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清代,近代史及边缘文化文章目录 |
摘要:儒家本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受到嚴重的迫害,但是後來竟然發展成為漢朝的國教,並且影響了後來的歷代王朝。對於這個重大的轉折,本文嘗試去找出儒家﹙教﹚為什麼會在漢朝形成政教結合的現象,而且在政教結合的同時,政教衝突也時時發生,在這種種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中展開儒生和帝王的共同事業──大漢帝國。儒教和帝王結合的模式,到了中華民國建立後就解構了,儒教不再是政教結合,在民主憲政的台灣,儒教依其內聖外王的特質宜向三個方向發展: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關鍵詞:政教結合、政教衝突、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前言 儒家是不是宗教,是學術界聚訟紛紜的一個議題,目前仍沒有定論,筆者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曾發表過幾篇論文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學術界參考。[1]本論文的立場是把儒教當作異於西方的宗教(包含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和印度的宗教(包含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第三種類型的宗教,孔漢思將之稱為哲人型的宗教。[2] 儒家這個哲人型的宗教,在漢朝的時候,如何和當時的政治權力結合,形成了漢朝的國家宗教。[3]在政教結合的同時,又如何為了儒教本身的基本立場和理想和當權者展開政教衝突,本論文嘗試去說明儒教和當權者這種既聯合又鬥爭的狀況,並探討台灣儒教發展的方向。 一、為甚麼政教結合 當劉邦和天下的英雄豪傑經過艱辛的浴血苦戰之後,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天下分封完成之後,劉邦不甘心臣服,悍然叛變,高舉叛旗向項羽爭奪天下的統治權。 楚漢相爭,生民塗炭,劉邦獲得最後的勝利,迫項羽──這位劉邦的結拜兄弟自刎於烏江。功成名就之後的劉邦,志得意滿的在家鄉父老的慶功宴上,慷慨悲歌,泣數行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 劉邦的心裡所想的是:好不容易,才搶到天下,接下來就是如何想盡辦法,不要被別人搶走。至於他自己的權力正當性在那裡?他為什麼會取得政權,除了武力之外,它背後,那形而上的原因是什麼?劉邦並不是非常清楚了。 〈一〉 解答為何能得到政權 劉邦對自己為甚麼終於獲得政權,其實也是蠻有興趣知道的,他曾經和列侯諸將討論這個問題。 1.領導能力決定論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5] 劉邦自以為是領導能力超人一等,善於用人,才得到天下。 2.天命決定論 除了領導能力之外,劉邦自以為有天命,應該當天子。《史記》有如下的記載: (1)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6] 這是說漢高祖劉邦身世不凡,他是蛟龍的傳人,是蛟龍的基因,不是正常的人類,這是宗教上的誕生神話。 ﹝2﹞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唐朝張守節著,《史記正義》曰: 《河圖》云:「帝劉季口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 《合誠圖》云:「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 張守節按曰: 左,陽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數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並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7] 這是說劉邦長大之後,相貌非凡,所謂「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不但身上常常出現龍的異象,而且左股七十二黑子是因為劉邦是「赤帝體為朱鳥」,「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 ﹝3﹞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屍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8] 劉邦酒醉殺了一條大白蛇,神秘的事情發生了,一個老婦人哭泣的指出她的兒子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殺,然後突然間不見了。劉邦聽到之後「乃心獨喜,自負」,隨從們對劉邦更加敬畏。 (4)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楊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劉邦只是一介平民,乃籍籍無名的老百姓,最多是一個亭長,當秦始皇說「東南有天子氣」,要前往鎮壓時,他就對號入座,以為秦始皇就是要來鎮壓他這位未來的天子,趕快躲到山澤巖石之間。但是不管躲到那裡,天空都會有雲氣繚繞,這是劉邦的夫人──呂后說的,劉邦聽了之後更是沾沾自喜。聽到這個神話的群眾就想要歸附劉邦,而且人數越來越多。 (5)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9] 劉邦第一次起義時,沛縣眾多反秦抗暴的官員和父老,也是因為劉邦有許多珍怪異聞,而且通過卜筮──這個傳統上和天地鬼神溝通的模式,而推舉劉邦為沛公。