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录入:
一八五五年秋十一月间,石达开率护天豫胡以晃、卫天侯黄 玉昆,春宫丞相张遂谋、夏官又副丞相曾锦谦等率三万人西上援 武昌。石达开在武昌县(今鄂城县)登陆,取道金牛镇,在咸宁 驻营,兵到祟阳、通城等地遇湘军骁将罗泽南,两军交战几个回 合,互有胜负。石达开是具有战略思想的战将,善于争取战争的 主动权,他对当时局势认真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有三种军事行 动:一是直接救武昌。但这时湘军竭尽全力围困武昌,湘军骁将 罗泽南、胡林冀、李孟群均集重兵在武昌周围,用硬拚的办法打 败湘军,代价很大,且没有把握。而且武昌城高墙厚,守军韦 志俊有足够力量防守,短期内湘军难以攻破武昌城;二是长驱直 入湖南,湖南虽是湘军老巢,但此时湘军已尽入鄂、赣。石达开 加率部入湘,固然可望取得胜利,但对救武昌、九江未必有利。 况且曾国藩用兵重点仍在武汉、九江,对湖南并不太感兴趣。当 时,湖南巡抚骆秉章因天地会起义军一度占领郴州,请调部分湘 军入湘助守,但曾国藩、罗泽南都不同意。曾国藩认为,就当时 形势言“上而武昌,下而湖口,皆东南所必争之地。湖口截破 则扼长江之腰,使安庆贼舟不能与湖广相通;武汉破则雄踞长 江之上游,伎金陵贼巢百货皆绝其来源,而有日就穷蹙之势。故 论古来争关夺要之道,则湖口之与武汉,其轻重亦略相等,而论 目前形格势禁之道,则必力争武汉而后可以保全邻省,能保全完善 之省,而后可规复被陷之区。”当时石达开用兵的目的,是解 武昌、九江之围,设若避实就虚,攻其不争之地,即使在湖南取 得重大进展,而长江之上失去武汉或九江,将会在军事上造成极 大被动。石达开是善于通筹全局的战将,自然计不出此;三是暂 时舍鄂不救,回师东向,横扫鄂、赣毗连之各州县,然后挥师直 捣南昌。当时鄂南及江西南昌以外大片领土,请军并无重兵,进 军江西,其功易成,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由于南昌当时 是曾国藩的座城,石达开进攻南昌,湘军必救。这样,武昌、九 江之围即使不撤,也会减轻一部分清军的压力。石达开衡量这三 个作战方案的得失之后,决定从武昌附近挥师东向,席卷鄂赣, 直捣南昌,把战争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有些论者认为石达开 入赣并非“围魏救赵。之计,即不是事先计及攻江西南昌,迫使 九江、武昌分兵来救才采取这一军事行动的。而是因为当时原计 划由韦志俊和他一起入湘,韦志俊战而不利,放弃入湘之策,加 上湖南天地会起义群众由湖南入赣,石达开到江西任务之一是收 编这一部起义部队。但如上所述,湖南并非湘军必救之地,而南 昌则是湘军必救之地,战争的进展恰恰证明石达开进军江西南 昌时,曾国藩果然请九江、武汉派兵来救江西,看来象石达开这 样“谋略甚深”的战将,是不会不估计到这种后果的。至于接受 天地会会众起义,自是任务之一,并非用兵之主要意图。 一八五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石达开自湖北通城进入江西, 所率部将基本上是援鄂时的原班人马,共三万余人。入赣后在义 宁州首开战局,斩赣州镇总兵刘开泰。十二月九日,占领新昌县 (今宜丰县),并在此收编了湖商天地会周培春、葛耀明等部。 十二月十八日,石达开命检点赖浴新进克瑞州,击败湘军平江 营,斩营官知县李昆、刘希洛。十二月十九日,石达开率张遂 谋、曾锦谦等部及新编天地会部队自上高县攻下临江府。十二月 二十一日攻樟树镇(今清江县)。一八五六年一月八日,胡以晃 攻占袁州府(今宜春县)。句月之间,太平军攻占江西大部分州 县。哀州、吉安的攻克,曾国藩意识到江西防军不足,直接威胁 到南昌的安危。当时南昌守备很弱,只有城防部队两千人,以及 临时招收的兵勇一万余人,皆无临阵作战经验。而且分成二、三 十队,每队或几百人入或一百众人,各不相属。