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诗词曲赋、小说剧本

小说:决定

镝非

  (一)
  
  “禀殿下,卑职已经查明,自闭城迄今,来翼殿申领关凭出城的,总计二百二十六件,共涉三千四百余人。”(注1)
  
  “三千四百余人?”听了地官又副丞相刘承芳呈报的这个数字,石达开心下一惊,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在刘承芳记忆里,从未见过这位向来从容镇定的二十三岁年轻统帅如此不假掩饰的动容。
  
  石达开从书案旁站起身来,踱了两步,问道:“承芳,你怎么看?”
  
  刘承芳答道:“卑职以为,内里大有文章!”
  
  “何以见得呢?”
  
  “眼下城中风声鹤唳,人人小心,都唯恐言行有失,招惹嫌疑。当此之际申领关凭出城,不怕引人疑心么?何况是数千之众,偏都赶在这个当口!依卑职看,这三四千人多半涉案在内,只因不甘坐以待毙方才此下策,谋求侥幸。或许那吴复成也混在其中!”
  
  “不是“或许”,”石达开沉吟道:“必吴妖从中指使,想伙同党羽潜出城去。”
  
  “既然如此,”刘承芳道:“殿下何不下令按图索骥,将首从一网成擒?”
  
  石达开默然不语。
  
  “殿下?”
  
  “不那么简单啊,”石达开摇了摇头,说道,“咱们只知这几百申领人的名字,却并不知那另外几千人的名姓。若要按图索骥,只有先押这几百人来问讯,但他们明知必死,肯吐真言么?若是随意攀咬起来,如何辨得真伪呢?”
  
  “这----”刘承芳被问得一怔。
  
  “况且,吴复成如此狡猾,多半不会贸然出头。我怕抓了几千人,主犯依旧难以成擒啊!”
  
  刘承芳点了点头,他承认自己方才的想法过于轻率了。此事棘手,难就难在牵涉太广,常言道:罚不责众,但通妖之罪非同小可,又不能大事化小。他想了想,建议道:“殿下既觉为难,不如明日就向东王具实禀奏,一切但凭东王来裁夺。”
  
  石达开笑了笑,道:“烫山芋丢到谁手里,都一般烫手。”说罢,缓步走到窗前,面向窗外夜色,又道:“方才你也说了,京里如今已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这才是抓了几百人。若将此事呈报东王,秉公办理,只恐。。。。。。”
  
  话到这里,打住了,刘承芳却已听出弦外之音。他禁不住浑身抖了一下,倒吸口气,声音也有些发颤了:“殿下。。。。。。莫非。。。。。。莫非想要徇私包庇么?”
  
  石达开没有立即回答,刘承芳看不到他的表情,心下愈发着急,抢上两步,谏道:“殿下若不愿扩大事端,不妨对关凭之事暂不理会,静观其变而后定夺也不迟。待张妖伏法,此案了结后再----”
  
  “依你所言,最终只有两种可能,”石达开打断他道:“其一,这数千之众如今已是惶惶不可终日,若非万不得已,也不会甘冒暴露之险出此下策。彼等疑惧之心与日俱增,一旦自觉退路已尽,便会铤而走险,以求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谓一夫用命,万夫莫当,何况三四千众,更何况彼暗我明!果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石达开停了一停,又继续道:“第二种可能,东王介入此事。现下主犯尚有一人在逃,以东王之精明,在开城,结案之前,能想不到派人查验申领关凭出城者的身份么?通妖是死罪,一但撤查起来,莫说难保不会牵连无辜,即便真能不枉不纵,天京也要杀得血流成河了。。。。。。”
  
  “殿下,他们存心帮妖,里应外合,与我天朝为敌,难道不该杀么?”
  
  “存心帮妖?”石达开一下子转过身来,“承芳,你真这般想么?”
  
  
  他并没想听刘承芳的回答,只是径自往下说道:“这几日间,我详查了接手防务以前三月间之战况,也从刑部得悉了些陈桂堂的证供(注2)。据我看来,清妖若此番之图谋,先前已有数次,只是未尝败露尔!”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承芳,“这样的事,只须几百人与事,断无不查之理,更何况是一再再三!若这三四千人当真存心帮妖,天军又无知觉,京里岂非早生大乱?又何待今日呢?”
  
