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 第五章 董仲舒綜合的巫師傳統和深層結構 第二節

【台】吳文璋

  天人感應──「天道」「天命」和「以德受命」的相互交感
  
  天人感應者是指天道與人道之融合與互相影響,此理論之起源,遠在春秋之前35,而明確的提「天人相與」來說明天人之間的感應者,厥為董仲舒36。在此之前多見於詩經、尚書37董仲舒經過了「巫師傳統」的有神論的「天命崇拜」,又接受了「反巫師傳統」的理性化的「以德受命」,又回到「巫師傳統」的有神的「天命崇拜」,但這已經是辯證發展的第三階段,雖然崇拜有神的「天」,但是已經和第一階段段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天命崇拜」中,人的德性和影響力已經大大的提高了。
  
  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之中,回答漢武帝: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38。
  
  戴君仁對「天人相與」這個觀念的來源,有如是的解說:
  
  這種觀念,是屬於陰陽家的,陰陽家之學,在九流為最古,是從古代巫史傳下來的。……本來這天人相與,只是很原始的思想,就是人神不分,處處有神,而神時時管理著人事。未開化的民族,有許多迷信禁忌,即由此觀念而來39。
  
  也就是說董仲舒已經到「綜合的巫師傳統」的階段了,它的根源是來自陰陽家,也就是古代鎢巫師的傳統。
  
  一、陰陽
  
  《漢書·五行志》說董仲舒「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董仲舒是儒者,而且是儒者的宗師,這是學術界所一致承認的。然而把陰陽的理論從陰陽家吸收而來和儒家的基本學說融合無間,首推董仲舒。
  
  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陽本來是指陽光所照的地方,例如《詩經·國風·殷其雷》「在南山之陽」;而陰是指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如《詩經·國風·終風》「噎噎其陰」40。
  
  韋政通先生認為:
  
  到《左傳》、《國語》的春秋時代,陰陽觀念有兩點重要的貢獻1.賦予陰陽以氣的特性,這就使原先感性的反映,進入抽象的思考,成為說明天地萬物變化的概念性工具;2.「天地之氣,不失其序」,及「陰陽之恆」等言論看,已從氣的變化中發現不變的秩序──即所謂「天地之恆制」。這兩點貢獻,已使進一步發展出氣化宇宙觀成為可能41。
  
  在儒家的經典中,吸收了陰陽的理論,並且以陰陽二氣作為貫通天人的根據,始自《易傳》,例如《易傳》的咸卦、彖傳:「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二氣即是陰陽42。也就是說陰陽二氣互相感應。
  
  董仲舒在《易傳》的啟發之下,找到了既能滿足時代需求,又符合主觀目的的儒學新方向,同時又繼承了《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以陰陽、五行、天文、律曆、及政治理想組成的複雜間架,遂形成了天人感應的空前的大系統43。
  
  陰陽使著四季循環而運行,董仲舒說:
  
  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以為四時,四時亦天之四選已,是故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少陰之選也,冬者太陰之選也。四選之中,各有孟、仲、季,是選之中有選,故一歲之中有四時,一時之中有三長,天之節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44
  
  這裡以春天為少陽之選,秋天是少陰之選,夏天是太陽之選,冬天是太陰之選,此是以陽氣和陰氣之強弱在分別少陰、少陽、太陰、太陽,然後四時再分為孟、仲、季三長。也就是說四季是由陰陽二氣的作用在推動。
  
  二、五行和政事的交感
  
  董仲舒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把「天人感應」的思想和儒家「仁義」的精神相結合,提出他的政治理論,使人主在治國施仁政的時候,可以做為一個借鏡。
  
  (一)五行相生相勝
  
  五行各有所司,亦相生:
  
  董仲舒說:
  
  木者司農也……火者司馬也……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營,……金者司徒也,……水者司寇也。(《春秋繁露·五行相勝》)45
  
  司馬實榖,司馬本朝也,本朝者火也,故曰木生火。……天下既寧以安,君官者司營也,司營者土也,故曰火生土。……應天因時之化,威武強禦以成,大理者司徒也,司徒者金也,故曰:土生金。……是以百姓附親,邊境安寧,寇賊不發,邑無訟獄則親安,執法者司寇也,司寇者水也,故曰金生水。……是死者不恨,生者不怨,百工維時以成器械,器械既成以給司農,司農者田官也,田官者木,故曰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46
  
  五行和政事相配合,藉以言政事之相生。然而五行相生也會相剋,故言五行相勝:
  
  木者農也,農者民也,不順如叛,則命司徒誅其率,正矣,故曰金勝木。……火者大朝,有邪讒熒惑其君,執法誅之,執法者水也,故曰水勝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過度失禮,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窮矣,故曰木勝土。……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眾,則司馬誅之,故曰火勝金。……水者執法司寇也,執法附黨不平,依法刑人,則司營誅之,故曰土勝水(《春秋繁露·五行相勝》)47
  
