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文革纪念园__生死之谜——储安平
文革纪念园

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

储安平

  11月21日上海《新闻报》载该报11月20日南京专电:“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开除后,必须呈报教部,并由教部通令全国各专科以上学校,对此项开除学生,不得准其入学。此项规定,因日久不免忽视,现教部已重申前令,饬令各专科以上学校今后应严格执行,绝不准通融,以整学风。”我们认为此事深有不妥,爰为文论述,并为青年学生呼吁。
  一、学校开除学生,总不出下列两种原因:或者认为该生学业太坏,不堪造就;或者认为该生品行不端,不堪训诲。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惩戒,超过了某种限度,自然应该予以处罚。但是今日中国一般大学,关于课业及训育的标准,并不一致。先说课业。有的学校学术水准高,有的学校学术水准低;有的学校功课严,有的学校功课宽;有的学校以学生有无特殊心得、是否能融会贯通来衡量学生的造诣,有的学校只以机械的考试、学生是否能背熟笔记或教科书来决定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差别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今日中国的一般大学之间,甲校与乙校之间,乙校与丙校之间,丙校与丁校之间,甲校与丁校之间,在学术水准及学生程度上,是有距离的。因之,在甲校或许是一个“低材生”,但这个在甲校不过是一个“低材生’的学生,可能转到丁校之后,却变成了丁校的“高材生”;至少,这个学生在甲校是被认为成绩低劣者,他到丁校后,不一定同样被认为不堪造就。这一点,我相信无论教育部当局或一般供职教育界的人士,不致认为我们这种说法为无据。因之,在甲校因学业太坏而被开除的学生,他的实际程度,不一定比丁校的在校学生来得坏。但程度还不及这个甲校开除学生的丁校学生既然仍可在大学读书,而程度比在丁校在校学生程度好的学生,反而因甲校之开除而不得转入其他学校,永远剥夺了就学的权利,我们认为这是不公道的。再说操行。今日中国一般大学,由于各校的历史、环境以及主持的人物的不同,在训导方面,其标准和作风,也并不全国一致。有的学校采取严格管理制,有的学校采取自由发展制;有的学校所希望培植的学生就是上课下课、按部就班的学生,有的学校所希望培植的学生就是有创造力有新理想的学生;有的学校对那些对于国家大事关怀热心的活动学生,总是不甚放心,处处加以管束,有的学校则对于有领导力有活动力的学生,中心赞赏,处处予以鼓励和指导……因此,同样一个学生在甲校可能成为校方最顾忌的学生,但在乙校可能成为校方很赏识的学生;同时同样一个行为,在甲校校方可能认为这个行为超越了常轨,破坏了本校的秩序,但在乙校校方,可能认为这个行为是无所谓的,可以原谅的。在这种差别之下,一个学生在甲校可能是一个“败类”,但到了乙校可能变成一个“人才”;在甲校,他的才智迄被埋没,在乙校,他竟然获有机会发挥他的才干。同时,一个学生,他的品行(包括他的思想、胆识、组织能力、服务精神等等),在甲校可能被认为不堪训诲,而到了乙校可能被认为后生可畏、大有作为。因之无论从学业或操行的观点看,要使一个学生,被一个大学开除后,全国其他大学便不再准其人学,这是不合理的。教育的目的在发挥理性,理性的目的则为求合理,求公道。因之我们认为教育部规定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的学生,全国其他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这一规定,与“教育”本身的意义,背道而驰。我们希望教育部对于这种规定,能重作考虑。
  二、在从前君主时代,地方上出了一件命案,就成为了一件“大事”,有司可以因此丢官甚或搬动脑袋。共和以后,民命反而越来越不值钱了,试看今日,民命与蚁命,究有何异!在学校里,情形亦正相仿。在我们做学生的时代,可能一年之中没有一个学生记大过,两年三年中没有一个学生被开除;开除了一个学生,那就全校骚动,极端严重。可是现在,学校开除学生已是家常便饭,不仅如此,而且现在又有了新名宇,叫做“集体开除”,一开除就是十几个或几十个;学生成了韭菜根,一刀切下去就是几十根。我们不知道这还是教育的权威“涨价”了呢,还是学生的价格“贬值”了呢?从前开除一个学生那样郑重,现在开除一个学生甚至几十个学生这样轻易,难道现在的学生,无论就学业的原因或品行的原因,真的那样不堪造就吗?假如说真的学业不行,为什么不在录取的时候,将录取的标准尽量提高?假如说品行不端,然而各校训导,平时对于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究竟有没有切实的指导。三四十年来中国的新教育,名为德智体三育并重,但体育不过做到开运动会,德育不过做到上纪念周。现在的学生,伙食这样坏,有的学校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合住一间宿舍,基本的营养、空气、日光都不够,还讲得上什么体育。要学生帮政府忙的时候,如发动青年从军等类,于是把学生大大捧一阵,学生要是对国事有所表示,而不利于政府时,便把学生大大打一阵,这还讲得上什么德育。三四十年来中国的新教育,大体上说来,不过是一种“书本教育”而已。按时上课就不扣分数,考满60分算及格,读完多少学分升级,读完四年拿到文凭。请问今日中国有几个大学能注意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大学,比较有一种优良的传统,学生沐浴在这种传统里,经过四年的熏陶,使他在做事做人上渐渐地得到一种正常的训练;或者一个学生幸运地亲近了一位优良的教师,受了他的影响,在性格上渐渐定型。但就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看,这种情形是占极少数的。(这也就近似牛津导师制的精神。中国有许多人很向往这种导师制,后来教部也规定各大学设立导师,但是中国大学里的导师是“带兵式”的,或者“保甲长式”的,凡是教师都是导师,每个导师带上几十个学生。不说在各种条件上根本无行“导师制”的可能,因之有导师而不知其所属的导生有多少者,导生经年犹不知其导师为何人者。