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一) 翼王遗诗之谜
读大学的时候,一两次偶然的学术讲座,使我对太平天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是读大三的时候,笔者的老师、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史式到广州参加全国太平天国学术讨论会,回校后便给同学们作了一个学术报告,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太平天国的学术研究情况。老师当年赴广州参加盛会后写的一首小诗,我至今珍藏着: 辛酉杏月,应邀参加纪念太平天国一百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遂有粤桂之行。游踪所至,皆太平天国史迹也,故曰:天国之游。 风门坳古战场,为紫荆山区门户,山间有赭石,相传为太平天国战士鲜血染成。 屹屹群峰一线通,几经幽险入其中,天兵碧血依稀在,远向深山吊鬼雄。 不久,在重庆举行的一次学术活动,更是专家学者云集,他们纷纷应邀开办学术讲座。这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以后担任大型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顾问的戴逸教授;还有到雅安实地考查省档案馆(省馆时在雅安)清代巴县档案后返回重庆的两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三位专家同时给同学们上了一堂高质量的清史课,其中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老师还谈到了四川省档案馆清代巴县档案的一些概况,谈到了巴县档案中有关太平天国,特别是关于石达开的原始档案的情况,引起听众很大的兴趣。 也就是这个“缘分”。笔者以后的业余时间翻阅了诸多清史及太平天国研究方面的书籍资料时有一点心得,便发表一些“小文章”,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一、翼王遗诗之谜 1986$年仲春,笔者利用到石棉开会的机会参观了安顺场。这个距石棉县城十余公里的场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年石达开麾下的太平军数万将士在这里全军覆没。!"&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的“朱毛红军”在这里突破大渡河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做“石达二第二”的阴谋!在安顺场上的“红军纪念馆里”挂着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书写的横幅: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军民团结紧,胜利永无疆。 翼王石达开(1831~1863),可谓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他的诗歌及文采也是颇为令人称道的。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石达开率军出走天京,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太平天国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突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时年三十三岁。 90年代初,在四川省档案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中,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了那份当年处决石达开的档案原件,即清朝重庆府关于处决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传首示众的札文。岁月的演绎让这份弥足珍贵的“札文”已然发黄了,但睹物思人,见字如面,我们仿佛又回到百年前的那次血腥的屠杀面前。这份札文,清晰地记载了当时处死石达开等人具体详情: “将发逆石达开、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城验明正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将石逆首级用石灰腌罨木笼盛装,以备解献京师,传示各省;余贼首级即枭示四门,以昭炯戒。其石逆幼子石定忠著牢固监禁……”(标点为笔者所加) 石达开是英勇就义了,临死前,侃侃而谈,毫无怯懦,“枭杰之气溢于眉间”。但石棉的百姓怀念他,至今当地人仍传说当年在成都赴死者不是石达开,而是石达开的替身马某。那石达开哪里去了呢?老百姓说上当地的大洪山修道去了,最后无疾而终。在石棉县的大洪山上曾建有一座百姓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据当地百姓相传,庙中那位耳阔口方的“祖师”颇有当年石达开的风范。 石达开的故事还没有完。1953年, 作家鄂华随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前往石棉安顺场收集了红军长征的史料。一夜,鄂华和同伴小赵返回时迷了路,投宿一小庙(不知是否为祖师庙)。当他们在搬动庙里的石槽作枕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柄铁伞,伞柄中一卷棉纸竟书有八句外界传为石达开所作的一首切律诗: 扬革命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只为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蹄痕。 籍此,鄂华创作了长篇小说《翼王伞》。鄂华在小说的序言部份称,这首诗的棉纸他曾保存在近现代史研究所的档案室里,可惜被“红卫兵”在文革中焚毁。这里留下了两个至今尚未解的问题:(一)鄂华是否真的在石棉县收集到了石达开的诗稿?(二)这首诗历来存有争议。在长篇小说《曾国藩》里,这首诗又成了石达开与曾国藩在长沙激战时,翼王的即兴之作。