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剧本《峨江遗恨》编剧刻划石达开形象时的矛盾
阮讯生
摘自《略谈《峨江遗恨》对石达开悲剧形象的塑造》
对石达开的出走,作品的“主题歌”作了明确的否定( “叶落枝,雁离群,千秋大错铁铸成。峨江碧血蜀山恨,万叠惊涛葬英魂。”),后又通过天王使者和石达开自己之口进行了批评。但是,对出走究竟错在哪里,带来了什么恶果,卸缺乏具体描写。相比之下,对石达开应该出走反倒写得较为充分。这就使“落枝”、“离群”这“千秋大错”成了概念的东西。这一现象,很有趣地说明了作者在石达开出走问题上“左右为难”的一种矛盾心理;在感情上,支持、同情、谅解人物的这一行动,然而一种流行的见解又让作者对人物的这一行动采用了否定说。
星儿:
《峨江遗恨》是由顾汶光和卓廉操共同根据顾文光小说《大渡魂》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我觉得这位评论家的话一针见血,我看《天国恨》《大渡魂》时就感觉到了作者的矛盾,他自己认为石达开是个心胸广阔,顾全大局,一心为天国大业着想的人物,理智上却非要把石达开的远征定性为“负气分裂”,他通过石达开自己的话,先指其“错在负气”,可到了最后又“更深地”认识到了变成了“愚忠”才是错误,两种结论之间的跳跃根本没有合理的逻辑过渡,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感觉作者自己只知道石达开远征肯定是“错”的,至于究竟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他也说不清楚,可是又不能不这么写。我还一直以为是我对人物偏爱所以有所错觉,现在看来这种“自己弄不清楚他为什么错可是又非写他错不可”的心理评论家也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作者自己内心说服不了自己,所以尽管花了大量笔墨去分析石达开远征的“错误”,最后给人的感觉却是“应该出走”的理由更充分。(以致我一直读得十分困惑,毕竟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评论,不负责任的历史评论者可以一厢情愿地预测历史人物的心理而不顾其合理性,但小说的基本要求就是靠合理性,人物心理,事件过程可以无法证实,甚至可以与史实略有出入,但不能不合理)
《天国恨》也有这个问题。作者笔下的洪秀全被评论者公认是最弱的一个形象,尽管全书对他做的几乎都是正面描写。当时便有论者指出,作者本人对洪秀全是极为厌恶和不屑的,可是又不得不把他作为伟大起义领袖的英明写出来。但是,如果连作者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他的文字对读者是不可能说服力的。《大渡魂》中的石达开和《天国恨》中的洪秀全都是典型的例子。
相反,作者的真实思想也是骗不了人的,在《天国恨》第一卷出场人物中,石达开所用笔墨并不多,比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甚至洪宣娇都不及,可是从出版社编辑到各方评论家都认为石达开的形象是最成功的,甚至有论者认为,所有天国方人物的形象都明显不及清宫人物写得好,而石达开是唯一的例外。为什么?作者从金田村起自费旅游,沿着石达开的足迹走到南京,走过安徽,湖北,江西等各个石达开转战的地方,又一路延石达开远征路线走到大渡河,《天国恨》全书先后六易其稿,但石达开出山的章节却推倒重写了19次,答案就在这里吧。
历史小说家不应该让感情取代历史,但,如果出于某种压力去写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要如何说服读者去相信呢?
|
| 浏览:1194
|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3/4/23 10:48:43 |
|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文选评论 | |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 |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 |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 |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