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翼王坪 - 石达开纪念堂
千秋家国梦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诗词曲赋、小说剧本

简论《大渡魂》的悲壮美

王鸿儒

  录入:翼王坪
  
  
  一八五七年。曾经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有过杰出贡献的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之后,避祸离京,带兵出走。数年之内,转战数省,力图以单干挽回天国颓势,结果不仅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因的革命力量,他也在进军四川途中,被清兵围困于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为了“舍命全三军”,他亲赴敌营谈判,不幸有中计被俘,以至全军覆没。石达开本人也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顾汶光同志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渡魂》,正是取材于这一历史事件,以其饱蘸感情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事件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石达开崇高的悲剧形象,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美。
  
  《大渡魂》提供给读者的这一突出的审美享受,取决于作品的艺术内容。在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石达开和他的部属所作的斗争,在总体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善的壮举。他的南京出走,固然是一种错误的行动,但他仍然忠于天王,忠与天国反清大业。他欲渡河入川,乃是为了“联络全川义士豪杰。汇成触天飞流,万顷洪峰”,以“扬天朝之旌,宣太平之威德”。危难之际,将士们决心“生,随冀王夺取成都,平定四川,为天国开拓疆土;死,随翼王赴汤蹈火,血染沙场,为天国尽忠捐躯!”他们以行动践了他们的诺言。正因为他们代表了善良和正义,才可能构成悲剧的崇高,成其为悲壮。他们的毁灭,并不是事业的终止,却激励了千百万人为光复赤县神州而前仆后继。四十八年之后,阿弼、桂株来到大渡河畔祭奠英灵,告慰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成功,便是形象的写照。“帝制已崩呵,民主新生;无道必灭呵,正义终昌!”为民主而战,为正义而死,石达开们的鲜血浇灌了民族振兴之花。《大渡魂》对民族英烈浩然正气的礼赞.保证了这部作品壮美的基调。
  
  与此同时,《大汉魂》严格遵照历史真实,写出了石达开在大渡河一役中所处得不利地位,以相当凝重女的笔墨,精细地描述了石达开被毁灭的过程,开掘导致他走向失败的原因。使作品笼罩了悲凉的气氛。这位曾经勇冠三军,威震一时的天国名将,在投入革命后的十二年里,指挥百万雄师,打过无数胜仗,威震敌胆,赢得了“石敢当”的称号,结果竟败在骆秉章、刘蓉之流手下,这是何等的不幸!作品写出了石达开功败垂成的原因:出于赌气,他拒绝回师天京,却让部将彭大顺带走了二十万人马,欲渡河入川,已是兵力单薄;出于义气,他放走了叛逆,叛徒出卖了他的行动计划,使得他处处被动;他麻痹轻敌,暴风雨之夜,却让全军欢宴庆贺得子,以至坐失渡河良机;当大渡河水暴涨,连日不退,立刻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使他强渡失利,突围不成,陷入绝境。作者没有过份渲染自然力的作用,而是着重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方面,剖析了石达开兵败的缘由,指出指挥上的失误,性格上的弱点,都还不足以构成他的悲剧,其根本之点在于这场农民革命运动必不可免的局限性。作者将石达开的覆灭与天国的内讧相联系,把大渡河之役放在由于他的出走所造成的分裂局面这一了石达开覆灭的必然性,而且透过他的失败,可以进而窥测到天国大厦将倾的危局。“叶离枝,雁离群,千秋大错铁铸成,大渡碧血蜀山根,万叠惊涛葬英魂!”石达开的悲剧不同于希腊人笔下与命运抗争的命运悲剧,也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因性格缺陷所导致的性格悲剧,在《大渡魂》中,已经以社会和时代的悲剧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正因如此,石达开的毁灭才是对清王朝反革命力量的有力控诉,更加暴露出清朝反动政府存在的不合理性及其终将崩溃的趋势,同时显示出人民革命力量的合理性和必然走向胜利的前途。这样,《大渡魂》便以悲剧的否定形式肯定了石达开及天国将士们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其失败的结局,也就在作品壮美的基调上敷设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使其具有了艺术的悲的美学价值,从而打开了通向悲壮美的途径。
  
  当然,《大渡魂》如果仅仅停留于上述两方面的描写,那还算不得一部具有崇高审美内容的作品。善的毁灭,革命的失败,在厌世作家曲笔底,只会写出悲伤和颓丧,绝对引不起崇高之感。但顾汶光却是以积极,取的人生态度观照历史,特别着力地写出天国将士,特别是主人公石达开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即坚强有力、奋起抗争、百折不挠、勇于献身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达才使整部作品达到了悲壮美的境界。
  