  (二)五行相順,不可相逆
  
  五行有其順序,不可任意違害,相順則生成,反之,若是相逆則有敗亡之禍。
  
  董仲舒認為:
  
  木者春生之性,農之本也,順農則草木華,如人君奪民時,則多傷敗,火者夏成長,應舉賢良進茂才,官得其能,否則民病咎及羽蟲;土者夏中,為成熟百神之官,應循宮室之制,否則百姓叛去,聖賢放亡;金者秋殺,氣之始也,應建立旗鼓禁暴,如好戰輕百姓之命,則民病,咎及毛蟲,走獸不為;水者冬藏,至陰也,應祭祀宗廟,敬四時之祭,如人君簡宗廟,不禱祀,廢祭祀,執法不順,逆天時,則必有大水為害(《春秋繁露·五行順逆》)
  
  此言春、夏、秋、冬,依木、火、金、水相配合而大自然有其相應相生之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相應之事,若相逆的話,春天多傷敗,夏天民病咎及羽蟲,百姓叛去、聖賢放亡,秋天民病,咎及毛蟲,走獸不為,冬天則必大水為害。
  
  (三)治水五行
  
  農業社會必須依賴水之灌溉,水過多則泛濫,若不足則成為旱災,都是災禍,而治水之事,遍及春、夏、秋、冬,董仲舒說:
  
  曰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則行柔惠,挺群禁。至於立春,出輕繫,去稽留,除桎梏、開門闔,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無伐木。火用事,則正封疆,循田疇。至于立夏,舉賢良,封有德,賞有功,出使四方,無縱火。土用事,則養長老,存幼孤,矜寡獨,賜孝悌,施恩澤,無興土功。金用事,則修城郭,繕牆垣,審群禁,飭甲兵,警百官,誅不法,存長老,無焚金石。水用事,則閉門閭,大搜索,斷刑罰,執當罪,飭關梁,禁外徙,無決池隄。(《春秋繁露·治水五行》)48
  
  名為治水五行,實則多言及政事,或者言治水之根本,在於春、夏、秋、冬各行其根本之政事,則可治水於無形之中49。
  
  (四)治亂五行
  
  五行不可亂,亂則相干,相干則萬物異常,亂象迭生,以下據《春秋繁露·治亂五行》列出細目:
  
  火干木,蟄蟲蚤出,蚿雷蚤行。
  
  土干木,胎夭卵毈,鳥蟲多傷。
  
  金干木,有兵。
  
  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則多雷。
  
  金干火,草木夷。
  
  水干火,夏雹。
  
  木干火,則地動。
  
  金干土,則五榖傷,有殃。
  
  水干土,夏寒雨霜。
  
  木干土,倮蟲不為。
  
  火干土,則大旱。
  
  水干金,則魚不為。
  
  木干金,則草木再生。
  
  火干金,則草木秋榮。
  
  土干金,則五榖不成。
  
  木干水,冬蟄不藏。
  
  土干水,則蟄蟲冬出。
  
  火干水,則星墜。
  
  金干水,則冬大寒50。
  
  五行相干,它的亂象如上述,五行和四季應相配合,任何一項過度發展,就會有相干的現象,而影響治亂安危。
  
  (五)五行變救
  
  當五行相干,即將產生災禍,已出現端倪,則當救之,否則必定不堪設想,每況愈下,董仲舒說:
  
  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
  
  木有變,春凋秋榮,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饑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榖,振困窮矣。
  
  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
  
  土有變,大風至,五榖傷,此不信仁賢,不敬父兄。淫泆無度,宮室榮;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
  
  金有變,畢昴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盜寇,此棄義貪財,輕民命,重貨賂,百姓趣利,多姦軌,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
  
  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蓃五日。(《春秋繁露·五行變救》)51
  
  以上言五行之變,以及其與王者之行為,行政措施的關係,和補救的方法。希望當政者見到天災,能夠反省自己,修正人事,以防敗德亂政。積極方面則是彰顯儒家「德」的觀念,如他說「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封有德」、「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
  
  (六)五行五事
  
  五事指的是:貌、言、視、聽、思,在《尚書·洪範》中即有論述,董仲舒承襲之而與五行相配合而立論52。董仲舒說: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之以暴風。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之以霹靂。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音徵也,故應之以電。王者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氣也,其音羽也,故應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則稼穡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氣也,其音宮也,故應之雷。(《春秋繁露·五行五事》)53
  
  所以王者對自己在各種行為如果能夠表現得合情合理,做到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就能有良好的政績,否則必有災禍。這是人的作為感應到天,而使之產生災禍。救災之道就是要力行五事,才能息災而得福,政績彪炳。
  
