将来能够“受命于危难之际”,挑起太平天国的重任吗? 至于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在剧中也脱不了“情色”二字。编导对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洪秀全的刻画,不过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所以给观众留下的是再模糊不过的印象。但总是眨巴着一双色迷迷眼睛的“色情狂”洪秀全,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同一集中,色相毕露的洪秀全对苏叁娘动手动脚,幸亏苏叁娘备有手枪,洪才“强奸未遂”;而“下流胚”杨秀清此时正在以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等手段,强占了女状元傅善祥。一个是贪恋女色、夺人之爱,一个是猥琐可憎、骄横跋扈,似这等“人格魅力”的领袖,何以服众?何以“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 若与不近女色、循规蹈矩的反角曾国藩相比,太平军仿佛不是官逼民反的正义之师,倒像一伙祸国殃民、胆大妄为的乌合之众。着实令人怀疑这场农民起义究竟有无意义 。 或许洪杨滥情确有铁证如山的史料,但值得在剧中大书特书、大肆渲染吗?虽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但世间并非只有爱情、色情和奸情。有道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爱情至上”,缠缠绵绵、悲悲戚戚的玩意多了,无疑会削弱太平天国军的壮志豪情。所以,此剧“以情带人”非但未能“感人”,倒是“多情反被无情恼”,遭致了观众的普遍不满。 不是“戏说 仍然“戏说”——谈《太平天国》 林伟平 ●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播程过半。尽管事先,编剧导演一再声称,这部电视剧决不戏说,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定位都尊重历史,然而,它仍然有许多的戏说。 试举几例。某女(恕未记住名字)用现代汉语对躲躲闪闪的男友说“你别假道学了”;某将领用当代军事术语评论别人“他的那套战略战术我很了解”;萧朝贵与洪宣娇在床上卿卿我我,房门却敞开着,卫兵在明亮的房门口站岗;某将领死了,像盖党旗一样为他盖上太平天国的旗子;向敌人冲锋时,活脱脱一支无产阶级军队……而编导最为得意、观众最觉俗套的,莫过于那亦真亦幻、不得要领的“五朵金花”。 ●曾在《中华读书报》读到潘旭澜教授关于太平天国的文章,说妇女在太平天国的地位极其低下。即使定都南京以后,除了几个王之外,夫妻(包括高干)偶尔同宿,仍然要被杀头。而在电视剧里,洪宣娇等“五朵金花”却宛如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自由恋爱,第叁者插足,在男人的世界里颐指气使,纵论天下,干预军事政治…… 史书留下来的太平天国基本上是男人的战争。那就把男人的戏拍得好看些。试想:男人们反抗清妖统治,可以写出怎样的好戏?男人们称王称霸以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又可以写出多少惊心动魄的好戏?若干年前有一部《阿拉伯劳伦斯》的电影,自始至终未出现一个女人,连“女群众”也不出现,然而它不光精彩,还成为电影经典;目前正在播放的《U—571》,主配角也全是男人,仍然吸引着大批观众。 显然,不在男人的戏里加进些女人的“佐料”,《太平天国》的编导们没有信心。而且,其出发点也不是去深化这场战争的本质,基本上只为讨好电视观众。所以,俗套之外,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烈的“戏说”成分。 ●“文革”时候的作品,英雄人物没有缺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所突破,就给英雄人物加点缺点犯点小错误,以为这就是栩栩如生的性格了。《太平天国》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基本上也还是这个路子。有时候,甚至总让人有这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和军队的感觉。 ●文艺作品要还原历史,其实很难,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就搞出个“戏说”来。我以前不大喜欢戏说的玩意儿。但面对《太平天国》、《雍正皇帝》这样的所谓不戏说而实际上有损历史真实的“正剧”,倒反而觉得“戏说”可以接受。标榜自己是“戏说”的,是一种态度,观众也就把它“玩耍”着看;然而说自己是“正剧”,却很有些戏说的成分,或有许多的不真实,那不就是在随意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了吗?误了青少年如何了得! ●其实,只要这么做就行了:把片名改成《太平天国演义》。这样,编导就用不着声明是否“正剧”,人们也不会指责你是否“戏说”了。谁会因为《叁国演义》中的许多“戏说”而去指责它违背了《叁国志》? 关于太平天国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李华新 一部正在上演的电视剧,在上演的过程中,就让百姓把它的剧名拾掇了。真是自拍摄古典题材的作品和历史重大题材的电视剧以来,最让人汗颜的一次表现。观众现在一点也不小儿科了,而编导们却很自得和自负的认为,我的大制作就是让出上映之后的经济效益,又是会出现万人空巷的效果了。 而事与愿违。 动用再多的美女也不能掩饰编导们和一些媚俗演员的肤浅与无聊。