  《大渡魂》对天国英雄们身陷绝境后艰苦卓绝的斗争,有若干惨烈悲壮的描写。数千人在激流中冒着炮火拼死强渡,固然惊天动地,潘王娘等数百人相继投江也足使风云变色。“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峨江定不降!”石达开的诗句正表达了天国将士的心声。他们的凛然大义足使叛徒发抖,今敌将胆寒。这般堂堂正气,在石达开身上有最集中的表现。作为悲剧主人公,他是悲壮美的典型,具有如下性格特征:
  
  他有着独立的人格,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受人支配的弱者,其悲剧只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不可能带来崇高的审美享受,因此也不可能构成悲壮美。石达开显然不是弱者。从天京内讧后的出走,直到他兵败时“舍命全三军”,全是他独自作的抉择。这是他的高尚处,也是他的不幸处。荣,固然与他密切相关;辱,也一任自个儿去领受。这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是生命中的强者,因此他才可能走进悲壮的范畴。
  
  同时,石达开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农民革命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石达开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完全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行动必然带上盲目性,因而错误也就难免。这正是他的悲剧之源。但悲壮美对于悲剧主人公的要求,显然不在于他不会产生过失,却取决于他对过失的态度。他不会诿过于人。兵败之后,他心中只有无限的痛悔,这是他襟怀坦白之处。为了弥补过失,他决心独自赴死,保全三军,使众将感动得抱头痛哭。“时穷节乃见”,我们不仅要原宥他的过失,且要为他的坦荡胸怀感佩不已。正是石达开这独自去承受灾难的伟大人格,才使他得以走进了悲壮美的殿堂。
  
  此外,石达开具有高贵的品质。他统率千军万马,气魄宏大。一旦身入绝境,仍旧坚韧不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谓百折不挠。更可贵的是他勇于献身。兵败之际,被俘之后,他都可能逃脱死神的威胁。但是为了道义和信仰,不容许自己不死。乃面对死亡,击节高歌,镇定从容,走向毁灭。石达开,殉道者,他虽败犹胜,虽死犹荣,因了他超出常人的品行,其失败和死节,便是悲中有壮,壮中含悲。在他为天国大业奋斗到最后一息时,背衬蓝天白云,铸起了自身悲壮美的铜象。
  
  《大渡魂》产生悲壮美的艺术效果,还得力于作家采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先是取材的重大。《大渡魂》写了整个天国革命史中的一个片断,上承天国内讧,下逮天国覆亡。石达开一身系天国安危,而他的悲剧,又几乎可以囊括历来农民义军的不幸。因此,这一题材的摄取,有利于作规模更大的概括。作者写刀光剑影,生离死别,尸体横陈,鲜血流溢,而在这沧海横流船的厮杀,苦斗与死难之中,使他的作品成其为悲壮。
  
  其次,是作品设置的冲突尖锐深刻。大渡河一战.在石达开方面,事关天国大业的成败;而在骆秉章、刘蓉方面,则是要“灭此流寇,上抒圣虑”,建不世之“功”。这是一场白刃相见,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所以双方无不穷其智慧,决一死战,以达目的。《大渡魂》在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诸方面均作了相对集中,使这尖锐的矛盾冲突更其浓缩,因而又愈显尖锐。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放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美学》第一卷222页)因此,斗争的尖锐、残酷有利于显示悲剧主人公的崇高品格,有利于创造悲壮美。《大渡魂》组织尖锐的冲突,首先是不将反革命势力简单化。叛徒张遂谋为虎作张,加上天公不作美,相率反衬了敌对力量,加重了斗争的严酷。其次,不过分渲染天国将士被大批杀戮的悲惨情景,却留意写出石达开们的奋勇抗争。作者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揭露黑暗、丑恶和无耻,而在于礼赞光明、正义和塑造英雄。这样,于惨烈的斗争中,得以确定了人物崇高的品质。这冲突又特别突出地反映在石达开的内心冲突上。痛悔自不必说,作者又一次再次地将他推到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边缘,让他承受检验。这正如席勒论悲剧情节时所说;“如果要使心灵持续地缚在痛苦上面,就必须把这种感受非常聪明地隔一时打断一下,甚至于用截然相反的感受来代替,使这种感受再回来的时候威力更大,并且不断恢复最初印象的活泼性”(《论悲剧艺术》,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六辑97页)。直到石达开死后, “尾声”中又有那么多关于石
  达开仍然活着的传说,遂造成扑朔迷离之感,然而我们的心灵并不因此变得轻松,我们是被那持续的痛苦以及由这痛苦中孕育出的崇高所征服了。石达开确是死了。兵败之后,老艺人乘夜进来欲渡他脱险,被他谢绝;被捕之后,有阿弼代死,他本可以逃出牢笼,重振旗鼓,再创局面,但他痛感“有负天国,以身殉国,义不容辞”,因而甘受凌迟。生与死的可能性交替出现,使读者的感情时张时弛,时升时降。石达开最终死难之际,也就是他的悲剧形象升华到崇高之时。较之单向地写他毫无生存的希望,更能展现他的精神风貌。而借此写出他的舍生忘死,义薄云天,其艺术的种击力,就愈加不可抗拒。
  
