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儒教是教说”的十个理由

邢东田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这十个理由并不是笔者提出来的,而是摘录归纳其他学者的有关论述。如有学人引用,务请根据本文注释中提供的文献,核对出处,加以注明。
  
  2000年,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笔者从世界宗教研究所编辑部调到儒教研究室。此前,虽然知道“儒教是否宗教”在学术上曾有过激烈争论,但对一些具体看法并不清楚。2001年初,笔者应有关人员之约,为《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9—2000年)》撰写综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儒教问题研究情况。
  
  在阅读了《儒教问题争论集》[1]的全部,以及该书“附录二”《儒教有关论著存目》[2]中大部论文后,发现儒教争论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但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儒教是不是宗教”上面。反对“儒教是教”说的学者强调,儒家具有“入世”精神,儒家不信鬼神,孔子是人不是神,儒教有没有自己的组织,儒教之“教”不是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也有一些反对者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宗教,甚至也不否认儒家经典中有大量与国家宗教有关的内容,但他们认为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儒教(儒学、儒家)不是宗教。主张“儒教是教”说的学者,针对以上观点,分别在多篇论文中作了答复。笔者将其归纳为“十点”,小标题《“儒教是教”说的论证》,作为上述综述《近些年来大陆学界的儒教研究》的一个部分。
  
  笔者在认真比较了双方观点和论证之后,赞同了“儒教是教”说。虽然同意儒教说,但更主张学术争鸣。一方面,儒教说毕竟是一种新的学术观点,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更重要的,争鸣是学术的生命,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或部分自圆其说,都应当允许发表,都应当得到鼓励甚至支持。
  
  2001年9月底至10月初,陈詠明先生与王健先生在孔子2000年网分别刊文[3],批评李申先生的《中国儒教史》[4],李申先生予以回应[5],由此而引发学界主要是中国哲学史界,关于儒教是否宗教的新一轮争论,大大活跃了学术气氛。
  
  儒教争鸣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一些网站与学术刊物发表了有关文章,一些学术会议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但是,这一争论对于学界诸多学人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已有研究缺乏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非常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大陆学界的儒教研究》被退稿并且至今未能正式发表。笔者现将《“儒教是教”说的论证》,从拙文中抽出,略作修改,定名为《“儒教是教说”的十个理由》,特请正在开展儒教争论的孔子2000年网刊出,为想了解有关情况的学人提供些有用的资料。
  
  归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儒者相信鬼神
  
  以昊天上帝为首的神灵系统、祖宗神灵系统和以孔子为首的神灵系统,就是儒教的神灵世界。长期以来,学界讨论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主要依据《论语》。然而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以诗书礼乐教人,六经所载的那些天命鬼神信仰,孔子对之持什么态度?再深入一下,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儒经乃是儒者识字、达理、做人的基本教材,那么,所有的儒者又是怎样对待儒经中那些天命、鬼神的文字呢?只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儒经中那些上帝鬼神信仰,是所有儒者、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然而我们多年来的传统文化研究,却偏偏忽略了这个基础。即如《论语》而言,其“敬鬼神而远之”等几条言论是不少人认定孔子不信鬼神的基本根据。那么,什么叫做“敬鬼神而远之”呢?朱熹引二程道:“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在“事人”、“事鬼”、“知生”、“知死”下朱熹注道:“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幽明始终,初无二理”。程、朱的注,不仅揭示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也道出了他们及宋元明清所有儒者对鬼神的态度。
  
  (2)“天”是人格神
  
  “天帝”观念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中国宗教的观念,是中国古人超越意识的最高表现。从甲骨文到书经诗经,这个观念曾以不同的名称和概念来予以表示。在以后的时代,“天”的另一种用法,即在“自然”意义上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的“天”,即表示“天帝”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国内学界中主张儒教非宗教者,常常以“天”不具有人格性为由,认为“天”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根本不相干。至少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姑不论西方人所说的“上帝”,实际上还具有“无限性”、“不可理解性”、“全然相异性”、“超人格性”,因而绝不是“人格神”一词所能概括的。由汉语中“天”字的用法之全部历史所体现的中国人集体无意识来看,“天”这一概念的至上主宰含义从未完全消失,并且与一般所谓“鬼神”有着本质区别。
  
  (3)孔子是人也是神
  
  儒者们如何看待孔子,当求助于正史,特别是正史中的《礼志》。把孔子列入国家正式祀典,始于东汉,享受和社稷神同样的规格,那么,这是不是把孔子当成了神呢?从此以后,国家对孔子的祭祀就不再间断,其规格也不断上升,到清末,终于升为大祀,和天地同级。当然,孔子是人,祭祀的人们也知道孔子是人。但同样,老子、释迦也都是人。从宗教诞生以来,被当作神的,不仅有天地山川、虫鱼鸟兽,而且最重要的还是人。比如社稷神,社本来就是“共工氏之子句龙”,而稷神就是周人的始祖弃。把古代的名人祀为神,正是儒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其他宗教中常见的现象。
  