使用再大的场面也不能让人感到我们是在重新走向历史,而是如同在观看一个滑稽演出。男人和女人的情欲再度的表现和再度的演绎,已经冲淡了历史的深邃,现在人们已经看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即使是今后的血洗天京和内讧与出走等等已经在历史中有许多记载的史实,也不能掩盖一种浮华和奢侈之后的浅薄。编导太小看我们这些观众了,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还有这种情段子招摇过市。 对于历史上的这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几乎每一个读过中国历史课程的人都知道,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是怀有敬意的,现在发现这些敬意会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出现,而遭到无法掩饰的毁坏。原来那些加在农民起义领袖上的光环,现在已经被这些电视人的“出色”表现而毁于一晚。人们看完个耗资巨大的经心制作的电视剧之后能够人留下什么呢?色情的男人和风骚的女人。 也许是为了争取卖点导演把所有媚艳的功夫都使了出来,而女人在这场戏中的角色和分量又很重,不知道原来的太平军就是这样,还是编导们是为了追求卖点而特意搞成这样的。现在我们的古典名著几乎都无一漏网的成为电视剧的题材,而我们的观众审美的眼光和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人们对于编导们花了这么多银子拍成的电视剧并不认帐,反而觉得是他们这些人糟蹋了一些好的题材和一些历史上严肃的选题。 太平天国社会中女人是什么,我们的认识几乎都是从史学家的角度得知的,而现在我们并没有看到史学家的影子,以现在的资质和对历史的把握程度,不敢说,就一定没有把握。但是,总有一种历史本来的面目是还原了呢?还是被人为的破坏了的感觉存在于从开始到目前的播放中。女人几乎成为这部电视剧中不能缺少的人物,尽管剧中经心刻画了洪秀全和扬秀清等主要的几个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可是当人们感到这些如此显赫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和现在的色情人物差不多时,就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厌倦和反感。而“清妖”人物的刻画,反而让人觉得这是一些人物,至少他们没有这么多的“艳福”享受。好像这些太平军原来从广西老家打出来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天朝田亩制>>的理想而战,而是为了追求女色而战的。看看洪秀全对女人的那种样子,简直是恶心;看看扬秀清对于女人的那种三辈子没有见过的丑态,人们会觉得整个的有点不对劲。这是干什么?当然这不会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正史的记述,可是这也万万不能拍成什么艳情剧的呀? 洪、扬两人为了一个程妃已经暴露出了追求肉欲男人的本色,而程妃的扮演者的表演,即不像是一个昔日有身份的官宦人家的女子,而是像一个风尘场的烟花女子。倒是这个女人不负使命,即使是在临死之前不忘太平天国定都京城之后,对于她全家人恳求赦免。至于这个演员低俗的表演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再就是全剧的节奏不是把一种历史的感觉表现在每集之中,让它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而是把这些女人、把一些儿女情长的东西连缀成衔接的主线。一个程妃就足以了,洪、扬二人都在程妃身上发泄了自己的情欲,而当这个女人不得不死时,因为没有女人陪伴左右,于是洪就要让苏三娘侍寝,而扬就要在深夜占有女状元,人们看到这里,就会感到这是一些什么玩意呀?一个如此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真的是被糟蹋了。当然,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可是剧中搞成这种样子,编导们意愈何为呢? 这样说也许有人会出来辩解,说什么真正的太平军就是这样的,是的,这些揭竿而起的农民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也许这些农民也真得有打下江山,要尝尽天下女子美色的念头,也许太平军的起义因素中不仅是因为清廷的腐败和对于百姓的欺榨,其中也有关于对女人占有的欲念。而历史感没有在剧中出现,这些倒被编导们驾轻就熟的表现出来了。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拍这个电视剧又有什么意义呢? 女人成为剧中的佐料已经不是发明和起始于<<太平天国>>,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如此重大的历史剧中,这样不严肃的表现历史人物,其本意和它的引伸含义,也许是影响的不是我们这一代,因为资金紧张,因为现在我们的运行机制的等等缘故,我们要考虑到市场的销售和收回成本,我们必须让女人在剧中就要如此的表现,而且现在我们没有让女人露出三点,就已经是一些女人的大幸了。当然,如果真的剧情需要,就是加上一些床上的戏,也不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此,我们拍这样低俗的东西,除了糟蹋历史之外,还能起什么作用,即使是不能避免需要女人的戏,也需点到为止就罢了。何必让自己的这一特长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至。 