  说到这里,话锋忽然一转:“承芳,你是广西老兄弟。我天军自郴州趋长沙,师驻岳州,乃至自武昌东下时,所经之处应者如云,湘鄂赣皖外小赢粮而影从,你说是何缘故?”
  
  “只因满清无道,民不聊生,故而外小(注3)争相归附新朝。”
  
  “不错。。。。。。外小们多是活不下去了,才会甘冒杀身灭族之险参加天军。。。。。。”石达开点了点头,“那么,眼前这数千人,既非存心帮妖,却又不惜冒着点天灯,五马分尸的风险与清妖坐探勾结,却又为的什么?”
  
  “不过是想出城过活。。。。。。想男婚女嫁,阖家团圆。。。。。。”
  
  不知从何时起,刘承芳已经完全陷入对翼王所言的思索之中,这时脱口将心中答案说了出来,骤然一惊,惶恐道:“殿下,卑职是说----”
  
  “你并没说错,”石达开抬手制止了他的解释,“此处并无外人,你我兄弟之间,就不必拐弯抹角了。这四五千人,大多并非有心帮妖灭我天朝,其所图者,不过是想出城过活,想男婚女嫁,阖家团圆,情非得已才向清妖坐探求助----这也都该杀么?”
  
  刘承芳愣了一下,低声说道:“法无可恕,情有可原。可是----”他发觉自己似乎已被说服,心下一急,声音也顿时高了许多:“殿下,眼下不是几十,几百人,是好几千人啊!这个干系实在太大,万一。。。。。。”
  
  “怎么,你怕天王东王知道后,给我也安个“通妖”的罪名?”石达开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即便天王东王信得过殿下的忠心,但殿下身负戍卫天京之责,当此全城缉捕内应之际,放走数千有通妖嫌疑之人,日后东王追究起来,殿下将何以自处?在悬案未结,一名主犯已落法网的情形下,坐视另一主犯脱逃,殿下又如何向东王交代?承芳万祈殿下三思!”
  
  说到此处,刘承芳一撩衣襟,跪了下来。
  
  “承芳,快别这样!”石达开心下十分感动----他能体会到忠诚的部署对他关切胜于己身的真挚情感,急忙将刘承芳扶了起来,在他手上用力握了一握,而后说道:“你该明白,正因所牵涉的不是几十,几百,而是数千人命,我才别无选择啊!”
  
  他边说,边缓步朝书案走去,“这几日来,我一直反复思量:为抓一个宵小之辈而让天京十几万军民陷入更深的惶惧,甚至冒着冤进几千兄弟的危险,值得么?即便按图真能索骥,这三四千人真个都有必死之罪么?天京乃我天朝首府,一国之都,受天下瞩目----杀几千名手无寸铁的外小,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们?那不是坐实清妖的诬言么?较之所杀这几千人,天朝失去的可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千百万人心啊!承芳,你说我能坐视这一切,而无动于衷么?”
  
  “看来,殿下已然打定主意,决计宁纵勿枉,先斩后奏了?”刘承芳有些慨然地道:“卑职有个想法,说来殿下莫怪。卑职妄测,那吴复成或许便是料准了这一步,才大胆为人之不敢为,把性命赌注在这道关凭上的!”
  
  “此事果能挽回,一点风险算得什么。。。。。。”石达开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东王便真要追究我失查之责,也不会全然不念手足之情吧。。。。。。”
  
  他沿着书案边坐下,目不转睛地凝望着案上那一支红烛,好像看得出了神。半晌,像是对刘承芳,又像是自语地道:“杀了三四千人,天京就能绝了后患么?长此以往,只会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若是东王真个不能体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倒宁愿他现在就。。。。。。”
  
  “殿下!”刘承芳心里猛地一阵收紧,劝说的话再也出不了口,热泪却已在刹那间夺眶而出,就象那缓缓流淌的殷红如血的烛泪。
  
  
  
  “你说什么?”听到禀奏,杨秀清立时站了起来:“有多少人?”
  
  “禀九千岁,从早上到现在,分批出城的兄弟和外小已有数百人,全都是凭翼殿签发的关凭出城的!”
  