  (4)“君亲师”是神
  
  依儒教的基本纲领,民众是天所降生的,至少是天所保佑的对象。天为民众选择、树立了君和师。君和师是天意的传达者(圣人),任务是协助上帝,治理好百姓,把上帝的恩惠送到四面八方。君主,是天子,即上帝的“宗子”。只有宗子可以祭祖,也就只有君主可以祭天。君主祭天,乃是宗法制度下祭祖的延伸。祭祖,是每个成人都必须履行的义务。据按照儒教说法,孔子以前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都是集君师于一身的。从孔子开始,儒者们多只能满足于“师”的地位。而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依周礼,先师也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
  
  (5)儒经传达天意
  
  圣人之言既是天之言,那么,由圣人所阐发的儒教教义,也就是传达了天意。根据朱熹的说法,人君是受上帝之命来“治”、“教”百姓、使百姓恢复天生善性的。他将躬行实践中的经验向世人传授,这就是古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流传下来,被孔子整理成书,就是儒经。儒经是君和师治教百姓的经验总结。而这些经验,乃是上古君师躬行上帝指示的经验。上古的君师把自己躬行实践的经验教给人们,以致人们都能够知道自己本性固有的东西,从而安分地尽自己的职守,使治隆于上,俗美于下。
  
  (6)儒学是儒教的灵魂
  
  儒学是儒教的灵魂,儒教是儒学和传统的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汉武帝独尊儒术,标志着儒教的诞生。之后,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开始一步一步地严格地按照儒经的指示来安排。依儒经,儒者们确定了应该祭祀的神灵和祭祀的礼仪。为了说明儒经所说的儒教教义,历代儒者对儒经不断地进行注释或撰专论、专著,广泛探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建立了庞大的儒学体系。因此,所谓儒学,就是释经之学。从孔子开始,儒经就是儒者们的必读书。儒经中的思想,是儒者们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不同时代的儒者对儒经和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使儒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那一时代的儒者,都不否认其中的上帝、天命信仰。长期以来,学术界之所以认为儒者不信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儒学和儒经的关系。
  
  (7)儒教有自己的组织
  
  儒教不是没有自己的组织,而是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独立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是天子,是“圣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还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各级地方主官代替了原来的诸侯,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祈雨。担任国家职务的官吏,同时也具有宗教职能,这是儒教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儒教类似伊斯兰教,而和基督教世界的情况不同。基督教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它不得不在国家政权组织之外建立自己的组织。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在基督教世界形成了政、教两套独立的组织体系。伊斯兰教诞生不久,就用武力取得了许多地区的国家政权。这样,他就直接通过国家政权的组织系统去贯彻自己的教义,而无须另立组织。宗教是否在国家政权之外建立自己的组织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也不是教与非教的分水岭。
  
  儒者虽是知识的载体,但其目的是“行政教”,而不是专门生产知识。“独尊儒术”以后,从理论上说,国家官吏只能由儒者充任;儒者要行其政教,也只有出仕。出仕后不仅行政,而且也能更好的行教。不仅管理和教化民众,而且担负一定的宗教祭祀任务。儒教还建立了庞大的教育系统。学校的教员和管理者由儒者充任,被称为学官。学官也是国家官吏的组成部分。学官除教授学生和进行正常的祭孔任务外,在国家祭祀中,要充当赞相之类的任务。学生则是国家的后备官员。
  
  (8)儒教的“教化”即宗教的“教化”
  
  教化之教和宗教之教并不矛盾,一切人为宗教,都是用来教育群众的。儒教是教化之教,佛道二教也是教化之教,其他人为宗教也是教化之教,没有发现过教化之外的宗教。至于说儒教不借助天命鬼神,那是不符合事实的。说儒教是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是把教化看作今天的教育。其实教育也有两种,世俗的教育是教育,宗教的教育也是教育。教化也有世俗的教化和宗教的教化,名词本身决定不了事物的性质,说儒教是教化之教并不能够说明儒教就不是宗教,问题要看是否在神的名义下进行教化。
  
  (9)儒教是“入世”的宗教
  
  “出世”“入世”并不是宗教与非宗教的标准。历史上还未见有哪一个宗教宣布过自己是不能够治国而只能是“出世”的,有些宗教之所以不得不“出世”,完全是情势所迫,而非出于自愿。以基督教而论,所谓基督,不过是像大卫那样的圣帝明王。他的任务,不是超度人们升入天国,而是秉承上帝的旨意,解救人们的苦难,让人们获得幸福。耶稣,就是人们盼望的这样一位救世主。但是,耶稣没有成功,他为世人流尽了自己的血。只是在这个时候,他才说,“我的国不在这个世上”。人们也才开始追随他,盼望升入天国。因此,儒教盼望一个圣帝明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同样是宗教的追求,因为这是在天或上帝的名下进行的。儒教是个“入世”的宗教,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灭亡,它始终没有落到“出世”的地位。和一切宗教学说一样,儒学也不认为研究“修齐治平”之学是社会本身的需要,而认为这是禀承上帝的意志。
  
