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 第五章 第四節

【台】吳文璋

  孔子應天作新王
  
  
  孔子在董仲舒的神學中已經因為作春秋而成為新王,孔子創造了一個新的朝代。董仲舒說:
  
  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樂宜親韶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130
  
  孔子作春秋,是應天命,創作新王,所以董仲舒很確定的說:「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孔子作春秋,但事實上並未立下一個新的王朝,為何董仲舒如此說?如果這不是驚天動地之說,就是一個叛變,背叛漢王朝,或者這是一個謊言,究其實這是董仲舒的神學,孔子的新王朝是實行在天上,如同在人間,是在苦難的廣大民眾的心中。
  
  董仲舒的說法,其來有自,是一股人心內在的需求,經過先秦儒者的努力形塑而完成於董仲舒。
  
  《論語》上記載: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131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生民塗炭,哀鴻遍野,人民久亂思治的渴求,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呼聲。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孟子·公孫丑下》),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孟子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132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作春秋,不僅是歷史的紀錄而已,而是要說明王者之道,而實際上以王者自況,而要著手實行王者之義,行王者之道了。
  
  孟子又說:
  
  王者之迹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133
  
  王者之迹息而詩亡,孔子因此繼之而作春秋,其文體是史,其事是齊桓、晉文,意義呢?孔子說自己已經取之,此微言大義,即是繼王者之迹。
  
  孟子又說: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134
  
  周公驅猛獸、兼夷狄,制禮作樂而百姓寧,實際上是行王者之事,而孔子繼之作春秋,使亂臣賊子懼,是繼周公之志業,孔子曾經從事於禮樂的制作,在論語中有記載子曰:「吾自衞反魯,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而禮樂征伐應該是天子之事,孔子說: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135
  
  當天下無道久矣,天子、諸侯都無能於禮樂征伐,孔子當仁不讓,撥亂而反正,一方面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一方面作《春秋》以口誅筆伐,行褒貶之事,使亂臣賊子懼,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確實是意味深長的,雖然口誅筆伐,貶天子、退諸侯,並不是真的勞師動眾,血流成河,但孔子所行實為古代天子之事。
  
  根據《大戴禮記》的記載,孔子的此一態度有更進一步的敘述: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聞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敢問何為主言?」孔子不應。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也。」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孔子曰:「參,女可語明主之道與?」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也。」孔子曰:「居,吾語汝。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雖有國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袵席之上還師。是故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大戴禮記·主言》)136
  
  在此段問答中,孔子感嘆:「今之君子,惟與大夫之言之聞也,其至於君子之道者甚希矣。」然後孔子自問:「吾主言不出而死乎?哀哉!」在曾子不斷追問之下,才剴切言之,說明實行七教、三至之道,儼然以君主自居,欲行君主之義於天下,道出君主之言而後死,才不覺得遺憾終身。孟子說:「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萬章上》換句話說,是因為沒有天子薦之,否則孟子認為德如孔子,必能擁有天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儒學本身有一個內在的潛存的壓力,要求孔子行王道於天下,甚至以王者自居,從內聖到外王,求其實現的強烈的驅策力。孔子說:「天生德于余,桓魋其如余何!」《論語·述而》,而周初「以德受命」是一個從周公到孔子都相信的命題,那麼到了春秋時代,難道孔子不應該為王?只有聖人才有資格成為王,荀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順乎天,應乎人的強烈的要求到了董仲舒的手中,才予以發展成熟,董仲舒說:
  
  春秋緣魯以言王義,殺隱、桓以為遠祖,宗定、哀以為考妣,至尊且高,至顯且明。其基壤之所加,潤澤之所被,條條無疆。……大國齊宋,離不言會;微國之君,卒葬之禮,錄而辭繁;遠夷之君,內而不外。當此之時,魯無鄙疆,諸候之伐哀皆言我。邾婁庶其、鼻我、邾婁大夫,其於我無以親,以近之故,乃得顯明。隱、桓、親春秋之先人也。益師卒而不日。於稷之會,言其成宋亂,以遠外也。黃池之會,以兩伯之辭,言不以為外,以近內也。」(《春秋繁露·奉本》)137
  
  在這裡的記述,春秋彷彿成為一個真實的王朝,而孔子是其主導者。《春秋》的《公羊傳》也是同樣的立場:
  
  元年春,王正月。君之始年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何休注云:
  
  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諸侯皆稱君,所以通其義於王者,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託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138。
  
  把魯國當作春秋之王,以魯國化成天下。
  
  司馬遷對《春秋》給予至高的評價,他說:
  
  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139
  
  司馬遷以史學家的權威指出孔子所作的《春秋》是王道之大者。然而誰有那麼大的權力去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呢?除了孔子沒有別人,如此說來難到孔子不是聖王嗎?
  