  一旁侍立的诸人无不被这不可思议的奏报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杨秀清离了书案,在厅内快步地踱来踱去。
  
  东王宠臣,吏部一尚书李寿春最先反应过来,待东王来回踱了几圈后,往前靠了两步,试探着道:“九千岁!莫非五千岁----”
  
  “别乱讲话!”东王的鹰眼朝他一瞪,吓得他顿时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左右之人个个惊疑交加,却谁也不敢开口,唯恐再触霉头。半晌,还是那个奏事之人说道:“请九千岁示下:是否立即派人阻拦?”
  
  “九千岁,吴复成还没抓到,要是趁机混出城去可就遭了!”李寿春也再次进言道。
  
  杨秀清的脚步慢了下来,又踱了两圈,突然停下脚步,断然命道:“不必了!你们在旁留意就是,不要多管闲事!”
  
  “遵命!”那人答应一声,立时告退出去。
  
  “九千岁----?”李寿春有些不解地望着东王。
  
  东王看了他一眼,说道:“签发关凭是翼殿职权以内的事。”
  
  “可是----”
  
  “不用罗嗦了!”杨秀清一字一句地道:“关凭既是他那儿签下去的,他也自会给我个交代!”
  
  
  (二)
  
  七弦铮铮,穿透窗棂,飘入湿闷围裹的暮色,仿似荡过缕缕清风。
  
  一曲《广陵散》犹然未竟,身后已响起承宣官的声音:“禀五千岁,马匹已备妥,兄弟们在府门侯命!”
  
  石达开闻言推案而起,当即举步向外走去。
  
  将近大门时,只见刘承芳正自对面迎来。
  
  刘承芳随在翼王身侧,边走边道:“殿下,今日天色已晚,看来又有一场风雨,不如明日再上东府吧?”
  
  石达开知他心意,微摆首道:“拖延无益,张妖已于昨日就刑,其案理当速决以安人心。”淡然一笑,又道:“待我禀过东王之后,料来便可结案了。”
  
  说话间已出得府门,仆射从旁递过马缰。石达开接缰在手,方待上马,刘承芳却心中一凛,当下不及多想,抢上一步握住那缰绳,说道:
  
  “殿下!卑职今日思之再三,还是由卑职去向东王呈情为好。此事原系卑职一手经办,万一。。。。。。”
  
  “承芳!”石达开一声轻喝,顿时将他言语打断。语气之间,分明地透着责备。
  
  刘承芳自悔失言,忙松了手,低头道:“殿下别生气。。。。。。是卑职失言,请殿下恕罪!”
  
  石达开不忍再多责,却摇头道:“算了,你不必随我走这趟了。”
  
  话音并不甚高,但在刘承芳听来却是有股未可抗拒之力。不及答话,但见翼王已飞身上马,不一时,便与五十名手擎火把的参护一同驰进了夜色。
  
  刘承芳呆立原地,怔怔地看着前方,良久不动。
  
  一个素日交好的兄弟走到身边,好奇地道:“刘大人,方才说了些啥,惹得五千岁生气?真是少见哩!”
  
  刘承芳喃喃道:“是我说错了。。。。。。”
  
  
  东王在后园一座三层楼阁上接见了翼王。左右献上茶点之后,便令一众人等尽数退出,而后与翼王斜对而坐。二人各自呷着茶水,一时却都没有开口。
  
  忽地一阵夜风骤袭过来,阁顶悬的琉璃挂灯给吹得晃了几晃,阁内顿时拂过一阵凉意。
  
  “起风啦!”杨秀清道:“看来立时便有雨要落哩。”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石达开却朝阁外庭院望了一眼,若有所思。
  
  杨秀清闻言一怔,继而露出一个莫测高深的笑容:
  
  “咱们还是书归正传吧!今晚你到我这儿,该不是来喝茶看雨的吧?”
  
  石达开笑了笑,而后正容答道:“实不相瞒,小弟今晚求见,乃是为了二件事情。”
  
  “哦?”
  
  “头一件,小弟是特来向四兄道谢的。”
  
  杨秀清明知故问:“不知为了何事,竟须劳得达开弟专程上门言谢?”
  
  “张妖未伏法前,小弟曾签发关凭数百,将三四千人遣出京城。此事先前未及禀明四兄,小弟要多谢四兄未尝使人干预!”
  