  (10)“儒教”名称的合理性
  
  世界上既有萨满教和喇嘛教等宗教名称,同理,儒教作为宗教名称并不显得突兀。“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或“中国原生性宗教”,确实描述了这种宗教的某些特性。但是,这种宗教完全可能还有其他特性,其他宗教完全可能具有这些特性;因此,这类“名称”可以用于学术讨论,却无法成为一种实存宗教的指代性名称,正如我们不能采用“印度种姓制传统宗教”来取代“印度教”之名,也不能采用“日本原生性宗教”来取代“神道教”之名一样。另外,“儒教”之名在历史上通常指称儒学的教化成分或儒学的教化功能。但是第一,以现代才有的“宗教”与“哲学”概念来看那些成分,它是宗教与哲学兼而有之,而且既是“教化”而非“学术”,既称“儒教”的非“儒学”,则其宗教成分就多于哲学成分,则其宗教功能就大于哲学功能,这种宗教成分正是我所说的儒教的理论表现,而这种宗教功能也是同儒教的祭祀活动(祭天祭祖祭礼)和组织制度(家族宗法制度)分不开的。第二,“儒教”之名常与“释道”二教并用,既然用同样含有哲学和其他成分的“释道”在并用时被理解为宗教,则“儒”至少也是主要从宗教方面来理解的,若非如此,“儒释道”之并列就成了非同类事物之并列。第三,“儒教”之名是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习惯的。一种传统宗教的名称,只能是在历史中形成并通用的俗名,而不是研究者为描述其特征创造的专名。
  
  
  --------------------------------------------------------------------------------
  
  注释:
  [1] 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该论集收录了1978年以来参加争论的28位学者(48人次)的有关文章36篇(其中有几篇是合著,有几篇是专著中的节选),涵盖了“儒教是教非教”争论的主要观点。
  
  《儒教问题争论集》篇目:
  
  1.论儒教的形成/任继愈(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转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2.儒家与儒教/任继愈(原载《中国哲学》第3辑,三联书店,1980年,转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3.儒教质疑/李国权何克让(原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
  
  4.论宋明理学的基本性质/张岱年(原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
  
  5.儒教的再评价/任继愈(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转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6.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冯友兰(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7.朱熹与宗教/任继愈(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转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8.“儒教”辨——与任继愈同志商榷/崔大华(原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6期,发表时有删节;此次应作者要求,全文刊载)
  
  9.是吸取宗教的哲理,还是儒学的宗教化/李锦全(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10.论朱熹的《四书集注》——儒家经学的一大变革/任继愈(原为岳麓书社版《四书集注序》,1987年,转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11.儒教不是宗教——试论利玛窦对儒教的看法/林金水(原载《福建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
  
  12.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任继愈(原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转自《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3.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何光沪(原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4辑,三联书店,1988年,署名“范艾”;本书转载时,作者做了个别文字修订)
  
  14.儒家·儒教·儒学/郝逸今(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15.儒学非宗教论——与任继愈先生商榷/周黎民 皮庆侯(原载《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6.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牟钟鉴(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
  
  17.儒学与宗法性传统宗教/张践(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
  
  18.论白鹿洞书院学规/任继愈(摘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19.宗教观念的本质与上帝观/何光沪(原载《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该书于1999年出版第2版。本文为该书导言的第一节的第一小节。——编注)
  
  20.儒学的“人本主义”与“天人合一”/赖永海(原载《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本文为该书第二章第二节。——编注)
  
  21.从程门立雪看儒教/任继愈(原载《群言》1993年第2期,转自《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2.朱熹的宗教感情/任继愈(原载《群言》1993年第8期,转自《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3.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何光沪(原载《原道》第2辑,团结出版社,1995年)
  
  24.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李申(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25.从佛教到儒教——唐宋思潮的变迁/任继愈(原载《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6.儒教是宗教吗?/郭豫适(原载《文汇报》1996年6月12日第10版)
  
  27.儒教是宗教/李申(原载《文汇报》1996年9月18日第10版)
  
  28.儒教: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谢谦(原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
  
  29.儒学与宗教性问题——成中英教授与中国社科院专家对谈纪要/姜广辉 成中英 李申 王恩宇 卢钟锋(原载《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30.儒教、儒学和儒者/李申(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1.《中国儒教史》序/任继愈(原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4期)
  
  32.《中国儒教史》自序/李申(原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4期)
  