几乎每个有名有姓的太平天国的将领身后都有一个女人,而且是等级越高的男人女人的姿色就越出众,因为编导们害怕男人没有女人陪伴左右,会成为野鬼孤魂。 换台、换台、换台。可是人们还是要看,当然不是在重温历史,而是在看能把这些捣腾成什么样子。 比戏说还糟--《太平天国》观感 河南报业网 看《太平天国》第一集就感到失望,但是,心中还是满怀着希望,总希望它越演越精彩,然而一路看下来,这失望之情却是越来越厉害。 从总体上说,编导人员对《太平天国》中有关的人物与事件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因而在驾驭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与将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不同,因为四大名著都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文本,里面无论事件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都已非常到位,编导人员只要将其拿过来,改编成电视语言就可以了。而关于太平天国却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文本,将这一段历史改编成电视剧,对编导人员来说,既有很大的难度,又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令人失望的是,在这一挑战面前,编导人员失败了,他们仿佛是拿了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关太平天国的描述为蓝本,用电视画面为太平天国记了一笔流水账,让人感到对事件的描写浮光掠影,对人物的刻画简单幼稚,对过程的把握详略不当。 在具体拍摄指导思想上,编导人员有着强烈的媚俗心态,这种媚俗已达到了恶俗的程度,让爱情戏把电视剧变得不伦不类,好像编导人员就是一群媒婆子,非要给几个主要人物找上女朋友不可。有道是:戏不够,情来凑。编导人员历史功底欠缺,他们找来几个美女,拍她们轻车熟路的爱情戏,用以招徕观众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在该片中这一切已搞得太过分了,里面的男男女女,如果不是穿着古装,其感情戏的大胆、热烈,让人几疑为现代都市情感剧。过多的情感镜头,消解了有关太平天国的真实历史,少了悲壮的气氛,娇里娇气的脂粉气息,却用之于表现波澜壮阔的生死搏杀,这一切造成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编导本想一本正经地拍正剧,结果却达到了戏说剧所达不到的境界,真是戏事难料。 此剧播映前,及至现在,不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一个个都对《太平天国》满怀信心,把该剧吹捧得十分了得,这真是让人奇怪,也许在下欣赏水平低,看不出好在哪儿,或者是真是如陈大导演所说“好戏在后头”。 评论:《太平天国》遗憾收场 天津日报 “又臭又长的《太平天国》今晚总算播完了!”不少人由衷地说。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这一个半月里,编剧张笑天和导演陈家林的耳根儿肯定烫得不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批评和责骂声实在是太多了。似乎从开播到收场,没有多少人捧场叫好。这样一部耗资巨大的大戏,咋就这么惨呢?圈内圈外有不少人试图为此把把脉、开个药方子。 病在“根子”上。中国电视剧中心一位曾拍过好几部历史大片的导演说,看过几集我就说完了完了,这剧没救了,病在根子里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本子有问题呀!张笑天无论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诠释,还是叙述故事的策略,都相当老化,那种四平八稳、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语言,怎么可能吸引住日益挑剔的观众的目光呢?有媒体报道,张笑天近来表示自己对批评一笑置之、不予理睬,这种胸襟气量确实难得,但观众是上帝,收视率是试金石,不服气哪行? “爱情”玩不转。张笑天此番构筑的爱情戏却让观众倒尽了胃口。从第二集开始,他便急急渴渴地将人们引领到一个个红男绿女、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这里有洪秀全的色情,杨秀清的奸情,众多男女太平军的偷情,还有数不清的多角男女关系,一双双、一对对的“鸳鸯蝴蝶”恩恩怨怨、风花雪月,难怪有些报纸称“太平天国”看上去更像是“爱情王国”,“爱情至上”会不会是这部剧艺术品位不高的又一大原因呢? 剧中人物没几个可爱的。安徽一位著名作家说,一部大戏几十口子人,看下来却没几个抓人的,从洪秀全到东西南北诸王,给人的感觉都是“错位”,就说天王洪秀全吧,刚出来时像一革命家,中间慢慢演变成了一流氓大亨模样,让人怎么也难把他和统率千军万马的农民军领袖联系起来。此外演员年龄普遍偏大,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忠王和英王这两个人物身上,史载俩人死时都很年轻,刚出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电视剧里他们却老成得不得了。 此外还有大场面成摆设,细节失真处多等。由此,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这样拍历史剧,等于毁掉了一个好题材。 |
浏览:529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