  “达开弟言过了,”杨秀清面无表情,冷冷地道:“我可不敢当你这一“谢”。我虽没读过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点道理却还知道。那贰一件呢?”
  
  石达开站起身来,朝向东王,肃立道:“小弟来向四兄请罪!”
  
  “是么?”杨秀清依旧面无表情,“达开弟何罪之有?”
  
  石达开坦然道:“只因那持了小弟关凭出城之人,多半系与张妖,吴妖有旧。”
  
  “如此说来,你是明知他们反草通妖了?”
  
  “非但如此,吴妖想来也已混在其中,出得城了。是以小弟来向四兄领责!”
  
  “。。。。。。”
  
  杨秀清心中虽已多少有数,但此刻听石达开这样直言不讳坦然道来,还是有些难以思议,直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半晌,才吐出三个字来:
  
  “为什么?”
  
  随即又加重了语气:“什么缘故,值得你这样做?”
  
  “第一,小弟只盼此事尽早了结,不愿再见城内人人自危,惶惶然不可终日,更不欲再有兄弟姐妹无辜牵涉其中。第二,小弟不忍见京城因此血流成河,引八方非议,令天下齿寒。”
  
  “还有第三么?”
  
  “第三----”石达开忽而一笑,道:“不知四兄是想听真言,还是假话?”
  
  “嗯?”
  
  “若是想听假话,那便是没有了。若是真言。。。。。。”他略一停顿,毅然道:“小弟以为这一干人等于法虽有罪,于情却可原!”
  
  “什么?!”杨秀清拍栏而起,厉声道:“你说这些反草妖人情有可原?”
  
  “四兄当真以为他们都欲谋叛帮妖么?”石达开毫不退让,反问道。
  
  “你敢说不是么?”
  
  “若小弟说不是,四兄肯信么?”
  
  “你----”杨秀清被他诘问得一怔,却马上沉住了气,重又坐下,说道:“那你说他们勾结妖人,是何居心?”
  
  石达开目光炯炯地直视着东王,“四兄明鉴万里,这一节,当比小弟更加清楚才是。”
  
  杨秀清又是一怔,却没马上置答。缄默了一会儿,方道:“哼,我看这才是你今晚来此的真章吧!”
  
  石达开侧身避过东王的目光,声音却是清晰异常:“小弟方才已然说过,今晚到此,一为道谢,二为请罪。失职之过,无论四兄如何处置,小弟都甘愿领受,绝无怨言。只是----”
  
  话说到此,再次回目望向东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空气仿佛凝滞了般,阁中登时陷入沉寂。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安静。
  
  杨秀清见跑上来的是名承宣,微变色道:“不是吩咐过了,本王在此与五千岁商议机要,无令不准擅入么?”
  
  “禀九千岁!”那承宣急忙下跪说道:“只因外有朝阳门陈大人所派兄弟,说有敌情要向五千岁通禀。卑职害怕误了军机,故此。。。。。。”
  
  东翼二王交换了个眼神,东王命道:“快传!”
  
  “遵命!”
  
  俄而,一名两司马服色的兄弟走上楼来。行礼之后,说道:“启禀东王,翼王,朝阳门外有许多妖兵聚来,陈大人已命兄弟们准备接仗。只因今晚天色不明,一旦落雨又难用信灯联络,陈大人特差小卑职来向五千岁请示,听五千岁是否有所训谕。”
  
  “看来,是向荣想藉这场风雨兴风作浪,”石达开说着,转向东王道:“四兄,请容小弟暂且告退。小弟欲向四兄禀奏之事,方才皆已言明。待今晚战事一了,小弟随时恭候四兄传召!”说罢对那两司马施个眼色,两司马会意,急忙道声:“小卑职告退!”便欲与翼王一道退出。却听身后东王一声断喝:
  
  “慢着!”
  
  说话间杨秀清已然站起:
  
  “我和你们一道过去。”
  
  石达开微微一惊,道:“小弟看那向荣须耍不出来何等花样,来犯之妖不久便可击退,何须惊动四兄?四兄不妨就在此地静候佳音罢!”
  