  33.“儒学是否宗教”笔谈/张岱年 季羡林 蔡尚思 郭齐勇 张立文 李申(原载《文史哲》1998年第3期)
  
  34.朱熹的儒教新纲领/李申(原发表于1997年8月“中日韩儒佛道三教问题讨论会”)
  
  35.儒学:宗教与非宗教之争——一个学术史的检讨/苗润田 陈燕(原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1期)
  
  36.儒教研究史料补/李申(原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1期)
  
  附录一:二十年来的儒教研究/李申(原载《宗教与世界》1999年第3期)
  
  附录二:儒教有关论著存目/郁昊
  
  [2] 《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有关论著存目:
  
  1.唐亥.儒学不是宗教.光明日报,1982-07-14(本条目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1983》,第55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6;但在光明日报上未查到原文——邢东田补注)
  
  2.朱春.儒教是社会化、世俗化的特殊宗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3)
  
  3.朱法贞.儒教形成之原因考略.东岳论丛,1991(2)
  
  4.侯玉臣.论儒家思想的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1(6)
  
  5.钟肇鹏.以儒学代宗教.学术月刊,1992(2)
  
  6.张坦.敬祖与敬主——儒教与基督教一种文化功能比较.贵州社会科学,1993(1)
  
  7.何崇明.儒教宗教形成述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3)
  
  8.牟钟鉴.试论儒家的宗教观.齐鲁学刊,1993(4)
  
  9.史建群.帝王——儒教的至上神.中州学刊,1993(6)
  
  10.康占杰,陈风华.儒学非宗教.宁夏社会科学,1994(3)
  
  11.李申.中国有一个儒教.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立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
  
  12.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上下).孔子研究,1996(2)(3)
  
  13.郭豫适.论儒教是否为宗教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关系.华东师大学报,1996(3)
  
  14.张允熠.论儒学的宗教精神.求索,1996(4)
  
  15.陈东.儒教是关于死的宗教——加地伸行的儒教观.中国哲学史,1997(1)
  
  16.姜广辉.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3)
  
  17.陈赟.与鬼神结心:儒教祭祀精神.孔子研究,1998(3)
  
  18.任文利.儒家哲学中关于“教”的学说.中国哲学史,1998(4)
  
  19.李申.儒教研究.见:曹中建主编.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
  
  20.郭齐勇.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史,1999(1)
  
  21.卢钟锋.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中华文化论坛,1999(2)
  
  22.唐文明.顺天休命:孔孟儒家的宗教性根源.孔子研究,1999(4)
  
  23.段德智.从存有的层次性看儒学的宗教性.哲学动态,1999(7)
  
  24.胡凡.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齐鲁学刊,1999(6)
  
  25.王庆宇,刘雅丽,刘华丽.析儒学是否为宗教.江西社会科学,1999(11)
  
  26.李世伟.日据时期台湾的儒教运动.见:王见川,李世伟著.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11
  
  27.李世伟.近代儒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王见川,李世伟著.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11
  
  28.李世伟.振笔权、扬儒教——日据时代彰化“崇文社”的结社与活动.见:王见川,李世伟著.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11
  
  29.李存山.评儒家的“以神道设教”的思想.光明日报,1999-12-24
  
  30.刘平.“儒教”对民众、对清代秘密社会的影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1.解光宇.关于儒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2000(1)
  
  32.王军风.研究儒学宗教性的概念体系的建构:《论儒学的宗教性》一书评介.武汉大学学报,2000(2)
  
  33.陈晓龙.论宗教及儒学的超越性.西北师大学报,2000(3)
  
  34.黄俊杰.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见: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6
  
  35.李申主编.中国古代宗教百讲.223千字.27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2
  
  36.〔日〕加地伸行著;于时化译.论儒教.117千字.165页.济南:齐鲁书社,1993.12
  
  37.加润国著.中国儒教史话.337千字.486页.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0
  
  38.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上卷).672千字.91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
  
  39.张荣明著.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220千字.283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
  
  40.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下卷).802千字.110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
  
  [3] 陈詠明:《国家级的学术豆腐渣工程——读〈中国儒教史〉上卷有感》,孔子2000年网,2001年9月29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drjshshyg.htm。
  
  王健:《人文学术研究应有严谨的学理基础——由〈中国儒教史〉想到的》,孔子2000年网,2001年10月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yjyjdxljch.htm。
  
  [4]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2000年2月版。
  
  [5] 李申:《豆腐渣、“严谨学理”说及其相关问题——对王健、陈詠明联手推出的〈人文学术研究应有严谨的学理基础……〉、〈国家级的学术豆腐渣工程……〉双文的回应》,孔子2000年网,2001年10月8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dfzyjxljxgwt.htm。
  
  
  
 浏览:124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5/3 13:53:3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79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336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904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350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256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70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4070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802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533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24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