  王充在《論衡》中說:
  
  說春秋者曰:二百四十二年,人道浹,王道備,善善惡惡,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適具足也。(《論衡·正說》)140
  
  王充認為《春秋》之中,人道、王道、都具備了。
  
  董仲舒進一步的指出《春秋》含有「十指」、「五始」和「三世」。董仲舒說: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舉事變,見有重焉,一指也。見事變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強榦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別嫌疑,異同類,一指也。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一指也。親近來遠,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天之瑞,一指也。舉事變,見有重焉,則百姓安矣。見事變之所至者,則得失審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則事之本正矣。強幹弱枝,大本小末,則君臣之分明矣。別嫌疑,異同類,則是非著矣。論賢才之義,別所長之能,則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質,則化所務立矣。親近來遠,同民所欲,則仁恩達矣。木生火,火為夏,則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譏之所罰,考變異之所加,則天所欲為行矣。統此而舉之,仁往而義來。德澤廣大,衍溢於四海。陰陽和調,萬物靡不得其理矣。說春秋,凡用是矣,此其法也。(《春秋繁露·十指》)141
  
  根據上述所言,《春秋》之十指,可以安百姓、審得失、正事本、明君臣之分、著是非、序百官、立王化之所務、達仁恩、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天所欲為行矣。
  
  關於「五始」,董仲舒說:
  
  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春秋繁露·二端》)142
  
  孔子的春秋之道以元之深貫串天之端、王之政、諸侯之位和境內之治,使之歸於正,此之為「五始」。
  
  孔子作《春秋》,其中的「三世」,董仲舒有如下的說明: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於其見微其辭,於其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吾以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春秋繁露·楚莊王》)143
  
  孔子作《春秋》,分為三世,已如上述,公羊學家何休據此而有「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
  
  於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錄大略小,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數備,足著治法式。(《公羊傳·隱公元年注》)144
  
  孔子以一介儒者而行天子之事,在《春秋》一書中,建立了一個紙上的王國,而這個王國為後世儒者所肯定、讚揚並予以發展,這是個精神的王國,而董仲舒認為孔子應當是王,他說: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者在相。(《春秋繁露·符瑞》)145
  
  孔子西狩獲麟,是受命之符,受命即為天子也,董仲舒說:「有非人力之所能致而自致者」,所以孔子作《春秋》依而改制,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
  
  董仲舒說: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春秋繁露·俞序》)146
  
  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是往上探究天端,糾正王公的職位,是千千萬萬人民政治教化的開始,往下彰明人事的得失,舉拔賢能的人,作為後世聖人的楷模,所以孔子受命而作春秋,明改制之義,是作為後世聖人的楷模,隱含的意義即孔子是後聖之師、是王公之師,則孔子是不是王呢?董仲舒引孔子的話,讓孔子自己發言:「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所以孔子作春秋是「加乎王心焉」,亦即假託賢明君王想要天下平治的心,去論斷諸侯王公的史事,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孔子作春秋以行天子之事,昭然若揭了。
  
  然而根據儒家的理論,孔子之聖德應當為王,而且他有受命之符,西狩獲麟;衡諸史實,除了《春秋》一書,孔子畢竟不是人世上擁有軍政大權的君王,也不是一統天下的天子,漢代的儒者就立了一個名辭,稱之為「素王」。
  
  素王之名,原出於《莊子》: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147
  
  然而漢儒繼承董仲舒之言,認為孔子之春秋是「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樂宜親韶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因此順此思潮而尊孔子為「素王」,蓋有聖人之德而無其位,但藉春秋以作新王。漢儒之說如下:
  
  仲尼為匹夫而稱素王。(《中論·貴驗》)148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萬事,見素王之文焉。(《漢書·董仲舒傳》)149
  
  仲尼自衛返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為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辟當時之害,故微其文,隱其義。(《春秋左傳序》)150
  