  杨秀清不置可否,转向一旁的东殿承宣道:“传令备马!点两百牌刀手(注4),到朝阳门!”
  
  
  朝阳门,是太平军与江南大营在天京城下对峙的主要战场之一,太平军在城外扎有营垒,常年驻军。(注5)二王来到城门处,已有人奉守城总制之命等候在此,迎他们上城。
  
  石达开犹豫了一下,向东王道:“今晚夜色不明,信灯又不好用在雨中,小弟想要出城探看,四兄----”
  
  杨秀清笑道:“你都说了夜色不明,教我留在城上等抓瞎么?”
  
  石达开笑了一笑,不再多劝,便命开城。出得城来,一路驱驰,未过多时已行至秋官又副丞相陈宗胜统兵驻扎的营垒。
  
  陈宗胜早已猜到翼王必会亲来,故命各据点的兄弟严阵以待,自己则亲到营门等候翼王,请示机宜。这时见翼王牵马走近,忙领一众兄弟下跪行礼,口中说道:“卑职陈宗胜,率所部兄弟恭迎翼王殿下!”
  
  石达开并不答话,只微笑着牵马朝一旁让了两步,随即身后闪出一人,边笑边道:“哈哈!怎么?这里就只欢迎翼王殿下么?”
  
  陈宗胜闻声一惊,抬眼看去,说话之人不是东王却又是谁?身后的兄弟们谁都没想到东王九千岁会突然出现在此,有过去见过东王的,也有不认识的,但听陈宗胜脱口叫了一声“九千岁?!”一时都惊呆了。
  
  陈宗胜从惊讶和激动中省悟过来,连忙说道:“卑职等不知九千岁驾到,有失远迎,请九千岁恕罪!”
  
  身后众人齐声喊道:“九千岁千岁千千岁!”
  
  杨秀清笑道:“行了行了,想叫得清妖都知道本军师来了么?全起来吧!”
  
  陈宗胜站起身,朝翼王了一眼,又看看东王,神色显得有些迟疑。
  
  杨秀清将战马交到一旁,而后走到翼王身畔,道:“此处你是主将!”
  
  石达开略一点头,并不推让,上前一步道:“陈大人,其余各门可发现妖踪?”
  
  “禀殿下,据望楼所传信报,通济门外亦有妖兵活动,别处暂未发觉。”
  
  “传令太平,洪武,通济各门,今夜务须加意戒备,严防清妖趁雨偷营。若有任何妖情,即刻来此通禀!”
  
  “是!”
  
  “兄弟们都已做好接仗准备了么?”
  
  “都准备好啦!”
  
  “箭弩可曾备足?”
  
  “殿下放心,前次交仗后卑职已命人仔细查点过,绝无问题。”
  
  石达开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道:“告诉兄弟们,切莫急躁,向妖想趁雨中不易看清,火炮派不上用场之际来犯,等这雨一落下,他们便要动了。”
  
  “卑职明白!”
  
  “还有,派人传令洪武门,调一个军到河边埋伏。”(注6)
  
  “洪武门?”陈宗胜一时未明其意。
  
  “清妖前次不是曾以竹筏偷渡么?若是今晚想要趁雨重施故伎,就打他个半渡而击!”
  
  “是!卑职立即派人传谕!”
  
  石达开传令已毕,转向东王:“小弟同四兄上望楼一观!”
  
  他与东王上得望楼,拿千里镜眺望了一阵周遭情势,便退出来。下楼后,又命两旅(注6)兄弟守在望楼脚下,以防万一,这才催马朝前方赶去。
  
  正如翼王所预料的,当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后不久,营地前方便出现了敌军。太平军起先静伏不动,直到清军靠近防线,才突然冲杀而出。喊杀声,兵刃相交声顿时与雷鸣电闪交织在一起,两军便在今春第一场大雨中展开了殊死拼杀。
  
  东翼二王同时亲抵前线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官兵的士气,他们在没有炮火助阵的贴身搏斗中表现得格外勇猛,只用不到一个时辰便结束了战斗,来犯清军丢下二百余具尸体落荒而逃。
  
  清军退走后,石达开首先回到望楼向东王简单报告战况,接着陈宗胜又领人禀奏了进一步的清点结果。不久又从洪武门传来捷报:守军沿河伏击偷渡清军大获全胜,登岸清军数十名全部被歼,因厮杀及中箭而落入河中毙命者亦颇不少,只是不知确数。
  
  石达开微笑着听完各战路战报,却没说话,只将目光投向东王。
  
  杨秀清会意,接过话来,高声说道:“各位兄弟冒雨杀妖,十分辛苦,尔等须代本军师多加慰劳!明日速将有功兄弟姓名呈报本军师,本军师自当发给执照(注7),论功嘉奖!”
  