  三、天道和人事相類
  
  (一)官制象天
  
  1.人之四選如天之四變
  
  董仲舒把人分為四類,所謂的聖人、君子、善人、正人四個等級,而天之四變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董仲舒說:
  
  人之材固有四選,如天之時固有四變也。聖人為一選,君子為一選,善人為一選,正人為一選,由此以下者,不足選也。四選之中各有節也,故天選四堤,十二而人變盡矣。(《春秋繁露·官制象天》)54
  
  2.人有四肢,天有四時,官有四選
  
  由人的身體可以知道天數,董仲舒說:
  
  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矣!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官有四選,每一選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以此見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參相得也。人之與天多此類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55
  
  把人的四肢和每肢三個關節和天的四時,官的四選相配合,天人之間,真的是若合符節。
  
  3.人之四選十二臣,如天之四時十二節
  
  董仲舒把人之官制和天的變化相配合,他說:
  
  三公之位,聖人之選也;三卿之位,君子之選也;三大夫之位,善人之選也;三士之位,正直之選也。分人之變以為四選,選立三臣,如天之分,歲之變,以為四時,時有三節也,天以四時之選與十二節相和而成歲;王以四位之選與十二臣相砥礪而致極,道必極於其所至,然後能得天地之美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56
  
  (二)以人類天
  
  不僅是人事上的官制象天,人和天也可有相類之處。
  
  1.天人相類
  
  由天生萬物,進而稱天為人之曾祖父:
  
  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57
  
  2.人化天數而成
  
  人類本身的血氣、德行、性情以至一切作為,皆由天理,董仲舒說: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58
  
  在這裡人和天的關係真是非常的密切了,已經幾乎到達息息相關的地步了。人類的「血氣化天志而為仁」、「德性化天理而為義」,「好惡化天之暖清」,「喜怒哀樂,春夏秋冬」之類也。這真的是天人合一了。
  
  (三)同類相應
  
  董仲舒推廣《易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以建立「天人感應」之說。
  
  1.物以類相召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溼;均薪施火,去濕就燥;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其商則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固以類相召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59
  
  這一段說明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所以帝王將興,美祥先見,反之國家將亡則妖孽亦先見,警戒為政者慎其所去就。他又說「五音比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可見董仲舒在敘述時是以理性的態度為之,並非迷信的泛神論者,是為儒家「綜合的巫師傳統」。
  
  2.陰陽互相感應
  
  天之道有陰陽,而秉天之道賦性亦有陰陽,彼此之間互相感應。
  
  董仲舒說:
  
  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為之先動,是陰相應而起也。天將欲陰雨又使人欲睡臥者,陰氣也。有憂亦使人臥者,是陰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臥者,是陽相索也,……故陽益陽而陰益陰,陰陽之氣,因可以類相益損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60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61
  
  這些是指天人之間,其陰陽互相感應,天地之陰氣會影響人本身的陰氣;反過來說,人的陰氣,也會影響天地的陰氣。因此天將陰雨,人身上的陰氣之舊病會先復發。天之將欲陰雨,會使人欲睡臥,是陰氣,反過來說,有喜則使人不欲臥,是陽相索。這就是天地之間的陰陽和人本身的陰陽會互相感應。
  
  (四)天意告人,而君子求天意
  
  當孟子告訴萬章,是天把天下給予舜,而不是堯把天下給舜的時候,萬章就問:「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孟子回答說:「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62董仲舒雖接受陰陽家之言,但本質上仍是儒家,天道至尊而不言,但仍然會傳達天意:
  
  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所告人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63
  
  天雖然不說話,但是「意以物」,那麼誰能夠見之呢?
  
  董仲舒說:
  
  天雖不言,其欲瞻足之意可見也。古之聖人見天意之厚於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春秋繁露·諸侯》)64
  
  當百物大生之時,群物皆生,而此物獨死,……當物之大枯之時,群物皆死,如此物獨生,……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65
  
  聖人和君子是能夠見天意者,而聖人正是因為見天意之厚於人,所以才能夠南面而君天下,而君子察於物之異以求天意,藉由知道天意而求政事上之改善。董仲舒說:
  
  明陽陰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順逆、小大、廣狹,所以觀天道也。(《春秋繁露·天地陰陽》)66
  
  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若四時;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惡戾,任德遠刑,若陰陽,此之謂能配天。(《春秋繁露·天地陰陽》)67
  