曾国藩眼看南昌 危急,急从九江前线调周凤风山来援,曾国藩要周凤山部及其部将 进扑临江府城,以屏卫南昌.但要占领临江肥首先就要占领具 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樟树镇。曾国藩认为樟树镇“西近瑞、临,东 接抚、建,两岸之关键,省城之咽喉”。正是由于樟树是赣江西 岸的重镇,又是通往省城南昌的要害。周凤山一到临江附近,曾 国藩使命令他首先派兵扼守樟树。而石达开也认为要攻取南昌, 首先应攻克樟树,得樟树,则南昌自动摇。因此,当二月四日,周 凤山派其部将守备岳炳荣率军自新淦到樟树时,石达开立即派兵 在樟树将其击败,尽毁其营盘。周凤山闻败自督大军占据樟树 镇。曾国藩到处调兵遣将,当时署金华知府彭玉麟原是湘军水师 悍将,养病在湖南衡阳,曾国藩多次派人去调他到江西,但湘鄂 赣之间,大部地区已为太平军所据,彭玉麟化装成乞食者行程七 百里来到南昌。于二月九日,曾国藩命其统率水师船二十只到达 樟树。三月一日,石达开率黄玉昆、张遂谋、曾锦谦、傅忠信攻 下吉安府(今吉安市),兵锋宜指抚州。 当时湘军悍将周凤山驻营樟树,石达开攻下吉安后即回驻 临江,决计进攻樟树镇,消灭敌军主力。周凤山是湘军的元老, 塔齐布死后,由他统率陆师围困九江,曾目藩很借重他,以为调 他到樟树,足可与石达开匹敌。当时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从周凤 山军中回南昌,曾经对曾国薄说过,认为周凤山军无朝气,将士 皆老成,恐不足恃,曾国藩大不以为然。三月十七日,石达开部 署进攻樟树,周凤山亲率部将迎战,彭玉麟也率水师来配合周凤 作战,两军打成平手。三月二十二日,周凤山恃其兵多将勇,亲率 部将来攻石达开营,被石达开击败。三月二十四日,石达开亲自 督战,直攻樟树周凤山大营,大败周军,斩知县马丕庆等一千余 人,周凤山兵败逃入南昌。这一战震撼了南昌城,城里百姓争相 逃出城外,夺门奔走,竟有“相践以死”的。曾国藩眼看樟树新 败,又闻石达开派另一支太平军已经攻占新安县,抚州已处在太 平军兵锋之下。曾国藩自然明白,樟树如失,太平军必然会部署进 攻南昌的。在这之前曾国藩已急忙驰令罗泽南从武昌撤兵援赣, 并亲自给他的老搭档胡林翼写信,催他急派罗泽南来援。但胡林 翼、罗泽南却不听命,认为武汉乃军事要地,不可不攻,拒绝派 罗泽南往援。三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攻下抚州府(今抚州市), 曾国藩再次驰书请调罗泽南快速接赣。但是,罗泽南还是不来援 险。况且,事过不久,在一次战斗中,罗泽南便被太平军击毙。罗 泽南的死,结束了曾国藩调罗泽南援赣之议。但是江西形势仍 在恶化之小,援赣之事并未解决。胡林翼自然不好使曾国藩过于难 堪,便以罗泽南死后,曾国藩的父亲曾解书闻讯,派其第三子曾国 华前来奔丧为契机,选派知县刘腾鸿、刘连捷、参将普承尧等率兵 四千众人,由曾国华统领援赣,分出一部分围攻武昌城的清军。 石达开入赣不到五个月,江西大部地区为太平军所攻克。清代 江西建制十三府,一个直属省治的州。王定安在《湘军记》中说,当时“江西八府五十余县皆陷,存者惟南昌、广信、饶州.赣州、南安五郡”。另一种说法是攻占七府即瑞州、临江、袁州、吉 安、抚州、建昌、南康等。总之,石达开经略江西,造成一个极 有利的军事形势,南昌周围各县大多被太平军攻克,实际上太平 军对南昌外围已经形成一个包围圈,曾国藩座困省城,哀叹当时 的南昌“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惶惶 不可终日,处境十分狼狈。石达开如果不是奉命回京破江南大 蕾,在攻克樟树之后,各路大军同时进攻南昌,是有可能马到成 功的。攻下南昌,江西全省便结束战争,然后国回师湘鄂,西征军 便可出现一个极盛时期。同时,太平军攻克抚州、建德之后,浙 江必定震动,清廷已开始在浙南调兵遣将,防止太平军入浙,而 实际上,当时清廷是调不到足以限止太平军入浙的兵力的。因 此南昌克复,进军浙省也是可望成功的。但因为石达开奉调 回京,带走精锐部队,余部只能防守重点州城,不可能向南昌进 军。