  众人闻言,齐声高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
  
  
  (三)
  
  回城之时,雨已停歇,浮云渐渐散去,现出一天的星斗。
  
  东王见翼王在马上似有所思,问道:“想什么呢?不会还在记挂着刚才这仗吧?”
  
  石达开淡然一笑:“小弟正是在想适才一战。”
  
  杨秀清不解道:“这不像你啊----这么一场小仗,打完了还值得你记挂?”
  
  “小弟是想,今晚清妖来袭,已是过去十日间的第四回了。手段也没见什么特别,声势也同先前仿佛。”
  
  “那又如何?”杨秀清一时还没反应过来。
  
  “四兄,看来出城那几千人,并没带给向荣送去什么消息,也没替他充当壮勇啊。”(注8)
  
  杨秀清恍然。想了一想,半开玩笑道:“他们既未帮妖,你将他们放了出城也就无伤大局了?”
  
  “小弟不是这个意思。。。。。。”
  
  “不用说了,我心里有数。”杨秀清摆手说道:“不论怎地,我都不想再追究了。此案已结,明日便开城罢。----但是,下不为例!”
  
  “小弟也但愿这是最后一次。”石达开异常平静地说。
  
  杨秀清原道他会欣然称谢,却不料他面无喜色,反而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不禁皱眉道:
  
  “哪个逼着你了?”
  
  石达开没有回答,却抬起头,长声吟道:
  
  “荡我之家资,嗟呼!离我之骨肉,嗟乎!财物为之一空,嗟乎!妻孥忽然尽散,嗟呼。。。。。。”
  
  杨秀清神色一震:“这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民间早已遍传,四兄明日问李大人侯大人便知----小弟还道四兄早已听过哩!”
  
  李寿春侯谦芳皆东王亲信,常为其搜罗各方消息,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其中也包括来自民间的“采风”。杨秀清明知这些“采风”大抵报喜不报忧,但想几首歌谣,听来开心而已,究竟不是军国大事,便也听之由之。这时听石达开语带微讽,脸上竟是一红----好在随行参护前后皆在十米以外,此处光线昏暗,倒也无人察觉。
  
  短短四句歌谣,竟连用了四个嗟叹,怨气之深实已不言自明了!
  
  杨秀清听罢眉头微皱,不发一言。石达开知他受了震动,正在沉思,也不出言打扰。长街之上,一时只剩得马蹄哒哒。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听得喧哗之声,继而一名北殿官员被引上前。原来前方便是北王府,北王韦昌辉命这官员在此迎候,道是二位殿下冒雨杀妖,十分辛苦,请进府换身干净袍服再走。
  
  杨秀清正被那歌谣搅得有些心烦意乱,这时不由趁机发作,没好气道:“他耳朵还真长!”
  
  石达开心中极是好笑,却强行忍住,低声劝道:“六兄也是一番好意。”
  
  杨秀清只得勉强说道:“你回去禀六千岁,就说他的好意本军师心领,但本军师府中尚有要事,不耽搁了。”
  
  那官员闻言,命人呈上两盒糕点,又道:“六千岁交代卑职,如果两位殿下不便屈尊,便请收下这些糕点,以免途中饥饿。”
  
  杨秀清不耐烦地挥手命人接了,石达开也叫翼殿参护将一盒糕点收下,对那官员笑道:“劳烦代我和东王跟你们殿下说声谢了。”
  
  离了北府,二人重新沉默起来。又走了一程,杨秀清忽然开口叹道:“你也知道,二兄对许多事情十分坚持,一时怕是不好劝说。”
  
  石达开知他尚在犹豫,故而有意推脱,遂道:“小弟也知四兄有许多难处,但事在人为。。。。。。张妖一案,令人心惊----四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啊!”
  