在周秦封建制度之下,一個老百姓自封為「公」,參加逐鹿中原的行列,可以算是時代的新潮流了,是最前衛的行動。當然,陳勝、吳廣才是第一個開路先鋒。然而,當先鋒陣亡之後,劉邦自然成了造時勢的英雄。而且,這是一個有「諸珍怪,當貴」的英雄。 ﹝6﹞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金罷之。[10] 當上皇帝之後的劉邦,對自己的天命深信不疑,甚至到了頑固迷信的境地。連受到流矢所傷,病到非常嚴重的地步,竟然不相信良醫的診斷,反而師心自用,認為自己有天命,就算扁鵲再世,他也不信。 以上所言都是劉邦的自信心,確信自己有天命在身。這種信心到了晚年,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病甚,也不用看醫生。「天命」讓他「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天命」也可以把他的箭傷治好。一個信心滿滿,自認為有天命的人,面對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如何才不會失去政權的問題,劉邦有了很大的自我否定,有一個很大的自我修正。 ﹙二﹚解決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 劉邦本人雖然受過教育[11],但是對儒者並不欣賞,甚至有某種程度的厭惡。例如《史記?酈生列傳》的記載: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12] 劉邦喜好用武力打天下,厭惡儒者的態度,因陸賈的啟迪而有所改變,根據《史記》記載如下: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迺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 陸生迺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13] 陸賈在《新語》中說: 自人君至於庶人,未有不法聖道而能賢者也。《易》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闐其無人」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治之也。故仁人在位而仁人來,義士在朝而義士至。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仲尼之門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故善者必有所主而至,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善惡不空作,禍福不濫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14] 這是陸賈基於儒家思想所提出來的主張,他想以此意識型態來統一當時的政教,鞏固大一統的帝國。[15]陸賈的教誨對粗魯豪邁的劉邦想必然產生一些影饗,例如: 《漢書?高紀下》十一年二月〈求賢詔〉,劉邦說: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16] 這是劉邦要廣求人才的詔書。又根據《古文苑》第十所記載,劉邦對自己有所反省,他說: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益,追思昔所行,多不是。[17] 據《漢書?高紀下》十二年,劉邦親自祭祀孔子: 十一月,行自淮南,過魯,以太宰祀孔子。 這是中國歷史上,帝王親自祭拜孔子的一個濫觴。 二、政教結合──從儒家到國家宗教 〈一〉 皇權正當性的儀式:朝儀、封禪〈祭天、祀地〉 所謂的權力正當性(legitimacy)最常見的定義是統治權在意識型態上的合理化,以及被統治者對此權利的認可。盧梭說:「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得足以永遠作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強力並不構成權利,而人們只是對合法的權利才有服從的義務[18]。」 1.叔孫通的禮制 楚漢相爭末期,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當時的齊魯一帶儒家知識份子比較傾向項羽,因為「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而劉邦是「慢而少禮,士廉潔者不來」[19]但是叔孫通率領一批儒生加入劉邦的陣營,等待一展身手的時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後來叔孫通徵魯諸生三十餘人,為劉邦制定朝儀,深獲歡心,劉邦嘆曰「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20] 2.封禪 所謂封禪就是郊祀,是祭天地之神的典禮中最隆重的一種宗教儀式,是具有天命的天子取得權力正當性的大典。 張守節《史記正義?封禪書》說: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 張守節又引用《五經通議》說: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封禪的目的就是天子向天父報告、祭祀、報本反始、崇功而報德的國家級的宗教活動。董仲舒說: 先貴而後賤,孰貴於天子?天子號天之子也,奈何受為天子之號,而無天子之禮,天子不可不祭天也,無異人之不可不食父,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為可,今為天之子不事天,何以異是。