石达开经略江西因回援天京半途而辍,实在可惜。 石达开在江西,之所以很快取得胜利,原因很多。但基本原 因有下达几条;一是石达开精于军略,入赣以后,基本上按他的 计划行事,操了军事行动的主动权。他先攻打瑞州、临江、袁 州、吉安、樟树等地。这些地区守军不强,容易攻破,又是江西 的军事重镇,清军每失一地都对他们造成一种威慑力量.先剪 其枝叶,再伤其主干,这种用兵策略无疑是正确的。正如骆秉章 在一份奏稿中所说的:”逆渠石达开悍而多诈。此次肆扰江西, 不急犯省会,不直指南康,而先旁收郡县,遍置伪官,追其士 民,劫以助逆,因粮因兵,愈漫愈广,其阴谋诡计,似落其枝 叶,以撼其根本。” 其二,石达开掌握进军时机,当时湘军新败,士气低落,兵 马不足,加上军需弹药不足,缺乏战斗力。即使湘军名将周凤 山.彭玉麟等孰也难和石达开所部匹敌。 其三,得道多助,石达开用兵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拥 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我们想引 用几段清方当事者对石达开和百姓关系的评价。骆秉章在一份奏 稿中说;“石逆在诸贼中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钳制其 众。”佚名氏在《虏在目中》记载:“村野之民,有盛称贼之义 气,其故在得贼之小惠,遂以为德,而不以为仇”。左宗棠在一封书信中也说:“江西事恐不可为,以民心全变,大势已去也。”左宗棠在另一封信中又说‘石逆之来犯江西也……传檄远近,江西士民望风而靡。贼因兵因粮,附从日众。石逆抚其桀黠之民,以钳制其士夫,迫之从逆,江西全局岌岌。”这些记述,出自敌方,如去其诬蔑之词,则可看出,石达开这个人是很懂政治的。他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其中当然包括没收地主财物分给生活无告的贫民。因此,正如左宗棠所说,江西百姓把石达开所部和清军比较,民心全变,均倒向支持太平军。这就是太平军在江西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其四 纪律严明,战术灵活。由于石达开兴仁义之师,以 “爱民”著称,大军所到绝不扰民,这样不但减少了进军阻力,而 且容易受到百姓的支持。正如清邹树荣在《蔼青草诗》中所说的 “传闻匪首称翼王(名石达开,号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 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贼至犹可兵则殃。”这里 透露了清军的腐败,百姓欢迎石达开而厌恶官兵,这是石达开在 江西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石达开不但在军略上善于统 筹全局,在战术上也机动灵活。骆秉章在一份奏稿中说,石达开 “每战辄选各部悍贼,原其供给,录为死党,多至数千。其临阵 也以他部前驱,而以死党监督其后,层层设伏待之。遇败则留 之赴援,屡能转败为胜;胜则尽锐冲压,宫军每为所乘。共止 也,乍东乍西,倏隐倏现,冀乱吾之谋。其行也忽驰忽聚,或 合或分,冀伺吾之隙。验之所窜地方,历历不爽。”这个记述, 出自敌方,但却生动地说明了石达开部署战事,组织严密,指挥 灵活,加上他的部队训练有素。自广西到金陵身经百战,少有败 北,在扭转西征战局时沉着机智,出奇制胜,这些都显露出他非 凡的军事才能。石达开有勇有谋,加之纪律严明,其部队有很强 的战斗力。在江西,他亲自率兵攻取吉安,入城之后,不杀一名 无辜,不拿百姓一草一木。吉安系军事重镇,几经兵祸,百姓看 到石达开所部的良好纪律之后,遂颂声大起,称石达开为“仁 义”之师.“慈爱”之勇。 |
原文 发表于《石达开评传》 浏览:175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