  是以孔子歷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於全育,烝庶安土,萬物熙熙,各樂其終。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澤不洽。於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後人,思旄其惠,未嘗輟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說苑·貴德》)151
  
  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服於孟賁,足躡郊蒐,力招城關,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釆善鉏醜,以成王道,論亦博矣。(《淮南子·主術訓》)152
  
  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出,素相之事也。觀春秋以見王意,讀諸子以睹相指。(《論衡·超奇》)153
  
  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於春秋。(《論衡·定賢》)154
  
  自衛返魯,刪詩書,定禮樂,制春秋之義,著素王之法。(《風俗通義·窮通》)155
  
  從上述的漢代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素王」的稱號,是相當普遍的受到肯定。這是董仲舒在大漢帝國的「獨尊儒術」的大環境下,努力推動「春秋學」所獲致的成果156。
  
  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卡理斯瑪(Charisma)的典範地位,於焉確立。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在董仲舒的奮鬥中完成,得以在漢朝取得實踐的機會,董仲舒本身也成了卡理斯瑪的人物,感召其門人在漢朝做政治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奮鬥,屢次面臨殺身之禍的危機,董仲舒和其門人,都是凜然不懼,依直道而行。157
  
  以上所述就是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在董仲舒身上的展現,成為大漢帝國獨尊儒術的意識型態。
  
  但是儒家對精神王國的建立,就感到滿足了嗎?內聖外王難道不是要在現實的人間去完成嗎?難道孔子栖栖皇皇周遊列國,只是為了一個紙上王國的建立而已嗎?孔子的志業只成就一個「素王」之名,孔子在天之靈會感到滿意嗎?
  
  這些問題是對儒家永恆的挑戰。
  
  注释:
  
  130 同註5,頁175。招與韶通,韶乃虞舜樂名。武:當從蘇輿校作「舞」,韶舞即韶樂與舞蹈,古代詩、樂、舞合一。
  
  131 見《論語·八佾》,十三經註疏本,阮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6年版,頁31。
  
  132 見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民國66年元月初版,頁11。
  
  133 同註131,頁146。
  
  134 同註131,頁118。
  
  135 見何晏注,刑昺疏,《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民國66年,頁147。
  
  136 見高明註譯,《大戴禮今註今譯》,台北:商務,民國78年,頁1-3。高明認為:《廣雅》:「主,君也。」主言,就是君臨天下的話,也就是主宰世界,領導人群的話。王肅私定《孔子家語》,剽竊這一篇,改題為「王言」,高明認為王肅是錯誤的,應該是「主言」為是。
  
  137 同註5,頁255-256。
  
  138見公羊壽傳,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民國66年頁8。
  
  139 見司馬遷著《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6月,頁3297。
  
  140 見王充著《論衡》,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頁1187。
  
  141 同註5,頁136-137。
  
  142 同註5,頁145。
  
  143 同註5,頁8。
  
  144 同註137,頁17。
  
  145 同註5,頁147-148。
  
  146 同註5,頁149。
  
  147 見郭慶藩著,《莊子集釋》,台北:河洛,民國63年版,頁457,〈天道篇〉。
  
  148 見徐幹著,《中論》,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版,頁188。
  
  149 同註1,頁2509。
  
  150 見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民國66年,頁16。這是杜預當時學術界的一種觀點,但是杜預對此說法,並不支持。然而孔穎達說:「漢魏諸儒,皆為此說。」,或許杜預本身正是憂讒畏譏,所以才危行而言遜,以避殺身之禍。
  
  151 見劉向著《說苑》,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頁132。
  
  152 見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頁332。
  
  153 同註139,頁607。
  
  154 同註139,頁1173。
  
  155 見應劭著,《風俗通義》,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頁177。
  
  156 有關孔子為素王一事,參見羅夢冊著《孔子未王而王論》一書,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157 見司馬遷著《史記.儒林列傳》,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版,頁3127-3129。儒家在漢朝形成了「國家宗教」的形式,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參見謝謙著,〈儒教——中國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收錄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五期。任繼愈著,〈論儒教的形成〉,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一期。李申著,《中國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加潤國著,《中國儒教史話》,保定﹕河北大學出版,1999。張榮明著,《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牟鍾鑒著,〈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試探〉,收錄於《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1995年6月版。
  
  
  
 浏览:70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5/3 14:34:0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59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44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90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907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94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69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601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42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842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4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