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纪念、随笔、杂谈、其他 |
川妹 加贴:拒绝原谅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关于小说《祭奠》)说真的,我是不太相信,当初写得出那种东西的六十七将领,事到如今能有这份心思?为讨好洪氏以自全,翼王在时尚且不吝诋毁,死后反会为之不平吗?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心里能有哪怕一刹那的内疚,也算有良心了。 有时候真不愿去想这些事,这些人。要是把太平天国里伤害过翼王的事的人都一一数来,从天王东王西王北王数到杨辅清石镇吉朱衣点甚至李忠王,除了让人心寒齿冷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指责他们吗?史学家说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有自己的缘故,可以理解,不必深责。是的,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不必深责的,尤其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还都对天国忠心耿耿,就更不必苟责了。 我不是史学家,我没那么客观冷静。但我也不想揪着他们指责,不是因为我原谅他们而是因为我觉得那样没意思。记得看镝非和寒山的通信中说过一句:“人不是因为不公正的命运而伟大”,我不希望在外人看来,喜欢石达开的人需要通过对天国其他战友的指责或贬低来抬高他的地位,而我更知道,自己不是因为同情他的遭遇才敬重他。 既然如此,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我不愿多言。对其中一些人人,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比如,东王,比如,石镇吉,对另一些人,我可以理解,但永远不能原谅,比如,六十七将领。我可以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位作为天国忠臣的地位,可以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三缄其口,不假指责,但我拒绝原谅他们。我可以原谅他们的离去,也相信他们所说的“恋恋不舍”出自真诚,但我不能原谅他们昧着良心的上书。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做些伤害别人的事,有的是无心,有的是有意。有些事甚至是很大的错误甚至犯罪。但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他就值得被原谅,无论他有多么大的罪恶。这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反,如果一个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没有罪恶感,那要旁人如何去原谅他呢? 原上草显然比我善良,至少她能相信六十七将领在事后有负咎感,我却不能。和他们比,也许我宁可原谅韦昌辉,起码韦昌辉并没受过翼王的提拔或恩惠。 我相信翼王在对别人好时并不期望于他们的回报,但这不成为恩将仇报的合理理由。 史学家听了我的话可能会批判我意气用事,但如果受伤害的是我身边的兄弟姐妹或者良师益友,即使他们不在乎,我也可以不在乎吗?我说这些话,不是站在评价历史的立场上,套用《红楼梦》中一句台词,“我为的是我的心。” 原上草 加贴:回复川妹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说真话,我在写《祭奠》时也曾产生过疑问,当年为了保全自己而谎话连篇的67将领在翼王就义后能否有这个勇气给自己昔日的主帅鸣不平?显然川妹不相信他们会这样做。甚至川妹也无法相信六十七将领会有负咎感。而我却认为当年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够得上是“忘恩负义”了,但也确是迫不得已。川妹可以想一想,象陈玉成、李秀成这样对洪秀全百依百顺、任劳任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洪秀全尚且动辄斥责、革职,而且始终没有真正信任。那么67将领当年是“悍然”随石达开远征的呀!在洪秀全眼里已是有过“三更”“背主”前科的人了。不这么表白一下,能取得洪秀全的原谅吗?其实哪怕是为了做做表面文章,也是需要如此的。谁让他们面对的是薄情寡义的洪秀全呢?再就是《上天王书》本身也能看出67将领的心思:即迫于无奈不能不说翼王的坏话,但又不忍说得过分。其中所列的罪名其实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尤其是那句“惟小臣等犹与翼王恋恋不舍”露了马脚。如果真要表现出对石达开及其不满,甚至恩断义决的情绪,那又何必要提“恋恋不舍”不是多此一举吗?只能解释为:这是他们无意中流露出的真心话。对于这一切那位洪天王大约也是心中有数的。我猜想,他在读着67将领的《上天王书》时,一定盯着“恋恋不舍”四个字在暗暗咬牙吧?洪秀全之所以容下67将领。是因为一来他需要用人。二来,石达开已远走天涯,对他不构成威胁了。而他身边的人也回来了这么多,洪秀全的目的已达到,这时再为难67将领等于自失人心。