  他见杨秀清低头不语,料想其心已动,遂又加重语气,十分恳切地道:“求四兄三思!”
  
  杨秀清沉吟良久,终于说道:“好吧,今日兄弟所言,为兄定会细加掂量,务求完满。”
  
  石达开闻言,当即甩蹬离鞍,来到东王马前,长跪说道:
  
  “小弟权代京中一众兄弟姐妹,先谢四兄厚恩了!”
  
  杨秀清跳下坐骑,上前将他扶起,笑道:“这是逼我不得悔言么?”
  
  石达开也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么!”
  
  杨秀清大笑:“被你这么一跪,再拿话套住,教我想悔也悔不成啦!”
  
  笑罢,慨然叹道:“我免了你的罪责你不谢我,倒为了别人的事谢我----我知道,兄弟你才真是君子。”
  
  “四兄----”
  
  “不过----”杨秀清看了眼天色,打断石达开道:“你我再不快马加鞭,只怕天亮都回不成府哩!”
  
  说罢二人都笑了。杨秀清遂传下令,全队加速前进!
  
  
  王府巷口,翼王在此向东王道别。杨秀清正欲上马,忽又回过身来,向翼王道:“对了,那个陈桂堂,你看该当怎地处置?”
  
  陈桂堂身为前朝阳门守将,却勾结清军,图谋献城,尽管他是自动出首,论罪仍旧难逃一死,东王似乎多此一问。
  
  石达开先是一愣,随即想到东王约是存了赦免之心,借此征求自己意见。他略一思忖,答道:“翁月峰萧保安(注9)逃离时,陈桂堂原可随其同去,但他宁可留下待罪,看来确系诚心悔悟。我朝正值用人之际,陈桂堂是将才,又是广西老兄弟,一路建过不少功勋,只因一念之差。。。。。。着实可惜了。。。。。。”
  
  东王听着,突然插言道:“你既说他是个将才,若我把他交了给你,你可敢用?”
  
  石达开吃了一惊:陈桂堂早在他接替北王统领天京防务之前便已自朝阳门调职,东王之意是欲调其重归城防部队,受自己节制。陈桂堂一直隶属北殿,且颇受北王器重,这样安排,北王会怎么想?他不禁踌躇了一下。
  
  但他马上又想到,东王这是在问自己,敢不敢替陈桂堂作保?如不应承,或许明日便会依律将其处死,永绝后患。。。。。。
  
  想到这里,毅然说道:”小弟想那陈桂堂如蒙天赦,定然感同再造,从此矢志效忠,万死不辞。四兄若是信得过小弟,便让陈桂堂重回朝阳门吧!“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说!”东王笑道:“好罢,过两日看诰谕便是。”说罢认蹬上马。
  
  “四兄!”石达开在身后一字一句地道:“小弟等候四兄的决定!”
  
  杨秀清回过头来,郑重点了点头。
  
  
  后话
  
  数日后,东王杨秀清下令赦免陈桂堂之罪,加封殿左四十九指挥,命仍回朝阳门统领城防。
  
  一个月后,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四月,东王颁发劝告天京人民诰谕,旨在安抚人心,平息民间不满情绪。诰谕虽仍劝谕民众执行相关政策,但首次承认了民间对天京所行之政的不满,“在尔民人,以为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诰谕再次强调,“分为男行女行。。。。。。不过暂时分离。将来。。。。。。仍然完聚。”
  
  同年八月,东王借“天父”之名令“秀清”负责“铺排尔一班小弟、小妹团聚成家”,是为杨秀清决意在天京城内恢复家庭的明确表态。但因来自西征战事连续失利和天王洪秀全的双重压力而未能立即实行。(注10)
  
  十一月,石达开临危守命,出任西征军统帅,不久亲赴前敌。
  
  十二月,石达开督率太平军在江西鄱阳湖口大败湘军水师,战局逆转。
  
  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一月,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在九江城下再次大败湘军,彻底扭转西征战局,西征军从此开始全面反攻。
  
  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三克武昌,西征战事进入全盛期。
  
  三月,捷报传至天京,东王杨秀清遂于三月十九日再借“天父”之名直接下诏“兄弟妹妹,俱皆团聚”,随即宣布解散女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推行达两年之久的解散家庭政策至此终结。
  
