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文革纪念园__生死之谜——储安平
文革纪念园

323位读者意见的分析与解释

储安平

  本刊于第1卷第24期上,附刊“读者意见书”表格一纸,征求读者发表意见,以作本刊改
  
  进的参考。这个“读者意见书”原是为我们自己参考用的,因为我们非常希望知道读者对于
  
  本刊一般编辑态度以及各栏所刊文字的反应,借以改善我们的缺点,或者增强我们的自信。
  
  我们并无意思要将它公开发表。我们并不认为读者的意见有整理后公开发表的必要。但是一
  
  部分读者来函要求发表,我们在冗忙的工作中抽出了两天的时间才写成这篇报告。
  发表意见的读者共为323人。这个数目还不到本刊第且卷平均发行总额的二十分之一(第
  
  1卷的平均发行总额约为8000份左右,现在已上升至 11500份)。发表意见的读者在发行
  
  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过就实际情形说,有三百多位读者热心将意见书填就寄回,已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通常情形之下,一个刊物如不能赢获读者的爱好,当它征求读者
  
  意见时,可能根本没有人理会。应征人在地域上的分布还算普遍,远至迪化、雅安、绥远、
  
  兰州、昆明、峨眉、太原等地,都有寄来。应征人的年龄,最大的是64岁,最小的是17岁
  
  (在高中二年级读书),18岁的则有11个人。绝大多数的则在20岁至坝岁之间,其统计如
  
  下:
  20岁以下 19人
  20岁至29岁143人
  30岁至39岁90人
  40岁至49岁32人
  50岁以上5人
  (表中各栏,间有不填者合,故各类统计的总数,并不符合应征人的总数。下同此。)
   关于教育程度:
   曾受或正受高等教育者 218人
   曾受或正受中等教育者 73人
   自学或仅受初等教育者 23人
  年龄和教育程度两项的统计,使我们以前的估计,略须修正。我们以前估计本刊的读者“
  
  大部分是在30岁,或者至少是25岁以上”,现在至少说明,30岁以下的读者,占着很大的
  
  比率。(我们不承认这个读者意见表的统计,可以作为完全正确的根据,一则应征人数在发
  
  行总额中比例不到二十分之一,二则可能30岁以上的读者,应征的兴趣不及30岁以下的人
  
  高,应征的比较少。)至于中学生是否为本刊的读者一节,我们曾说过:“本刊的基本编辑
  
  方针,中学生不在我们的读者对象范围之内”,这个基本方针,我们不拟改变。但我们从读
  
  者意见书中,则知中学生中仍有不少阅读本刊者。
  发表意见的读者所服务的方面,非常广泛。除了注明“政”。“学”、“商”、“军”、
  
  “警”等笼统名词者外,有主任科员、税吏,XX警察厅秘书,新自美国归来、银行行员、
  
  军佐、xx农民银行主任、工厂技术员、上海XX日报主笔,医师、纱商、著作家、警察。“
  
  由前清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担任中学教员二十余年后到粤参加北伐担任各师师部秘书多年后任
  
  皖苏等省县长六任”、大学讲师、留法、新闻记者、会计、气象员、XX X师参谋、教授、
  
  邮务员、上海XX报总编辑、矿局职员、律师、XX青年会总干事、空军通信员、XX铁路局
  
  秘书、南京市参议员、XX省政府秘书、小学教员、荣誉军人、合作社社员、电报局报务员
  
  、陇海铁路XX车务副段长、法院推事、电力公司职员(以上职务名称,均摘自意见书,其
  
  中一部分地名或军队的番号,编者改用XX代替,以免引起当事人发生意外的牵累)。其统
  
  计如下:
  学 102人
  党政63人
  工商56人
  军警31人
   自由职业 28人
  关于本刊在各界传布的情形,我们愿意在此顺便报告几点。(一)据新自华盛顿返国的顾
  