已故的文史专家郑逸梅则认为:这是民国初期一个文人的伪托之作。是真?是假?至今无解! (二) 翼王窖藏之谜 翼王去后,百年来人们相传,太平军全军覆没时曾把军中重要文书及财物窖藏在安顺场边的大渡河畔。这绝非“天方夜谈”中“芝麻开门”似的故事,而是确有其事。 1985年,《四川日报》周末版曾连续刊登了一系列称为“巴蜀之谜”的文章,并由此开展讨论。其中作者提出的诸如“武则天出身在广元吗?”“诸葛亮木牛流马究竟是何物?”等等有趣的问题,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柳鸣的一篇《石达开的结局及其窖藏之谜》披露了大渡河畔石达开窖藏的真像。后来这些文章被重庆出版社结集为《巴蜀之谜》出版。 其实,较早披露这一事件的是王云舍先生,王是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幕僚,1936年夏曾亲自参加过刘湘组织的挖掘这一窖藏的工作。1980年5月,年近九十的王云舍先生撰写了《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一文,向外界批露了石达开窖藏的秘密。 1936年夏,刘湘从四川越西县(当时无石棉县)安顺场土著赖某处获得了有关石达开窖藏的情报,当年秋天便进行挖掘。为了对外界保密,刘湘下令组织了一个“宁属(四川西昌专区所属)森林矿产调查队”,配备武装,进入安顺场。这次“调查”由一个叫聂中阳的中校营长负责,参加挖掘的工兵有一千余人,窖藏地址在安顺场上场尽头,松林小河畔高升客店后院的灶间。这处窖藏,系从山壁凿一洞穴,用石条砌门封固。发掘人员初入其内时,只觉霉气袭人,令人头晕目弦。待霉气散去后,在洞穴中发现了尸骨残骸及零星金玉饰物,另有金抹额、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大都残缺不全。 根据情报,窖藏共有三处。挖掘者开掘第二个洞穴时,发现穴内较为干燥,内中找到了零星杂陈的金、玉、银、铜、水晶、玛瑙等器物,共十余件。以上所掘出的文物均装箱后运往成都交由刘湘的夫人保管。正当“调查队”准备挖掘第三处洞穴时,风声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蒋介石立即下令停止挖掘,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及故宫古物保管委员会会同电令四川省政府:“禁止地方机关借任何名义擅自开采森林矿产及毁凿古迹文物。”对此,刘湘也就只好作罢。 1980年,王云舍先生的这篇文章面世后,立即引起了四川省博物馆的重视,不久博物馆就组织调查组到安顺场考查,当地群众的口碑与王云舍提供的情况吻合。调查组还在现场考察了当年挖掘的痕迹。但是不是石达开的窖藏?由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没有确切的证据难下结论。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实物在安顺场被发现。1980年5月,一个当地农民在当年刘湘挖掘的窖藏附近的松林小河里拾得一个九两重的银锭;2000年9月,人们又在安顺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太平军的军刀,并把照片登在《雅安日报》上。然而到底有无翼王窖藏?第三处窖藏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三) 翼王剑,你在哪里? 满清无道,腐败滋生;祸国殃民,百弊横行。洪秀全金田起义乃“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符民心。石达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到洪秀全的麾下并为“天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无奈“洪扬内讧”,石达开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此事总令后人扼腕浩叹。在石棉,百姓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很早便在城边石儿山上建起“翼王亭”以资纪念,并留下了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碑资料,这其中口碑故事之一当属翼王剑的传说。 笔者的笔友,曾在石棉县县志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文了解到一个情况:当年翼王携其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城及幼子石定忠在被押赴凉桥清军大营时,途中遗失了随身佩剑。以后这柄宝剑“阴差阳错”,竟被安顺场绅士赖林学获得,这柄宝剑长二尺四寸,可卷舒,寒气逼人,削铁如泥。六寸长的剑柄着金株,沉香木的剑鞘饰着紫金庵铜,方圆数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剑。赖林学考查诸多史籍,方知此剑名叫“雄精如意”,乃翼王心爱的佩剑之一。赖林学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后来交到他的儿子赖进学的手里。民国13年(1924),赖进学因战乱举家迁往雅安避难,又不慎将宝剑遗失。这柄剑最后一次露面是解放初成都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上,从此,此剑杳如黄鹤。 民国初年,一位名叫张二的先生在《重修越西县志西路调查草案》之四(见《越西县志》)中写有一首《雄精如意歌》,这是关于这柄宝剑至今唯一可见的文字资料,歌云: 鞑靼入关明统绝,皇皇华胄无遗孑。同胞被压百余年,七世咸丰火益烈。 草泽英雄石达开,金田起义造天德。如意随军祝如意,宝剑臂左助杀贼; 一呼响应天下分,长江据险画南北。七王争斗势支离,误走山街来紫地; 桀犬狺狺八面围,子规春暮楚歌泪…… 宝剑如意寻主人,遁迹福门赖氏寄;埋隐光芒那计年,不闻理乱与休戚。 宝剑忽忽生翼飞,展翅边关杀敌去。我作长歌如意听,行藏聚散须明析。 莫因好友吐长虹,便欲登朝奸佞击;寄语主人善什藏,免惹圣明山陬取。 然而,张二先生的美意终成空望,翼王剑最终弄丢了。 唉,翼王剑,如今你到底在哪里? |
原文2003.4 发表于《四川档案》 浏览:381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