  
  
  注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朝官绅张继庚,吴复成等人勾结江南大营,潜入天京城内为应。他们频繁活动,多次出入京城,利用少数官绅对太平天国的仇恨和部份军民对天京所施行的一些政策的不满进行离间,先后拉拢数千人允为内应。(但真正死心塌地为清军效力者只有百十人左右)他们不断将天京内的政治军事情报通报江南大营主帅向荣,并多次与之联络里应外合,但均未得手。1854年2月下旬,张继庚被捕,吴复成怕事机败露,再次与向荣联络里应外合,吴与其死党趁夜杀死天京神策门守炮兵数人,企图打开城门,将城外张国梁的军队放入城中,却被一座重层栅栏所阻。原来这点黄昏时,内应侦知太平军正在神策门树立栅栏,以为需要数日方可完工,却不料太平军行动神速,不到半夜,重栅已成,巨炼环绕,并加铁锁。内应试图拔栅,火烧均未果,而守军已闻风而至,内应急忙四散逃逸。石达开得到禀报后,以城门未开而有守军被杀,知有内应,立即禀奏东王杨秀清。东王遂命闭城搜奸,在各馆搜出数百(一说近千)名嫌犯,其中不少被严刑逼供后处决。后下令有广西馆馆长作保者可以释放。另一方面,加紧临讯张继庚。最初由刑部尚书黄玉昆主审,但张是一个死心塌地为清朝效命之人,坚不吐露任何实情,于是北王韦昌辉便推荐改由原清朝庐州知府胡元炜主审,张继庚见胡元炜是前清朝官吏,认为有机可乘,就故意对胡元炜表示恭谨,呼为“大公祖”,并说:“我劳黄丞相久讯,未供一字,今值大公祖下询,应当奉告。实告公,我不是通妖的人,通妖的人我都知道”,并声称人数众多,不能一一记得,要调看官册指出。于是胡元炜禀告韦昌辉,由韦昌辉命人调看官册。幸好诏书衙主管人员忠于职守,不肯发册,张继庚只好攀诬了34名他所知道的太平天国官员,杨秀清一时不察,将其全部处死。据清方记载,张继庚所供的全部是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的官员,从而成为一大冤案。但杨秀清很快察觉上当,“岂有反叛者尽是老兄弟而无新兄弟之理?”于是不再理会张继庚的攀诬,不久将其处死。
  
  注2:陈桂堂,天京守朝阳门总制,封恩赏丞相,后封殿左四十九指挥,能征善战,清方有人认为他是“罗大纲亚流”。他被张继庚等人所诱入蛊,后见事将败露,遂自首。杨秀清念其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又是主动自首,遂赦其罪。
  
  注3:外小,太平天国专用词语,即老百姓。
  
  注4:牌刀手,即参护。
  
  注5:太平军由于兵力不足,很多营垒非常空虚,仅依仗营外望楼,营内壕沟和门前枪炮抗敌,但兵力配备虚实相间,“望楼系统”则保持各门之间及城内城外声息相通,一但有警即可迅速增援,并以城楼枪炮进行火力支援,形成防御纵深,故而得以有限兵力确保天京安全。朝阳门因是清军进攻重点方向之一,故有长年驻军。
  
  注6:按太平军编制,每军应有一万三千余人,每旅为五百余人,但实际编制远不及此,每军实际人数从五百到千余不等,每旅人数亦相应减少。
  
  注7:执照,此处指“奖功执照”,为太平天国颁发的立功奖状。
  
  注8:田勇,即临时拉来作战的壮丁(多以农民为主),不属于正式军队编制,也非有组织和军饷的团练武装。
  
  注9:翁月峰萧保安,与陈桂堂同为清军内应。事泄后二人借缓兵之计稳住北王,伺机逃离天京。
  
  注10:太平天国初期坚持实行“男行女行”的主要理由是为保证“诛妖”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从种种迹象看来,洪秀全对改变这一政策持抵制态度,因此西征战事急转直下,湘军切断天京上游供给,乃至大有直下安庆之势对于取消“男行女行”政策形成极大阻力。
 浏览:189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2/19 22:13:4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24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85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66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72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191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08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88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6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63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19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