  翊群先生谈,据他在南京与各方接触的结果,南京的高级政界,大部阅读《观察》。他甚至
  
  说:“华莱士主编的《新共和周刊》在美国的地位,还不及《观察》在中国所获有的地位。
  
  ”关于顾先生所说的后面的一点,我们愿意在此谦虚地表示:我们认为他这句话只是一种鼓
  
  励。我们目前还不能十分正确知道南京高级政界阅读本刊的情形,我们仅仅知道立法院孙院
  
  长曾经专函本社订阅本刊。可能有六位到八位的特任官员经常阅读本刊,司徒雷登大使可能
  
  问或披阅本刊。此外在当地零购或不以真姓名或自己姓名来订阅的,我们无从查考。实际上
  
  ,今日中国身负高级行政责任的官员,到底有几人还能保持阅读的习惯,也实在是一个疑问
  
  。但我们相信,在有阅读习惯的高级官员之中,本刊的传布似已相当普遍,并受到广泛的重
  
  视。至于全国各地的中上级及中级官员中阅读本刊的,则为数甚夥。 X X省政府的秘书处一
  
  处即有12个人直接订阅。(二)工商银行界阅读本刊的极多。无论1卷24期所刊2709名定
  
  户职业分类表中所载,或如此次323名读者意见统计中所载,工商银行界阅读本刊的,都占
  
  百分之二十左右。年来工商银行界所吸收的人才,较之10年以前,素质提高不少,所以本刊
  
  在工商银行界受到极大的欢迎。前次上海银行董事长陈光甫先生认为本刊富有阅读价值,曾
  
  派人来社订阅本刊多份,分寄该行上海总行及各地分行的高级干部阅读。(三)最可注意的
  
  一个现象,即在军警界中,本刊亦拥有很多的读者。上次发表的定户职业分类表中,军警约
  
  占百分之六,这次的统计约占百分之十。军警界中的读者,常有信来表示对于本刊的拥戴。
  
  有一位驻在河南的师长,曾来信表示,认为军界同志应当多读本刊,他在信内并附了4万元
  
  .订阅两份赠给另外两位军人。至于教育界人士阅读本刊之广泛,则已不需在此多述。据说
  
  北京大学学生宿舍某一间房间内每期均人手一册。
  关于“读者意见表”中所列各栏,读者的答复统计如下:
  态度:中正 243人
   稍偏右46人
   稍偏左2人
   太偏左2人
  认为本刊态度“稍偏左”者,大都为军界读者。
  内容:大体满意195人
   很充实 95人
   不够充实33人
  专论:大体满意109人
   颇多精彩176人
   略嫌空虚37人
  观察通信:大体满意126人
   精彩的通信很多 143人
   精彩的通信太少 25人
  关于科学文字及国外通信,大多数的读者都赞成每两期刊载一篇。关于“观察通信”,大
  
  多数赞成每期刊载两篇。这三项答案,可以证明发表意见的三百多位读者,他们在填表时都
  
  是很郑重的。他们的意见也都是很正确的。假定科学文字及国外通信能够交换地每隔一期刊
  
  载一篇,确最理想。可借实际上还不能做到如此程度。科学文字的难处在深入浅出。本刊不
  
  是一个专门的科学刊物,不宜刊载过于专门的科学文字。最理想是那位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
  
  有文艺修养的人,这样用文艺的情调来写科学文字,合“专门”与“通俗”于一炉,始能使
  
  一般的读者都能接受。过去戴文赛先生在本刊所写的几篇科学文字,曾经广获朋友间及读者
  
  问的好评。戴先生是本刊的基本撰稿人,所以能够比较经常地为本刊写稿,此外则我们还没
  
  有得到其他科学家的合作。在没有把握之前,我们也不敢冒昧去请人写稿,就怕寄来的稿子
  
  太专门,不宜刊载。至于国外通信,住在国外的朋友们,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兴趣,
  
  都和在国内时不同,他们为本刊写稿,完全是基于友谊,所以不易作硬性的规定,除了时时
  
  去函催稿外,只好有刊无缺。至于观察通信,则尚能符合读者的希望,经常每期两篇,间或
  
  三篇。
  关于文艺,赞成刊载论文的120人,赞成刊载游记、传记及散文的209人,赞成刊载小说
  
  的只有54人。其中关于小说一部分,大多数反对刊载连载的长篇小说。在“意见表”里,编
  
  者曾说明:“四五千字可以一次刊完的小说,极难得到,二三万字的小说较易得到,务请读
  
  者发表意见,是否欢迎刊载须分五六次始得刊完的小说,以为编者参考。”赞成刊载小说的
  
  人,所以如此少,主要的原因大概是由于不赞成“连载”的缘故。赞成刊载游记、传记、散
  
  文的人所以特别多,显然是因为大家想于读了前面严肃的论文以后,能够读到一篇比较轻快
  
  的文字。关于文艺部分,当第一卷快结束时、我们原拟自第2卷起增加篇幅,同时也就打算
  
  扩充文艺栏的地位。这个计划后来因受金潮影响,未能实现。在那时,袁昌英先生本已说好
  
  要寄一篇小说来,我们临时只得去函请其停寄。李慕白先生这篇《海外忆》,还是在第1卷
  
  时寄来的,我们当时决定留至第2卷陆续刊载。就前后连贯而言,《海外忆》包含一个发展
  
  着的故事,但就每篇言,又近似一篇散文。所以我们仍照原议刊登。不过关于李先生这篇《
  
  海外忆》,却引起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三位撰稿人及一位读者曾特别来信批评编者选用此文
  