重用他们,反能显得天王宽宏大度。而且说不定还能以此为诱饵诱使更多的人离开石达开呢!在玩弄权术方面,洪秀全是高手,不会算不过这笔帐。 再就是从洪仁干对翼王远征所持的态度中也可看出67将领的作用。洪仁干是在翼王远征后才到达天京的。他本人没见过翼王,翼王对他不会有任何直接影响。他身为洪秀全的堂兄,按说对翼王的评价应和洪秀全更接近才是。可他在他的自述里却对翼王的远征无一言指斥,甚至连《李秀成自述》中的“此误至大”也没有。并且,他把翼王之死和英王之死并列为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洪仁干之所以有这个态度,决不会是受洪秀全的影响。这只能是太平天国的广大将领对翼王远征的普遍态度,其中就应该包括这些从中途路上反旆回京的将领。应该说,这些将领回京后除了那份言不由衷的《上天王书》并未再说什么有损翼王名誉的话。 再就是镝非兄给我提供的材料说:天京方面被俘的将领无论口供长短,几乎没有不提到翼王的。 天京方面被俘的将领中不会不包括那67将领。从这些也可看出他们对翼王怀有的感情。当他们回到他们心目中的故国,面对的依然是两位国兄的专权,和天王之间冰冷的君臣关系。朝廷内部的腐败、倾轧。面对这一切,他们会怀念跟随翼王时感受到的温暖、真诚的人际关系。以及翼王对他们的恩惠、关爱。既然如此,这些人在闻知翼王的死讯后,必然会产生负疚感。尤其是在得知翼王的死讯前,他们心里大约还都存有希望:即虽然自己迫于无奈做了伤害翼王的事。但以后总还能找机会弥补。哪怕有朝一日见到翼王当面请罪呢!翼王的死讯却使他们连这个希望也破灭了。心里背负着无法解脱的负疚,再面对翼王死后遭遇的不公,他们欲挺身而出为翼王鸣不平是完全可能的。何况到了1863年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恐怕已是很多人心知肚明的事了。在这种背景下过去心心念念牵挂,生怕损伤的个人的功名、富贵、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再就是我这样安排情节有我个人的愿望在里面。我实在不愿意把67将领写得那样无情无义。这样写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翼王。在翼王生前,他的为人、品行、善举、对比他的遭遇已经够使人觉得不平,甚至为之感到心寒了。那在他死后还得不到公正,我在感情上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 以上便是我创作《祭奠》情节的理由,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镝非 加贴:嗯,关于被俘将领供词这一点,我来说明一下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其实如果原上草再看一下我列出的六十七将领东归后事迹可考的将领名单就会发现,名单上的结局中没有“被俘”一项,也就是说,是不可能留下被俘后的供词的。所以虽然“天京方面被俘将领的供词无论长短,几乎没有不提到翼王的”,但其实是不包括67将领的。 天京方面将领被俘后提到翼王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李秀成自述》和《洪仁玕自述》及未收入《陈玉成自述》的英王供词外,我另外补充了几个自述中提到翼王的人,分别是洪仁政,李瑞生,黄文英,但以上六人都不是67将领中的人。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洪仁政黄文英均未参加远征,而唯一从远征军中回到天京的李瑞生则是得到了翼王批准而不是擅自脱离的。 川妹 加贴:我想提醒一下,六十七将领在《上天王奏》中明确否认了翼王是被“逼走”及“为天国远征”的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请看《上天王奏》:“小臣等始则信翼王亲奉密诏,转回粤西,招纳英俊,广罗贤辅,作我陛下股肱心膂。”这说的清清楚楚,翼王假传圣旨,伪称奉天王亲命回广西招兵,骗走天朝兵将。哪里是被“逼走”,又哪里是“为天国远征”?只这一项罪名就坐实了信勇二王“拐走大军给自己打天下”的指正,简直够定叛国罪了。 《上天王奏》又说:“小臣等自丁巳七年跟随翼王进取江右,跋涉险阻,逾越关河,意欲拓开疆土,以扩我真圣主万万年不拔之王基也。据料翼王专听元宰张遂谋筹书,遂致江西退守,进攻浙右衢州。迨弃衢州,复由闽省。。。。。。”这就是说,他们本来是想“为我天朝开疆拓土,扬我天朝国威”,不料翼王专听张遂谋的话,令他们的美好愿望落空。 《上天王奏》还说,“翼王乃在庆郡度岁,旋将真圣主官制礼文多更改焉。。。庚申二月,有後旗宰辅余忠扶统下官兵先行起义出江,该余恃官尊阻挠,已被下官所杀。又有武卫军宰辅蔡吹贤亦率统下出江,事漏被元宰所杀”,镇压杀害欲图返回天京的起义将士,这还能说是“殿下无论何时何地,未曾做过有损天国之事”么? 六十七将领如果认为天王需要靠他们打仗,不至相逼过甚,当初就不该上这份奏本,既然上了奏本,就说明在他们看来,天王心胸狭窄,完全可能记旧仇而自损羽翼,所以不得不昧着良心上书。既然知道天王的为人,又怎会出尔反尔,自己推翻自己给言之凿凿的证词?若是翼王是被“逼”走的,是去““为我天朝开疆拓土,扬我天朝国威”,“无论何时何地,未曾做过有损天国之事”,那就等于自承在《上天王奏》中说谎欺君,六十七将领岂是鲁莽而自打耳光之人? |
浏览:99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