[21]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現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戰事大捷,又有寶鼎出世,即有封禪之議: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 天子至梁父,禮祀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身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祀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 封禪儀式非常隆重,漢武帝築壇而祭,除了公開的大典之外,有一些儀式是密而不宣,具有神秘色彩。 〈二〉儒教的教主:孔子 根據《左傳》所述,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乙丑,孔子卒,哀公為之誄,以「尼父」稱之。[22]孔子死後,他的門人愈來愈興盛,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孔子的地位也愈來愈崇高。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23]呂氏春秋說:「〈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24]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欲阬殺諸儒時,太子扶蘇諫之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大怒,把他貶到北方去監軍。[25]漢取代暴秦而興,漢代司馬遷記述當時孔廟的概況: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家,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26] 孔子的地位在漢代已經是天子、諸侯、卿相、士人一致尊崇的對象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中央政府下令所有郡、縣、道行鄉飲酒於學校,皆祀聖師孔子。[27]孔子到了此時,雖無儒教教主之名,卻有教主之實,首先提出孔子為儒教教主的是康有為。他在批評古文學家劉歆時,指出: 自劉歆以《左氏》破《公羊》,以古文偽傳記攻今學之口說,以周公易孔子,以述易作,於是孔子遂僅為後世博學高行之人,而非復為改制立法之教主聖王,只為師統而不為君統,詆素王為怪謬,或且以為僭竊,盡以其權歸之人主。於是天下議事者引律而不引經,尊勢而不尊道,其道不尊,其威不重,而教主微。[28] 漢朝之時,儒教有國教之實而無國教之名。康有為則是效法西洋基督教的組織,欲在現代社會中為儒教的制度化而努力,遂倡孔教會而以孔子為教主。[29] 〈三〉儒教的傳教士 張東蓀先生曾指出,孔子把政治作宗教,而傳教人就是士。[30]在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傳》記載了一些代表性的事蹟和人物。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的弟子或隱或仕,皆秉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努力弘道,甚至有殉道而不悔的情形。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焚詩書,阬儒者,六藝缺焉。在此曠世的浩劫中,更激發儒者的宗教精神。 1.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時,魯國的儒生集團抱持孔子所傳之禮器,歸往陳王,孔甲在陳勝的抗暴集團中擔任博士,陳勝敗亡之時,殉道而亡。 2. 劉邦在陔下誅殺項羽之後,舉兵圍攻魯國,逢此兵凶戰危之際,危城中的儒生們仍然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 3. 漢武帝及位後,招方正賢良之儒士,詩經專家有魯國的申培公,齊國的轅固生,燕國的韓太傅。尚書專家有濟南的伏生,禮學專家有魯國的高堂生,易經專家則是菑川的田生。春秋學的專家則是齊魯一帶的胡毋生,以及來自趙國的董仲舒。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4.趙綰、王臧皆申公弟子,武帝時,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明儒學議明堂事於武帝,太皇竇太后好老子疾之,不悅儒術,得其過以責備武帝,後來趙綰、王臧等吏皆自殺。 5.申公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楊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以上諸人,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其它申公弟子至於大夫、郎中、掌故者以百數。 以上所言是儒者為漢朝官方之博士,進而為官吏,甚至位至三公,是政教結合的儒教傳教士。這個儒教集團不但是行政官員,而且是官方儒教教化的推動者,又兼具私人講學的功能。 〈四〉教的經典及其宗教性 儒教的經典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再加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記》、《周禮》、《儀禮》、《孝經》、《論語》、《孟子》等。 這些經書的研究並不只是學術上的作用,在西漢時是當作政教的指導原則,而且發揮實際的功用。皮錫瑞說: 武宣之間,經學大昌,家數未分,純正不雜,故其學極精而有用,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31] 以《尚書?洪範》來察變,有儒者夏侯勝,《漢書》上記載: 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徵為博士、光祿大夫。