  。在本刊过去,还从未有过特别反对某一篇文章之事。我个人对于这三位朋友及那一位不署
  
  名的读者,都表示感激,因为他们能够坦率相告,足以表示他们对于本刊及编者的关爱。我
  
  并愿趁此表示,我永远欢迎并希望朋友们能随时告诉我他对于本刊所发表的任何文字的任何
  
  意见。另一位撰稿人则来信说《海外忆》写得很好,又有一位朋友则又特别说起有许多人(
  
  他并举出了几个名字)很喜欢读这篇《海外忆》。意见的不同,实由于各人的标准和兴趣的
  
  不同。由此亦可以知道,编者在选稿时应如何的斟酌审慎。
  又有很少数的读者根本主张不要文艺栏,认为文艺稿子应由其他专门文艺刊物发表,不必
  
  在本刊占据篇幅。但是绝大多数的读者显然同意本刊辟载此栏。
  在“趣味”的一项下,“过去《观察》分量太重,太严肃,但我可以接受”者,为227人
  
  ,“希望稍为轻松一点”者,为100人。这一项答案使我们大大满意,并增加我们的自信。
  
  这表示本刊的编辑方针是健全的,而大多数的读者亦能够接受我们的编辑方针。事实上,自
  
  第2卷起,我们增加了“观察漫画”、“观察文摘”、“读者投书”三栏后,当可使本刊较
  
  第1卷为活泼。就一般言论态度上言,第2卷亦略较第一卷为积极。
  关于办事精神一项:
  很认真 180人
  不认真 1人
  去函即复70人
  去函缓复13人
  去函不复1人
  未和本刊发生接触或函件来往的读者,此栏大都未填。
  关于寄刊是否按期收到一项:
  按期收到152人
  不按期收到 18人
  常常失落11人
  我们对于定户寄刊,是很认真的。所谓认真,一指不使遗漏,二指不使脱期。本刊出版以
  
  来,从未脱期。无论是去年的中秋节,双十节,阳历年,阴历年,以及这次的五一劳动节,
  
  印刷所尽管放假停工,装钉所尽管放假停工,而本刊总尽力赶办,按期出版。此处所谓“不
  
  使脱期”,系指星期五的邮班而言。定户刊物,都是提前一天,在星期五付邮的,在星期四
  
  的晚上和星期五整天,本社全体同人,犹如在前线作战,汗流浃背,紧张万分,务使应寄各
  
  地刊物,能在邮局或火车打包以前交柜发出。
  关于“推荐第1卷中最好的五篇”一项,我们郑重考虑后,决定略去不刊。第一我们那张
  
  “读者意见书”是在很匆忙之中拟成的。所谓“最好的五篇”,这“最好”两字实有语病。
  
  就字义上,“最好”应系指最有价值而言。但是“最有价值”与“最受欢迎”是截然两事。
  
  最有价值的文章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文章,反过来说,读者最“喜欢”的文字亦不一定就是
  
  最有“价值”的文字。并且专论、科学、通信、文艺等,性质不一,亦很难使读者作公正的
  
  选择。如要合理,我们应当将各栏分开,至少也应当将读者“最喜欢”的和读者认为“最有
  
  价值”的分开。若笼统地要读者推荐“最好的”五篇,出发点既然有问题,所得的结果亦必
  
  不能正确。这个错误应由编者个人负责,而错误的造成,实由于未能深思,而且缺乏经验。
  
  第二、l卷凡24期,读者对于后面几期所刊的文章比对前面几期所刊的文章,所得的印象较
  
  深,而且有许多读者甚至并未能看到前面的几期,有许多则并未24期都看过,这样的原因亦
  
  易使这个答案的统计减低价值。第三、就编者个人言,亦愿略去这一项统计,以为回避。不
  
  过编者愿意在此笼统地提出,在第一卷的写稿人中,张东荪、潘光旦、吴世昌、伍启元、戴
  
  文赛、王芸生、戴镏龄等先生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其中除王芸生先生外,其余都是在第1
  
