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败水军师周竹歧”考

镝非

  周竹歧,江西人,有才名(被清政府处死时的判词中呼为“江南周秀士”,口碑说他是“两榜人材”),随石达开远征,任翼殿礼部大中丞。1861年秋,石达开拟离粤入川,出于对广西地方反清形势的考虑,在启程前将他转荐至大成国起义将领黄鼎凤帐前。周竹歧深受黄鼎凤倚重,被任命为军师。协助其整顿军务,处理民政,一度使“境内约束严明,几于牛马放牧不收,外户不闭”,又刊刻诸书,作“尧天五典”(又称“尧天宝诰》),传檄远近,宣言将挥师长江,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
  
  有关周竹歧的事迹记载虽然有限,但无论在民间口碑中还是清方公私记载中,他都是黄鼎凤起义军后期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刘坤一曾说黄鼎凤“得金陵余党周竹歧为之主谋,遂至僭号尊称,刊刻伪书,且欲出江兹扰”,也就是以周竹歧为黄鼎凤之“谋主”了。然而对于周竹歧,长期以来却褒贬不一,誉之者赞其才气胸襟过人(如梅竹公),毁之者却斥之为“败水军师”(如罗尔纲)。而争议之起,则见于罗尔纲先生所撰之《太平天国史》之黄鼎凤本传及相关考证中提到的两件事,一件是退守平天山之事,罗老写到:
  
  “ 鼎凤听从军师周竹歧的计策,以为歧山寨不险固,把大本营移到县崖削壁的小平天山顶的平天寨上去。他只知道县崖削壁为险固,却不知道与周围群众有着广阔联系的根据地才是无上的险固。平天寨就地形说果然算是险固了,但是,它却与周围断绝了交能,与群众无法进行联系,到必要转移时,也就插翼难飞。黄鼎凤本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不仅是他的根据地覃塘周围三百多里,大小七百多村,打下了群众基础,就是远到宾州、上林、横州等州县也都有他的群众基础。当他的大本营设在歧山寨的时候,既有险可守,又四通八达,他就可以随时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指挥群众、发挥群众的巨大作用。这一带地区,所以能够成为鼎凤的根据地原因就在此。自从他走上平天寨之后,敌人还不曾来进行围攻,只在山下驻有一枝兵,当敌人夜袭覃塘那一役,他就不能下寨来指挥救兵,只得在寨上空着急,放了一些毫无作用的空炮,他孤立在高高的寨上了,他与群众失去联系了。鼎凤把大本营移到平天寨,实无异是自挖坟墓,走入死角去。所以至今贵县民间相传,还抱怨献策的周竹歧,叫他做“败水军师周竹歧””
  
  另一件则是黄鼎凤下山进清营一事,罗老写到:
  
  “不管敌人怎样围困,付出多大的代价进攻,都不能把平天寨打下。敌人估计:寨上人数很少。储藏有丰富的粮食和军火,他们都是百战精锐,除非是等到粮尽弹绝,是不可能力取的。但是,什么时候才粮尽弹绝呢?那还难于预料。于是敌人又用软计了。四月,刘坤一派了一个总兵官叫陈本志的上寨指天誓日劝谕鼎凤。鼎凤有一个最信任的军师周竹歧,当鼎凤与清军谈判时,曾作过人质在刘坤一处,他先受到刘坤一的骗,这时也来劝鼎凤。无耻的刘坤一在攻陷青云村时曾经俘获鼎凤的母亲骆氏,妻周氏,他见用尽千方百计都劝诱不动鼎凤下寨,就骗骆氏和周氏说:「黄鼎凤知机归顺,交出地方,解散军队,立了这样大的功劳,他的心事,本司都知道。他不要多心。只要他肯下寨做官,本司就要向皇上保奏封他做大官」。他这样地甘言蜜语来欺骗骆氏和周氏,叫了两乘轿子,还备了一份厚礼,送她们上平天寨去劝鼎凤。鼎凤的耳里,早已经天天给她们聒噪了。这时,骆氏和周氏在后堂呼说刘坤一派有一个总兵官上来劝鼎凤,军师周竹歧也同在劝说。他们都走出堂前来帮同劝说。鼎凤三年前曾经见到那一个和他同在贵县起义的三合会首领黄全义在降敌之后就是给这个刽子手刘坤一杀死。三个月之前,他的部将黄祖志还拚着自己的性命,向他提出:“就是投降,也不可能免死”的忠告。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教育了他,使他深彻地知道是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所以他走上平天寨,坚守不肯下来。今天,敌人派来了代表,自己的军师和母亲、妻子都一同来劝了,但是,他无论是谁的话,怎样地百般劝谕,他都不肯听从。
  