  董仲舒說由陽陰入出實虛之處來觀察天志,辨別五行之本末,以及順逆小大廣狹,來觀察天之道,所以當董仲舒闡述陰陽五行之道的時候,都是在努力去察測天之志,和天之道。所以他給人主的建議就是效法四時,使予奪生殺,各當其義;效法五行,使列官置吏,必以其能;效法陰陽,好仁惡戾,任德遠刑,鼓勵人主以此配天。也就說把天意作為德治、仁政的最高的標準。自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的觀念萌芽以來,到了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民意的受重視,可說是到達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高峰階段。在董仲舒的時代,繼秦而起的中央集權的漢朝皇帝,權勢武功和威望如日中天,董仲舒就把天意的崇高偉大用陰陽五行予以建立,又承繼夏、商和周初的有神論的天命崇拜予以結合,把天意做為人君所當遵循之道。換句話說經過了「巫師傳統」到「反巫師傳統」又回到「綜合的巫師傳統」以天道、天命為最高的政治和人事的依據,但是經過這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其結果當然已經有所不同,董仲舒有創意於其中,已經不是那種巫師形態的天命傳統,和陰陽五行家也有區隔。神性的天、自然的天、德性的天、和陰陽交感的天,結合成為一個有機體。
  
  四、災異和祥瑞對君權的制衡
  
  董仲舒發展並建立了「天人感應」的學說,但他並不只是有理論的興趣,或以詮釋做為滿足,他是和實踐配合的,他希望他的理論在政治和社會方面能產生實際的效用,於是產生了災異說68。
  
  在古代的典籍之中,例如《春秋》和《公羊傳》有很多災異的記載,那是希望王者體察天意,引以為戒,和董仲舒融合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來解釋災異有很大的不同69,然而以之來制衡君權,態度上是相同的。
  
  什麼叫做災異呢?董仲舒說: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畏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70
  
  災異就是那些不常見的現象,表示國家有過失剛開始萌芽,對這個譴告還不知悔過,接著有「怪異」,若還是不知畏恐,就會有殃咎的發生,考察其意是希望人君能防微杜漸,避免殃咎,董仲舒說這是天意之仁。
  
  除了災異,還有祥瑞,董仲舒說: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春秋繁露·符瑞》)71
  
  所謂的「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就是天命了,而西狩獲麟,是受天命之符,託乎春秋而明改制之義,這應該是指孔子了。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又說:「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但是沒有說自己受天命,董仲舒在此以孔子為「受命」之天子嗎?
  
  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說: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72。
  
  有德者能召致祥瑞,而災異則是對放僻邪侈者的天譴,而兩者都是天道和人道的感應,這兩者並無法用現代的科學予以證明,但依據董仲舒所論,又似乎不無關聯,天人感應的真理仍有待人類更深入的研究73。
  
  有關災祥之記載,以《漢書·五行志》中略舉幾類的例子予以說明:
  
  (一)水災
  
  1.十一年,秋,宋大水。董仲舒以為:
  
  時魯、宋比年為乘丘、鄑之戰,百姓愁怨,陰氣盛,故二國俱水。〈五行志上〉74
  
  2.宣公十年,秋大水,飢。董仲舒以為:
  
  時比伐邾取邑,亦見報復,丘讐連結,百姓愁怨。(〈五行志上〉)75
  
  3.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董仲舒以為:
  
  先是一年,齊伐晉,襄使大夫帥師救晉,後又侵齊,國小兵弱,數敵強大,百姓愁怨,陰氣盛。(〈五行志上〉)76
  
  (二)火災
  
  1.釐(僖)公二十年,五月、乙酉,西宮災。董仲舒以為:
  
  釐娶於楚,而齊媵之,脅公使立以為夫人。西宮者,小寢,夫人之居也。若曰,妾何為此宮!誅去之意也。以天災之,故大之曰西宮也。(〈五行志上〉)77
  
  2.襄公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災。董仲舒以為:
  
  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節三十餘年,又憂傷國家之患禍,積陰生陽,故火生災也。(〈五行志上〉)78
  
  3.定公二年,五月,雉門及兩觀災。董仲舒、劉向認為:
  
  此皆奢僭過度者也。先是,季氏逐昭公,昭公死于外。定公即位,既不能誅季氏,又用其邪說,淫於女樂,而退孔子。天戒若曰,去高顯而奢僭者。一曰門闕,號令所由出也,今舍大聖而縱有辠,亡以出號令矣。(〈五行志上〉)79
  
  (三)無冰
  
  1.桓公十五年,春,無冰。董仲舒以為:
  
  象夫人不正,陰失節也。(〈五行志·中之下〉)80
  
  2.襄公二十八年,春,無冰。劉向認為:
  
  先是公作三軍,有侵陵用武之意。於是鄰國不和,伐其三鄙,被兵十有餘年,因之以饑饉。百姓怨望,臣下心離,公懼而弛緩,不敢行誅罰,楚有夷狄行,公有從楚心,不明善惡之應。董仲舒指略同。(〈五行志·中之下〉)81
  
  (四)大旱
  
  1.釐(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董仲舒、劉向認為:
  