  第三,是陪衬、对比诸手法的运用。悲壮美的体现,常借凄测以烘托;阳刚之美的追求,却离不开阴柔之美的反衬。《大渡魂》里,时而是铁马金戈,雷震霆击;时而是凤管箫弦,霜风霁月。在紧张杀伐之际,常插入抒情短曲,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第四章“国殇”写最后一次强渡失败,正是悲风怒号,长歌当哭;第五章“草书”却出人意料地插入韦普成、杜鹃于绝境中举行的婚礼,悲中寻乐,其乐愈悲。又如第七章“投江”写石达开夫妇生离死别,娇妻潘珏精心的梳妆,爱子石定忠对“天国”的询问,尤其是潘珏投江前为石达开送行的琴韵歌声,更写得缠绵徘例,悲不自胜,进而烘托了投江行为的悲壮。
  
  最后,悲壮美的产生还得力于《大渡魂》单纯而内含丰富的结构。这部作品在时间的跨度上虽有数十天之多,却只集中写了几天内连续发生的事件。但为要写出石达开悲剧的必然性,映衬出他悲剧英雄的本色,便在单纯的结构中求深厚。作品人物不多,情节亦直线推进,却用对话、回忆、穿插等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联为整体,使有限的篇幅包孕了较为丰厚
  的社会内容。
  
  《大渡魂》中石达开这一悲剧形象的出现,是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不仅使历史上这位曾经蒙受尘垢的英雄人物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且由于作者对悲壮美的创造,使他和他忠勇的将土们进入了文学的画廓,足以引起我们高山仰止、力求奋发的精神感受。他们的失败提供给我们以历史的教训,其高风劲节亦在帮助我们克服和净化自身的卑琐和平庸。马克思曾经称誉普罗米修斯形象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博士论文》序第3页),将这一评价借来馈赠给石达开,也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学需要悲剧性作品,又特别需要借历史上的人民英雄以创造悲壮美的作品,因此我们才格外重视汶光在《大渡魂》中为塑造悲剧英雄所提供的经验及其所付出的努力。
  
  
 浏览:117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4/23 10:43:5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镝非抉择之九江篇(收藏于2008/9/4 23:13:46
云天仇安顺场,思翼王(收藏于2007/12/28 13:59:54
珠砾生命中不能忘怀的感动(收藏于2007/6/22 7:51:51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7/6/22 7:50:44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7/6/22 7:17:19
远芳端午祭--暗水芷兰(收藏于2007/6/22 4:55:44
蜀志 numzero hkf515等讨论: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里?(收藏于2007/6/22 4:49:52
镝非关于余秋雨先生对石达开远征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收藏于2007/6/22 4:41:00
常毅南京欲复建曾国藩纪念牌坊 受缚于历史评价(收藏于2007/6/22 4:32:09
史文谁放的火(收藏于2007/6/22 4:27:3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次重大战役(访问17024次)
网友几本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访问16285次)
资料天国诸王后裔(访问14866次)
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访问14272次)
网友关于曾国藩和骆秉章对“凌迟”的“改革”(访问14191次)
资料香港无线电视(TVB)1988年《太平天国》演员表歌曲及花絮(访问14108次)
资料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选编: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访问13988次)
镝非TVB(香港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观看笔记:第1-6集(访问13768次)
资料晚清割地赔款录(访问13463次)
镝非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访问1219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Astra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4/12 23:49:38
李伯维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 11:34: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1:16:12
罗大纲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22 21:02:00
稗史漫传曾羽化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8 6:25: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