  可恨这个遇蠢的老归人骆氏,她见山寨被困得铁桶一般,眼见得没有救了,儿子又不肯听从她的话,她急了,把身倒下来,跪在鼎凤面前,哭求鼎凤说:“我下跪求你听我的话吧!你不听我的话,我先死在你面前”!鼎凤妻子周氏见婆婆下跪丈夫,她也跟着婆婆后面下跪哀求。鼎凤生平喜欢听演义小说,深中建道德忠孝节义的毒,是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他看见八十岁的老母向他下跪,惊叫了一声跳起来扶起母亲,跪在母亲面前,满面流泪对母亲说:“我听娘的话,我听娘的话,但是,儿子下寨就只有死路一条”!
  
  四月十五日(夏历四月二十三日),鼎凤和母亲骆氏、军师周竹歧同下寨投降清军。刘坤一假装欢迎,亲出营门迎接。第二天,鼎凤传令寨上开闸。清军上寨,收缴了军械,占领了炮台、卡房,就立刻进行逮捕。英勇的将士们徒手对敌人进行最坚强最激烈的肉搏战,计当场战死的共四百三十多人,被俘的四百七十多人。被俘的里面,有军师黄庆蕃,元帅康世平、梁赞、蒙富、陈云德,统领王兴福、龚潄六,将军曹立本,平章汪捡蛟等九人,与先派出在外起码被捕的陈六、黄大有两人都被凌迟牺牲,其余被俘的都全部被斩牺牲。”
  
  罗尔纲先生是太平天国史学界的权威人士,其四卷本《太平天国史》更被学术圈内外乃至海内外引为经典,因而此论一出,其后绝大多数撰史者提及这一段历史时便都坐实了周竹歧劝黄鼎凤退守平天山和促成黄鼎凤下山进清营两项“罪名”。尤其是在后一件事情上,虽然罗尔纲先生在最后写到“其要着重地批判的是鼎凤本人。鼎凤在广西天地会起义军中被称为最雄杰的一个。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分明知道下寨只有死路一条,竟屈服于吃人的封建礼教,听从母亲的哀求,投降了敌人。他没有轰轰烈烈跟敌人血战到底而光荣的死,却束手被敌人千刀万刮凌迟而死。他断送了自己一生的英名,也成为因他而全部遭杀害的将士们的罪人”,但他在本传和考证中一再提到黄鼎凤本来坚决不肯下山,其所以改变初衷乃是受了妻子母即军师周竹歧力劝而至。正所谓“春秋责备贤者”,同样的行为,发生在愚昧无知的乡村平民妇女身上和发生在饱读诗书,尝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周竹歧身上,显然不可等而论之。倘若以上所述确凿,那么周竹歧“败水军师”的称号真是一点也不冤枉,甚至说他是造成黄鼎凤失败的罪魁祸首也不为过。
  
  然而,治史如断案,首重证据,而仔细考查罗尔纲先生给周竹歧定案的论据,却存在很大疑点。
  
  首先,罗尔纲先生在黄鼎凤传中涉及周竹歧的部份,最主要的依据是《壮族民间故事资料》和《广西壮族文学史料》中关于黄鼎凤的部份,这一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民间文学”与“口碑”是不同的,“口碑”虽然也经过整理,原则上,在形式方面系比较原始的调查资料,在性质上应为对事实的耳闻目睹的流传,在记录刊布时应该注明详细具体地注明调查时间和资料来源,包括口述人及身份,以备参考。“口碑”虽然是口头资料,但也具有史料的性质。而“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则不同,它们不仅是经过了后人的整理加工,而且还经过了“再创作”的过程,在性质界定上属于“文学”而非“史料”。“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甚至允许带有神话色彩,而“口碑”是不能的。因此,“民间文学”虽然也反映历史,但却不能作为论断历史的根据,这与历史演义和小说不能当成史料的理由是相同的。
  