  齊桓既死,諸侯從楚,釐尤得楚心,楚來獻捷,釋宋之執,外倚強楚,炕陽失眾。又作南門,勞民興役。(〈五行志·中之上〉)82
  
  (五)霜、雪、雹
  
  1.定公元年,十月,隕霜殺菽。董仲舒以為:
  
  菽,草之強者。天戒若曰:加誅於強臣,言菽,以微見季氏之罰也。(〈五行志·中之下〉)83
  
  2.釐公十年,冬,大雨雪。董仲舒以為:
  
  公脅於齊桓公,立妾為夫人,不敢進群妾。故專一之象,見諸雹,皆有所漸脅也,行專一之政云。(〈五行志·中之下〉)84
  
  3.漢武帝元光元年,二月,京師雨雹。董仲舒曰:
  
  ……陰氣暴上,雨則凝結成雹焉。……政多紕繆,則陰陽不調,風發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殺驢馬,此皆陰陽相蕩,而為祲沴之妖也。(〈董子文集.雨雹對〉)85
  
  (六)山崩、地震、隕石
  
  1.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劉向認為:
  
  先是時,齊桓、晉文、魯釐二伯賢君所沒,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殺父,諸侯皆不肖,權傾於下。天戒若曰:臣下強盛者,將動為害。後宋、魯、晉、莒、鄭、陳、齊皆殺君。諸震,略皆從董仲舒說也。(〈五行志·下之上〉)86
  
  2.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劉向、董仲舒以為:
  
  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齊桓行伯道,會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將廢,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執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齊桓死,天下散而從楚。王札子殺二大夫。晉敗天子之師,莫能征伐,從是陵遲。(〈五行志·下之上〉)87
  
  3.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鶃退飛過宋都。董仲舒、劉向以為:
  
  象宋襄公欲行伯道,將自敗之戒也。石,陰類也。五,陽數也。自上而隕,此陰而陽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鶂,水鳥。六,陰數。退飛,欲進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於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小,勿持炕陽。欲長諸侯,與強大爭,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明年,齊桓死。伐齊喪,執滕子,圍曹,為盂之會,與楚爭盟,卒為所執。後得反國,不悔過自責,復會諸侯伐鄭,與楚戰於泓。軍敗身傷,為諸侯笑。(〈五行志·下之下〉)88
  
  (七)星隕、星孛、雷震
  
  1.嚴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董仲舒、劉向以為:
  
  常星二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民之類也。列宿不見,象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也。不及地而復,象齊桓起而救存之也。鄉亡桓公,星墜至地,中國其良絕矣。(〈五行志·下之下〉)89
  
  2.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董仲舒以為:
  
  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闇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象。後齊、宋、魯、莒、晉、皆弒君。(〈五行志·下之下〉)90
  
  3.釐(僖)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廟。董仲舒以為:
  
  夷伯,季氏之孚也(顏師古注,孚、信也。所信任之臣也),陪臣不當有廟。震者雷也,晦冥,雷擊其廟,明當絕去僭差之類也。(〈五行志·下之上〉)91
  
  (八)蟲災、鳥獸異、草妖
  
  1.隱公五年,秋,螟。董仲舒、劉向以為:
  
  時公觀漁於棠,貪利之應也。(〈五行志·下之上〉)92
  
  2.昭公二十五年,夏,有鸜鵒來巢。劉向、董仲舒以為:
  
  ……鸜鵒,夷狄穴藏之禽,來至中國,不穴而巢,陰居陽位,象季氏將逐昭公,去宮室而居外野也。鸜鵒白羽,旱之祥也。穴居而好水,黑色,為主急之應也。天戒若曰:既失眾,不可急暴,急暴,陰將持節陽以逐爾,去宮室而居外野矣 。昭不寤,而舉兵圍季氏,為季氏所敗,出奔於齊,遂死於外野。(〈五行志·中之下〉)93
  
  3.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實。董仲舒以為:
  
  李梅實,臣下彊也。記曰:不當華而華,易大夫。不當實而實,易相室。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五行志·中之下〉)94
  
  凡是蟲災、鳥獸異與草妖都是大自然的一種罕見的現象,董仲舒認為與政事有關。
  
  (九)日食
  
  日食代表君臣、父子、夫婦、尊卑等之道乖離:
  
  1.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
  
  其後戎執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魯、宋咸殺君(〈五行志·下之下〉)95
  
  2.嚴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董仲舒認為:
  
  宿在東壁,魯象也。後公子慶父,叔牙果通於夫人以劫公(〈五行志·下之下〉)96
  
  3.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認為:
  
  宿在心,心為明堂,文武之道廢,中國不絕若線之象也。(〈五行志·下之下〉)97
  
  綜合董仲舒所說的災異與政事的關係,應該是會使人產生畏恐警戒的心,此是董仲舒採納陰陽五行家之說,用來推行儒家的政治理想,有以致之。
  
  梁啟超認為董仲舒言災異,是遠紹孔子之述春秋。他說:
  
