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史料、传说、新闻、遗迹 |
以下是关于南京近代以来的王府巷,南王府巷,北王府巷,大王府巷,小王府巷,三处上江考棚极翼王府关系的相关资料
1 北王府巷,原位于秣陵路南,大王府巷东,已废。 2 南王府巷,原位于丰富路南段西侧,已废。 3 到清末为止的地方志及史料中从未出现过“南,北王府巷”之名 4 八十年代时南京父老对“南北王府巷”已无印象 5 清末《运渎桥道小志》十八记载“在高并道西(高并道即今丰富路南段)与曹都巷相向者为皇甫巷,以南唐皇甫晖所居得名,后入元文宗潜邸,故又名王府巷。巷中旧有上江考棚,为安徽诸生录科之所.” 6 大王府巷在小王府巷以西,大小王府与朝天宫中间隔着铁管巷、冶山道院、秣陵路三个居民委员会 7 《运渎桥道小志》十八记载:“王府巷西出迤南道西有瓷门额冶山道院。” 8 皇甫巷,原位于新街口西南,南起建邺路西段,北至秣陵路,已废。 9又据《金陵杂记》记曰“东王惧乃移往大城.先拟迁至上江考棚,后通邢园并为一气。” 10 山曲寄人题壁诗再立北王府中记曰“相定安徽试院前,崇闳两宅都毗连(考棚与邢王两宅相连,贼人打通为一)” 11 《运渎洪桥道小志》记曰“巷中旧有上江考棚……考棚侧邢氏绿园” 12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记云:“上江考棚,旧在朝天宫之皇甫巷。乱后同治四年十月,买三条营梁姓屋。……十二年移于中正街,系安徽省绅捐建。” 13 《金陵癸甲纪事略》记石达开“乃移于上江考棚,并前安徽道王宅及邢园居之。” 14《金陕省难纪略》纪石达开“急移上江试院并其右王氏宅。” 15 张继庚《贼情汇纂》卷一记载,石达开“先住故明张侯第,嗣住上江考棚。” 16 上江考棚,位于新民坊与剪子巷间,小王府巷旧称。 17 1864年7月,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两江总督曾国藩宣布“涤荡兵气,以兴文教为先”,下令于当年即开始在南京举行科举考试,故急急忙忙购买城南三条营之梁姓房屋,以重建上江考棚,供安徽考生来南京参加预试之用。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当时共“修造为屋七十七间,厢二十七厦,计文场七十九字,九百零四坐。并买黄、姚二姓屋,建提调公馆。”至今,城南三条营仍称上江考棚。《南京市地名录》有上江考棚地名,并注云:“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旧名方家巷。” 说明: a 由4可知,如果认为至少隔代的长辈迁离或过世后地名方会失传,南北王府巷废弃时间当早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b 由1,6可知,大王小府并非后来的南北王府巷。 c 由2,5可知,南王府巷即咸同王府巷或其一部份,相应地,北王府巷当为后来所立名目,或是另一地名,或时咸同王府巷北段。 d 由b,c可知,今大小王府巷与咸同年间的王府巷是不同的地段。 e 由6,7,8也可知,大小王府巷并非咸同年间王府巷 f 由3,4,c,d,e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南京在咸同年间只有王府巷,后来南王府巷,北王府巷,大王府巷,小王府巷并存,而南王府巷为原王府巷的一部份或者全部,这就是南京王府巷地名在过去150年中的演变过程。这种情形与成都的科甲巷类似,咸同年间成都只有“科甲巷”,而今天已无这一地名,却有“大科甲巷”“小科甲巷”和“正科甲巷”三处地段,它们有交点但分属完全不同的地段。 g 由9,10可知,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江考棚侧有刑氏绿园。 h 由g,5,11,12知这个旁侧有邢园的上江考棚位于王府巷即皇甫巷内 i 由h,13,14,15可知,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翼王府的最后为止是当时的皇甫巷即王府巷内,旁有刑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翼王府最后的府址为当时的上江考棚,当时的上江考棚位于皇甫巷或王府巷内,这座王府巷大约的位置在朝天宫以东,丰富路南段以西,南起建邺路西段,北至秣陵路。清末民初,“王府巷”更名为“南王府巷”(或是“北王府巷”),同时又出现了位于北王府巷以西的大王府巷和三条营上江考棚的小王府巷,但这两处王府巷都与朝天宫上江考棚的那个王府巷无关。 补充:由16可知,小王府巷位于原“新民坊与剪子巷间”的上江考棚,而由12,17可知,这座三条营上江考棚是1864年以后才新建的。再结合1,可以得知 (1)翼王府的位置在同治四年以前的上江考棚,该上江考棚位于当时的王府巷,而后来的南王府巷是当时的王府巷的一部份或全部。 (2)大王府巷与南王府巷是不同地段。 (3)小王府巷位于同治四年以后的上江考棚处 所以大小王府巷都不是同治四年以前翼王府所在的上江考棚王府巷。 |
浏览:153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