  具体到罗尔纲先生反复引为依据的民间故事中关于黄鼎凤事迹的部份,就显然是经过文学上的再创作完成的。如其叙述周竹歧参加黄鼎凤起义的经历大致如下:
  
  石达开回师广西,将周竹歧举荐给黄鼎凤--周竹歧为黄鼎凤设计穴地取宾州--周竹歧建议黄鼎凤从歧山寨移营平天山,开始修建平天寨--周竹歧和黄鼎凤定计打汾水--黄鼎凤移营平天寨--陈开败死,黄鼎凤称王--周竹歧带人攻打浔州失利--黄鼎凤据守平天山--刘坤一与黄鼎凤之妻母设法招抚,黄鼎凤与周竹歧下山,后被杀头。
  
  这一过程与历史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如其中提到的黄鼎凤穴地攻克及黄鼎凤二克宾州分别发生在1857年和1858年,《贵县志》记载黄鼎凤攻打汾水是在1856年,石达开回师广西则是在1859年底,1860年三月庆远白龙洞题诗大员中还有周竹歧的名字,而石达开回师贵县,陈开败死,石达开将周竹歧转荐给黄鼎凤都是1861年的事了,可见传说中提到的周竹歧早在陈开败死以前就以黄鼎凤军师的身份助其打宾州,打汾水,乃至献计修建平天寨和移营平天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外,攻打浔州之时黄鼎凤尚未从歧山寨移营平天寨,此战系黄鼎凤亲自指挥,并非如该文所说,黄鼎凤留守平天寨,而由周竹歧带兵攻打。可见这篇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周竹歧事迹几乎是全盘附会而成。该文将周竹歧任黄鼎凤军师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也把大量在他到来之前发生的事情--包括修建平天寨在内都附会在了他的身上。
  
  这一系列有关黄鼎凤的传说故事在贵县本地是颇有影响的,一些不同版本的有关黄鼎凤的传说故事乃至地方人物传中都有相似情节,鉴于传说附会在周竹歧身上的不实说词功过兼有,尤其是民间最流行的两种不实传说----周竹歧助黄鼎凤巧打汾水和建议移营平天寨也是有褒有贬,并没有特别的单一倾向,窃以为它们都仅仅可以显示周竹歧在黄鼎凤义军中确实颇具影响力,而具体情节均不可恃。
  
  其次,抛开民间文学不谈,在许多相关口碑的调查中也提到了周竹歧被转荐至黄鼎凤处的史实,《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调查报告》中的相关调查并未提及周竹歧提议移营平天寨的事,《石达开回师广西调查报告》中提到贵县当地“败水军师周竹歧”的说法时却提出了异议,“把黄鼎凤的失败归于周竹歧,其实并不公平。据贵县根竹公社黄子旺说, “我父亲小时候听曾祖说,刘坤一带兵围攻覃塘,周竹歧主张冲出重围,杀出贵县,不能上平天寨。平天寨虽然地势险要,但是没有退路,易被困死。黄三则坚持上平天赛,并对部众说: ‘愿跟黄三的就上平天寨,不愿跟的随你们便’。周竹歧说服不了黄三,只好跟上平天寨。我曾祖当时在黄三部下当小头目,他不愿上平天寨,带了几十人冲出重围,经横县、南宁,上百色,入云南去了。后来在云南立不住脚才回来覃塘。”
  