  孔子小康之義,勢不得不以一國之權託諸君主,而又恐君主之權無限,而暴君益乘以為虐也。於是乎思所以制之,乃於春秋特著以元統天,以天統君之義,而群經亦往往三致意焉。其即位也,誓天而治,其崩薨也,稱天而諡,是蓋孔子所殫思焦慮,計無復之,而不得已出於此途者也。不然以孔子之聖智寧不知日蝕、慧見、地震、星孛、鷁退、石隕等,天反之現象、動物之恆情,於人事上、政治上毫無關係也,而斷斷然視之若鄭重焉者,……孔子蓋察夫據亂時代之人類,其宗教迷信之念甚強也,故利用之而申誓之也98。
  
  梁啟超認為以孔子之聖智,不會不知道日蝕、慧見、地震、星孛、鷁退、石隕等現象與人事、政治無關,只是因為據亂時代的人類,宗教迷信很強,才利用它來警告申誓。
  
  韋政通則認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災異思想是「以災異為手段,以道德為目的」,韋政通說:
  
  這種思想並非訴諸人的理智,而只能訴諸人的信仰,其效用的大小,也是由信仰的深淺來決定的。就人一方面而言,是「天災之應過而至」,天雖是最高的主宰,但祂不會無故以威權示人,人如無重大過失,就不致「天出災害」,縱然畏之以威,那也是為了救人,「以此見天意之仁」。從這裡看,仲舒言災異感應的主要作用,在促使「人內以自省」,而「有懲於心」,也就是以災異為手段,達到道德的目的。由強調「天意之仁」「內以自省」這些觀念看來,仲舒的天人關係雖是感應論的,其中仍不乏先秦儒家的精神99。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災異說,雖然看起來和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理性主義的傾向不同,但是由「天意之仁」、「內以自省」的觀點看來,確實仍然符合先秦儒家的精神,是為「綜合的巫師傳統」的表現。由人的內省之德,向上接通「天意」、「天命」、「天德」、互相感通,是德性的光輝和「天命」的敬畏緊緊結合,徹上徹下天人貫通。
  
  董仲舒這種思想體系,把人的生理、心理、德性和天地、四時、五行、災異、天數系統謹嚴的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現代的學者如何用理性來分析和解釋呢?
  
  五、交感巫術
  
  佛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在他的大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對於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透過他所收集的許多例證來說明,是人類學中享有崇高聲譽的一部書。
  
  《金枝》此書著重於研究原始人的巫術、宗教、儀式、心理等等,以及它們的起源,和它們在人類思想方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佛雷澤的基本論點是:
  
  人類較高級的思想運動……大體上是由巫術的發展到宗教,更進而到科學的這幾個階段100。
  
  什麼是巫術、宗教和科學呢?他詳細的說明:
  
  在巫術的思想階段,人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應付重重艱難險阻,他相信自然界一定的既定秩序,覺得肯定可以信賴他、運用他、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當他發覺自己想錯了,傷心的認識到他所以為的自然秩序和自信能夠駕馭他的能力,純粹都是幻想的,他就不再依靠自己的才智和獨自無援的努力,而謙卑地委身於自然幕後某一偉大而不可見的神的憐憫之中,並把以往狂妄的自以為具有的廣大的能力都歸諸於神。於是在思想比較敏銳的人們心中,巫術思想逐漸為宗教思想所替代,後者把自然現象的更替解釋為本質像人、而能力無限超過人的神的意志,神的情感或願望所規定的101。
  
  如果根據佛雷澤的分類,那麼商湯在大旱災時求雨的情形,應該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的階段了102。因為湯罪己而祈禱下雨,自願以己身為犧牲,以祭祀並取悅於上帝鬼神。
  
  第三階段,佛雷澤說是科學,他說:
  
  我們愈仔細的觀察自然界的更替現象,愈加感到他們嚴密的規律,絕對的準確,無論在什麼地方觀察他們,他們都是照樣準確的進行著。……自然界現象有其不變的規律性,如果周密觀察就能有把握地預見其進程,並據以決定自己應採取的行動。總之,作為解釋自然現象的宗教,已經被科學取代了103。
  
  從孔、孟、荀到董仲舒,我們看到的是人從「敬畏天命」到強調「修德、敬德」,再到自然宇宙的規律性解釋如:陰陽、四時、五行、再配合人的心理、生理的有系統的理論,這尚未發展到佛雷澤所說的科學的階段,卻是宗教階段的愈趨完善,也發展出啠學性的解釋,然而哲學性的解釋大自然現象,雖不是科學,卻也可以說是前科學,或原始科學,並不完全屬於宗教,但董仲舒把他們都作有機的綜合,成為天人感應的災異學說。
  