  卷中撰文比较多的人,此点亦不无关系。读者对于周东郊先生写的《新疆变乱记略》专辑,
  
  均一致推崇,并认为是三十五年度国内报章杂志上最难得的文字。此外,读者认为“观察通
  
  信”是本刊一大特色,而对于边疆报道之详细,尤为一般报纸或刊物所不及。
  我们从读者意见书中,可以看出日下一般的需要与倾向:一、大家要求每期有时事短评,
  
  要求专论触及现实,这表示今日一般国人非常关切国事。二、很多的读者要求多刊学术性的
  
  文章(指第1卷中的“特稿连载”而言)并愿意分期刊完。在“推荐”的名单中,张东荪先
  
  生的《中国之过去与将来》、《士的使命与理学》,潘光旦先生的《派与汇》,《人的控制
  
  与物的控制》,《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胡先(马肃)先生的《思想之改造》,萧公权先
  
  生的《圣教与异端》都有多人推荐,张先生的两篇及潘先生的前面两篇,得票尤多,这足以
  
  表示今日一般读者的求知欲很高。三、很多读者都推重本刊有关边疆的文字,并希望本刊继
  
  续多刊有关边疆方面的文字,这足以表示今日中国一般人的民族意识很强很普遍。
  读者其他的建议很多。其中关于“漫画”、“文摘”及“读者投书”三部分,我们已一一
  
  实现。关于“观察一周”(即时事短评)的困难,已详见1卷24期“辛勤·忍耐·向前”一
  
  文。我们愿意在此报告,自第3卷起,可望增设此栏。有几位读者主张增加股额,由读者入
  
  股,扩大事业基础,并主张自办印刷所,甚至主张将来办一日报及通信社。这些建议固然意
  
  思很好,但是目前言之不免过早。英谚有云: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编者个人做人做
  
  事,受英人的影响甚深,请读者相信我们,我们办事绝不感情冲动,绝不夸大,绝不乱来,
  
  沉着努力,量力行事,一步一步走,一切慢慢来。
  最后,编者愿意在此向应答的三百几十位读者表示出乎衷心的感谢:你们给我指示,你们
  
  给我鼓励,你们之间有许多位以那样的热情,写那样的长信,并替我们介绍定户,给我们种
  
  种有实质的帮助。我在此一并表示我们最大的谢意。编者只是一个舵手,这只船的前进,要
  
  靠大家撑持,大家努力。当编者想到,他在这样一个芸芸众生的大城市中的这样一间窄小的
  
  房间里,希望娱乐没有娱乐,需要休息不能休息,在这样惊风骇浪的波涛中,在这样长夜漫
  
  漫的黑暗中,苦苦地撑着这条船,他虽不禁感触多端;然他相信:他必终能噙住眼泪,带领
  
  着他那数以万计的读者,向那光明的前程行进!
  
  5月 12 日记
  (原载《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年5月17日出版)
原文1946年5月17日 发表于《观察》第2卷第12期  浏览:82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2/24 2:46:1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梁漱溟关于《中国的政局》(收藏于2007/3/8 11:32:36
何现伦 冉云飞普通人日记中的《观察》(收藏于2007/3/6 22:46:58
吴世昌论党的职业化(收藏于2006/11/14 14:17:20
陈奎德储安平:政论家的命运(收藏于2005/7/1 0:42:51
田晓明拿自由作交易的储安平(收藏于2005/1/19 15:32:47
余英时容忍与自由--《观察》发刊祝词(收藏于2004/10/18 0:19:41
陈奎德《观察》前言(注:网上《观察》)(收藏于2004/10/18 0:18:10
程巢父胡适与储安平(收藏于2004/8/14 2:33:20
叶锋新闻自由理性启示录——储安平及其《观察》周刊的当代思想价值论(收藏于2004/7/22 0:36:58
傅国涌储安平正在时间中复活(收藏于2004/4/30 2:03:2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下(访问13708次)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 (上)(访问12256次)
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 (中)(注:第四章续完)(访问8148次)
韩三洲“说实话的时间不多了” ——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访问7180次)
程巢父储安平与胡适:两代自由思想——精英分子书信中的历史消息(访问5942次)
梁漱溟关于《中国的政局》(访问5644次)
陈奎德储安平:政论家的命运(访问5135次)
余英时容忍与自由--《观察》发刊祝词(访问5073次)
章诒和(章伯钧之女)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访问4980次)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访问451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打小喝三鹿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8/28 15:13:35
信心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12 8:25:4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3:1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3:0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12 16:22: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文革纪念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