  据这则口碑的叙述人说,他的曾祖当年是黄鼎凤部下,因为不愿意上平天寨,就带人到了横县,这是有史可查的。刘坤一在书牍中多次提到,黄鼎凤麾下李亚德等人没有跟上平天山,而是前往横州,直到平天寨被攻破,李亚德一股尚存。口述人不但知道黄鼎凤部下没有全部随行一事,还能正确指出其走向是横州,而且口碑中有关黄鼎凤“愿跟黄三的就上平天寨,不愿跟的随你们便”的说法,又为刘坤一的记载做了注脚,可见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再说口碑的失实无非三种情况,一为顺应潮流,二为顺应权威,三为溢美本地人,就这则口碑而言,既非顺应潮流,亦非顺应权威,黄鼎凤是贵县本地人,周竹歧却来自江西,贵县人没理由抬周竹歧而贬黄鼎凤,这都增加了该口碑的可信度。根据这一说法,周竹歧是主张打出贵县,另辟天地的,但却无法说服黄鼎凤,他既受翼王之托,又深得黄鼎凤信赖,自不能在危难时弃之不顾,无奈随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鼎凤之撤离歧山寨,并非如罗尔纲先生在本传中写的那样,是轻易放弃自己辛苦建立的根据地,而是在与清军连场恶战,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离的,刘坤一叙述当时的形势是清军“合围黄逆,进取覃塘”,“黄逆势蹙,薙发投诚,自知罪在不赦,走匿平天寨上” 连罗老自己在本传中也承认,黄鼎凤撤上平天寨时是“薙发”以放松清军的警惕的,如果不是情势异常窘促,黄鼎凤会随意薙发吗?既然是在极端不利的状况下撤离的,那就只存在“往哪去”的问题,而不存在“该不该走”的问题,罗尔纲先生指责黄鼎凤周竹歧放弃歧山寨是不公允的----不是不想守,而是无力守。口碑中提到黄鼎凤说“愿跟黄三的就上平天寨,不愿跟的随你们便”,也反映了这种非走不可的局面。
  
  再次,石达开远征西南后因种种原因而独立活动的部属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约而同的考虑几乎都是“出江”,绝少有放弃转移的机会,困死一隅者,这其中既包括出身广东,一度想打回广东未成的花旗部队,也包括广西出身,远征途中加入,曾劝张秀眉“广采苗船,乘春水帐发,引众浮清水江东走,径指洪江,下趋常德,以扰湖南腹地”的李文彩----从清理上推测,连这些两广出身,并非天京嫡系的将领都没有困守一隅,宁死不走的思想,出身于三江两湖,太平嫡系的周竹歧在天京尚在,江南与云贵的反清斗争尚均绵延不绝之时,会主张退守平天山寨,把自己困死在贵县吗?黄鼎凤是广西土家人,有浓厚的重土轻迁观念,起义以后即使实力最雄厚的时候也大多只在自己根据地附近打圈圈,即使在大成国的较有实力的将领中,他的活动也属于相当保守的,因而坚持不愿离开贵县是可以理解,而曾经“驰檄远近”,扬言“欲出江兹扰”的周竹歧一心一意困死在广西,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因此,说黄鼎凤坚持上平天山,周竹歧力谏其杀出贵县不成,只得随行的口碑,相对而言是较合情理的。罗尔纲先生以未经考证的民间文学故事作为定历史人物功过的主要依据,窃以为是不妥当的。
  
  在此,不妨再问一句,把黄鼎凤的失败归咎于周竹歧,乃至斥以“败水军师”之称,这种口碑究竟从何而来?
  
  就在这套《壮族民间故事资料》中还提到,与周竹歧的“建议”及“败水军师”同时流传的还有一则说法,说周竹歧是“满清桂林府特派来的特务分子,作为夺取领导权,刺探黄鼎凤的讯息”的,还说黄鼎凤派周竹歧带兵攻打浔州,周竹歧故意在渡河以后命人拆了桥,名义上说要让士兵攻城时“置之死地而后生”,实际是想置义军于死地,结果义军攻不下城,又绝了退路,损失惨重,而他自己却乘了小舟过河逃走了,因而说移营平天寨也是周竹歧陷害义军的“毒计”之一。
  
  由此看来,故贵县当地流传的“败水军师周竹歧”一说中“败水”二字,其实指的是“背水攻城”,而不是所谓移营平天寨,罗尔纲先生说周竹歧因为建议移营平天寨而被成为“败水军师”,恐怕是会错了意。
  
  查黄鼎凤攻浔州一战,系黄鼎凤本人亲自领军,而非黄鼎凤守寨,以周竹歧独立领军;且义军仅进至距浔州十里以外的岭头铺,根本不曾攻城。战斗是以清军围剿义军大营的形式展开的,义军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击毙将领多人,后因清军袭击义军屯粮处,放火烧粮,义军才被迫撤退。撤退过程中虽曾至独流河而不渡,但旋走陆路而退----清军虽然可能虚报战况,但攻守之势同常不会倒记,抹煞义军攻城之事更不甚可能。即令奏报书牍中不提,地方志记载这一战时也断无不记之理。今《平桂纪略》《贵县志》《浔州府志》都记黄鼎凤先锋“去城十里”而遭刘长佑进剿,当然无所谓义军“有进无退”之说,所谓周竹歧领军背水攻城这一“败水”之说,显然和周竹歧出计克宾州汾水一样,纯系子虚。
  