就是中国导师制的真正目的,亦不过是要叫这个导师管管几个学生,不要他们乱惹是非,闯出乱子。所以结果中国大学里的导师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至于一般大学里,除了上课、考试、分数、文凭外,还有什么做人做事的训练?一年复一年,墨守陈规,一批一批的毕业,糟踏了青年的生命,糟踏了国家的光阴。现在许多学校,这样容易地开除学生,可是学校当局是否已经尽了“教”与“育”的责任?在目前这种教育制度之下,大学的主持人,纵然有这方面的理想,但事实上又是否能够有所作为,贯彻他们在这方面的理想?同时政府当局所行所为,又是否能够激发青年向上,能使青年身心安定?大环境恶劣如此,却希望学生乖乖如彼,其可得乎?青年容有错误,也当网开一面,让他有条路走。越是开除学生容易,越不能实行一校开除他校不收的办法。这种一校开除他校不收的办法,是迫人堕落,迫人自杀,迫人走险,其结果与教育的本义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对于教育部这个规定,不能赞同。
  三、但是教育部为什么要有这种规定,而且认为此项规定,日久不免忽视,又要重申前令,饬令各校严格执行,绝不通融,以肃学风?假如全国专科以上学校的学术水准和训导作风都是一致的,则施行这个统一的办法,犹有可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此事教育部非不知之,但仍有此种规定,而且重申前令者,据我们的观察,其动机不是教育的,恐怕仍然是政治的。政府显然企图用这种严峻的措置,以压制对于现实日益不满的学生情绪,希望学生只管书本,不管国家。我们认为政府用这种严峻的手段来对付有热血而无凭借的学生是不公道的。而且在原则上,我们反对政府用一切以政治控制为出发点的办法来控制教育。政府应当让大学学生在学术上自由发展,在思想上自由发展,在公共生活的训练上自由发展,只要这种发展是合理的,合法的。我们不能希望青年人像老年人那样保守消沉,我们也不能希望青年人像中年人那样稳定谨慎,青年人可贵的就是那一股活力,这种活力就是国家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国家是一个死的国家,没有活力的社会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社会。政府应当自疚自省,尽量刷新政治,缔造一种光明而有朝气的社会风气,使一般纯洁而有理想的青年在这种有光明有朝气的大环境下,潜移默化,培养成为建国的良才。我们对于年来各大学学生的活动,素极注意,对于各大学学生自治会竞选这一类事情,亦不惜篇幅详加报道,这就因为我们认为:今日这一批青年在这种校内活动中所受的民主的训练,与20年以后中国政治的趋向大大有关;历史家及政治家的任务就在要能看到每一个社会现象它在日后所可能发生的社会影响。我们衷心希望政府当局能创造一种新的风气,以这种新的风气来积极地激发青年的抱负,熏陶青年的操守,而不要单在消极方面以种种方法来限制青年的活动,削弱他们的活力。
   12月5日
原文1947年12月13日 发表于《观察》第3卷第16期  浏览:112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2/31 2:01:5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梁漱溟关于《中国的政局》(收藏于2007/3/8 11:32:36
何现伦 冉云飞普通人日记中的《观察》(收藏于2007/3/6 22:46:58
吴世昌论党的职业化(收藏于2006/11/14 14:17:20
陈奎德储安平:政论家的命运(收藏于2005/7/1 0:42:51
田晓明拿自由作交易的储安平(收藏于2005/1/19 15:32:47
余英时容忍与自由--《观察》发刊祝词(收藏于2004/10/18 0:19:41
陈奎德《观察》前言(注:网上《观察》)(收藏于2004/10/18 0:18:10
程巢父胡适与储安平(收藏于2004/8/14 2:33:20
叶锋新闻自由理性启示录——储安平及其《观察》周刊的当代思想价值论(收藏于2004/7/22 0:36:58
傅国涌储安平正在时间中复活(收藏于2004/4/30 2:03:2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下(访问13716次)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 (上)(访问12275次)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 (中)(注:第四章续完)(访问8163次)
韩三洲“说实话的时间不多了” ——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访问7188次)
程巢父储安平与胡适:两代自由思想——精英分子书信中的历史消息(访问5948次)
梁漱溟关于《中国的政局》(访问5657次)
陈奎德储安平:政论家的命运(访问5154次)
余英时容忍与自由--《观察》发刊祝词(访问5084次)
章诒和(章伯钧之女)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访问4996次)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访问452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打小喝三鹿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8/28 15:13:35
信心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12 8:25:4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3:1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3:0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2: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文革纪念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