  董仲舒巧妙的使用了「數的偶合」與「類的相感」,融合架構他的「天人災異」的哲學理論。
  
  在「數的偶合」方法中,他以天之終歲之數以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以副日數。大節十二分,以副月數。內有五臟,以副五行數,外有四肢,以副四時數。又人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恰如有四時,每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藏終。這類數目的相合,他用來說明天人感應的原理104。
  
  這樣的思考模式和佛雷澤所提出的「巫術的原理」非常類似,是屬於「交感巫術」的思考方式。
  
  交感巫術中的第一類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巫術根據此一原則,亦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夠僅僅通過模仿就能實現任何他想要做的事,這也稱為「模擬巫術」,他相信他做法時所應用的原則可以用來支配無生命的自然界的運轉,而不僅侷限於人類的活動。巫術是一種被歪曲了的自然規律的體系,也是一套謬誤的指導行動的準則;它是一種偽科學。這種巫術純粹是聯想的錯誤應用。它把類似的東西看成是同一個東西,它相信物體通過某種神秘的交感可以遠距離的相互作用105。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災異理論,不僅是巫術的階段,已進入哲學理論和宗教的階段,但是和佛雷澤所說的「交感巫術」,其思考模式和處理的方式,可以說是相同的類型。目前的科學水平認為「交感巫術」是一套錯誤的準則,但是未來科學的水平更進步了,也許會有不同的詮釋,如果從「天人和諧」、「教化人民」、「警戒君王」的實際效用來說,董仲舒的理論不能說全無效用。
  
  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他的著作《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提出他的看法,李約瑟說:
  
  中國人的科學或原始科學思想,認為宇宙內有兩種基本原理或「力」,即陰與陽,此一陰陽的觀念,乃是得自人類本身性交經驗上的正負投影;另外,有構成一切實體及其演變程序的五種元素,即所謂五行。由這五種元素之符號間關聯、宇宙萬物之可納於一五元的系統者,皆與五行配合之。……使這些分類連合起來,已有不少智巧傑作106。
  
  李約瑟認為陰陽五行的思想可以稱為中國人的科學或原始科學的思想,而且已經有不少智巧的傑作。他綜合了其他現代的學者,例如Fberhard, Jablonski和Granet的說法,稱這種思想方法為「關聯式的思考」(Correlative thinking)或「聯想式的思考」(Associative thinking),他認為「這一種直覺的聯想系統,有它自己的因果關係以及自己的邏輯。絕不是迷信或原始的迷信,而是其自己獨特的思想方式。」107
  
  李約瑟又嘗試對此加以進一步的說明:
  
  在「關聯式的思考」,概念與概念之間並不互相隸屬或包涵,它們只在一個「圖樣」(Pattern)中平等並置;至於事物之相互影響,亦非由於機械的因之作用,而是由於一種「感應」。萬物之活動皆以一特殊的方式進行,它們不必是因為前此的行為如何?或由於他物之影響;而是由於其在循環不已之宇宙中的地位,被賦與某種內在的性質,使他們的行為,身不由己。如果它們不按這些特殊的方式進行,便會失去其在整體中之相關地位,而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所以萬物之存在,皆須依賴於整個「宇宙有機體」而為其構成之一部份。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非由於機械性的剌激或機械的因,而是出於一種神秘的共鳴108。
  
  李約瑟用「感應」、「神秘的共鳴」、「宇宙有機體」、來解說陰陽五行的宇宙觀,確實是相當的深入,但是董仲舒在吸收了鄒衍的這一套陰陽五行的宇宙觀的同時,他不只是哲學思考而已,不只是原始的科學思想而已,這個「宇宙的有機體」是「有神論的天命觀」作其為形上學的根據的109。
  
  注释:
  
  35 見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國60年3月版,頁293。
  
  36 見錢基博著,〈漢儒顯真理惑論〉,《清華學報》,第三卷第一期,北京:清華大學,民國十五年六月出版,頁726。
  
  37 參見本論文第二章及第三章。
  
  38 同註1,頁2498。
  
  39 見戴君仁著,〈天人相與〉,《孔孟學報》,第十七期,台北:孔孟學會,民國58年4月出版,頁9。
  
  40 見李杜著,《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67年版,頁48。
  
  41 見韋政通著,《董仲舒》一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5年7月版,頁77。
  
  42 見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民國66年,頁82。
  
  43 參見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民國71年,頁575。
  
  44 同註5,頁196。
  
  45 同註5,頁341-345。
  
  46 同註5,頁335-339。
  
  47 同註5,頁341-346。
  
  48 同註5,頁354。
  
  49 同註5,頁399、頁407。有關治水之具體事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求雨〉,〈止雨〉兩篇,有詳細的說明。
  