  我们虽然法无一一探究这组说法的来历,但对其中一则却可寻觅蛛丝马迹,也就是说周竹歧是““满清桂林府特派来的特务分子”“为夺取领导权”这一说法。要知道,石达开和黄鼎凤都是贵县出身的著名人物,而在石达开将周竹歧转荐于黄鼎凤时,两军又都驻扎在自贵县本地,若说当时当地的口碑提到会对这一情况懵然无知,竟将太平军高级将领出身的周竹歧说成是广西清军的“特务”,简直是岂有此理的事情。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这则说法是后世才产生的。至于它具体产生于何时,厚诬古人的动机,以及同组其他几则说法是否产生自相同背景,则根据不足,不敢妄断了。
  
  罗尔纲先生撰写黄鼎凤本传及考证时,总共四五次提到周竹歧劝说黄鼎凤下山受抚,相较于“移营平天山”的说法,这一记载更加不可思议。
  
  据罗尔纲先生说:“又据刘坤一报告,后来黄鼎凤被母亲逼迫下寨,是由他的母亲骆氏和军师周竹歧两人带领下来的。周竹歧做过黄鼎凤的人质,留在刘坤一处,与刘坤一相识,他带领黄鼎凤下寨见刘坤一是可以理解的”
  
  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查对于黄鼎凤的自投清营共有三种说法,其中二种与其母亲有关,一种是说黄鼎凤之母苦劝黄鼎凤下山,另一种则说刘坤一留黄鼎凤之母在营中诱其自投,但无论那种说法,都没有提到周竹歧。按照罗老的说法,刘坤一是利用黄鼎凤的妻母劝说黄鼎凤下山的,而黄鼎凤也是因为母命难违才下山了,则周竹歧在下山一事中的作用就更不可解了:对方是黄鼎凤的母亲和妻子,又不是周竹歧的母亲和妻子,周竹歧为什么要跟着她们劝黄鼎凤进清营呢?罗老解释说,这是因为周竹歧曾经在刘坤一处做过人质。本人在“刘坤一遗集”中并未找到周竹歧曾在其处做过人质的记载----按理说,只有谈判成功,才会派人质以确保践诺,而黄鼎凤与清军的谈判当成协议者似乎只有他“受抚”那一次,但那一次清军主将系蒋益澧,并非刘坤一。除此之外,刘坤一虽也曾有“黄逆鼎凤大惧,乞降本司,以该逆词尚倔强,不许其请”“黄逆势蹙,薙发投诚,自知罪在不赦,走匿平天寨上”,但二次都未真降,自然无所谓派遣人质,如果派了人质又没有“投诚”,人质理当被杀,哪里还有放归的道理?----这且不论,即令依罗老所言,周竹歧真曾在刘坤一处做过人质,何以由他“带领黄鼎凤下寨见刘坤一”便是“合理”的?此间逻辑实在令人费解。
  
  罗尔刚先生在本传中又写道:“刘坤一派了一个总兵官叫陈本志的上寨指天誓日劝谕鼎凤。鼎凤有一个最信任的军师周竹歧,当鼎凤与清军谈判时,曾作过人质在刘坤一处,他先受到刘坤一的骗,这时也来劝鼎凤。”按照这种说法,周竹歧之所以会主张下山,是因为听信了陈本志的话,以为求抚可以得活。陈本志的事迹在不少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平桂纪略》云“坤一今总兵陈本志,登寨喻以利害,透诱杀之”,“总兵陈本志上寨说鼎凤以利害,鼎凤穷理,乃下山乞降”,《浔州府志》说“鼎凤识其诈,以刀相拟。定元(即陈本志)乃取刀断己二指,以自誓。鼎风顿足者再,谓日:“死亦甘心矣”,两人携手入营”,又云“陈镇军复舍身上寨谕以利害,诱以恩义,并剀切开导,断指示信。黄逆乃决意投诚,先今伊妻与母随本志下赛,伏辕请罪,惟求免死等语,刘藩司安慰之。次晨,黄逆下寨,自缚军门投首”,然而遍查各类对陈本志事迹的记载,我们还是全然找不到周竹歧的名字,从“鼎风顿足者再,谓日:“死亦甘心矣””之记载,只能读出黄鼎凤本人相信了陈本志的话而决意受抚,却无论如何看不出周竹歧“这时也来劝鼎凤”。
  
