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
姓名:原上草Email: 时间:2004年5月3日12:05
主题:忽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 内容: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翼王远征是“此误至大”。恐怕在写这句话时,在他的内心深处是认为翼王不应该离开天京,而是应该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吧?否则他在《自述》中为何对翼王那样推崇?同时他又毫不掩饰的表现了对洪秀全及洪氏家族的反感。说太平天国之败是洪秀全“自惹而亡”这差不多就是说洪秀全不具备作为一国之君的资格了嘛!这只是我想当然之论 姓名:川妹Email: 时间:2004年5月3日13:24 主题:我总觉得后人有曲解《李秀成自述》之嫌疑 内容: 道理很简单,《李秀成自述》流传百年,民末清初广为知识份子所乐道, 可以说是当时民国四十年间最为知识份子看重的太平天国史料。但大量评价翼王的文章,极少有把翼王远征称为“分裂”的,相反,大多认为是其远略与卓识。试问,如果李秀成真有批判分裂的意思,何以自清至上世纪中叶的半个世纪间,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和革命者们都读不出来(个人以为,民国是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无论后世如何指责蒋介石政府专制,来自全世界各阶层的思想可以自由传播,鲁迅这样的文人可以持续发表抨击政府血腥的文章,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的政治环境所不能想象的。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人材辈出的年代,民国五十年中国诞生的高级知识份子无论文化还是科技界都高于建国后的五十年),单单要到建国以后才能由马列主义的知识份子们读了出来呢? 《李秀成自述》存在邀功逶过,抹煞他人功劳,夸大自己作用的倾向,这不只是针对翼王一个人,在涉及燕王,英王,干王之处都有表现。他在独撑大局的岁月里甚感辛苦,发一些牢骚也可以理解,但是自述原文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狈〈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这句话只表示翼王远征这个结果“此误至大”,却没有明确指出责任归属,“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是起因,而何以会有这种状况前文已有明白叙述,那是天王猜忌翼王和纵容安福二王的结果。 翼王未能留下主持大计,这是太平天国至大的损失,这是事实。这件事情是因“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这也是事实,但何以从这二个事实就能读出李秀成在批判翼王分裂而不是批判洪秀全猜忌谋害逼走功臣,却令人费解。 李秀成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他既然尊洪秀全为君,当然是不会随意公然批评洪秀全的。虽然很多人指出《李秀成自述》中不乏批判洪秀全之处,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批判基本上都反映在他本人和洪秀全的意见分歧上,也就是说,因为洪秀全不信任他,不采纳他的意见才造成亡国,他感到不甘和委屈。在与他本人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其他事的问题上,他是很小心地维护着洪秀全的----比如天京事变,他说是“北翼二王”的密议,也就是说杀东王从始至终和天王无关,根本是北翼二王在报私仇,他真是这么相信的吗?还是故意的呢?早有学者指出,李秀成在叙述东王被杀时间时含混其词,说什么“杀东王即在此时”---- 太平天国定七月七日为东王升天节,李秀成焉有不知之理!他连很多记忆不甚清楚的时间都尽可能写上,对于这么大的事,这么明确的时间,为什么不直说杀东王是七月七日,而拐个弯子说什么“就在此时”呢?不是刻意替洪秀全遮掩很难解释。 |
| 浏览:1114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