  50 同註5,頁356-358。
  
  51 同註5,頁358-359。
  
  52見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民國66年版,頁170,《尚書·洪範》曰:「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53 同註5,頁360-361。
  
  54 同註5,頁195。
  
  55 同註5,頁196。在荀子哲學中,已經把天道和人體結合,例如把耳、目、鼻、口、形等五官叫做天官,而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叫做天君。見《荀子.天論》,王先謙注,《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二,1954年,頁206。
  
  。56 同註5,頁196。
  
  57 同註5,頁282,「人之人本於天」今從盧文弨改為「人之為人本於天」。
  
  58 同註5,頁282。
  
  59 同註5,頁330-331。
  
  60 同註5,頁331。
  
  61 同註5,頁331。
  
  62 見謝冰瑩等註《新譯四書讀本》,《孟子·萬章》,民國65年5月版,頁415。
  
  63 同註5,頁418。
  
  64 同註5,頁277。
  
  65 同註5,頁418-419。
  
  66 同註5,頁440。
  
  67 同註5,頁440。
  
  68 同註41,頁91。
  
  69 參見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台北:幼獅,民國68年7月再版,頁115,〈儒家思想〉(一),有關董仲舒的哲學和陰陽五行說。。
  
  70 同註5,頁236。
  
  71 同註5,頁147-148。
  
  72 同註1,卷五十六,〈董仲舒本傳〉,頁2500。
  
  73 有關人和天地合為一體的經驗,不管是宗教性的或非宗教性的,目前有W.T.Stace所著的《冥契主義與哲學》一書為經典之作,至於天人感應的深入研究的經典之作,目前似乎仍未出現。天人感應、災祥和弗雷澤著的《金枝》一書中所提到的順勢巫術(相似律),他的原理有一些相像,但又不完全一樣,在《金枝》裡說的是巫師做法的原理,但董仲舒在說天人感應時,不是以巫師的身份在作法,這可能是董仲舒已經進入「綜合的巫師傳統」,所以不用古代巫師主動作法的形式來詮釋和操控,但是仍然保有古代巫術的色彩。在《春秋繁露?求雨》記載求雨的祭典,即是仍然充滿古代巫術的儀式。
  
  74 同註1,頁1345。
  
  75 同註1,頁1344。
  
  76 同註1,頁1345。
  
  77 同註1,頁1323。
  
  78 同註1,頁1326。
  
  79 同註1,頁1329。
  
  80 同註1,頁1407。
  
  81 同註1,頁1407。
  
  82 同註1,頁1386。
  
  83 同註1,頁1426。
  
  84 同註1,頁1423。
  
  85 見董仲舒著《董子文集》,叢書集成簡編,王雲五主編,台北:商務,民國54年12月台1版,頁16。
  
  86 同註1,頁1452。
  
  87 同註1,頁1455。
  
  88 同註1,頁1518-1519。
  
  89 同註1,頁1508。
  
  90 同註1,頁1511。
  
  91 同註1,頁1445。
  
  92 同註1,頁1445。
  
  93 同註1,頁1414-1415。
  
  94 同註1,頁1412。
  
  95 同註1,頁1479。
  
  96 同註1,頁1483。
  
  97 同註1,頁1484。
  
  98 見梁啟超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文集,頁108。
  
  99 同註41,頁93。
  
  100 見佛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下冊,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3月版,頁1019。
  
  101 同註100,頁1020。
  
  102 參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頁31。
  
  103 同註100,頁1020。
  
  104 參見林麗雪著,〈董仲舒〉,收錄於《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舘印行,民國76年4月二版,頁42。
  
  105 同註100,頁21-23。然而佛雷澤也說:「應該記住:科學的概括,或者用一般的說法,自然的法則,只是一些假說,用來說明「世界」「宇宙」的現象。然而這兩個響亮的、被尊崇的名詞,其實只不過是人類思想不斷變化的外衣罷了!說到底,巫術、宗教和科學都不過是思想的論說。科學取代了在它之前的巫術和宗教,今後它本身也可能被更加圓滿的假說所更替。」同註100,頁1021。
  
  106 見李約瑟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台北:商務,民國68年,頁462-463。
  
  107 同註106,頁465-467。
  
  108 同註107。心理學家榮格(C.G.Jung)則是用同時性(Synchronicity)來解釋這個天人感應的現象,認為「在某點上可以和現代的物理學家比美」,也就是說微物理的現象要包含觀察者在內。見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82年7月版,頁221。
  
  109 董仲舒認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而新王必須改制,是因為受命於天「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春秋繁露·楚莊王》)又如「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天之行也……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二爾心。』知天道者之言也!」(《春秋繁露·天道無二》)董仲舒引《詩經·大明》來支持自己的「天道無二」之說,這是個人格神的上帝。
  
  
  
 浏览:80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5/3 14:17:5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32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99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77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91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207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19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96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7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74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20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