  罗老提到黄鼎凤的母亲妻子及总兵陈本志立劝黄鼎凤下山,都是可以找到不止一处依据的,然而罗老先说周竹歧和陈本志一起劝黄鼎凤,后又称周竹歧和黄鼎凤妻母一起劝黄鼎凤,却都是查无依据的,无论民间传说还是清方公私文献的相关记载都无迹可寻。
  
  究竟罗老一再说周竹歧劝黄鼎凤下山,是根据什么作出的判断呢?据《太平天国史 黄鼎凤传 本传考证》周竹歧带黄鼎凤下山一处的注释,其依据是“刘坤一遗集书牍卷二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禀张中丞”。查刘坤一再此文中提到黄鼎凤下山过程时,只提了一句“黄鼎凤自度必不能支,遂于二十三日率伪军师周竹歧及其母面缚自投”,这明明说的是黄鼎凤“率伪军师周竹歧”自投,哪里能读出是周竹歧带黄鼎凤下山的呢?更惶论周竹歧劝说黄鼎凤下山了。
  
  实际上,罗老认为黄鼎凤由于数年前受抚时黄全义的被杀而坚信受抚是死路一条,最终是因为母命难违而被迫下山一说很值得怀疑。据刘坤一书牍及地方志,黄鼎凤的母亲和妻子一向反对儿子的作为,所以拒绝和他往来,这应当是可信的,因为黄鼎凤的母亲确实不住在黄鼎凤营中而居于青云村。既然黄鼎凤的母亲对黄鼎凤的作为反对到了宁可断绝往来的地步都没能使黄鼎凤回心转意,何以最后单凭几句话就能使黄鼎凤自投罗网?她如果被刘坤一扣在营中为要挟也罢了,但她又偏偏是在黄鼎凤营中的。在当时,农民起义者在情势不利的局面下暂时求抚,一但恢复力量又复叛的现象是很多的,如黄鼎凤此前便曾降而复叛过一次,且据刘坤一禀,在上平天寨前不久还曾有过“乞降本司”“薙发投诚”之举,不过上平天寨后“自知不免”,态度才又坚决起来。后来见了陈本志断指为誓,母亲和妻子被刘坤一扣押后又释放回寨,产生幻想,以为可以再来一次降而复叛,不是没有可能的。而为了取信于清军,当然需要带周竹歧同行。罗老把黄鼎凤写得坚决异常,似乎其求抚完全出于旁人的推动,与史实是有差距的。
  
  对于黄鼎凤下山一事的评价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孝道”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甚至高于“忠义”,而农民起义者的“受抚”本身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但,窃以为在黄鼎凤下山的决定中,周竹歧仅仅是以从属身份追随主帅的,除非有证据证明其参与了促成此事(罗老关于黄鼎凤因母命下山的结论,实际是否定此事系周竹歧促成的看法),否则不宜对其从属行为进行单独置评,就如对于石达开的“舍命全军”,固然可以有不同评价,但争论理应围绕石达开本人展开,而不应将矛头指向跟随他进清营的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人,追究他们为什么没有和其余二千未遣散的士兵一起战死。。如果把石达开进清营写成是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人促成的,就失诸公允了----毕竟,无论石达开或黄鼎凤,都不是没有头脑没有主见的人。
  
  没有证据显示周竹歧参与促成了黄鼎凤自投清营,他之追随黄鼎凤,与曾仕和等人追随石达开在性质上是相似的,而据口碑说,文人出身的周竹歧在被凌迟处死时的时候“临刑时脸不变色”,是“十分坚强”的。
  
  总之,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中加诸于周竹歧身上的两项罪名查无实据,失之轻率,理应为其平反昭雪。
  
  
 浏览:118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5/1 6:25:3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6651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5834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483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3903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3888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3656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589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334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2828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183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7 17:43:3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