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為妖言,縛以屬吏。[32] 夏侯勝學以致用,忠心勸諫,以《洪範》之理,徵於天候,甚至因此下獄。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以《春秋》斷獄: 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于諸侯善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33] 漢代的政治制度,除了承襲秦朝的法治精神之外,儒者以《春秋》斷獄,形成特殊的儒、法互相爭勝共存的情形。《詩經》也是發揮實際的影響力,過程也是相當艱辛。例如昌邑王因為淫溢失德被大臣霍光所廢,昌邑王的臣子們因為沒有勸諫而被殺者眾。王式為王者師,被問罪時說: 臣以詩三百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也。 五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儒者虔誠的研究,也努力實踐,甚至得到殺身之禍。例如京房是《易經》專家,他由察孝廉到為郎官,他每逢日食、月食,風雨寒暑異常,都占驗上書,結果都有驗證,於是獲得皇上的歡心。於是京房設計了一套考核辦法,要「以功舉賢」,而且下令百官都要以其功過考核,那麼就可以息止災禍,結果引起公卿朝臣極力的反彈,被人誣陷「誹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於是忠君而被殺,成為儒教的殉道者[34]。 因此這些儒教經典不是被當作歷史的文獻,而是被當作神授的絕對真理,而這些真理是不以時間地點而變化的,這是一切宗教經典的共同特點。李申先生指出: 在西漢儒者的心目中儒經具有兩大作用:1.是講述三綱五常之道,使君臣們可以據此治國平天下,2.是「推得失,考天心」這兩大作用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以三綱五常修身治國,就是順承天意、遵守天意;「推得失,考天心」不過是從災異、祥瑞中察知天的喜怒,從天的喜怒中察知人對三綱五常的執行情形。[35] 所以董仲舒才會以天道為至上神,以天命為朝代更替之依據: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語》) 天者,群物之主也。(《漢書?董仲舒本傳》) 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春秋繁露?陰陽終始》) 因此,儒教的經典除了學術上的意義之外,它也是宗教上神聖的經典。 三、政教衝突 儒教的政教結合在漢代完成,儒教的政教衝突也同時存在,這種既聯合又鬥爭的情況,造成儒教大漢帝國內部的緊張性,使政教在互相合作中,又互相制衡,步步危機。 〈一〉教主是孔子或是皇帝 前面曾經提及,實質上的儒教教主是孔子,但是在政教結合之後,實際上儒生的生死大權是掌握在帝王的手中,而且帝王才是代表全國人民的天子,擁有天命,而且只有他可以代表全體國民舉行祭天大典(郊祭),因此儒教教主到底是孔子還是當今的天子,從政教結合一開始就存有矛盾。當初叔孫通要為漢帝劉邦建立朝儀,曾徵求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指責叔孫通說: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36] 叔孫通是儒家在漢朝能夠生存發展,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性人物之一,然而根據基本教義派的儒生看來,他只是個「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的人。這兩位儒生寧可遵守儒門教條,效忠孔子,而不隨叔孫通為漢帝劉邦制定朝儀。 〈二〉聖王是孔子還是皇帝 《漢書藝文志》指出: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37]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確實是儒者的特色之一,但是儒者實在不只是帝王的幫傭而已。儒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同時,他們於道最為高,也要效法堯舜、文武成為帝王,所謂「有為者亦若是」。前面提及劉邦逐鹿中原,大戰天下群雄,取得政權,天命在劉邦的身上,他是天子,他是事實上的王,但他不是聖王,這是不辨自明的。荀子說只有聖人才足以當王[38]。孔子是聖人,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周初以來,形成一種理論,有德者才能得到天命,有天命就能為王,那麼孔子為甚麼不是王,這造成儒家內部一個壓力,叫他們尋求解答,孟子說: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39] 孟子解釋為甚麼孔子沒有王天下,那是因為沒有天子來推薦,否則的話,依孔子的條件,他必定是能夠以匹夫而王天下者。 到了西漢董仲舒就認為孔子應當是王,他說: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者在相。 因此在西漢儒教理論中,孔子才是受命之聖王,才是真命天子,儒家的論述是以孔子為典範而不是帝王,但是現實的帝王卻是打天下的劉氏家族,劉邦還立下一個規矩: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政教衝突的根源了。 〈三〉誰來監督皇帝 政教結合之後,無論如何,劉氏家族取得權力正當性,儒家的知識集團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立學官、任官職的政策下雙方達到合作關係。但是儒者是從道不從君[40]。董仲舒是用天人感應之說來警誡君王。他在對答漢武帝時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